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羌绣图像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羌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而悲壮的民族,虽然历经战乱与融合,但是在历史演进中并没有磨灭其遗留的痕迹。如今,生活在岷江上游的羌族,由于受到高山深谷地形的限制,几乎每一个小的支系,在文化上都保留了其相对独立的特征,这些文化或多或少都镌刻着历史的符号。而作为羌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羌绣艺术,除本身的艺术表现价值之外,更是羌族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媒介。本书通过研究羌族史,结合考古学与图像学以及大量的田野调查,从羌绣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图形图案、成型工艺、地域特征五个维度展开调查和研究。通过对羌族重要典籍中的记载、大量存世的羌绣绣片搜集、整理,田野调查的成果及图像学研究等,深刻理解羌绣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并最终转化成数据库,从而实现对羌绣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就其物质性层面而言,本书基于田野的调研工作,对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的羌族各村寨一一进行调查走访与图像收集,整理出各个村寨的代表性羌绣物件,归纳出区域性的艺术特征与风格,说明各区域羌绣艺术的发展与变迁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生态密不可分。从精神层面而言,羌绣的起源与发展更多出于非功能性的构件,羌族刺绣不仅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蕴含着羌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羌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羌绣艺术还涵盖了与其他民族历史渊源、交融互动所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因此,本书另一个重点就是通过阐释羌绣单个图案和典型物件等视觉象征符号的图像意义,试图在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情境及生态环境中探究羌族刺绣艺术形态及装饰图像潜在的观念和思想,通过羌绣这一单纯表象的非物质文化,将羌族深层次的文化内核,更为丰满、立体地展示出来。从这个视角上着眼,羌族女性技艺不再是单纯的文化事项,它超越了以往的研究范式,从而带来对所谓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的技术实践活动与社会、文化、历史关系的重新思考和认识,以新的视角带给我们对羌绣新的认知,从而促进羌绣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羌族文化的保护。

(二)研究方法

1.具体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本书以实地考察(Field Research)为主,在羌族聚居区的田间村头以观察、访谈、口述史、图形图像采集等方法收集资料,进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后,整理思路、发现问题,然后再次进入田野,进一步观察与访谈,针对性地进行二次调查研究,如此反复,最终达到对羌绣图像的深度描述与解释。

(2)文献分析法

本书是课题组与茂县羌族博物馆共同合作完成的,专著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文献、史料及图像资料均来自博物馆的典藏。同时,课题组在羌族地区走访了当地学者和文化工作部门,获得了大量珍贵文献与图像资料。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竭尽所能地运用人类学、图像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分析、归纳与论证。

(3)图像分析法

在收集了海量图像数据的基础上,本书运用图像学原理将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解释与图像学分析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力图将羌绣的研究突破仅仅从图形、工艺、寓意等方面的浅层研究,而转变成深入每个图形图案、每件物件在羌民族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语境、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深层内核之中,不仅揭示羌绣本身的美,也透过羌绣母题自然题材,找到图像背后的原型,揭示图像象征世界的内在深层次意义,透过羌绣展示出立体的、饱满的羌族文化。

2.田野地点及过程

最初的田野,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笔者受亚洲基金会邀请参加茂县妇女灾后重建能力建设项目《茂县羌族妇女羌绣市场开发》(项目编号:31375.200.001〈1〉),前后多次往返羌族地区。从最初对羌绣的一无所知,到每个村寨去走访、调查,组织羌族妇女进行羌绣的村、县级培训,最后制定出羌绣市场开发方案,开发产品,进行羌绣产品在国内外的展示与销售。

图0-1 本书两位作者参加亚洲基金会项目

此后,笔者于2010年、2012年、2013年多次往返阿坝州羌族地区完成多个校级、省级羌绣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笔者于2014年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羌族刺绣图像学研究与数字化保护”(项目编号:14CG137),开始了对羌族地区进行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

第一次考察

2015年2月至4月,本次考察的重点是羌族最核心的聚居区——茂县,共走访了17个乡镇(土门乡、富顺乡、光明镇、太平乡、叠溪镇、松坪沟乡、石大关乡、雅都镇、曲谷乡、洼底乡、白溪乡、三龙乡、沟口乡、渭门乡、永和乡、黑虎乡、凤仪镇) 。34个村、组如土门乡(街上)、富顺乡(街上、宝顶村)、光明镇(街上、刀溪沟村、和平村)、太平乡(街上、牛尾村、杨柳村)、叠溪镇(小关子村一组、二组)、松坪沟乡(二八溪村、白腊寨村)、石大关乡(大店村、巴珠村)、雅都镇(赤不寨村、通河坝村)、曲谷乡(河西村、蛾蛾寨、河坝村)、洼底乡(街上)、白溪乡(何家坝村、余家沟村)、三龙乡(纳呼村、勒依村)、沟口乡(吾家村)、渭门乡(核桃沟村)、永和乡(永宁村、纳普村)、黑虎乡(小河坝村、鹰嘴河村)、凤仪镇(街上)等。

此次考察主要是对茂县区域性羌绣进行图像收集和调查走访,采集了大量羌绣图像,购买了一批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羌绣精品,走访当地刺绣水平较高妇女300多位,专访了当地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化学者10余人。

第二次考察

2015年9月至11月,本次考察主要是对汶川和理县进行羌绣区域性特征的收集与调查,考察了汶川县羌锋村、萝卜寨、阿尔村的巴夺寨,理县的桃坪羌寨、曾头寨、甘堡藏寨、耳浦村、蒲溪乡的大蒲溪村、河坝村、薛城镇欢喜坡村;专访了当地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化学者14位,收集了一批具有汶川县、理县区域性特色羌绣精品。

第三次考察

2016年4月至6月,本次考察主要带领参与项目绘图的研究生在羌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文化了解,为羌绣图像的绘制与数字化处理打下较好的前期基础。

第四次考察

2018年4月至6月,对茂县、汶川县、理县三个区域前期调查中未到达的地方进行补调查。由于羌族村寨选址大多在高山险谷之中,村寨与村寨相隔较远,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将公路通到各个村寨,但是由于天气、降雨等原因,有些道路经常出现塌方,所以课题组前期考察时有些地方未能到达。与此同时,前期调查中,有些问题未显露出来,在初次调查之后经过分析与研究,还需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追踪与调研。

第五次考察

2018年7月,再次对茂县、汶川县、理县进行补充调查。

第六次考察

2018年9月,对北川县进行调查。北川县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大量遇难,大量民间文化器物被埋或遭损毁,羌绣也遭遇较大的破坏。目前,新北川县城成为羌族同胞的主要居住区,人口的集中,交通的便捷,使得考察难度变小,因此此次考察较为顺利。

图0-2 课题组田野调查掠影 +Ci9s0UCGaipx1upu3FsKRHv6Vo6iILyL7K3x4uHqowtgL1ZGICjiwFFbGPsHn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