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些紧跟消费者身边热情推销的销售人员,反而不如让消费者自由选购商品的销售人员业绩好。
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自由选择”的力量!“自由”这个词包含着改变人们行为的实际影响力。简简单单对一个人说他是完全自由的,就有可能引导他完成你的心愿。
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实验者在街上向路人借钱买公车票。当在“您请随意”的条件设计中,对路人这样请求:“您接受也行,拒绝也无妨,但您能不能借我几元钱买车票?”在对照实验中,只是说:“您可以借我几元钱买车票吗?”结果是,当表示自愿的时候,不仅出钱的人数增多,而且给得更大方。
从实验来看,自由感是个人自发的实施某种行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消费行为中,这种心理往往表现为:消费者更喜欢一种宽松的、自由的购物环境供他们观赏和挑选,如果销售人员过分热情,紧紧跟随,并喋喋不休地介绍商品,会让消费者反感,会让他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反而趁早“逃之夭夭”。
在消费者这种“自由选择,轻松购物”的心理需求下,销售人员要给消费者以“自由”的感觉来达到顺利销售商品的目的。
在销售中,热情是被销售人员认同的必需的一个服务环节,消费者进店要笑脸相迎,主动去招呼,即使买卖不成也同样需要热情,但任何的事情都有一个“度”。太冷漠会使消费者失去购买兴趣,太过热情也会吓着顾客。日本的一家商业机构调查,在店门口安排两名营业员,不时地向路人发出“欢迎光临”的邀请,又是微笑又是鞠躬。结果,多数路人都绕道而行。
销售人员要有不会使人感到过度和不自然的热情,比如需要与消费者保持恰当的距离,用目光跟随顾客、观察顾客。如发现顾客有需要,则要立即上前。
一般来说,招呼的最好时机应该是消费者的心理阶段在“兴趣阶段”时最为理想。以下几种情况是消费者产生兴趣的表现:当消费者看着某件商品(表示有兴趣);当消费者突然停下脚步(表示看到了喜爱的商品);当消费者仔细地打量某件商品(表示有需求,欲购买);当消费者找标签、价格(表示已产生兴趣,想知道品牌、价格、产品成分);当消费者看着产品又四处张望(表示欲寻求销售人员的帮助);主动提问(表示消费者需要帮助或介绍)。当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销售人员就可以上前招呼了。不过,还要注意千万别出其不意地在消费者的背后出声,这样恐怕会吓到对方,而且有跟踪之嫌,应该从侧面自然地打招呼。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同样需要感受到这是基于自由意志做出的决定。因此,当顾客选好了商品,却还难以做决定时,销售人员即使心里再着急,也不能催逼顾客,可以温婉地提出建议供顾客做选择,通常会促进交易达成。
有个大学生想买一套音响,可能由于产品种类很多加上经济条件所限,一时不知该选哪个好。正当他徘徊不定的时候,导购人员看穿了他的心思,上前温和地说:“好的音响售价都比较高,功效也都有所差别,您仔细对比一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购,没有必要买价格又高又不适合自己需求的,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听了这话,大学生神情变得轻松,不再忧心忡忡。在又比较了一番后,最后选购了一款适合自己需求的音响。
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支配。如果试图支配消费者的感觉,他们只能对你产生抵触,多半会对你敬而远之。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导购不顾实际对大学生说:“您看的音响质量都是非常好的,看的人几乎都买了,好东西好价格,现在不买以后只会更贵!不要犹豫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样强买强卖式销售,会让对方的感觉不太好,交易可能就遭遇失败。
总而言之,销售人员在做到热情、周到服务的同时,一定要给消费者留有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其自由观看、比较,当感觉消费者需要帮助时再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