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隋文帝的武功文治

久乱之后,人心思治,久分之中,孕育一统。这时,只要顺应时势,是极易取得成功的。但,易得者,又往往易失。因为顺势成功的人,功成之后,是极易放纵自己本性中需要克制的东西的。而一旦自我失控之后,所作所为就会与初衷大相径庭,使成功之中,潜伏下失败。在隋文帝杨坚身上,我们就看到了这一点。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魏晋以来持续数百年的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大业,在隋文帝手中得以最后完成;封建时期的许多重要典章制度,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得到整合与创新,并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位值得称赞的一代良主,晚年的很多作为,又给臻于至治的王朝播下了衰乱的种子。

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人物诞生后,凭借祖辈的勋业扶摇直上。使用各种手段剪除异己和敌对势力,实权在握,步步紧逼。周静帝终于以“禅让”的形式将皇位腾给杨坚,宇文氏的周朝变成了杨氏的隋朝。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六月,杨坚出生在冯翔(今陕西大荔)般若寺。据说,当时寺院内紫气缭绕,祥云笼罩。天明,从外地来了一个尼姑,声称这个小孩生来异常,不可按世俗的方法抚养,便把杨坚带到另外的地方照料。史书上还说杨坚的头上长角、身上有鳞甲,有玉柱直通头顶,眼光外射,手上有像“文”字的纹理,身材上长下短,面部表情威严庄重,不苟言笑。完全是一副“真龙天子”的形象。

其实,杨坚诞生的神话,与避讳其生母吕氏出身微贱有很大关系。杨坚是东汉以来有名的“弘农杨氏”的后裔。杨坚的先祖杨震,曾是东汉的太尉,以后祖宗几代都是北朝高官。杨坚的父亲杨忠,因在宇文泰执政和宇文觉建立北周的过程中功勋卓著,被赐姓普六茹氏,封随国公。杨坚的生母吕氏是杨忠在东游时所娶,家境贫寒,在当时社会上没有地位,故杨忠与吕家后来失去了联系。在封建时代的上层社会中,父母出身微贱,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用天降祥瑞的迷信加以弥补和掩饰。

alt

古代人物

凭借着“弘农杨氏”祖辈的勋业与地位,杨坚在宦海中一帆风顺。

从14岁开始,他就进入仕途。在北周的官场中,他可谓一帆风顺,步步高升,37岁时便当上了大前疑(相当于丞相)。当时统治北周的宣帝年少无知,又非常昏庸荒淫,上下都有怨愤。杨坚趁机做取而代之的工作。周宣帝后来有些警觉,曾在召杨坚进宫前,暗嘱卫士:“若他表情一旦有不正常之处,就立刻杀掉。”但杨坚却能做到不动声色,使周宣帝无法下手。为了逃避周宣帝的猜疑,并掌握地方实力,在内史上大夫郑译的帮助下,杨坚出任扬州总管,准备南伐工作。正在这时,周宣帝病重。在召来小御正刘昉、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欲托后事时,已不会说话。刘昉与郑译、杨坚密谋,矫诏让杨坚做辅政大臣,杨坚乘机控制了京师卫戍部队。周宣帝死后3天,才宣布消息,让8岁的宇文衍即位,史称周静帝。杨坚掌握了军事、政治大权,接着又自任丞相,设丞相府,拉拢重用高颎等具有政治才能的人,使相府成为中央真正的决策机构。

为了彻底控制朝政,并取代周室,杨坚在这一时期使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为自己登上皇位铺平道路。

首先是剪除周朝宗室宇文氏的势力。

在初执政时,杨坚曾以欺骗的手法,把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劝回家中,使其远离了朝政。之后,又采用阴谋手段,诛杀了宇文泰的5个儿子,并对周朝宗室大开杀戒,宇文氏的势力基本被消灭。

然后是宣布废除周宣帝时的严刑峻法,停止一些土木工程,以此争取人心,取得广泛支持。

与此同时,出动当时所能控制的全部军队,镇压地方起兵的敌对势力,派韦孝宽攻打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发难的尉迟迥,派王谊攻打在郧州(今湖北安陆)起兵的司马消难,派梁睿攻打益州(今成都)反抗的王谦。经过半年的战争,平定了三方武装反抗。

在平定三方武装反抗的过程中,杨坚又为自己登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自封为相国,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分掌军政大权,宣扬自己的家世,废除周朝皇帝对汉人的赐姓,使其各复本姓,以获得汉人的普遍拥护。

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杨坚征求了亲近的意见,都认为取代周朝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581年2月,周静帝被迫退位,以“禅让”的形式把皇位腾给了杨坚。杨坚因自己继承父亲的随国公起家,进称随王,故把新朝国号定为“随”。但他感到“随”字有“辶”,与走同义,不大吉利,便改“随”为“隋”,改元为开皇。

杨坚建立隋朝以后,立即着手统一全国的战争准备工作。原本依附于北周的后梁,轻而易举地被收拾。腐败无力的南陈王朝,也是不堪一击。北部边疆的突厥,在软硬兼施下分裂衰弱,不再成为威胁。一个侔于秦汉的统一的封建帝国,在隋文帝手中重建。

隋朝建立以后,杨坚在革新内政,巩固中央集权的同时,积极进行统一南方的工作。

南朝的梁朝亡于陈霸先后,西魏立萧督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称帝,为后梁,一直是北朝的附庸。杨坚代周后,为了巩固内部,进行了改革,对后梁政权则采取笼络的政策。当杨坚的统治已经巩固,经济与军事力量有较大发展,并对统一江南做好准备后,就不能再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内存在一个独立王国。开皇七年(587年)八月,杨坚邀请后梁帝萧琮到长安,乘机派崔弘度率大兵以助其防守为名,开进江陵。梁国百官率男女十余万人投奔陈朝,梁国遂亡。

这时地处江南一隅的陈朝皇帝陈叔宝,史称陈后主,仍然生活在“无忧天子”的梦想之中。他大兴土木,建筑了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所有的门窗栏杆都用珍贵的沉香木、檀香木做成,微风吹来,满院生香。三阁建成后,陈后主和他宠爱的妃子张丽华、孔贵妃,带着江总、孔范等人,经常登临游宴,并作《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乐词,整天沉湎在歌舞酒色之中。上层社会为了满足极端奢侈腐化的生活,加剧了对人民群众的盘剥欺压。当时在南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反映出陈朝人民十分痛恨这个腐朽的统治集团,渴望有人来消灭这个政权,重归统一。

在陈朝君臣醉生梦死的时候,杨坚灭陈的动作一一出手。陈后主即位之际,杨坚就派大将韩擒虎任广州总管,进驻庐江(今安徽庐江),派贺若弼任吴州(今江苏扬州)总管,隔江钳制了陈朝首都。开皇八年(588年)末,设置淮南行台省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以次子晋王杨广为尚书令,总领平陈战役,以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元帅,发兵50余万,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永安(今四川奉节),刘仁恩出江陵,王世积出靳春(今湖北靳春县),韩擒虎出庐州(今安徽合肥),贺若弼出广陵(今扬州市西北),燕荣出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在东起海,西至今四川的整个长江沿岸,八面出击,水陆并进,大举攻陈。

隋兵步步进逼,陈朝边将上书告急,陈后主置之不理,还大言不惭地说:“王气在这里,从前齐兵、周兵来攻,都无所成功,今天隋军前来,又能怎样?”大臣孔范自称文武双全,也谄媚说:“长江天堑,自古以来限隔南北,隋军能够飞渡吗?这肯定是边将想邀功,妄言奏事。”于是,把告急的边报压了下来。此时,朝廷上下忙于元旦的大庆筹备。建康(今南京)的十几万军队无所防备,有能力并一再请战的萧摩诃等将领,得不到重用。

元旦之夜,陈朝皇宫里灯火辉煌,满朝文武围绕一桌桌丰盛的酒席,狂欢大嚼,陈后主喝得酩酊大醉,昏昏沉沉,十万火急的军事奏报未拆封便丢在床下。守卫采石矶军事要地的将士,也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隋将韩擒虎乘机率领500人夜渡采石矶,全歼酣醉的陈军。元旦之晨,大将贺若弼乘漫天大雾,偷渡长江,陈朝守军竟毫无察觉。隋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江口(今江苏镇江),直奔陈朝首都建康。隋军兵临城下,陈朝大将萧摩诃与不学无术的孔范出来迎战。隋军集中力量先攻孔范阵地,守军招架不住,大将任忠投降韩擒虎,引隋军进了朱雀门。守城之兵准备抵抗时,任忠对他们说:“老夫尚且投降,你们还起什么事?”陈军一听一哄而散。其他各地陈军也纷纷投降。躲在景阳宫内的陈后主及文武百官,全都作了俘虏,陈朝灭亡。

隋文帝以摧枯拉朽之势南伐之际,对构成威胁的北部边疆的突厥族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予以控制。杨坚初执周政,便以千金公主嫁突厥,与之和亲,缓和双边关系。代周以后,突厥贵族沙钵略可汗声称为周报仇,大举南下,攻掠今甘肃和陕北一带。文帝派杨弘、高颎等率兵击败沙钵略。为阻止突厥南下,又在开皇元年(581年)、六年(586年)、七年(587年)三次征发兵夫修筑长城,与原来北齐所筑长城连接,加强对北边诸州的守备。不久,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向西发展,东突厥逐渐南附,受隋朝控制,北部边防渐趋巩固。

隋朝统一南北,并控制了突厥以后,使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动乱不已的国土重归统一与稳定。到隋朝极盛之时,国境东南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户近900万,人口近5000万,一个比肩于秦汉的统一大帝国再现了。这其中既有隋朝统治者的功劳,但更为重要的,是各族人民反对分裂、渴望统一安定的大势所趋。

alt

古代渔民

当初拥戴杨坚代周的几个人满以为自己会得到重用,杨坚却说:没有这几个人,我就没有今天。但我知道他们都是些反复无常的小人,不能重用。于是,他重用了以高颎为代表的一批贤德之才,对久乱之后的内政多有整治与革新,促使国家走向兴盛。

杨坚能够以隋代周,刘昉、郑译等人出力很大。杨坚当上皇帝后,这些人恃功自傲,满以为会得到重用,可以攫取更大的权力。但杨坚深知这些人在北周就多是依靠阿谀逢迎得宠的,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他曾明确表示:没有这几个人,我就没有今天。但我知道他们是不堪重用反复无常的小人。我若重用他们,他们也不会老老实实做事;若不用他们,他们就会满腹牢骚,跟我捣乱。因此这些人逐步被疏远、罢免或者杀头。一批享有声誉的贤德之才,受到重用。如高颍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虞庆则被任命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李德林为内史令,韦世康为礼部尚书。后来又提拔了具有军事才能的杨素和有经济头脑的苏威等人。

在建立新的领导集团之后,杨坚对久乱之后的内政,进行了一系列整治和改革。

北周官制多模仿《周官》设置,既乱又滥。杨坚执政后,接受崔仲方的建议,恢复汉魏之制。在中央,设三师、三公及五省。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不掌实权,不置官署,是给予德高望重者的荣誉职衔。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虽置僚属,有参与国家大事的责任,但也只是顾问性质,没有实权,且不常设。五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是真正的权力机构。其中内侍省是宦官机构,只掌管皇宫中琐事;秘书省掌管国家图书历法,比较清闲,这二省在五省中不占重要位置;门下省和内史省都是协助皇帝执政的决策机构,掌管机密,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皇帝发布的诏书,签署大臣的奏章,对皇帝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对奏章可以驳回或另行处理;尚书省是主持日常政务的机构,置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称民部,唐时避李世民讳,称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等6部,分掌各项行政事务。

在地方,北周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当时全国有211州,508郡,1124县,每州所辖平均不到3郡,每郡所辖平均只有2县,“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非常严重,造成极大的财政浪费。开皇三年(583年),杨坚下令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又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了一批冗官,既节省了开支,又有利于政令的推行。

针对东汉以来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情况,杨坚在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时规定:九品以上官员全部由吏部统一任免,并每年都要接受吏部的考察;后来又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换地方,以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县佐不能任用本郡人,以免豪强地主把持地方行政。

为了限制士族门阀把持选举,加强中央集权,杨坚还于开皇年间废除汉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创行科举考试之制。当时科举大体有两种,一类属临时的特科,有贤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等科;一类是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科。隋朝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刘悼、王贞、杜正玄、杜正藏、许敬宗等都是秀才出身,房玄龄、侯君集、孙伏伽等都是进士出身,孔颖达、韦云起等都是明经出身。

北周的刑律十分紊乱而又残酷。开皇元年(581年),杨坚便令高颖、杨素、郑译等人制订新律;开皇三年(583年),又令苏威、牛弘等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废除了北周刑律中枭首(即杀头)、轘身(即车裂)等酷刑。将刑罚定为死、流、徒、杖、笞五等;确定了“十恶”罪名(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并规定谋叛、恶逆、不道等十恶者不在赦免之列;优待贵族、官员,对他们的一般犯罪,予以减免,可分别情况享受议、请、赎、官当等特权。《开皇律》在篇章体例上继承了《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特色,对后世的封建法典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杨坚统治的前期,比较重视依律办事,他本人也有一些不徇私情、秉公执法的事例。

对于北朝以来的均田制等经济制度,隋文帝予以沿用。同时,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所革新与调整。如针对北周以来人民为逃避赋税徭役而隐瞒户口和诈老诈小等情况,实行保(五家为保)、闾(五保为间)、族(四闾为族)的户口编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大索貌阅”(即调查核实户口)和“输籍定样”(即根据财产等情况评定户等,作为赋税的根据)的两项措施,以尽量准确地掌握全国户口和赋役对象。推行均田制中,在尽量多地给一般民户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的前提下,对贵族官员实行一定数额的职分田、永业田、公廨田,以节省财政开支,增加国家收入。对劳动人民负担的租、调、力役,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予以适当调整,以尽量公平赋税,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此外,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隋文帝还组织力量开凿了通济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在关东等地广置粮仓,并设立主要用于灾年救济的“义仓”;下令改铸五铢钱,完全废除其他古币和私人铸币,只准五铢钱流通,并统一其他度量衡。以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隋初仍沿用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战士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受地方州县辖制,且影响国家的租税收入。灭陈之后,杨坚于开皇十年(590年)对府兵制进行较大改革:所有军人的户籍全部归于当地州县,土地分配和赋税征收也与原来的农民一样,只是他们仍有军人职责,受军府管辖。这种兵归于农、兵农合一的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加强了政府对军人的控制。与此同时,杨坚又下令,除边疆和京师守卫军队以外,其余的兵器等军事装备应停止制造,民间兵器应全部销毁;军人子弟应尽力改从学文,功臣后代应熟读一经,作为做官台阶。开皇十五年(595年)、十八年(598年)又曾严令收缴民间兵器和大船。这些措施,当然含有明显的加强中央集权、严防作乱的政治意图,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偃武修文的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形成。

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后,国内政局基本上是稳定的,政府的行政工作是有效率的,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乱。法制建设基本上是健康的,吏治也比较清明。隋文帝还经常亲自审察囚徒,甄雪冤滥,对贪污受贿的官员,严惩不贷,使人知畏法,不敢轻越雷池。他还非常注意身体力行,关心百姓疾苦,倡导节俭之风,并注意发现和表彰政绩突出的各级各类官员,倡导优良仕风。开皇二十年(600年),齐州有个小官王伽,执法办事认真,关心百姓,能使归家的罪犯自己按期到京城报到,隋文帝知道后,深为感动,立即召见王伽,同时敕令全国官员向王伽学习,以诚待民,以增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和对朝廷的拥戴。

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达到空前的程度。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商业,以及文化技术领域,都有新的进步。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当时粮食的储备情况。据史载,主要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收获的增加,同时也由于政府非常注意储积粮帛,当时全国几乎所有的仓库,特别是一些大的仓库,如洛口仓、黎阳仓、含嘉仓等,经常是粮满为患。有人估计,到开皇末年,天下的储积,可供五六十年使用。库藏之多,亘古未有。到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洛口仓的储积,为李密占据,西京(长安)的府库,也为本朝所用,至今没有用完。”马周的言语,颇含对隋炀帝贪婪聚敛而又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讽刺,但隋朝灭亡20多年后,他们储积的粮食布帛还没有用完,库藏之丰,也确实惊人。

晚年的杨坚,所作所为与前期大相径庭,判若两人。他内怀猜忌,对功臣勋将大开杀戒;苛察的本性,使《开皇律》成为具文;自身的不学无术,发展到后来的废除学校;对佛怪的崇尚,反映出他的某些意图和某种程度的无知;节俭的外表中露出了贪婪奢侈的欲望;惧内与不明,导致太子易人。封建专制时代的一代良主,在晚年埋下了乱亡的种子。

隋文帝是凭借祖辈勋业,通过使用阴谋诡计登上皇位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他对自己手下的文武大臣,时时警惕,处处猜忌。到了晚年,猜忌心更重。稍有不合,或弃或杀,毫不留情。如当年帮他讨伐敌对势力王谦的功臣梁睿,只因在益州总管上颇得人心,便使他动疑,终被罢官;平尉迟迥和平陈中数有大功的王世积,在遭受没有任何根据的诬陷之辞后,被立即处死。在安抚突厥和灭齐中曾立大功的虞庆则,后来在讨伐李贤叛乱的回师途中,曾指着一个地方说这里易守难攻,被人告发后,隋文帝即以谋反罪杀了虞庆则。在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的史万岁,被杨素所谗埋没功绩,并被诬告是废太子杨勇的同党,隋文帝召史万岁进朝时,史因蒙在鼓里而大谈自己及所率将领的功绩,言辞直爽而激烈,文帝大怒之下,将史万岁乱棍打死。就连他很早就视为心腹,亲密无间,委以重任,多所建树的高颎,因在易换太子的过程中恪守正道,也遭到猜忌。当有人诬告高颎有谋反迹象时,文帝不做任何核实,就剥夺了他的全部官职。杨广即位后不久,杀了高颎。

开皇初年,文帝令人制定的《开皇律》,取适于时,刑网疏阔,为后世称道,到了开皇末年,他把自己亲手制定的刑律置之脑后,以苛察的本性,肆意法外用刑。他经常派人四处查访,凡稍有过失者,即加以重惩。鸿胪少卿陈延主管接待四方宾客的宾馆,只因庭院中发现有马粪,文帝便令人把专门负责宾馆的主客打死,陈延也被打成重伤。为便于行刑,他让在宫廷中备放杖棒,稍不如意者,当场施以杖刑,有时一天要打死好几个人。为了禁止社会上的偷窃行为,文帝令天下人相互揭发,凡属实者,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赏给告发者。这个办法实施后,盗窃罪开始很快减少。但不久便引发出另一种现象,即有人故意把东西扔在别人前面,若东西被人捡起来,则捡者被捉送官府,成为人赃俱在的“窃贼”,他的财产便要移交给故意扔东西让他捡的人。许多人因之破产,一些无赖则因之而发家。后来,文帝干脆发布更严厉的诏书:凡偷窃1钱以上的人都应杀头,还要抛尸示众;凡地方官吏受贿1钱以上者,知情者不去告发,也要处死;4人共偷1只桶,3人合窃1只瓜,只要被抓住,就杀头。开皇初的刑罚适中,到杨坚晚年终于变成严刑苛法,乃至滥杀无辜。

alt

古代风景

隋文帝本是个不学无术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曾承认。在他当皇帝的前期,虽然不得不重用一些有学问的贤德之士,但骨子里是看不起读书人的。由于他认为文化无用,便不大重视建立学校。仁寿元年(601年),他下令全国只保留供王公贵族子弟读书的国子监,废除郡县的所有学校。

与不重视文化教育相反,也可以说是相应的,是他非常迷信佛道、符瑞、阴阳五行和各种鬼怪。他在北周初任丞相时,便表现出对佛道的高度重视。称帝之年,即下令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道士,在各地大建佛寺,当时民间的佛经比儒家的六经还要多出10倍。开皇二十年(600年),又令凡毁坏佛像及其他神像者,一律处死。仁寿元年(601年),还大张旗鼓地派员到30个州送佛骨,建佛塔,大做道场,令州、县停止办公,专门做佛事。主要出于维护自己皇位的需要,他对符瑞之说大加提倡,本是学者的王劭,看准了杨坚的心事,便编造、搜集了种种“符瑞”,撰写出多种图谶纬书,受到文帝的赏识,一大批效仿者因此而升官发财。

早年的杨坚,是以节俭和仁慈闻名的,史籍中也载有不少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但这种节俭的外表,终于掩饰不住他奢侈、贪婪的本性。杨坚做皇帝的第二年,便嫌旧长安城规模太小,且宫中经常“闹鬼”,下令在旧城西北修筑新都城,并于年底完工,因他最早的封爵是大兴郡公,新城就名“大兴城”(今西安市)。到开皇十三年(593年),他对大兴城失去了兴趣,又以杨素为总管,宇文恺为主要设计者,在岐山(今陕西凤翔南)营造仁寿宫。杨素为讨好文帝,督促民工非常紧苛,两年时间,死者数万人,仁寿宫在民夫的白骨上完成。文帝初次去验工,听说杨素把大量死掉的民工埋在这里,表示很不满意,觉得有伤自己“仁慈”的面孔。他的老婆独孤氏却说:“我们年纪已老,没有其他可以娱乐的地方,如今是太平盛世,这点享受也不算罪过,杨素能为我们设想,是个忠臣。”他一听,态度马上转变,赏赐杨素铜钱百万,锦绢3000段。开皇十八年(598年),他又在仁寿宫和大兴城之间,修筑行宫12座,专供往返途中娱乐休息。后人读史到此,评说道,文帝在那个时候,北边筑长城,东边巡泰岳,又修仁寿宫和行宫12座,丁夫死者数以万计,接二连三地大兴土木,役使百姓丁壮,就是没有炀帝后来的骄淫,老百姓也几乎没有求生的余地了!

杨坚的老婆独孤氏,是北周重臣独孤信的女儿。杨坚由专权而称帝,与独孤氏家庭的地位和影响有很大关系。独孤氏有些本领,又比较强悍,且嫉妒心很强。杨坚对自己的这位皇后,一直心存畏惧。为了讨独孤氏欢心,他曾发誓不与其他女人生孩子。杨坚称帝后,独孤氏经常参与政事。杨坚上朝,独孤氏与他同车相随,停在宫门外,并派宦官跟着他上朝,发现他对朝政处理有失当之处,便出来报告,独孤氏便把自己的意见转达进去,杨坚须马上改正。杨坚退朝,二人再同车回到寝殿。由于杨坚处处听从独孤氏,独孤氏成了不是皇帝的皇帝,当时宫中把二人合称“二圣”。平时,在独孤氏的严密监视下,杨坚与后宫的嫔妃根本不敢亲近。一次,杨坚在后宫偶然发现一个宫女很有姿色,心血来潮,亲热了一番,很快就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独孤氏,独孤氏便暗中派人杀掉了那个宫女。杨坚非常窝火,又不敢公开发作,为发散闷气,骑马在野外瞎跑。高颎等人把杨坚找回后,在劝说中说了一句“你岂能为了一个女人,而放弃自己治理天下的责任”的话,传到独孤氏的耳中,她很不高兴,便经常在杨坚跟前说高颎的坏话,终于使高颎被罢官。

也幸亏在独孤氏的威逼下,杨坚在独孤氏死前(独孤氏死时杨坚已62岁),没有走上荒淫之路。只是由于独孤氏喜欢次子杨广,杨坚本来就惧内,加之听信谗言,废除了长子杨勇的太子资格,立次子杨广为太子。虽然据史传,在他临终之际,发现杨广种种不善行为,并有重新恢复原太子杨勇地位的意图,但为时已晚。他自己晚年埋下的种种不良种子,在炀帝杨广时期广为生发,终于结出了衰亡的恶果。 dI/cv8vL46mqyq4coRZJbWetsvaQ4eTD3E5YNnsLernHcUX+Bi1QEFkeTaAr1Z1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