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節
宋前其他道經研究

對道教語言文字研究的綜述已經不少,論述已比較全面,重要的著作和文章都已經關注到了,而且也已經指出了當前道教語言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以後要努力的方向,具體參下文。但這些回顧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除了劉祖國之外,大多數綜述羅列文章、著作不全面,有的遺漏較多;二是論述比較宏闊,不細緻,或多收少論,或存而不論,評價不足。本書力求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作出更爲全面、清晰的論述。另外,自2013年至2016年這短短數年的時間,道經文字、訓詁與詞彙研究的成果蜂出,也需要一併補入、總結。

需要説明的是:一、因爲涉及文章、論著較多,不可能一一分析、評價,所以本書只對涉及考釋的專著及少數文章,作比較詳細的分析、評價。二、本書研究的對象是疑難字詞,所以純粹詞彙學的研究,本書或略而不論或作比較簡單的概括。三、本書研究亦涉及了《抱朴子》,但因爲相關研究文章不多,尤其是涉及訓詁的,且鄭琳《〈抱朴子〉語言研究綜述》(《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已有論述,故本書不再進行綜述。

一、學界對道教語言研究的回顧

較早對道教語言研究進行回顧的是馮利華《中古道書語言研究》(浙江大學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後由巴蜀書社2010年出版)。其第二章第一節“中古道書詞語總體研究概況”,將以往學界對道經詞語的考釋作了簡單的回顧和總結。因當時道教語言研究的文章、著作很少,回顧自然比較簡略。

周作明《東晉南朝道教上清派經典詞彙新詞新義研究》(四川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第一章第二節“道經語言研究的現狀及上清派經典詞彙研究的價值”對道教語言研究的回顧亦有所涉及。在附注中,作者對《抱朴子》、《太平經》的研究著作、文章以及汪維輝、馮利華的文章,作了簡單羅列,但未作評騭,還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成果也有遺漏。在該文基礎上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東晉南朝道教上清派經典行爲詞新質研究》(四川大學2007年,後出版爲《中古上清經行爲詞新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一章第二節“上清經(道經)語言的研究現狀”從語音、語法、詞彙三個方面,對道教語言研究作了十分簡略的回顧和總結。對一些重要的研究著作如馮利華、葉貴良的博士論文,作了簡要的評價

葉貴良《敦煌道經詞彙研究》第一章第三節“道經詞彙研究的回顧”,以清代爲分界,對各家的訓釋、詞彙研究以簡單羅列的形式作了回顧,其中重點論述了陳國符的研究。

張婷、曾昭聰、曹小雲《十年來道教典籍詞彙研究》(《滁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一文羅列了1994年至2004年部分道教文獻詞彙研究的著作、文章,分析了當前道教詞彙研究的不足,並對將來道教語言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幾點看法,如提高對道教語言研究重要性的認識,加强語料的搜集與整理,以科學方法加强專書、專題研究,加快道教辭典編纂等。這些認識切中肯綮,十分富有前瞻性。

羅業愷《近二十年道教語言研究綜述(1998—2008)》(《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3期),此文以所有的道教典籍(包含《老子》、《莊子》等道家典籍在内)爲對象,回顧了文字、語音、詞彙、語法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但收集文章著作多有遺漏,且亦以羅列爲主,對其中重要的文章、專著也僅是一筆帶過,未作評價。

牛尚鵬《淺析道法諸經詞彙研究現狀及其語料價值》(《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第18期),該文與其博士學位論文《道法類經書疑難詞語考釋》(南開大學2012年)第一章第二節“道經詞彙研究現狀”大致相應。二文皆以非常簡短的篇幅,對道教語言研究的現狀作了概要式的説明。其中對馮利華、葉貴良、周作明等人的碩士、博士論文及專著的論述相對詳細,評價也比較中肯。當然,該文以道法類經書爲研究對象,相關的研究文章、著作自然很少;但作者既以“道經詞彙研究”爲題,所列所論不免太過簡略。

忻麗麗《中古靈寶經詞語考釋》(南開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一章第一節“道經語言研究概況”,從語音、文字、詞彙與訓詁、校勘等四個方面作了論述。該文已注意到古人對道經語言方面的研究,這是其他各家研究綜述所未留意的。另外,該文對涉及道教語言研究的辭典和近年來的國家、省部各個課題,亦有提及。該文亦以“道經語言研究”爲題,却未涉及語音、語法研究,標題、内容似不相應。在收録研究文章、著作時,也並不全面。

周學峰《道教科儀經籍疑難語詞考釋》(南開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第一章第一節第二小節“道經詞彙研究概況”亦有對道經詞彙研究的簡單回顧。

蕭紅、袁媛《百年中國道教文獻語言研究綜述》(《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4期)以1900年爲起點,總結了一百多年道教文獻語言研究的情況。該文將道教語言研究劃分爲文獻語言學研究、語言本體研究、語言應用研究等三个方面進行論述。其特點是不注重具體論著、文章的羅列,而更注重梳理和總結。

劉祖國《漢語學界道經語言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2013年第3期)一文以清代黄生《義府·冥通記》爲起點,訖於當年最新的研究成果。該文對道經語言、文獻的研究,作了全面的搜集和細緻的論述,是研究道經語言的重要參考文獻。該文收集了一些純粹屬於文獻整理的文章,略游離於語言研究這個主題之外。

二、2000年以前的道經字詞研究

依現存資料,六朝、唐代就已經有人對道經進行注疏、闡釋。北宋陳景元所編《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即收録了南朝齊嚴東,唐代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等四人對《度人經》所作的注解。其中就有關於字詞方面的訓釋,如卷一“無鞅”條薛幽棲注云:“鞅者,央也。古字少,以鞅爲央。央,盡也,已也。”(2/189c)卷二“渺渺劫刃”條薛幽棲注云:“刃者,仞也。古之字少,以刃爲仞。”(2/203b)除此之外,現存《道藏》中還有不少對《大洞真經》等道經的注疏,也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字詞訓釋。但總體來看,這些著作以疏證爲目的,“多爲串講大意闡發義理,稱不上真正的詞彙研究” 。這些字詞注釋比較零星,不成系統。

最早從字詞角度對道經進行系統考釋的,是明末清初黄生的《義府·冥通記》。該書對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中的27個詞語進行了考釋,個别條目還作了簡單的分析。其考釋比較精當,結論也大多可信,多爲後來研究者及辭書採信。在具體的訓釋中,黄生基本上能堅持實事求是的研究原則,這很可貴。如“ ”條:“字書無 字,疑當音哄,胡孔切,夢魘鼻中作聲也。”“ ”字條:“此似是脱屐之意,用 字不知何義。恐是二屐交搭,故爲聚意也。” 但該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個别條目解釋並不準確,本書已有數條補正,具體參書中相應之例。二是大部分條目只釋其然,而不釋其所以然。這就讓人不知道他訓釋時的根據所在,無法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如“約尺”條:“厭書尺也。”“戴屋”條:“蓋屋也。” 但總體上來説,黄生的功績是比較大的。他是道經語言研究的開創者,也是中古漢語研究的先驅 。該書考釋中所貫徹的方法、原則爲乾嘉後學繼承和發揚,是清代學術的發端之作。

在黄生之後的三百年間,道教繼續衰落,地位不斷下降;乾嘉考據學多集中於經學、史學及部分重要的子學著作,其他方面的研究備受冷落;而近代以來到建國後文革時期,各種文化、政治運動不斷興起,傳統文化研究受到不斷的衝擊、干擾:除了極個别的零星考釋之外 ,再也没有系統考釋道經字詞的文章、專著。

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陳國符在原來研究道教文獻的基礎之上,開始致力於道教煉丹術語的考證。 至1980年,陳氏寫定《中國外丹黄白法詞誼考録》一文(後收入《道藏源流續考》,明文書局1983年),共收録與煉丹相關的術語約650個。在此基礎上,陳氏又不斷修改,終成《中國外丹黄白法考》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該書共收録各類術語319條,每條各有詞語若干,共計800多個詞語。這是近代以來從語言研究的角度,對道經進行考釋的開山之作,以其精審而受到中外學者的高度贊揚。陳氏治學有幾個方面的特點:一、以現代科學知識,尤其是化學知識,詳細解釋古代道教煉丹所用器械、材料及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類術語、隱語,並標明化學反應方程,繪製丹竈等器物圖表。陳氏出身於化學學科,治學嚴謹細密,且通讀《道藏》,加上他文獻功底比較扎實,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二、陳氏並不僅僅滿足於單個詞語的解釋,在解釋詞語的同時,他還摸索、探究研治道教字詞(主要是煉丹術語、隱語)的方法、途徑。他吸取傳統語言學尤其是乾嘉學派考據的方法,結合自己的經驗與現代科學知識,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釋方法。三、將語言研究與道經斷代相結合。語言研究與文獻研究關係密切,陳氏從語言學的角度爲道經斷代,這是道經斷代的一個重要途徑,其角度和成就都值得稱道。

陳國符之後,道教語言研究又沉寂了十多年。直到九十年代,得益於政治氛圍的寬鬆、文化環境的改善,傳統文化研究包括道教研究,又慢慢恢復、熱烈起來。語言學界首先關注的是東漢末年出世的《太平經》 ,截止到2000年這十年間,對其他道經的研究爲數極少。

葛兆光《道教與唐代詩歌語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分析了道教語言文獻不受重視的原因、道教語言的風格、特點以及對唐代詩歌語言的影響。 葛氏雖不治語言學,也不是專門的道教學者,但他的分析比較精到,對道教語言的把握比較準確,此文爲後來研治道教語言、文獻者屢屢引用。顧久《道教典籍詞語三則》(《辭書研究》1996年第6期)一文中有對《參同契》“歷藏”的考釋,該文是這一時期極少見的詞語考釋之作。

三、2001—2010年間的道經字詞研究

從2000年開始,道教語言研究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一是研究方向不斷擴展,二是研究隊伍不斷充實,三是逐漸有專題研究的趨勢。其研究情況如下:

汪維輝《〈周氏冥通記〉詞匯研究》 (《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1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對《周氏冥通記》中的常用語詞作了分析,也對其中的疑難語詞、新詞新義作了簡單考釋。在此基礎上,汪維輝後來又撰成《六世紀漢語詞彙的南北差異—以〈齊民要術〉與〈周氏冥通記〉爲例》(《中國語文》2007年第2期)一文,對《周氏冥通記》中可能具有方言色彩的語詞作了詳細的考釋。

王敏紅有一系列的文章對《雲笈七籤》中的部分詞語作了簡要的考釋,如《〈雲笈七籤〉“臨目”釋義》(《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雲笈七籤〉詞語零札》(《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雲笈七籤〉詞語零札》(《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3期)、《〈雲笈七籤〉“養”、“迫”釋義》(《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馮利華撰寫《〈真誥〉詞語校釋三則》(《中國道教》2002年第3期)、《〈真誥〉詞語輯釋》(《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4期)、《陶弘景〈真誥〉的語料價值》(《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3期)、《中古道書語言研究》(浙江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後由巴蜀書社2010年出版)等文章、著作。

其博士論文以整部《道藏》的道教典籍爲研究對象,對道教典籍的語言風格、俗字、詞彙及特點作了整體上的概括,又選取了陶弘景《真誥》、《周氏冥通記》兩部書作了專題探討。綜觀馮利華的研究,她對道經語言的概括、疑難語詞與新詞新義的考釋、道經俗字、道教語言的價值都作了拓荒式的研究,功不可没。尤爲學界稱道的是,該書最後專門設有“道教隱語研究”一章,在陳國符研究的基礎上,對道教的隱語作了更進一步的研究。她分析闡述了隱語的定義與類型、起源與發展、生成原因與表達功能、存在狀況與藴涵文化。所論比較全面,大體恰當。但該書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瑕疵,該書以“語言研究”爲名,但其中基本不涉及語音、語法,與題目不相吻合 。就具體的文字、訓詁考釋來看,該書所考釋的部分俗字較爲簡單,個别僅有微小的筆畫差異,並無多少考釋價值。在詞語考釋部分,個别詞條考釋不盡準確,如“不授”、“牧攝”等 。還有一些考釋,現在看來稍顯簡單。當然,該文/書畢竟寫成於十多年前,受限於當時的各種條件,且每個時期的學術潮流、趨向也不相同,不應苛責。馮氏對道經語言的整體概括,對道教隱語的分析,至今還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除此之外,馮氏還發表《六朝道經詞語發微—以古上清經爲中心》(《唐都學刊》2006年第3期)、《道經隱語芻議》(《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夏之卷)、《道教文獻詞義札記》(《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4期)、《道經音注的語料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5期)、《道經俗字與〈漢語大字典〉補訂》(《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2期)、《中古道書詞語輯釋》(《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等文章。

大體同時,周作明也開始關注道經語言,撰寫多篇文章,如《東晉南朝上清經中的幾個道教用詞》(《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巴蜀書社2003年)、《東晉南朝道教上清派經典詞彙新詞新義研究》(四川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東晉南朝上清經中的“兆”》(《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4期)、《道典中一段札文的兩个語詞解讀》(《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點校本〈雲笈七箋〉商補三則》(《圖書館雜志》2005年第10期) 、《點校本〈雲笈七箋〉商補續—兼論道教典籍的整理》(《圖書館雜志》2007年第2期)、《東晉南朝道教上清派經典行爲詞新質研究》(四川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後出版爲《中古上清經行爲詞新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東晉南朝道典中的“ ”》(《懷化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從概念場看文獻中新舊詞語的語用地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9期)、《〈真誥校註〉補闕》(《圖書館雜志》2010年第6期)等。

《東晉南朝道教上清派經典詞彙新詞新義研究》、《東晉南朝道教上清派經典行爲詞新質研究》(《中古上清經行爲詞新質研究》)二文/書研究思路、方法大體一致,或以中古時期上清派經典中的名物詞,或以行爲詞(後者只有行爲詞)爲研究對象,詳細描寫詞彙面貌,分析其構成成分,探討詞語意義及地位。二文對詞彙的描寫十分詳盡,對新詞新義的考釋、道經語言辭典的編纂,都十分有益。因爲研究方向是描寫詞彙學,而不是訓詁學,體例所限,所以“在疑難語詞的考釋方面未給與過多的重視且個别詞語的釋義有不妥之處”

周作明與俞理明、夏先忠、雷漢卿亦有不少合作發表的文章。俞理明、周作明《論道教典籍語料在漢語詞彙歷史研究中的價值》(《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周作明、俞理明《東晉南朝上清經中的動詞“宴”、“晏”》(《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巴蜀書社2006年),周作明、夏先忠《從六朝上清經看佛教對道教用語的影響》(《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3期)、《“旁行敷落”乃“佛道”二教别稱》(《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第11期),夏先忠、周作明《試論宗教文化對詞語意義及構造的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從六朝上清經看文化對文獻用語的影響》(《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1期),雷漢卿、周作明《〈真誥〉詞語補釋》(《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3期)。此外,夏先忠還發表《六朝道典用語佛源考求舉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1期)。

除了以上幾家的研究比較集中以外,還有一些文章,如葛兆光又發表《關於道教研究的歷史和方法》(《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1期)一文。該文最後一部分中有對道教文字詞彙、辭典的關注。王磊《〈真誥〉詞語拾零》(《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巴蜀書社2003年),鄧巖妍《道教内丹學隱語研究》(遼寧師範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武曉麗《〈石藥爾雅〉卷上校注》(西南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高朋《“冢訟”的内涵及其流變—一種影響到喪葬習俗的道教觀念》(《文化遺産》2008年第4期),劉揚《〈真誥校註〉商補二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9期),何亮《〈真誥校註〉指瑕》(《古籍研究》2009年上下合卷),也都涉及了道經字詞的考釋或分析。

2010年的成果比較多,顯示道經受到一定的關注,如:姜守誠《“冢訟”考》(《東方論壇》2010年第5期),孔珍《〈真誥〉詞彙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林静《隋唐咒語的話語分析》(福建師範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該文分析、研究了道教咒語的語言特點、内在規律等,對考釋道經詞語有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劉祖國《試論道經語言學》(《船山學刊》2010年第3期)一文正式提出了“道經語言學”。對道經語言學的含義、範圍、研究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作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對推進道教語言研究有積極的意義。還有田啓濤《魏晉南北朝天師道典籍中的“縣官”》(《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4期)、《早期天師道文獻詞語拾詁》(《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3輯,巴蜀書社2010年),王耀東、敏春芳《〈義府·冥通記〉“道義”條辨誤》(《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俞理明《〈玄都律文〉的用詞和〈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3輯,巴蜀書社2010年)等。

四、2010年以後的道經字詞研究

2010年以後,學界對道教語言的關注越來越多,成果不斷涌現,以周作明、葉貴良、劉祖國、田啓濤、忻麗麗、牛尚鵬等人的成績最爲突出。

周作明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道教典籍選刊”與道教古籍整理》(《中國道教》2012年第5期)、《中古道經中的口語成分及口語詞舉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5輯,巴蜀書社2012年)、《點校本〈真誥〉商補》(《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點校本〈真誥〉述評—兼論魏晉南北朝道經的整理》(《古典文獻研究》第15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利用早期道經從事漢語史研究的問題及對策》(《漢語史學報》第13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中古道經與近代漢語語詞溯源》(《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2期)、《論早期道經與大型辭書編纂》(《廣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登真隱訣輯校〉商補》(《嘉興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登真隱訣輯校〉與早期道經整理》(《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1期)、《〈真誥〉中三君信劄輯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9輯,巴蜀書社2015年)、《試論道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南開語言學刊》2015年第2期)等,還與俞理明合撰《東晉南北朝道經名物詞新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該書的研究思路、方法與周作明《中古上清經行爲詞新質研究》,俞理明、顧滿林《東漢佛道文獻詞彙新質研究》(具體參後文)一脈相承,都是描寫詞彙學的著作,更側重於新詞新義的發掘,而不是訓詁研究。

葉貴良發表《釋“寒池”、“寒庭”與“寒夜”》(《台州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從北都羅酆等詞看晉唐道教的地獄世界》(《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3期)、《從語言看靈寶經由傳説到史實的演變》(《宗教學研究》2015年第2期)等文章。

劉祖國的成果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周氏冥通記》的研究。發表《〈周氏冥通記〉注釋商兑》(《殷都學刊》2011年第3期)、《〈周氏冥通記〉注譯獻疑》(《武陵學刊》2011年第5期)、《〈《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補苴》(《殷都學刊》2012年第2期)、《〈《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商補》(《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10期)、《〈《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注釋拾補》(《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2期)、《道教文獻語言研究與訓詁學—以〈《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爲例》(《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補闕》(《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2期)、《〈周氏冥通記〉注釋獻疑》(《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年第1期),劉祖國、魏向昕《〈《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札記二則》(《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10期)等。

二是對《真誥》的研究。發表《〈真誥校註〉訂補》(《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3年第4期)、《〈真誥校註〉勘誤記》(《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真誥校註〉考疑》(《鄭州師範教育》2015年第1期)等。

三是對《中華道藏》的校點。發表《〈中華道藏〉校點商榷》(《四川圖書館學報》2013年第5期)、《〈中華道藏〉校點疏誤例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中華道藏〉訂誤》(《新疆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郭琴琴、劉祖國《中古道教文獻異文研究—以〈大有妙經〉、〈元丹上經〉爲例》(《柳州師專學報》2014年第3期)等。

由此可以看出,劉祖國的研究非常細緻,對幾部道經及《中華道藏》的誤點、誤録、誤校、失校之處作了極爲詳盡的研究。這些研究都對道經整理有積極作用,但相對來説在詞語考釋方面措意較少。另外,劉祖國《道教文獻語言研究的困境與出路》(《中國道教》2012年第5期)一文,亦簡要分析了道教語言研究存在的困難和相應的解決對策。

田啓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古道經,尤其是早期天師道的語言文獻,先後發表多篇文章,包括:《搏頰:一種已消失的道教儀式》(《中國宗教》2011年第5期)、《早期道經詞語札記》(《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也談道經中的“搏頰”》(《敦煌研究》2012年第4期)、《再談道經中的“搏頰”》(《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2年第10期)、《漢語詞彙複音化再認識—以魏晉時期天師道文獻爲例》(《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6期)、《道教文獻詞語拾零》(《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年第9期)、《道教文化影響下的道經用語》(《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年第5期),俞理明、田啓濤《早期天師道文獻高新生率詞彙部分考察》(《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道經詞語“藹沬”、“乙密”語義考辨》(《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年第4期)、《道經詞語考辨》(《中國俗文化研究》第11輯,巴蜀書社2015年),田啓濤、俞理明《漢語詞彙複音化的觀察視點和方法—以早期魏晉天師道文獻爲例》(《中國語文》2016年第3期)等。

忻麗麗的文章主要有《道經詞語“離羅”考釋》(《古漢語研究》2011年第4期)、《“葩”有分散義考證》(《南開語言學刊》2012年第2期)、《〈中華道藏〉訛誤例析》(《中國城市經濟》2012年第2期)、《道經詞彙特點概説》(《南開學報》2012年第3期)、《中古靈寶經俗字誤字考辨》(《文字學論叢》第6輯,綫裝書局2012年)、《中古靈寶經詞語考釋》(南開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餌”之語源義考證》(《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6輯,巴蜀書社2013年)、《逮戾》(《南開語言學刊》2014年第2期)等。

《中古靈寶經詞語考釋》將中古時期靈寶經中的疑難俗字、訛字、語詞作了系統的研究,考釋達70多條。該文運用多種方法,從多個角度進行考釋,功力比較深厚,絶大多數考釋精審而細密,是道教訓詁研究中難得的佳作。但在對語詞詞義進行梳理的時候,不免枝蔓過多,顯得有些蕪雜。

牛尚鵬圍繞道經中的俗字、俗語、文獻訛誤、疑難語詞等各個方面,展開了細密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文章。2011年至2012年有:《因聲求義法在疑難語詞考釋中的運用舉隅—以道經文獻爲例》(《晉中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太上洞淵神咒經〉詞語札記》(《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道經語詞詞義的文化闡釋舉隅—以〈太上洞淵神咒經〉爲例》(《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道法類經書疑難語詞考釋》(南開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後增補出版爲《道經字詞考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此文以道法類經書爲研究對象,對其中的文獻訛誤、俗字、疑難語詞作了詳盡的考釋,共計140條之多。不少條目的考釋較有深度,但也有一些相對簡單。

2014年有:《詞例求義法在詞義考釋中的運用例釋》(《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論詞例求義法在詞彙研究中的價值及運用—以道經文獻爲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破假借方法在詞義研究中的運用例釋》(《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道經文本梳理與俗訛字例釋》(《南開語言學刊》2014年第2期)、《道經文化詞語分類解詁》(《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道經文化詞語分類札考》(《濱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道經文獻俗字札考》(《晉中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道經疑難詞語解詁》(《運城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道經疑難詞語拾詁》(《語言研究集刊》第13輯,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敦煌道經文本校理與俗訛字校考》(《華夏文化論壇》2014年第2期)、《破假借札考九則—以道教文獻詞語爲例》(《勵耘語言學刊》2014年第2輯),牛尚鵬、姜雲鵬《道經〈太上洞淵神咒經〉字詞雜考》(《漢語史學報》第14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牛尚鵬、張海月《道藏道經文化詞語分類箋釋》(《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17期),牛尚鵬、張智文《道教典籍俗訛字考釋》(《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8期),牛尚鵬、李珊珊《道教經典俗誤字考釋舉隅》(《唐山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2015年有:《〈漢語大詞典訂補〉義項缺漏商補》(《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唐五代道經白話詞語箋釋》(《長春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道教文獻詞語正詁二則》(《語言研究》2015年第2期)、《唐五代道經白話詞語考釋》(《三江高教》2015年第2期)、《〈中華道藏〉録校指瑕—以敦煌本〈太上洞淵神咒經〉爲例》(《古籍研究》2015年第1期)、《從道經語料看〈漢語大詞典訂補〉仍存在的問題》(《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道經疑難白話詞語札考》(《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5年秋之卷),牛尚鵬、姜雲鵬《道經白話詞語例釋》(《漢語史學報》第15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牛尚鵬、鄭璐璐《唐五代道經白話詞語例析》(《集寧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等。

這一時期,除了上述數家的考釋比較集中以外,還有一些文章也涉及了道經字詞訓釋。2011年有:許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所見〈真誥〉校讀記》(《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1期),何江濤《道教“注鬼”論釋義》(《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4期),陳祥明、亓鳳珍《〈《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匡正》(《泰山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張雁勇《〈真靈位業圖〉校勘舉要》(《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2012—2014年有:鄧慧紅《〈《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獻疑》(《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7期),馮利華《讀〈中國外丹黄白法考〉札記》(《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2期),周學峰《道教科儀經籍疑難詞語考釋》(南開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杜曉莉《道教“古靈寶經”中的佛教詞語》(《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劉豔娟《〈真誥〉複音詞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美]柏夷《道教與文學:“碧落”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道教科儀經籍疑難詞語考釋》一文以道教科儀經典中的俗訛字、疑難語詞爲考釋對象,共90條。在具體的論證過程中,作者努力推求語源,勾勒詞義演變軌跡,並試着從民俗、宗教、文化的角度加以闡發,部分詞條考釋較有深度,結論精當。當然有些詞語相對簡單,其實是稱不上疑難語詞的。

2015—2016年有:孟燕静《〈周氏冥通記〉道教類詞彙研究》(陝西師範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蘆笛《道教文獻中“芝”之涵義考論》(《宗教學研究》2015年第2期),劉陶《略論〈老君音誦誡經〉中的“劉舉”》(《宗教學研究》2015年第4期),趙静《道教隱喻研究的内涵與價值》(《宗教學研究》2016年第1期)等。 D5sUJeHnXJmSj4Ubjoo+/jbgvlaExBcux2uiaRY898nfToW1Hei2nZm2tyPsmK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