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非词动非句动,说者心动

语言是如何从“想法”变成“说法”的呢?普朗克心理语言学院院长Levelt博士提出的语言输出机制,是当今公认的对语言输出过程的权威描述。简单来讲,语言输出是通过三个模块顺序处理实现的:

Levelt的语言输出流程图

1 概念形成模块 ,负责“想说什么”,即产生表达意图的概念内容。它是在概念生成器(conceptualizer)中完成的,产物为“语前信息”(preverbal message)。

2 词句编码模块 ,负责“怎么说”,即在表达语句中选用词汇、构成句法和产生发音计划。它是在语句构成器中(formulator)中完成的,产物为“内部话语”(inner/internal speech)。

3 发音输出模块 ,负责“说出声”,即控制发音器官、气流和口腔运动,把内语发声说出来。它是在话语发音器(articulator)中完成的,产物为外部话语(overt speech)。

我们举例说明。比如想要用英语表达这样一件事:“这位父亲给他儿子买了一辆豪车。”

第一步:概念形成

在“概念生成器”(conceptualizer)中,产生说这句话的说话动机和计划,生成这句话内容的完整概念,形成语前信息(preverbal message)。详细的流程如下:

首先是形成概念的宏观计划(macro-planning),主要是确定交流的意图,包括尚未语言化的交流内容,说话的表达情绪和方式(描述、讽刺、道歉等)。

接着是形成概念的微观计划(micro-planning),主要是产生对人、物、时、空的思考和信息分类方式。在这句英语表达的微观计划中,包含确定下面的内容:

1.动作的施予方和承受方。(谁给谁买了车?)

2.情态、语态和逻辑关系(被动/主动,转折/递进,命令/恳请,嘲笑/讽刺)等。

3.是否引用相关概念和用语。比如成语、习语或类比等(是否想要引用类似“拼爹”“坑爹”“熊孩子”之类的流行词语?)。

4.描述事物与说话者的距离关系(“这里”还是“那里”?)。

5.名词的可数性的确定(句子中人物和汽车可数,钱不可数)。

6.确定动作和事件发生的时态(一般过去时)。

7.交流中是新内容还是旧内容的继续。(这将决定句子中的主语是使用名词、名字还是人称代词。)

8.人物的性别信息(爹是男的,儿子是男的,使用人称代词时会用到此信息)。

概念生成的微观计划,是“为说而思考”的核心内容,而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汉语和英语存在巨大的差异。 对此我们后面章节中还会详细介绍。概念形成中明确了想要叙述事物的内容和成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但头脑中还没有出现具体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只有想表达的概念。所以我们就用图像来演示概念形成所产生的语前信息:

概念形成模块的最终产品是语前信息。语前信息形成后就被送入下一个词句编码模块。

第二步:词句编码

语前信息进入“语句构成器”(formulator)中,进行词汇、句法和语音的编码,生成内语(inner/internal speech)。

所谓词汇和句法的编码,主要就是两个任务:选择词汇和构建句子结构。词汇的选择,即从头脑词汇库(mental lexicon)中选择出符合本句语前信息的词汇(father, son, car, bought, luxury等)。句子构成,先是选中词汇自动形成句子的结构组件,比如名词短语NP(比如:the father, his son, a luxury car等),动词短语VP和从句等;随即组件在句子含义逻辑关系驱动下排列,形成句子结构。 整个词句编码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并不需要思考语法结构。 关于句子形成的具体实现机制和生成过程,我们在后面章节中会详细介绍。句子构成如下图:

词汇和句子结构都有了,接下来是进行语音编码,即明确词汇的发音、需重读的词在句中的位置、句子的语调和音量。语音编码完毕,就产生出了带有语音、语调计划的完整的内语。完整的内语即使不说出来,也可以在自己头脑中“播放”了。这句话的内语是这个样子的:

第三步:发音说出

内语进入“话语发生器”(articulator)中,产生外部语言。

这个过程需要调动喉部、口部等发音器官的肌肉,控制气流和声带振动,把带有语音、语调的内语念出声音,转换为我们听到的“外部语言”。第三步的内语转换为外部语言的过程不是我们这里介绍的重点,所以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好啦,“The father bought his son a luxury car.”这句话从“想法”到“说法”的输出过程介绍完了。相信大家对这个英语句子的输出过程会有很多疑问。对中国同学来说,首先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词句编码步骤中没有主动地思考语法规则的过程,那是什么决定了在句子选择动词时用过去时bought,而不是用原形buy呢?

说句子时,句子中“语态、时态、单复数、人称、性别”等几个关键的语法特性是在表达最初阶段的“概念思考”中就完成了,而不是在“遣词造句”的时候才去考虑和选择的。所以对这几个方面的语法知识的了解,并不能保证说话时就能对其正确运用。

如果大家仔细看前两个模块就会发现, 对句中动词使用什么时态的“决定”是在第一步的概念形成中,即在“想说什么”的阶段就明确了,而不是等到第二步的词句编码模块中才去考虑的。 也就是说,选择词汇之前,“买”的动作“发生于过去”的概念,已经被思考过并包含在语前信息中了。这样随后第二个模块的语句构成器才会“知道”要从头脑词库中选用bought这个单词形式,而不是先选择单词buy,然后再根据语法规则进行时态变位。这个关键点,绝大多数中国同学和英语老师都不了解, 普遍认为说句子的正确时态来源于对语法知识的了解,以便造句时使用正确的语法规则,这种想法就无法避免在说英语时大量出现时态错误。

大部分中国同学在说英语的第一个步骤形成概念时,使用的是汉语的思考方式,即动作的思考中不带时间性。这样到了接下来的词句编码步骤时,语前信息中没有时态信息指示,语句生成器就无法从头脑词库中选择相应的动词时态形式,那么最可能选用的就是动词原形,导致时态使用错误!美国的语言学家在对正在美国上大学的,母语为汉语、日语、韩语、越南语和阿拉伯语的留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尽管他们接受了很多年的英语语法培训,但由于在他们语言的时间概念思考上与英语存在巨大差异,造成他们读或听到英语时对时态不敏感,以及输出中产生大量错误。所以用讲述语法规则的教学方式来讲解英语时态,对说这些语种的学生收效甚微。”(Hinkel, 1992)

既然语法教学对口语时态的正确性不起作用,那如果到国外去生活,长期浸泡在英语环境中,是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外语环境对儿童有效,对成年人则基本无效。 语言学家对生活在英语环境的中国移民进行测试后发现, 如果是在6岁以前就来到英语环境中生活,基本上都能自动掌握英语的时态。但如果是12岁以上才来的,就很难通过语言环境自然掌握时态。 下图是纽约城市大学心理学系的专家针对5~16岁来到美国且连续在美国英文环境上公立小学和中学5年(60个月)的说汉语的中国移民过去时英语规则动词使用情况的跟踪测试。测试发现,5~8岁年龄组(下页上图),在英语环境生活5年后,过去时使用正确率平均接近70%。但12~16岁年龄组(下页下图),在英语环境连续生活5年后,对动词过去时使用的平均正确率还不到40%(Jia and Fuse, 2007)。

摘自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Vol. 50. October 2007

提出“为说而思考”理念的Slobin,认为在学外语过程中,“句子中的动词是具有时间形式和状态特征的,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来说,这是最难掌握的地方(Slobin,2003)。”所以我们本章重点解决这个学外语过程中最难掌握的,同时也是中国同学在说英语中出现问题最严重的关键点。

如何让我们这些习惯了汉语思考方式的人形成对动作的时态概念思考呢?下面我们先来介绍英语时态的思考具体内容是什么,然后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介绍输出中正确使用时态的有效训练方法。 U2gmFUPHdIbyLZMi6gcJfAVXf2CFJroVxOIFqA6htEyC5eO2y8DgDKnfd7oN6V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