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節
《太平經》研究

本節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界對《太平經》語言研究的綜述情況,另一部分是對《太平經》語言研究情況新的回顧。具體情況如下:

最早對《太平經》語言研究進行回顧的文章,應該是劉祖國《〈太平經〉研究述評》(《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巴蜀書社2005年)。此文將2005年以前《太平經》語言文獻方面的研究文章、著作搜羅殆盡,從校勘、詞彙、語法三個方面作了評述,並且總結了當時《太平經》研究的不足,展望了研究前景。劉氏基本上對每一篇文章、著作都作了介紹和評價,重要的文章、著作作了重點論述。總體上看,這是一篇搜羅比較全面、脈絡比較清晰的文章,是《太平經》研究的重要參考之作。其碩士論文《〈太平經〉複音詞研究與〈漢語大詞典〉》(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中第一節第一小節“論文選題緣起”中亦有回顧,但相比之下則簡略得多,僅有羅列,没有論述,且限於詞彙方面。後來其博士論文《〈太平經〉詞彙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第一章第三節“《太平經》語言研究回顧”基本上採用的是2005年成果,没有太多改動。但此後的幾年又産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應當補入,具體可參下文論述。

劉曉然《〈太平經〉的詞彙研究》(《社會科學家》2006年第1期) 從詞語考釋、特殊語彙、同素異序、同義複詞等四個方面,對《太平經》的詞彙研究作了比較細緻的分析和相對全面的回顧。其博士論文《雙音短語的詞彙化—以〈太平經〉爲例》(四川大學2007年)緒論第二節第二小節“《太平經》”亦有簡短總結、回顧,遠不及此文詳細、全面。這可能與劉祖國情況一樣,受限於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規定。

曹静《〈太平經〉中的同義連文》(四川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在第一章第一節“《太平經》和關於《太平經》的研究”中,對《太平經》的一些注釋、校正本作了簡單説明,又羅列了19篇語言研究(主要是詞彙研究)的文章,並作了簡單歸類。

李振東《八十年來道教典籍〈太平經〉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華夏論壇》第8輯,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一文,從校勘、辨僞、訓詁、音韻、語法、詞彙、文獻比較等多個角度,全面地回顧了學界對《太平經》語言和文獻的研究。該文收集資料比較全,遺漏相對較少,論述、總結也大體精當。該文後來又被收入《〈太平經〉與東漢佛典複音詞比較研究》(吉林大學2016年博士學位論文),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大的變動。

一、2000年以前的《太平經》研究

無論從哪方面研究《太平經》,王明的《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都不能繞過。文獻整理自然以語言文字爲基礎,故而《太平經》的校勘中也涉及了字形、字義的辨析。當然王明並非語言研究者,該書也不是從語言文字角度出發,而是以校勘爲目的,故而校語比較簡單,多是羅列異文。但此書確實爲《太平經》語言研究提供了一個比較可靠、方便的文本,一直受到學界的重視。此後的許多文章、著作也都是在此書基礎之上進行的,如陳增岳《〈太平經合校〉補記》(《文獻》1994年第4期)、《〈太平經合校〉拾遺》(《中國道教》1994年第4期)在補正的同時,涉及到了詞語的訓釋。

從九十年代中期,俞理明開始關注《太平經》,先後撰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對此書中的誤字、通假、熟語、語法以及佛道語言相互影響等各個方面,作了全面、細緻的研究。文章有:《從〈太平經〉看道教稱謂對佛教稱謂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太平經〉文字校讀》(《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道教典籍〈太平經〉中的漢代字例和字義》(《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1期)、《〈太平經〉通用字研究》(《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1期)、《〈太平經〉中的形近字正誤》(《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4期)、《〈太平經〉文字勘定偶拾》(《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5期)等。

其他人的研究,如王雲路《〈太平經〉語詞詮釋》(《語言研究》1995年第1期)、《〈太平經〉釋詞》(《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1期),連登崗《〈太平經〉語詞别義辨釋》(《慶陽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釋〈太平經〉之“賢儒”、“善儒”、“乙密”》(《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太平經〉詞語别義辨釋》(《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12期)、《〈太平經〉生詞試釋》(《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太平經〉詞義辨析》(三)(《甘肅高師學報》2000年第1期)等文章都對《太平經》中部分疑難字詞、新詞新義作了解釋,是中古漢語研究的早期拓荒之作。

黄建寧《〈太平經〉複音詞初探》(四川師範大學1997年碩士學位論文)從語法、語音構詞兩個方面對《太平經》中的複音詞作了研究,是早期道經詞彙研究之作。高明《簡論〈太平經〉在中古漢語詞彙研究中的價值》(《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1期)一文從《太平經》對斷代詞彙研究作用、疊音詞、同素異序詞、同義複合詞等幾個方面,分析了《太平經》詞彙研究的價值。黄平之《〈太平經〉—東漢語言研究的重要典籍》(《文史知識》2000年第3期)一文則從同素異序詞、虚詞的角度簡要分析了《太平經》的語料價值。

二、2001—2010年間的《太平經》研究

這十年間《太平經》的研究持續深入,研究隊伍也不斷擴大,情況如下:俞理明又發表《〈太平經〉中的漢代熟語》(《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專輯)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之上,俞理明撰成《〈太平經〉正讀》(巴蜀書社2001年)一書。該書從文字、音韻、語法、語義等各個方面,對《太平經》作了系統的整理與研究,其中也涉及了不少字詞的解釋。此書是繼王明《太平經合校》之後,《太平經》文本整理的最重要成果,且後出轉精,是研治《太平經》的必備之作。此後,俞理明又發表《東漢佛道文獻詞彙研究的構想》(《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巴蜀書社2005年),提出了東漢佛道文獻詞彙研究的一些設想。

連登崗的研究亦不曾中斷,相繼發表了不少論文:《〈太平經〉語詞再釋》(《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釋〈太平經〉之“賢柔”、“賢渘”、“大渘”、“大渘師”》(《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2期),連登崗、張秀峰《釋〈太平經〉之“貞男”、“貞”、“貞人”、“壯”、“大壯”》(《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7年第3期),《釋〈太平經〉“平言”、“平道”、“行言”、“行道”、“平行”—兼與王雲路、俞理明先生商榷》(《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8年第4期)等。

其他人的研究,如王敏紅《〈太平經〉補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太平經〉詞語拾零》(《語言研究》2002年第1期)、《從〈太平經〉看三字連文》(《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黄建寧《〈太平經〉中的同素異序詞》(《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楊寄林《〈太平經合校〉識誤》(《語文研究》2003年第3期),林金强《〈太平經〉雙音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夏雨晴《〈太平經〉中的三音節同義並列複用現象研究》(《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葛佳才《漢代典籍中副詞刊訂校注例》(《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3期)、《〈太平經〉副詞拾詁》(《北方論叢》2006年第2期),曹静《〈太平經〉中的同義連文》(四川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王柯《〈太平經〉語詞選釋》(《中國語文》2007年第2期),劉曉然《雙音短語的詞彙化—以〈太平經〉爲例》(四川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劉湘濤《〈太平經〉新生程度副詞補苴〈漢語大詞典〉六則》(《時代文學》2009年第15期),真大成《再釋“乙密”》(《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3輯,巴蜀書社2010年)。

這一時期,除了俞理明、連登崗以外,研究成果最多的是劉祖國,其文章涉及《太平經》的詞彙研究、詞語考釋、《太平經》與社會文化的關係、文本校勘與整理等各個方面,數量較多。如《〈太平經〉複音詞研究與〈漢語大詞典〉》(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從幾个道教術語看〈太平經〉語言研究的價值》(《中國文字研究》2007年第2輯)、《〈太平經〉詞語拾詁》(《中文自學指導》2008年第3期)、《論〈太平經〉的詞典學價值》(《山東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太平經〉疑難語詞例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太平經〉所見東漢時期的新詞新義》(《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8期)、《論〈太平經〉的詞典學價值》(《大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11期)、《〈太平經〉語詞札記》(《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2輯,巴蜀書社2009年)、《〈太平經〉詞彙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太平經〉校注箋疑》(《漢字文化》2010年第3期)、《〈太平經〉語詞釋讀獻疑》(《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1期)、《〈太平經〉與漢代社會文化》(《蘭州學刊》2010年第6期)、《〈太平經〉注釋指瑕》(《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12期)、《〈太平經〉校注辨正》(《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劉祖國、李翠《道教典籍〈太平經〉語言的再解讀》(《唐都學刊》2010年第6期)等。

《〈太平經〉複音詞研究與〈漢語大詞典〉》第三節“補充《漢語大詞典》失收詞條或義項”、第四節“糾正《漢語大詞典》釋義錯訛”,對《太平經》中的部分新詞新義,作了分析和考釋,但相對比較簡單。在碩士論文的基礎上深化擴展完成的博士論文《〈太平經〉詞彙研究》,與考釋相關的是該文第五章“《太平經》中的新詞新義”、第七章“《太平經》校注獻疑”、第八章“《太平經》語詞例釋”。這幾章對《太平經》詞義的考釋,不論是範圍,還是深度,與碩士論文相比,都有擴展和增加。

另外,姜守誠有《“命樹”考》(《哲學動態》2007年第1期)、《試論〈太平經〉的解除術》(《魯東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等文章,也涉及了道教中某些詞語。姜氏研究方向爲道教,故而能從宗教、文化的角度對道教中的一些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的詞語作出解釋。這是道教詞語考釋中一個比較好的角度,如果能將二者結合,考釋的可信度必能大大提高。

三、2010年以後的《太平經》研究

2010年以後《太平經》校正和詞語考釋最重要的成果,當屬蕭旭《〈太平經〉校補》(《群書校補》,廣陵書局2011年)。該書以《太平經合校》和《〈太平經〉正讀》爲基礎,糾正、補充二書在點校、注釋方面的失誤與不足達233條。其中很多條目涉及到疑難詞語的校釋,且不乏精彩之處。此書當是繼《太平經合校》、《〈太平經〉正讀》之後,研究、利用《太平經》最重要的參考文獻。

俞理明及其指導的研究生研究成果依然比較豐富,包括:顧滿林、俞理明《東漢佛道文獻詞彙新質的概貌》(《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4輯,巴蜀書社2011年),俞理明、顧滿林《東漢佛道文獻詞彙新質的表義分析》(《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5輯,巴蜀書社2012年),俞理明《〈太平經〉中的“平”和“行”—答連登崗教授》(《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2期),俞理明、顧滿林《東漢佛道文獻新質研究》(商務印書館2013年)。該書對佛教道教文獻中出現的新詞新義進行描寫,以類排比,舉例釋義。因爲出發點是詞彙研究,故而考釋相對簡單。

劉祖國成果也比較多:劉祖國、李翠《〈太平經〉注釋辨誤》(《西南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太平經〉注釋商兑一則》(《江海學刊》2011年第2期)、《早期道經詞彙在佛典初譯中的橋梁作用—以〈太平經〉爲例》(《鄭州師範教育》2013年第1期)、《〈太平經〉校點辨正》(《古籍研究》2013年第1期)等。

其他人的研究:史光輝《“乙密”補釋》(《貴州文史叢刊》2011年第4期),姜守誠《漢晉道經中所見“玉女”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10期),張元治《〈太平經〉單音節同義詞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王用源《道經〈太平經〉“向”、“嚮”、“鄉”字研究》(《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張文冠《〈太平經〉字詞校釋四則》(《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0輯,巴蜀書社2015年),李振東《〈太平經〉與東漢佛典複音詞比較研究》(吉林大學2016年博士學位論文)。李文最後兩章對《太平經》中的新詞新義和《大詞典》部分詞義問題作了分析。因爲出發點是詞彙學,故而偏重詞彙、辭書方面的研究,而非訓詁,所以字詞考釋並不那麽深入。

總的來看,學界對《太平經》的關注比較多,研究也比較充分。就詞語考釋的難度和深度來講,當以俞理明《〈太平經〉正讀》、蕭旭《〈太平經〉校補》爲最。略顯美中不足的是,因體例所限,《〈太平經〉正讀》對許多詞語的考釋僅有結論,不能展開論證,也就不可避免地有猜測之處。相比之下,其他學人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詞彙學和辭書學,對《太平經》疑難詞語的考釋貢獻要遜色不少。因此,該書的疑難詞語考釋尚有可挖掘的餘地。 2gt+SrGI7KtJ13l50A7eVBKzCnshHhUX7GCoC2G8NbFD+/UorI+hiE06YNtf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