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会联结成一个共同体,正如一种神话体系、宗教或民族信条将具有共同信仰和价值观的人联合在一起。美国俗语有云:“你懂我的语言。”(You speak my language.)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说交流的双方使用同样的技术体系传达彼此的想法和感受。而从隐喻上来看,此言却另有深意。它表示,第一方认可第二方表现出类似的精神,拥有相近的思维模式和道德价值观。这种亲近感可以跨越所谓的语言障碍。将人与人联结起来的“语言”超越了任何正式的符号和象征体系。

我对郑姣所作研究的了解,最初并不是因为阅读了她的学术论文,而是源于她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做访问学者的契机。那时我就觉得郑姣“懂我的语言”。对于她当时即将完成的研究课题——解读她的祖国中国的羌族文化,我有一种亲近感。身为从事学术研究的访客,她同时也在接洽中美学术界交流事宜。她在中国的研究工作涉及羌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同样,她在德州大学的访学工作本身也是一种田野工作或者说实地研究。郑姣在奥斯汀期间,美国同事从她身上学到很多,受益匪浅。

在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这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将整个人类社会视为研究对象。理想情况下,人文学科领域的学者希望能够对世界上的任何人说:“你懂我的语言。”或者,反过来(且更与学术宗旨相符),“我正在学说你的语言”。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借助语言——走进被研究文化的思维框架。理论上,这一过程会增进彼此认识,仿佛两种文化的代表都能获得站在对方立场上说话的能力。

要实现人类沟通这般宏大的构想,离不开集体努力,需要每位人文学者为整个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当非口头表达方式最密切代表一个共同体的心态和价值观时,研究人员必须运用特殊的诠释技能,不仅从一种标准语言切换至另一种(如普通话切换至英语),而且从一种表达形式切换至另一种(如文字符号表达切换至线性图案符号表达)。这种复杂的转化行为可能非常重要——对于人们感到陌生的外来文化,也能形成令人共情的叙述。

郑姣与李明、耿兆辉合作的著述即是如此令人产生共鸣。借助传统的刺绣意象——一种基于形与色的视觉语言而非文字语言(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三位作者对羌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羌人的口语包含多种方言,而且直至几十年前,尚不存在统一的书面语言。羌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精髓之处必然存在于另一表达领域——羌绣。刺绣是一种抽象体系,起到语言的作用,具有独特的象征潜质(类似于全球各地多种文化中存在的各类象形符号体系)。要掌握任何语言体系,不论是文字还是视觉语言,学者必须善于“解读”被研究文化常见的标志体系。

刺绣借助特有的表现手法将复杂多面的概念囊括在物质形式之中。虽然在句法上颇为不同,但语言也同样抽象,运用各种离散的图形字符传达微妙的观念想法。我们能够说写的东西只是有限的字词允许我们传达的,拘囿于受相应规范限制的词汇量。同理,一种刺绣体系的象征意象也受限于针脚密度,这也涉及肉眼能够轻易分辨的清晰度。羌绣的象征形式体现了一代代绣工利用面料、丝线和针法能够取得的手工刺绣成就。同时,刺绣形式也反映了老练的肉眼能够察觉到的细节程度。

郑姣、李明和耿兆辉所开展的研究表明了他们对上述视觉传播方面的敏感度。作者对于羌族神话意象的描述基于与羌族老人的对话以及他们自身的刺绣纹样经验,捕捉到了主次设计特点的相互作用。作者对八角星纹的分析尤其富于启发性,揭示出中心主花形重复产生的辐射效果。因此,传统的八角星纹既表示繁花锦簇,也表示阳光普照。这种对羌族视觉语言的解读既考虑到了不同聚落之间的局部差异,又捕捉到了羌族艺术性与想象力的精髓。三人的研究成果完美融合了民族志学者与艺术史学者的技能。

在向读者呈现如此精妙的羌绣意象文化叙述的过程中,郑姣与李明、耿兆辉即是在“说”羌族语言,做到了语言相通。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现代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理查德·希夫(Richard Shiff)
2022年1月29日 7/3LPeBUw3x8LCKbyvNsJoZPZ3Rvyhqe/PYuQ0P/nEJQ7XhQ+YI7tG8C9w5wQf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