人往往会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把自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人的这种本性决定了,当人们发现一个人喜欢自己,不管对方客观情况怎样,都会无条件地喜欢对方。
对此,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安排互不相识的被试者分别参加一系列合作性活动。每次交往以后,有意安排一名被试者(研究者的助手)对研究者评价其他被试者(真被试),或夸奖,或抱怨,或先褒后贬,或先贬后褒,并让各组被试者听到。
最后,被试者自己选择下一阶段实验的合作者时,受到表扬的被试者,都倾向于选择原来的伙伴(研究者的助手),而受到抱怨的被试者,则倾向于拒绝选择原来的搭档(研究者的助手)。
心理学上对此的解释是,任何人都有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以及和别人的关系得到调整。这样,当别人对人们做出一个友好行为,对人们表示接纳和支持时,人们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应答。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人们也表示相应的接纳行为。否则,人们的行为就是不合理、不适当的,就会妨碍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
除了这种“善意回报”心理之外,还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会使我们体验到愉快的情绪。只要一想起他们,就会同样想起和他们交往时所拥有的快乐,因而看到他们就自然有了好心情。更重要的是,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赏识,说明自己对他人或对社会有较大的价值。
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目标人物”喜欢并尊敬你,就要先让他知道:你喜欢并尊敬他。也就是说,作为销售人员,你大可利用这个心理效应,去赢得客户的好感,从而说服对方购买你的产品。
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直接将你对对方的好感,明确地传达给对方,这是最有效的方式。
除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我一向比较怕生,但是见到××先生,却一点也不觉得拘谨”“见到您,觉得心里很踏实”。你可以通过这样的话,把自己对对方的好感暗示给对方。只要对方不是特别讨厌你,也会立刻喜欢你的。
我们还可以暗示对对方感兴趣。“你的个性怎么样”“中午吃的什么呢”“有没有孩子”,对对方的这些细微的问题表现出兴趣,可以暗示你喜欢对方、关注对方,就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喜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骗子先带了一位外国人到咖啡厅,对服务小姐说:“他是阿拉伯王子的朋友!”然后,他把想要交往的女性带来,自己却借故走开。这个女性觉得不安,便问服务小姐:“他是谁?”服务小姐便回答说:“听说是王子的朋友。”因为相信了第三者的消息情报,这位女性便上了当。
由此可知,一个情报一旦被当成第三者的思考或意见被传达出来,就会增加可信性。
根据人的这个心理特征,销售员可以把自己对客户的喜欢、尊敬,诚恳地告诉第三者,比如你们共同认识的人。一旦该信息传到对方耳中,他对你的态度一定会变得更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销售员,每天要面对许多从未谋面的人。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客户都抱有好感,但即使我们不喜欢一个人,也最好不要表现出来。非指示治疗法的创始人C. R. 罗杰斯曾经说过:“心怀‘无条件的好感’去面对对方吧!对方必会敞开心扉,对您怀有好感。”当你初次面对一位抑郁的人时,可以反复在心中默想:“他是好人!”这种感觉不知不觉地也会感染对方,使其心胸敞开。相反,如果我们想,“真是个讨厌的家伙”,原本不怀敌意的对方就会真的如我们所想,变成讨厌的人,就会对我们怀有敌意。
总之,“喜欢是会传染的”,只要你表现出喜欢对方的样子,往往就会让客户对你产生好感、接受你,这样你的生意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