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前之前那之前

对发生于过去的行动,汉语主要是通过句子中具体的时间词汇,配合“着,了,过,完,在,正在,一直在,已经,刚刚,才,先前,此前,那之前”等副词来定位行动发生的时间和状态的。而英语则是靠动词的时态形式来描述行动发生的时间和状态。最常用的几个描述过去行动的时态为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和过去进行时等。

一般过去时,时态含义为“不发展变化的完整体+遥远感”,即“已经结束的遥远行动”。

He worked in the library for two years.他以前在图书馆工作了两年。

时态含义反映出,在图书馆工作两年是个不再改变的历史,他现已不在图书馆工作了。

He wrote a book last year.去年他写了一本书。

时态含义反映出,写书的行动已经结束,在过去某个具体时间书写完了。

一般过去时在英语中所有过去时形式中的使用比例最高。在对行动进行概念归类时,一旦意识到行动符合“结束的遥远行动”的含义,就可以引导出一般过去时的形式。

灰色地带

在前一小节中我们看到过,受到时态含义的主导作用,“现在时”有时可能突破“现在”的时间限制,用来描述未来的事件。在“过去时”的使用中,同样有类似的时态含义超越时态形式的现象。我们来看几个过去时不表示过去事件的例子:

Did you want a receipt?

I was calling to inform you a change in your flight schedule.

这两句话都是当前正在跟对方说的话,描绘的也是现在的事情。说话的人利用过去时的遥远感含义,能让语言变得间接和婉转,会感觉比使用现在时的形式有礼貌。所以服务人员在向顾客询问和告知顾客信息时,经常会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

在请求对方做事情的时候,过去时的遥远感也被用来让语言因为不直接而显得更礼貌。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并非表示过去的事情,而是比Can you open the window?更间接和客气。如果再想更加礼貌一些,就只能在过去时之外再加上假设,来进一步增加遥远的程度了:If you could open the window, that would be nice.

过去完成时,时态含义为“遥远感+回顾之前”,即“过去时的过去时”“在那之前结束的行动”。

He had worked in a library for two years before he became a famous writer.在他成为知名作家之前,他在图书馆工作了两年。

在某个过去的时间参考点之前,他的行动状态为在图书馆工作。过去完成时也是带有“结束的遥远行动”这一含义,与一般过去时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个过去的时间参考点。同样是结束的遥远行动,一旦增加了某个过去时间作为参考点,即成了比过去概念更过去的行动,就引导出了过去完成时。

I had written a book before he moved to New York City.

他在搬去纽约之前写了一本书。

他搬到纽约是个过去的遥远行动,但搬家之前写书这个更加过去的遥远行动已经结束了。

在含义角度,大家要把“过去完成时”看成是“过去时的过去时”,而不要把它当作是“现在完成时的过去时”

很多中国同学往往根据语法定义,片面地把“过去完成时”理解为是“现在完成时”的过去形态。其实从时态含义来看,更应该是从时间概念角度上,把它看作是“过去时的过去时”,这样才会在实际使用时更加准确和顺畅。我们看下面两个带从句的例句:

The thieves had already gone when the police arrived.

贼逃跑的时间,比警察到来的时间更早,即警察来时,贼早就跑了。

The police had already arrived when the thieves fled the scene.

警察赶到现场的时间,比贼逃跑的时间更早,即贼从警察眼皮底下跑了。

上面两个例句中,过去完成时描述的行动,发生时间是比从句中过去时的行动更往前,所以是“过去时的过去时”。

再来看一下引语中时态形式的变化:

一般过去时:This massive tower collapsed in 1902 and the only casualty was a cat.

过去完成时:He found it hard to believe that this massive tower had collapsed in 1902 and the only casualty had been a cat.

上面两个例句,对发生于过去的塔倒塌事件,描述的实际发生的时间(1902年)是完全相同的。但因为在第二句话中多了个时间参考点,交代了事件发生于他found it hard to believe这个行动之前,所以含义就成了“过去的过去”,即使用“过去完成时”。注意,is的过去时是was,其过去完成时是had been。

既然过去完成时是“过去时的过去时”,那么我们在听到或读到以过去完成时开始的句子时,听到前半句,就会在头脑中开始期待着某个过去时刻的时间参考点的出现。最典型的是当听到类似:I had finished my homework...的时候,头脑中就开始预估后面跟着的是when something happened之类的时间描述。认知学的研究显示,这种预估现象的自然出现,有利于对后半句话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

过去进行时,时态含义为“遥远感+可发展变化的”含义。即“某个结束了的过程”。

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如果用来描述发展变化的行动,即成为具有进行态的“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进行时”。此时“遥远感”的含义仍存在,只是换成了从内部角度来观察延续进行的行动。

He was working in the library a year ago.一年前他正在图书馆工作。

在某个遥远的时间段呢,他在图书馆持续工作,该状态已结束。

过去进行时对中国同学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学习运用也不难。

过去完成进行时,可以简单理解为过去的过去进行时。

I had been cleaning my room when you called me yesterday.

你昨天给我打电话之前,我一直在打扫着我的房间。

昨天你来电话时,我已经打扫完了。

对比下面的过去进行时:

I was cleaning my room when you called me yesterday.

你昨天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正在打扫着我的房间。

昨天你来电话时,我正在打扫中,还没打扫完。

这两句话的差别,正是通过时态含义反映出来的。过去进行时是某个过去行动的过程,从句when you called这个事件,打断了当时那个正在进行的行动(在……时,我正在……)。而过去完成进行时,则是表示when you called这个时间点之前的某个过去行动的持续状态(在……之前,我一直在……)。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英语时态含义的差异,用英语很难解释,反而是用汉语更能清楚地阐明。

虚拟语气(如果,如果真的,如果当初)

虚拟语气的概念思考,跟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的关系最紧密。所以我们把虚拟语气的介绍放在这里。狭义来讲,虚拟语气主要是指带有if的各种条件句。英语中if条件句的使用非常普遍。英国爱丁堡大学的David Maule做了一个统计,发现英语电视节目中,平均大约每10分钟就会听到一个if真实条件句(Maule, 1988)。而在现实生活中,if条件句出现更加频繁。统计结论显示,在每1000个单词的语言内容中,对话中会出现4.2个if条件句,印刷文字中会出现2.7个if条件句(Hwang, 1979)。也就是说,用正常的语速讲话,平均不到2分钟就会说一个if条件句。在普通英文小说中,平均每一页有一个if条件句。

中国同学对if条件句普遍感觉头大。很多同学在国外留学多年后仍然搞不清if条件句的基本形式。语法规则中介绍的“与现在事实相反,与过去事实相反”等说法,在真实使用的时候概念很模糊,而且语法结构描述的“时态后退”等说法,应用时更是很混乱。但如果大家借助时态含义来建立概念思考,以此来学会使用虚拟语气,则应用起来会感觉容易很多。根据假设条件的不同(就是if后面的内容),虚拟语气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类条件句

条件句中的行动发生的确定性高=当前真实感含义=现在时

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我们可以认为下雨的可能性很高,就可以把对明天下雨的假设当作事实对待,现在时的时态含义就自然出现了:

We will stay at home if it rains tomorrow.

If it rains tomorrow, we will stay at home.

又比如:If he gets the offer, he will accept it.他是否已经收到录取信,这个事情我们并不知道,事件时间并不能确定。但既然把这个事情当作事实来假设,就用一般现在时。可见从含义角度讲,真实条件句更关心真实性,而不是发生时间性。

这个所谓的“真实条件句的虚拟语气”,其实就是我们在前面一小节中介绍一般现在时的时候讲过的条件句(if, before, when, after, until...),句子使用的语法形式完全一样。把条件当作事实,尽管事情可能已经发生或者还未发生,也都要用一般现在时。而主句表达的事件是在条件事件之后发生,所以主句会比条件句前进一个时态,就自然是将来时。比如:

条件句是一般现在时:if/when/after/before he COMES back,主句是将发生于这个comes back事情之后的事件,所以是:I WILL call you.

实战练习:

发嗲: 老公,你这次去欧洲出差,给我买个爱马仕包包嘛 。”

答应: “I will buy one if I have time.”

这是出发前的交流内容。这种一般现在时的回答表示事情会发生的真实度很高。你这样说得跟真的似的,人家也就当真了,期望值也很高。如果到时候没给人家买包包,就要好好想个理由来辩解了。

第二种情况,“如果真的”类条件句

条件句中的行动发生的确定性不高=遥远感含义=过去时

如果确定性不高呢?天气预报都说了明天要下雨,但我们还报一线希望,想讨论一下“如果真的”不下雨怎么办。这时就要把不下雨当成是一个希望不大、距离现实比较“遥远”的事情对待。所以不论此时发生还是在将来才可能发生,都要使用带有遥远感含义的一般过去时:

If it did not rain tomorrow, we would go to the park.

主句go to the park,是在条件句这个一般过去时did not rain之后才发生,当然用过去的将来时,即would go。

对这种假设方式,语法解释通常描述为“非真实条件句的虚拟语气”,有的语法解释说这个事情“与当前事实相反”,但如果认为这个事情不会发生,理解就太局限了,很容易影响实际使用。实际上这种假设方式,有时的确可以认为假设跟现在情况相反,比如:

一个人说“If I were a millionaire, I would buy a yacht.”时,他现在不是百万富翁,自己现在“如果真的是百万富翁”就会怎么怎么样,这个假设的确与现实不相符。

但有时仅表达说话者认为离现在比较遥远或可能性不高,并非与事实相反或不可能发生。比如:

一个小孩说:If I became a millionaire, I would buy a yacht.句子中became本身就带有将来才发生的含义,如果真的自己成了百万富翁会如何如何,这个事情发生是有可能的。

又比如:If he got the offer, he would accept it.如果他真的接到录取信,他会接受的。说话者认为他接到录取信的可能性不高,但仍然有可能会发生。这句话的关注点是这个假设的事情发生后他的行动会是什么。

我们以前感觉语法诡异和应用混乱的虚拟语气,如果基于时态含义来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从含义出发进行概念思考,以此来带动应用,表达就会快速、自然和正确。

实战练习:

纠缠: “老公,你这次去欧洲出差,给我买个爱马仕包包嘛!”

推脱: “I would buy one if I had time.”

同样作为条件,此处仍然是在说将来的事情,但使用过去时的形式,把条件变为“遥远”的情况了,说明现在太忙,很难抽出时间,真实感降低。尽管语法书上管这个叫作“非真实条件”,但仍然有一定的发生可能性,所以并没有完全拒绝人家。但这样说的效果,就是在提前打预防针,我虽然没拒绝你,但你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What if I told you...中的动词过去时told,就是个典型的利用过去时的“遥远感”时态含义的应用实例。told并非过去发生的事情,因为“假如告诉”实际上还没告诉,是个未来事件。明明可以直接告诉你,偏要绕着弯子尝试着说“假如”我要是告诉你,是故意与现实拉开距离,产生遥远感,来观察对方的反应。这也属于典型的“假设”类虚拟语气。

这是美国科幻影片《黑客帝国》(The Matrix)里面的Morpheus(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梦之神。词源morphe是“形状”的意思,指梦中看到的事物形状)。影片中大侠Morpheus跟Neo见面的时候,大侠说Neo其实是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的。原片中并没有出现What if I told you that you are living in a dream world.“如果我跟你说你是生活在梦想的世界中(你会怎样想)”这句台词,但不知为何,很多观众却留下了他说过此话的印象,至少是这段场景表现出了这个意思,所以网上整出了段子,逐渐成了一个流行的“如果我跟你说体”(“what if I told you”meme)。被网友热捧的有下面这些段子:

What if I told you the side with the USB symbol will always be the top side.

What if I told you ctrl+shift+esc opens task manager.

What if I told you there are not hot singles in your local area looking to hook up.

What if I told you that we do sweat while taking showers.

What if I told you that you are wasting your time reading this.

第三种情况,“如果当初”类条件句

条件句中的行动在过去可能发生的时机已过=遥远感+回顾之前=过去完成时

一个应该发生在过去的事件却并没有发生,过去已经无法改变,完全没有发生的可能,现在只能是“回顾”过去,用“如果当初”来设想事情如果曾经发生,结果会如何。“回顾+遥远感”,即完成时与过去时的结合,理所当然要用“过去完成时”had done。条件句是用“过去完成时”,主句的内容是在条件之后才会发生的,那么“过去完成时”的“将来时”就是“过去将来完成时”,即would have done(可以理解为had done前面加would。但would后面的词要用原形,所以变成了would have done,这样很容易记住)。

If she had worked harder, she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

后悔之前没有努力。假如当初努力了,情况会不一样。但现在想努力已经晚了,不可能改变过去,只能“回顾+遥远的假设”。

实战应用:

质问: 你说这次去欧洲出差,为什么没给我买爱马仕?

辩解1: I would have bought one if I had not lost my wallet.

人已经回来了,绝对无法改变的过去事件。回顾这个遥远的“没买爱马仕事件”的条件,丢钱包是个客观理由,如果当初没丢钱包就一定会买,可以原谅。

辩解2: I would have bought one if I had had time.

回顾看似客观的过去事件,理由却可以解释为当初主观上没有努力,找骂。

辩解3: I would have bought one if you had reminded me.

找抽。

英语是通过时态变化来改变假设条件的真实程度的,汉语的时态变化没有英语丰富,但通过助词,也能清楚地对应英语的三种主要不同虚拟语气的概念,即“如果”“如果真的”和“如果当初”。如果使用这几组汉语词汇的含义来思考一下英语的几种虚拟语气(要注意是概念思考,不是汉语翻译!),是有助于我们建立相关表达概念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各种if, when, before, after, until等词连接的各种条件句式(包括所谓虚拟条件句),主句和从句各自的时态,在实际应用中会根据含义不同、强调事物不同而有很多种时态变化,并非前面介绍的这几种方式。这些具体的变化形式,需要靠大量接触真实语言并且关注语言形式与准确含义之间的关系,才能逐渐掌握。 tPfPcWy5jKxEm2nrw3x7aZkhkCH7q3C4QlHvU4KHrK0yiPvQmL3PlcNaOWbel4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