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阶段性花钱”的方式
1.派遣——人
2.外包——工作
3.租赁——设备
日剧《派遣女医》中的女医生,通常都是处理非常艰深的疑难杂症,每次费用都非常高,大约一次 100 万日元,若要养一个这样的医生一个月薪资至少要 300 万日元,但每个月这种难处理的病症可能不多,如果你是医院院长,你想用什么方式与她合作呢?
前面讲完损益表三大模块的“收入”之后,要正式进入费用这个部分。
在这节课一开始要讲成本效益,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尤其常常听到别人问,如果今天要花钱的话,但是并不确定花出去的钱是不是一定会有效益、是不是一定赚钱?那到底该不该花这个钱呢?
我常常在给企业上课的时候讲到这个主题,很多老板甚至是主管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也经常会跟属下讲同样的话,那就是:“你到底为什么要花这个钱?”
如果今天都搞不清楚花费到底能不能产生效益,那是不是能有一个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念,我把它称为“阶段性的花费”。
所谓“阶段性的花费”,就是不要把钱做一次性的支出,而把所有的花费切分成不同的小阶段,在每一个小阶段里面去看看原来预期的效益到底有没有发生,如果效益都持续不断发生,我们的花费跟着效益持续不断地累积也就值得。但是如果每一个阶段的花费没有得到预期的效益,那么我们可以随时喊停,也就不会因扩大的花费而遭受过多的损失。
接下来介绍三种“阶段性的花费”,并且用案例说明这样的方式如何可以降低经营上的风险,避免造成成本太高但效益不如预期的损失。这三种方式分别是: 派遣、外包、租赁。
派遣,主要是对“人力成本”方面阶段性的花费,所谓的派遣,其实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非正式员工,只是因为特定的任务或特定的时间,在企业里工作,一旦任务完成或是工作期限到了,就离开公司,而公司也就不需要为他的支出继续负责。
像我本人在创投业工作,常常遇到一些新创企业或团队,还处在草创时期,就连业务才刚刚起步,甚至是才刚刚设立公司还没有真正开始进行销售交易,就很着急地想要把财会人员给招聘进来。
有一次,一位总经理请我帮他找财会人员,我就问他:“你们一个月大概有多少凭证或单据要申报?”他说:“我们公司才刚刚起步,这部分的凭证和单据不是很多,大概只有几十张而已。”
我告诉他:“这么少的文件处理,你如果请一个财会人员,每个月至少要花费大几千块,但是你交给外面的记账公司帮你处理,可能只要小几千块就够了,你觉得一定要请一个财会人员吗?”
听完我的建议之后,这位总经理立马打消了招聘财会人员的念头,而采取了找记账公司“派遣”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这种阶段性的做法。
这并不是说一定不要请财会人员,而是目前的业务量还没有那么大,请一个财会人员的效益不是很划算,当业务量变大,记账公司的派遣费用几乎等同于一个财会人员的薪资的时候再来思考是不是需要请一个正式的财会人员,感觉就比较符合成本效益了。
所以,派遣本身就是一种阶段性的花费。
记得看过一部日剧,叫作《派遣女医》,女医每次看诊手术的费用都非常高,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她的薪资这么高为什么医院不自己培养一个呢?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养不起”呀!
类似这样的医生,通常都是处理非常艰深的疑难杂症,而类似的病人个案一定不会很多,但是,这样身怀绝技的医师,也一定身价不凡。
如果,每个月只有一个这样的病例,如果看诊费用是 100 万日元,但是养一个这样的医生每个月的薪资要 300 万日元,如此就不符合成本效益;可是如果利用派遣的概念,这个具有特殊专长的医生每次只收 50 万日元,对医院而言每接一个病例就会有50 万日元的效益;而对这个医生而言,只要一个月在不同的医院接到六个案子,就可以满足自己 300 万日元收入的要求,如此一来,“派遣”的这个模式对医院和医生供需双方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外包,就字面上的意思而言,是把工作包给企业以外的人来做。
像我第一份工作在台积电,就是专门帮人做外包制造的公司。以往的半导体公司比如说Intel,他们自己设计电子产品,然后自己有工厂可以进行制造。一般而言,电子产品的设计需要的机器设备成本不会很高,但是一牵扯到制造,机器设备资金的投入就需要几百亿甚至上千亿新台币,不是一般公司可以做得来的。
但是电子业里面有非常多产品设计的好手,只要透过自己的设计就可以把产品的概念推广到市场上,可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自己建工厂去制造,这时候他们就必须要委托类似Intel这样的公司来帮他们做外包的代工。可是Intel他们自己有产品设计部门,如此一来,他们的工厂会优先把生产制造留给自己的产品,甚至客户也会担心他们自己设计的产品,会不会被Intel给学习模仿了去。
Intel这种既做设计又做制造的公司,就很难与纯粹做设计的公司有非常好的合作默契,甚至维系一个互相信任的关系。
因此,台积电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专门做代工外包的生产制造公司,来协助这些小资本的设计公司,完成他们资金不足但是可以把产品落实生产的梦想。
当然,如果一个设计公司,它自己的资金足够充裕,想要盖厂房自己做生产,让自己赚得更多,那也是理所当然的。重点是这么大的厂房,你有没有办法确认你所设计的产品,能够透过自己的工厂制造产生足够的效益;在你还没有办法确认市场上对你的产品有这么多需求的时候,不如把设计出来的产品外包给台积电这种专业的公司,如此“阶段性”的花费,而不是一下子跳到花大笔钱去办厂,自然会降低经营的风险,让成本可以和效益互相配比。
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喝牛奶不一定要自己养一头牛”,外包除了透过“阶段性”的花费降低自己经营的风险之外,如果别人做这件事情所产生的效益比自己做要高,而且这也不是我们主要赚钱或获利的项目,那么外包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讲到租赁,通常我们脑中浮现的不外乎就是设备或是建筑,例如,一般中小企业的办公室可能都是租来的,毕竟一开始创业要买一间办公室,资金的要求实在是太过沉重,先用租的,成本的压力没有这么大,这也是阶段性花费最重要的精神。
像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专门做影音知识订阅课程的,这些摄影器材的专业程度比我们一般所想象的摄影机、照相机要高端很多,当然价钱也就不菲。
虽说现在的设备都是他们公司自己买的,但是在刚开始创立的时候,一方面资金不足,一方面这样的影音制作也是在尝试阶段,所以机器设备就是用租赁的,一直到后来课程被客户认可,收入越来越多,设备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从租赁改成买入变成自己的资产,当然就变得划算多了。
认真说起来,我们搭乘的所有大众运输系统也是一种租赁的概念,不管是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甚至是共享单车,一直到近几年红红火火的打车软件,这些都是租赁的概念。
因为我们不太可能有这么大的资本去买地铁、买公交车,我们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资本在各个不同的地方,随时设置共享单车。因此这种交通工具的交易形式,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租赁,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才使用它并进行付费,这样就可以降低购置的成本和提升使用的效益。
最后简单盘点一下,不管是企业或者是个人,如果不确定花费一定能产生效益的话,就可以透过三种“阶段性”的支出,让花费尽量能够匹配效益,降低经营的风险,分别是:
1. 派遣 ——“人”方面,请公司外部的人力来协助完成,确认效益后,再把成本慢慢花出去。
2. 外包 ——“工作”方面,自己做没有别人做效益高,当效益高时,再自己做。
3. 租赁 ——“设备”部分,初期用租的,以逐渐确认设备跟收入能互相匹配。
唯有随时检视成本符合预期效益,并用阶段性的支出,达到企业的获利目标,这才是公司永续经营、规避风险、稳定发展并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应有体现。
反向思考派遣、外包、租赁公司是如何赚你的钱来维系他们的生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