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道人年譜長編卷一

公諱瑞清,字仲麟(仲霖),號雨農,又號梅庵、梅癡,晚號清道人。别署阿梅(阿某)、玉梅花庵道士、玉梅花庵道士清、梅翁、蕊儂、梅杜多、楳花庵主、梅庵道人。

室名:玉梅花庵、黄龍硯齋、寶石室、雙散鬲齋、師鄭室、曉靄堂、駕麐乘龍馭寉之室、吹萬閣、房山山房。

自用印:李瑞清印、李氏瑞清、瑞清私印、李氏梅庵、臨川李氏、李、李(押)、清、某盦、楳盦、楳、某癡、隴西李生、臨川李瑞清之章、中麟、阿某、阿梅、阿槑、永清、玉楳華盦道士清、清道人鈢、清道人、李道士、楳庵主人、王某華盦、黄龍硯齋、寶石室、寶石室主、雙散鬲齋、師鄭室、駕麐乘龍馭寉之室、 (吹)萬格(閣)、臣清所作、楳菴詩畫、梅盦書畫、梅庵手橅秦漢六朝金石文字、某盦艸篆、某盦艸隸、阿某艸篆、阿某艸隸、阿某畫某、阿某畫佛、李瑞清書畫橅拓金石印、某闇戲學唐以來書、清道人五十後作、玉某華盦主摹拓三代兩漢六朝金石文字、鬻書賈、老子猶龍、衆妙之門、道悟一原、主敬、新周、不知有漢、志在清湘、龍門嫡脈、鶴壽、三至夫桑、炳焉與三代同風、登泰山小天下、追琢其章、叢桂留人、用寄幽懷、唫秋、美人香草、奇觀、最難忘别來舊雨經過名山、眼前即是何用躊跦、以造化爲師。

案:以上係彙集其書畫鈐印及時人記録而成。其中“志在清湘”、“龍門嫡派”爲陳師曾所刻,“玉某花盦主摹拓三代兩漢六朝金石文字”、“駕麐乘龍馭寉之室”、“黄龍硯齋”均齊白石所刻,“李瑞清印”、“中麟”爲雷悦所刻。又,陳師曾嘗刻“寶龍室”白文印,款曰:“漢刻印之工整者,悲庵多喜爲之,師曾并記。”(西泠印社2021年秋季拍賣會769)拍品説明謂爲公所刻,未知所據。公家藏明拓《龍藏寺碑》爲傳世善本,或即“寶龍室”所由名也,附誌於此。

清穆宗同治六年丁卯(1867) 一歲

七月九日(8月8日),寅時,公生於粤。

《李氏族譜》:必昌次子,行二。字仲霖,號雨農。易號梅庵,亦號梅癡……同治丁卯年七月初九日寅時生。(卷二)

柳肇嘉《清道人傳》:其降生同治六年丁卯七月初九也。(《清道人遺集》頁九六)

李雲麾《先從兄清道人行述初稿》:清道人,余同高祖兄也,爲從父必昌公仲子,原名瑞清,號梅庵,仕清,終於江寧布政使。鼎革後易服爲黄冠,鬻書海上,自號清道人……從父原名翊芬,號蘭生……以軍功由廣東南海尉而湖南武陵、長沙、衡山、平江等縣令。故兄生於粤而長於湘。(《清道人遺集》附録,頁二七一)

劉崐《奏報甄别一年期滿之候補同知李必昌堪以留省補用事摺》:五年,隨同前廣東撫臣蔣益澧入粤。六年,剿辦漕沖客匪,奉委總理營務。(軍機處檔摺件109194,清代宫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影像資料庫)

余祚馨妻范夫人誕一女,兩家約爲婚姻。未幾,殤。

《李氏族譜》:元聘武陵余氏。道光丙午舉人,咸安宫教習,歷任浙江金華府嘉興、蘭谿等縣知縣,調廣東廣州府通判、佛山同知,補陽江直隸廳同知,候補知府,諱祚馨號蓉初公之女,未適而終。(卷二)

案:參閲光緒十六年“娶余欽淑爲繼室”條所引《繼室余玉僊傳》。

是歲,父必昌、母陳太夫人二十九歲。

《李氏族譜》:必昌,庚長子,以共祖兄弟,行五。字蘭生,號慕蓮……道光己亥年四月十一日卯時生。(卷二)

《李氏族譜》:娶臨桂横山陳氏,道光辛巳科舉人,覺羅官教習,歷任貴州鎮遠、仁懷、貴筑、龍里等縣知縣,黄平、定番、開州知州,道光乙未丁酉貴州鄉試同考官諱治昌號敦臣公三女,道光己亥年十一月初二日申時生。(卷二)

案:《光緒乙未科會試硃卷·李瑞清履歷》謂必昌“字慕蓮,號蘭生”,李雲麾《先從兄清道人行述初稿》曰:“從父原名翊芬,號蘭生”。考《李氏族譜》(卷二)及《光緒乙未科會試硃卷·李瑞清履歷》(《清代硃卷集成》册八五),必昌弟必森字荷生,四弟必賢更名敬熙,字周生,則必昌字號似當以《李氏族譜》爲是。

長兄李瑞祖六歲。

《李氏族譜》:瑞祖,必昌長子,字冠伯,號燕卿,易號繩卿。由監生報捐候選道庫大使,加同知銜,誥授奉政大夫同知。壬戌年三月十七日丑時生。(卷二)

翁同龢(1830—1904)三十八歲。王闓運(1832—1916)三十六歲。張之洞(1837—1909)三十一歲。楊守敬(1839—1914)二十九歲。何維樸(1842—1922)二十六歲。勞乃宣(1843—1921)、馮煦(1843—1927)二十五歲。繆荃孫(1844—1919)、吴昌碩(1844—1927)、盛宣懷(1844—1916)二十四歲。樊增祥(1846—1931)、陶濬宣(1846—1912)二十二歲。方守彝(1847—1924)二十一歲。陳寶琛(1848—1935)二十歲。葉昌熾(1849—1917)十九歲。沈曾植(1850—1922)、瞿鴻禨(1850—1918)十八歲。陸恢(1851—1920)、八指頭陀(1851—1912)十七歲。林紓(1852—1924)十六歲。張謇(1853—1926)、陳三立(1853—1937)十五歲。張勳(1854—1923)、丁立鈞(1854—1902)、裴景福(1854—1926)十四歲。陳伯陶(1855—1930)十三歲。鄭文焯(1856—1918)、陳衍(1856—1937)、洪爾振(1856—1916)十二歲。朱祖謀(1857—1931)、陳夔龍(1857—1948)、蒯光典(1857—1910)、唐晏(1857—1920)十一歲。康有爲(1858—1927)、潘飛聲(1858—1934)、沈瑜慶(1858—1918)十歲。梁鼎芬(1859—1919)、李詳(1859—1931)、況周頤(1859—1926)、李葆恂(1859—1915)九歲。江標(1860—1899)、俞明震(1860—1918)、鄭孝胥(1860—1938)八歲。端方(1861—1911)、章梫(1861—1949)、曾熙(1861—1930)、陳鋭(1861—1922)、秦樹聲(1861—1926)七歲。陳慶年(1862—1929)、林開謩(1862—1937)、饒智元(1862—1914)六歲。齊白石(1863—1957)五歲。陳詩(1864—1943)、李希聖(1864—1905)、程崇信(1864—1933)四歲。楊鍾羲(1865—1940)、曹元忠(1865—1923)、程頌萬(1865—1932)、黄賓虹(1865—1955)三歲。羅振玉(1866—1940)二歲。張元濟(1867—1959)、戴展誠(1867—1935)、汪律本(1867—1931)、王允皙(1867—1929)、王一亭(1867—1938)、曾習經(1867—1926)、曹元弼(1867—1953)生。

同治七年戊辰(1868) 二歲

九月二十三日(11月7日),余欽静生。

《李氏族譜》:繼娶蓉初公六女,□□年九月廿三日吉時生。(卷二)

案:據黎承禮《李瑞清妻俞(余)孺人墓誌銘》(黎澤濟《文史消閒録續編》頁二六二),余梅仙名欽静,字梅軒(仙)。李瑞清《亡室余梅仙墓誌銘》曰“年十七歸余”,又曰“方梅仙之適余也以甲申”,故知其生於是年也。

是歲,父必昌改官湖南,遂家焉。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現年五十四歲,係江西臨川縣人……七年,捐離浙江原省,改指湖南,歷署武陵、平江、長沙、衡山等縣知縣。(册五,頁二九二)

李瑞祖、李瑞清等《李觀察六十壽略》:同治七年,家大人入官湖南,授長沙清軍府同知。(轉引自王中秀、曾迎三編《曾熙年譜長編》頁五二)

吴士鑑(1868—1933)、徐乃昌(1868—1943)、劉廷琛(1868—1932)、陸樹藩(1868—1926)、廉泉(1868—1931)生。

同治八年己巳(1869) 三歲

桂念祖(1869—1915)、胡嗣瑗(1869—1949)生。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四歲

胡思敬(1870—1922)、龔心釗(1870—1949)、夏壽田(1870—1935)、熊希齡(1870—1937)生。

同治十年辛未(1871) 五歲

八月,劉崐奏報父必昌堪以留省補用。

劉崐《奏報甄别一年期滿之候補同知李必昌堪以留省補用事摺》:今據藩司兼署臬司王文韶詳稱,查有候補同知李必昌,年三十三歲,江西臨川縣人。由監生加捐從九品選用,投效浙江軍營,隨同克復金華、湯溪、龍游、蘭溪及肅清浙東各郡縣出力,保奏以州判留於浙江,儘先補用,並戴藍翎。同治三年,隨同克復杭州、餘杭、海寧、桐鄉、富陽各城,案内出力,復蒙保奏免補州判,以知縣仍留浙江,遇缺儘先補用。嗣於克復武康、德清、石門、孝豐、安吉、湖州各城,並三次截剿竄賊,尤爲出力,保奏免補本班,以同知仍留浙江,遇缺即補,並换花翎。五年,隨同前廣東撫臣蔣益澧入粤。六年,剿辦漕沖客匪,奉委總理營務。八年,遵籌餉事例,在廣西捐離原省,改指湖南,並補繳分發銀兩。隨將營務事宜交代清楚離營,請咨赴部。因廣西捐案尚未到部,復遵籌餉事例,在京捐銅局,捐離原省,改指湖南。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吏部帶領引見,奉旨着准其免補本班,以同知改發湖南,遇缺即補,並賞换花翎,欽此。是月二十一日,領照起程,十二月二十四日到省。今自到省之日起,扣至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年期滿,例應甄别。察看李必昌才識敏練,辦事安詳,堪以留省補用等情詳情具奏前來。臣詳加察看,該員李必昌,才具明敏,堪以留省補用,謹會同督臣李瀚章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軍機大臣奉旨:吏部知道,欽此。(軍機處檔摺件109194,清代宫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影像資料庫)

案:摺曰李必昌於同治八年捐離原省,改指湖南,《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李觀察六十壽略》均作同治七年。

九月十八日(10月31日),弟李瑞荃生。

《李氏族譜》:瑞荃,必昌三子。原名瑞奇,字衡仲,號毓華,易號筠盦,又號筠仲,行三。國子監生,加翰林院待詔,改廣東即補知縣同知銜,誥授奉政大夫,賞戴花翎。同治辛未年九月十八日子時生。(卷二)

《宣統己酉科江西選拔貢卷·李健履歷》:叔父瑞奇,易名瑞荃,字毓華,號筠庵,亦號筠仲。賞戴花翎。廣東即補知縣,加同知銜,調官湖北。(劉惠國先生提供)

歐陽漸(1871—1943)、寶熙(1871—?)生。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六歲

胡元倓(1872—1940)、任福黎(1872—1946)、傅增湘(1872—1949)、羅惇曧(1872—1924)、狄葆賢(1872—1941)生。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七歲

公好觀圖畫,日以《山海經》、《爾雅》圖詢諸其父。

《王上宫白描十八學士圖跋》:瑞清七八歲時即好觀圖畫,書架有《山海經》、《爾雅》諸圖,每夜秉燭倚几,按圖而問,家大人卧床指道之,則大笑樂。尤好駮,以爲馬也,而能食虎豹,曰“兒大時當廣蓄駮以駕車”云。(《清道人遺集》卷二)

案:李必昌能畫,精鑒别,曾熙《壽筠安三弟及黄夫人詩》曰:“當年曾見若翁梅,骨韻蒼鬱意氣恢。阿筠鑒賞秉之父,雍容評畫多神悟。”可資參考。

是歲,父必昌爲武陵縣令,補授長沙府同知。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十二年,補授長沙府同知。因帶兵援黔,克復貴州丹江、凱里各城,經前湖南巡撫王文韶奏保,俟補缺後以知府仍留湖南歸候補班前補用,並加四品銜。(册五,頁二九二)

李瑞祖、李瑞清等《李觀察六十壽略》:同治十二年,爲武陵縣令。(轉引自王中秀、曾迎三編《曾熙年譜長編》頁五一)

梁啓超(1873—1928)、趙炳麟(1873—1927)、冒廣生(1873—1959)生。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八歲

八月二十一日(10月1日),弟李瑞鼎、李瑞鼐生。

《李氏族譜》:瑞鼎,必昌四子,行四。字銘叔,號芝方。同治甲戌年八月廿一日丑時生。

瑞鼐,必昌五子。同治某年生,某年殀。(卷二)

案:據徐雯雯《李瑞清年譜》(頁六)所考,李瑞鼎、瑞鼐俱陳太夫人出,且瑞鼐亦生於同治年間,則必係孿生矣。惟生後不久即殀,故未及表字也。

陶牧(1874—1934)、楊度(1874—1931)生。

德宗光緒元年乙亥(1875) 九歲

七月,弟李瑞鼎殀。

《李氏族譜》:瑞鼎……乙亥七月日殀。葬常德府之德山。(卷二)

劉世珩(1875—1926)、錢熊祥(1875—1966)、夏敬觀(1875—1953)、麥孟華(1875—1915)生。

光緒二年丙子(1876) 十歲

公鑽研六書,考覽鼎彝,始習大篆。

《鬻書引》:瑞清幼習訓詁,鑽研六書,考覽鼎彝,喜其瑰瑋,遂習大篆。(《清道人遺集》頁一二六)

《玉梅花盦書斷》:余書幼學鼎彝(學散氏盤最久,後學齊侯罍之屬,遍臨諸銅器)。(《清道人遺集》頁一五八)

案:公《與研青論書書》(《清道人遺集》頁一八四)曰:“書學雖小道,貧道習之幾四十年,以筆性沉膇,而質又駑下,年垂五十,尚無所成。”則其初學書當於是歲前後,暫繫於此。

是歲,父必昌因貴州肅清出力,奏保俟補知府。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光緒二年,因貴州肅清,在事出力,奏保俟補知府,後以道員用。(册五,頁二九二)

李宣龔(1876—1952)、陳衡恪(1876—1923)、李經邁(1876—1938)生。

光緒三年丁丑(1877) 十一歲

是歲,父必昌勸辦晉省賑捐。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三年,因勸辦晉省賑捐,經前山西巡撫曾國荃奏保,俟得知府後加鹽運使銜。(册五,頁二九二)

王國維(1877—1927)、張其鍠(1877—1927)生。

光緒四年戊寅(1878) 十二歲

傅春官(1878—?)、黄炎培(1878—1965)、陳曾壽(1878—1949)生。

光緒五年己卯(1879) 十三歲

五月,符翕往官粤東,至此與公遂不相見。

李瑞清《瓢厂鬻篆刻書畫直例》:子琴先生與家大人爲至交,貧道兒時,先生客余家,猶及侍杖履。先生爲人性豪快,好使酒。作書畫,日盡數千紙。余喜弄筆研,每覘先生出,几上絹楮山積,取而效先生塗抹,朱墨雜施,狼藉滿紙,先生歸取而續成之,以爲笑樂。後先生官粤東,至此遂不相見。然書畫篆刻之名藉甚,但覩其零縑片楮,直與古作者相頡頏。(《金石蕃錦集》底封)

案:據庚辰正月符翕致黄士陵書,“以咨文到部之遲,都中淹滯年餘,戊寅八月始得驗行。十月出京,川資不給,繞道張羅。去春閏間抵里,摒擋諸務,迎養入粤,抵省則已榴花過矣”(轉引自董建《交自髫年 堅盟金石——從新見資料考黄士陵與符翕交遊關係及二人與廣州淵源》,《印説嶺南:嶺南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一八九),則符翕當在己卯五月離湘赴粤也。又,符翕都中淹滯年餘,戊寅十月出京,己卯抵里,挈眷赴粤,則公所述之事當在丁丑前也。友人里庵藏符翕爲李必昌所刻印,曰“蘭生詩畫”,款曰:“蘇詩米畫,灑翰日多,刻此寄贈,以供清興。蘭兄正,弟翕。”是二人相契之證也。

九月二日(10月16日),侄李承立生。

《李氏族譜》:承立,瑞祖長子,字六一。光緒己卯年九月初二日酉時生,庚辰年八月廿九日亥時殤。(卷二)

十二月十四日(1880年1月25日),譚延闓生。

徐崇立《茶陵譚公墓誌》:公諱延闓,字祖安,自號無畏。湖南茶陵縣人。清故兩廣總督謚文勤公弟三子。以光緒五年己卯歲十二月十四日生於浙江巡撫署。(國家圖書館藏拓)

《譚祖安先生年譜》:光緒五年己卯:十二月十四日卯時李太夫人生公於杭州節署。(頁二)

胡朝梁(1879—1921)、袁思亮(1879—1939)、柳詒徵(1879—1955)生。

光緒六年庚辰(1880) 十四歲

李叔同(1880—1942)、梅光遠(1880—1940)、聶其杰(1880—1953)生。

光緒七年辛巳(1881) 十五歲

二月十日(3月9日),侄李承修生。

《李氏族譜》:承修,瑞祖次子,行二。字子辛,號賁甫。以國子監生中式癸卯作爲恩科本省鄉試第五十名舉人。光緒辛巳年二月初十日午時生。(卷二)

楊鈞(1881—1940)、章士釗(1881—1973)生。

光緒八年壬午(1882) 十六歲

正月一日(2月18日),侄李健生。

《李氏族譜》:承健,瑞祖三子,字子健,易字子建,號仲乾。以國子監生鄉試未售,回籍小試,入郡庠生。學名健。光緒壬午年正月初一日卯時生。(卷二)

《宣統己酉科江西選拔貢卷·李健履歷》:李健,字子建,號仲乾。行三。年二十五歲。江西撫州府臨川縣府學附生民籍。世居臨川五楊溪,寄寓湖南、江南,肄業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劉惠國先生提供)

劉承幹(1882—1963)生。

光緒九年癸未(1883) 十七歲

是歲,公尚不能執筆爲破承題,獨喜誦秦漢文,又潛治《説文》、三禮、公羊何氏學,余祚馨主講朗江書院,授以國朝諸子文。

《書曲江手蹟後》:余幼性絶鈍,稍稍習《禮經》,年十七八,尚不能執筆爲破承題。外舅余蓉初先生歸老於家,主講朗江,從學者數百人,日列帳談藝,每詢余,則芒昧不知所對。外舅因手鈔國朝諸子文授余曰:“此以經術古文爲文者。”余讀之不解輒欲卧,然於此始聞曲江諸子之名矣。(《清道人遺集》卷二)

蔣國榜《臨川李文潔公傳略》:就傅,獨喜誦秦漢文,又潛治《説文》、三禮、公羊何氏學,塾師强習功令文,不顧也。(《清道人遺集佚稿》卷首)

案:公發蒙年月不可考,據《清代硃卷集成》(册八五、三一三)所載,公受業師依次爲宋蘅、陳福基、楊承煓、鄭業潤、趙上達、黄周倬、王之屏、余祚馨。據癸丑六月二十一日“業師趙上達卒”條所考,趙當生於一八五二年。吴恭亨《清皖南道衡山趙君墓表》(《南社湘集》頁七)曰:“君年十四,即出爲童子師,藉束脩供菽水,凡業教育蓋十年。”則至遲光緒元年趙上達已爲公師也。《趙仲弢夫子六十壽序》曰:“瑞清嘗從夫子受業爲弟子,又從黄周鐵夫夫子游,因得交趙壬匯、楊桂林、劉月庭、余耕年諸先生。”《衡山黄周晴巖先生傳》:“李瑞清曰:余從黄周鐵(夫)夫子游,夫子常爲余道先生長者。”可資參考。

蔡楨(1883—1948)、陳毓華(1883—1945)生。

光緒十年甲申(1884) 十八歲

三月,法越構釁,父必昌隨湖南巡撫潘鼎新赴粤西。招募粤勇,創立龍字五營。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十年三月,法、越構釁,經前湖南巡撫潘鼎新奏調,隨同馳赴粤西,辦理越南軍務,駐紮龍州,總理後路營務處,兼管轉運軍械、糧餉等件。招募粤勇,選練成軍,創立龍字五營。五月,統帶出關。六月,在觀音橋與法人接仗獲勝。經前廣西巡撫潘鼎新保奏,奉旨著開湖南長沙府同知本缺,以知府留於廣西,歸原班補用。(册五,頁二九三)

李雲麾《先從兄清道人行述初稿》:甲申中法之役,從父方任長沙府同知,廣西巡撫潘鼎新膺督師重寄,夙慕從父知兵名,擢知廣西梧州府兼督辦後路糧台。未之任而鎮南關以敗績聞,軍事岌岌,潘公且獲譴。(《清道人遺集》附録,頁二七一)

六月,父必昌與法人接仗獲勝,以知府留於廣西。

案:參閲本年三月法越構釁條。

元配余欽静來歸。

《亡室余梅仙墓誌銘》:梅仙姓余氏,湖南武陵人也。父祚馨,以舉人官浙江、廣東縣令同知。母氏龍,繼范,均封淑人。梅仙序居六,范淑人出也。年十七歸余……方梅仙之適余也,以甲申,時吾父從征越南,邊事多警,母夫人憂鬱,時形諸顔色,梅仙每見,則皇皇不自安,必思得母夫人歡然而後已。(《清道人遺集》頁二〇〇)

《光緒乙未科會試硃卷·李瑞清履歷》:元聘余氏,湖南常德武陵人。父祚馨,字蓉初。以舉人爲咸安宫教習,補浙江金華縣知縣。歷官嘉興、蘭谿縣知縣,調廣東揭陽縣知縣,署理廣州府通判佛山同知,補授陽江直隸廳同知候補知府。誥授中憲大夫。元配余氏祚馨公之六女。(《清代硃卷集成》册八五)

案:公三聘余氏女,元聘未嫁而殀,余祚馨卒以六女余欽静妻之。其本末具詳光緒十六年所引《繼室余玉僊傳》。又據《亡室余梅仙墓誌銘》,余欽静卒于光緒十三年八月六日,而公謂“距適余裁二載餘”,則公娶余欽静當在八月後也。

是歲,始習六朝書,考古今名迹得失。

跋《徐沛齋臨趙孟頫書道德經》:余十八以前專志篆隸,後稍稍習六朝,於古今名迹略考其得失。(《評跋萃刊》)

劉師培(1884—1919)、胡俊(1884—1940)生。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 十九歲

二月,父必昌克復諒山有功,以道員改官雲南,卒爲李秉衡奏參,以通判降補。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十一年二月,克復諒山,法人請和,撤兵入關。嗣經護理巡撫廣西按察使李秉衡奏參,以通判降補。(册五,頁二九三)

李雲麾《先從兄清道人行述初稿》:從父感潘公知遇,星馳出關,爲策戰守,聯絡將帥,撫循士卒,收合餘燼,軍事驟振。諒山之復,厥功爲鉅,以道員改官雲南,積資議敘并及前功,簡放雲南臨安開廣關道,當英法邊務之衝,重任也。爲督臣所嫉,不使之官,久乃權篆迤西兵備道,積勞病痪,得假療養。(《清道人遺集》附録,頁二七二)

案:奏參始末參閲光緒二十四年公所撰《李觀察六十壽略》。

是歲,偕余欽静、李瑞荃赴桂,從秦焕問文法。

《亡室余梅仙墓誌銘》:明年之廣西。(《清道人遺集》頁二〇〇)

《書曲江手蹟後》:後隨宦桂林,時山陽秦文伯先生官桂林知府,家大人使余與舍弟阿筠從先生問文法。先生極歎賞阿筠文,以爲有中子風,并諄諄道曲江諸子一時之盛。於余文不合義法者則大批抹,抹長一尺。余年少,負氣曰:“秦大伯大賞余文,乃爲余畫格也。”家大人聞之,怒曰:“長者教,不謹奉,而敢爲戲言失子弟禮。”痛撾之。(《清道人遺集》卷二)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 二十歲

春,隨父返長沙,居城南帶郭園。

《亡室余梅仙墓誌銘》:又明年,返長沙,寓城南之帶郭園。(《清道人遺集》頁二〇〇)

《李氏族譜》:十二年二月,和議成,經護廣西巡撫李奏參,以把持攬權,人言嘖嘖,奉旨以通判降補。請假回省,嗣北洋大臣大學士直隸督部堂李奏派創辦川滇電綫。(卷二)

案:李鴻章奏派李必昌創辦川滇電綫爲是年四月,則公當於四月前回湘矣。

四月十八日(5月21日),弟李瑞蔭生。

《李氏族譜》:瑞蔭,必昌七子,以共祖兄弟行十二,字培菴,號□□。國子監生,保候選鹽太使。光緒丙戌年四月十八日丑時生。聘廣西岑氏諱有富號潤之女。(卷二)

案:據《李氏族譜》“瑞火,必昌六子。光緒□□年□月□日□時生,殀”,則公尚有六弟生於此前也。

四月,李鴻章奏派父必昌總辦川滇電綫。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十二年四月,經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派,總辦川滇黔三省電綫工程。(册五,頁二九三)

十一月八日(12月3日),侄李承偉生。

《李氏族譜》:承偉,瑞祖四子,行四,字績臣,號子延。光緒丙戌年十一月初八日卯時生,光緒乙未年七月初三日辰時殁。(卷二)

是歲,公始學漢分。

《玉梅花盦書斷》:弱冠學漢分。(《清道人遺集》頁一五八)

符鑄(1886—1947)、李雲麾(1886—1957)生。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 二十一歲

二月,父必昌總辦川滇電綫工竣,旋奉札專辦雲貴電報局務。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十三年二月,工竣。旋派專辦雲貴電報局務。(册五,頁二九三)

《李氏族譜》:十三年二月工竣,奉扎專辦雲貴電報總局。本年間,雲南猓黑逆張登倡亂,岑襄勤、譚中丞會奏派充猓黑行營營務處前往勦辦。凱旋回省,奏請開復原官銜翎,仍以知府補用。(卷二)

八月六日(9月22日),元配余欽静以産難卒,作《悲璚支》、《亡室余梅仙墓誌銘》。

黎承禮《李瑞清妻俞孺人墓誌銘》:孺人名欽静,字梅軒,湖南武陵人。前廣東揭陽知縣蓉初先生之女,而吾友李君雨農之淑妃也……年十有七,于歸李君……以光緒十三年八月某日卒於長沙帶郭園私第。春秋二十。(轉引自黎澤濟《文史消閒録續編》頁二六二)

案:“俞”當作“余”。“梅軒”當作“梅仙”。

《亡室余梅仙墓誌銘》:又明年,以産難卒,時光緒丁亥八月六日,距適余裁二載餘也。(《清道人遺集》頁二〇〇)

《悲璚支》。(《清道人遺集》頁一〇六)

案:璚支即梅也。《悲璚支》曰“昔子與我信誓兮,誓白首以同穴。羌中道而隕折兮,腸結締而欲絶”、“世人遺其舊溺新之孔美兮,吾將慕曾參之亮軌兮”,則欲效曾子喪妻不更娶之行,明爲其妻所作無疑也。又《繼室余玉僊傳》“及梅仙殁,余悼之甚,遂欲不復娶”,亦合。

李雲麾《先從兄清道人行述初稿》:初,常德余公祚馨,號知人鑑,一見兄,許爲國器,以女玉仙來嬪,未幾病殁。復以梅仙繼,未幾又殁。(《清道人遺集》附録,頁二七三)

案:此條所記蓋誤,公始娶梅仙,梅仙既殁,復娶玉仙也。其始末詳見光緒十六年“娶余欽淑爲繼室”條所引《繼室余玉僊傳》。

十二月二十八日(1888年2月9日),父必昌致函盛宣懷,乞保海關道記名。

《李必昌禀盛宣懷函》:專辦雲貴電報局務鹽運使銜道員用補用知府李必昌謹禀大人閣下:……敬再禀者,必昌仰蒙知遇,得效涓埃,騰工保案保歸道班,奉旨允准,部中亦允欽遵辦理,咨文年内可到,並蒙夔帥允許留滇補用,凡此遭際,皆荷成全。飲水思源,敢忘所自。查滇省候補道員現只有一人,尚屬疏通,但外補只有迤南一缺,歷係首府,升補居多,補缺不易。上年禀請栽植,轉懇傅相奏保海關道記名,曾蒙憲允。昨面禀夔帥,擬求於紅河接綫案内附片奏請,奉諭外間保舉海關道記名人員只南北洋兩處可保,各省督撫皆不能率請,此次係中法交涉之件,須與傅相會銜,如荷傅相允保,夔帥亦必成全。查紅河案明春定可具奏,務求憲恩禀懇傅相恩施,如邀允行,即請憲台代禀夔帥,自必照保,則此後稍有建立,莫非終始裁成,感戴仁施,實無既極。專肅,再叩台祺,百維垂鑒。必昌謹再禀。(上海圖書館藏盛宣懷檔案068129檔)

汪國垣(1887—1966)、汪孔祁(1887—1940)生。

編年文

《悲璚支》、《亡室余梅仙墓誌銘》

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 二十二歲

正月二十八日(3月10日),父必昌致函盛宣懷,乞委任湘工,是時公等皆僑寓長沙。

李必昌《致盛宣懷函》:大人閣下:敬禀者……必昌亦擬俟電案奉旨後再定行止,如湘工今歲興辦,還祈委任,當極力樽節,以副厪注。因必昌家眷尚僑寓長沙,藉此可爲料理……敬請福安,伏維垂鑒。必昌謹禀。正月二十八日。(上海圖書館藏盛宣懷檔案117276-3檔)

李雲麾《先從兄清道人行述初稿》:從父先以宦湘久,諸子長成者皆締姻於湘,改官雲南,道遠不能悉隨,從祖年高,從母多病,亦均憚遠行,遂多留湘奉侍,歲恃滇俸供給。(《清道人遺集》附録,頁二七二)

七月三日(8月10日),父必昌總理剥隘電綫開工。

《王文韶、譚鈞培奏折》:雲貴總督臣王文韶、雲南巡撫臣譚鈞培跪奏,爲滇省接修剥隘、騰越兩路電綫,支用各款銀兩,造册送部核銷,恭摺仰祈聖鑒事……去後當經先後詳委總理滇黔電報局委員前廣西補用知府李必昌會同粤滇各員及洋匠都克於十四年七月初三日由剥隘開工,接合粤西百邑綫桿,時值暑瘴盛行,工役病亡相繼,洋匠都克亦卧病不起,即至廣南府屬之者郎地方停止。嗣於十月初一日復由蒙自開工,都克亦由者郎續造,至十一月初十日在蜈蚣箐地方合綫報通完竣。(上海圖書館藏盛宣懷檔案068476檔)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十四年八月、十五年正月,先後經李鴻章、岑毓英、王文韶、譚鈞培會同奏派,辦理剥隘、騰越、紅河東岸等處電工,工竣回省。(册五,二九三)

陳中凡(1888—1982)、胡小石(1888—1962)生。

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 二十三歲

五月十日(6月8日),弟李瑞永生。

《李氏族譜》:瑞永,必昌八子,以共祖兄弟行十四,字永壽,號□□。候選府經歷。光緒己丑年五月初十日戌時生。聘廣西全州蔣氏名公女。(卷二)

十月八日(10月31日),侄李承侃生,後出繼公爲嗣。

《李氏族譜》:承侃,瑞祖五子,出繼瑞清爲嗣,共祖兄弟行六。字直臣,號希陶。光緒己丑年十月初八日巳時生,聘本省新昌縣胡氏,光緒癸巳科舉人,甲午進士,乙未翰林,散館改主政,名思敬漱唐公之長女。(卷二)

是歲,侄李承恩生,未幾,殤。

《李氏族譜》:承恩,瑞荃長子,光緒戊子年月日時生,殤。(卷二)

譚澤闓(1889—1947)生。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 二十四歲

二月,父必昌官復原職,並免繳捐復銀兩。

《抄呈吏部奏請更正摺片》:大學士管理吏部事務臣徐等謹奏,爲奏明請旨更正事。軍機處交出督辦電報事宜,大理寺少卿盛片奏……伏查光緒十六年二月,前署雲貴總督臣譚鈞培以降調道員李必昌總辦滇邊電工最爲出力,奏請開復原官銜翎,並免繳捐復銀兩,奉旨允准。(上海圖書館藏盛宣懷檔案070021檔)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因勦辦猓黑逆匪在事出力,經譚鈞培奏請開復原官銜翎,仍以知府補用,並免繳捐銀兩,奉旨允准。(册五,頁二九三)

五月十九日(7月5日),侄李承俊生,後出繼公爲嗣。

《李氏族譜》:承俊,瑞荃次子,易名承傳,出繼瑞清爲嗣,以共祖兄弟行七,字邁千,號□□。光緒庚寅年五月十九日子時生。聘武陵余氏廩貢生名欽彝號仙崙公之女。(卷二)

夏,識徐崇立於黎承禮座中,遂與訂交。

徐崇立《玉梅華盦臨古法帖跋》:光緒初,先祖考净仙府君監榷於衡山縣之雷家市,時清道人之父蘭孫先生知縣事,時有游岳賞花之招邀。余尚童稚,即欽其詞翰之雅。庚寅夏,始識道人於故友黎薇孫座上,由是過從漸稔。(《瓻翁題跋》卷三,《湖南近現代藏書家題跋選(一)》頁六九一)

徐崇立跋《李瑞清臨古十一帖》:清道人籍隸臨川,生長長沙,與余過從最早,得其書畫甚多。其臨碑帖善用濃墨,光黑如漆,唯題畫率用畫筆,故多淡墨。(長沙博物館藏)

是時,公與王禮培、黎承福、黎錦彝等過從甚密。

黎承福《複壁書目跋》:方余識佩初時,文采豪華傾動一世,豈意其垂老困厄一至於斯耶!蓋前此四十年,爲光緒庚寅,余從兄魯庵、不翁兩先生讀書省城曾文正祠浩園之池北樓,同居者爲長沙陳季原保彝、饒石頑智元、黄聯笙膺陶,佩初則居祠西思賢講舍,與湘陰郭潤珉偕。其不居祠園而過從最密者有長沙徐健實崇立、湘陰張芝岑崇樹、湘潭胡子夷之常、臨川李雨農瑞清。(易新農、夏和順編校《王禮培輯》頁二二四)

是歲,娶余欽淑爲繼室。

《繼室余玉僊傳》:繼室余玉僊者,名欽淑。湖南武陵余馨公弟七女也。余公善相命,相玉僊玉最貴,常欲奇此女,曰:“兒長當事貴人。”故它兄弟或襁褓即論昏它族,而玉僊故獨後字。初,同治間,天下初定,漕沖盜賊擾攘,召拜蔣益澧爲廣東巡撫,余公以贊謀得偕,余父時亦居蔣公幕中,與語,遂相愛。是時,其母范夫人與吾母俱有伸,兩家時時往來,又相愛也,因相要曰:“若而男也,吾以吾子字若。若而女,則爲余子婦。俱男,壯當同學書也。”及余生,范夫人又生女子,兩家遂約爲昏姻。亡何,范夫人所生女子殤。明秊,生梅仙,因又以梅僊字余。梅仙者,玉仙之姊也。梅仙幼時獨喜與玉仙嬉,玉仙亦獨樂親梅仙,常相約曰:“吾姊妹即長,毋相離也。”已而梅歸余,玉仙念梅仙不已,梅仙亦常相思玉仙。謂余,俱道其玉仙賢。及梅仙殁,余悼之甚,遂欲不復娶,余公心慘然憐余曰:“余復欲以玉兒予李瑞清。”或曰:“翁兩予女李瑞清輒死,奈何又妄予女瑞清?”余公曰:“余相人多,無如李瑞清者,子休矣。”卒以玉仙妻余。

初,有巨室欲論昏余氏,其母微諷之,欲覘其志,玉仙詳而言曰:“天下安有紈絝子而可以託終身者乎?”及字余,輒凝然無所語,以是遂卒字余。光緒庚寅,玉仙來歸,吾母愛之,又時時念梅仙。梅仙爲人癡憨如嬰兒,既嫁,猶不任婦事,□□里誠坦,年十八九□如七八歲人,事君姑稚弱不解儀文,吾母亦兒子女蓄之,亦忘其爲子婦也。而玉仙獨閑静貞順,事翁姑恭謹,容貌邕邕如也,然其敬慎出於心,故人亦咸樂親之。余舊不憙爲四書文,玉僊常常勸余爲四書文,余曰:“大丈夫安能低首執筆,沾沾與豎儒競長短乎?”玉仙從容請曰:“妾聞俊桀當讀有用書,致君爲太平,揚名顯親耳。君如欲抱經終老,無所事此,如其否也,舍此何執?君幾見布衣徵拜卿相者乎?籍第令君不憂功名,獨奈何忍令老人宦游,兒子坐食乎?”余每會友人有急,無所得訾,往往展轉達曙不能寐,玉僊從旁笑曰:“嚄,君何爲旁徨者,疇有急與?疇不贍與?”遂脱釵鉺爲余力□之。玉仙略涉書史,能明大義,持論侃侃如宿儒,學爲詩,時時多不可解語,然佳句□温厚綿渺,詩人或難能之。其事親與余,食未嘗不敢進,器未視不敢上。昔余嘗讀書簷西廊,着絮衣東向坐,時日景漸移,曝余面,汗涔涔下,不知也。及玉仙適余,未嘗有寒暑之苦,故其卒也,吾母哭之尤哀。

辛卯秋,余偕玉仙之朗江,歸□泣謂其嫂曰:“李郎執介而多情,假余不幸從梅姊逝,會終鰥耳。余多病,恐終非長命人,是徒以余累李郎。”明年,玉仙病痢且篤,吾母視玉仙病,撫其背曰:“兒無憂,行當自愈。”玉仙亦勉起强笑曰:“諾。”已復啼曰:“□□□□□,阿母、夫子視我厚,兒福薄,不能卒事,命也。阿母、夫子幸彊自寬,毋念我也。”又曰:“今生已矣,與君其期之來世乎?”寢疾數日乃殁。玉仙既殁,二子均幼,尚不知其死,時時從余索母,曰:“母飯我,母飯我。”二子,曰承侃,曰承俊。承侃,余伯氏子;承俊,余弟瑞奇子,以余無子,遂均以子余。玉仙在日,常常攜抱飯之也。

李瑞清曰:余元妃梅仙,將卒之歲,夢余取玉仙于别室,寤而啼曰:“余夢不祥,余死,其玉仙代我夫?”及其卒,玉仙夢其姊爲其□髮而笄,且予之食,亦自知其當卒事余,然其中若殆有天意焉。乃玉仙歸余不盈三載而遂殁,所謂天命者何耶?外舅余公善相命,爥人禍福生死如神,豈其驗于人,而無所驗其于子邪?若如余之録録者,果豈能信其有所建立?悲夫。(《清道人繼室余玉仙傳稿本》,北京保利第11期精品拍賣會6693)

案:該件有沈子丞、洪丕謨、錢君匋題簽及錢仲聯跋。錢跋略謂:“李梅庵悼亡故事流傳已近百年,最初狄葆賢《平等閣詩話》述之,其後蔣國榜《李文潔公傳略》又述之,然狄氏誤以第二次適梅庵之女名梅者爲第三次,蔣傳並名亦不載,文極簡略,余以是恒耿耿。頃吴門潘君孺齋示我以梅庵手稿《繼室余玉僊傳》,全文長十頁强,敘次詳盡,梅庵三次締婚余氏之歷程曲折具在。其文抑揚縱送,悱惻纏綿,得歸熙甫神理。文乃初稿,中多塗改,可徵作者下筆之不苟,此爲真蹟,其爲孺齋之珍,奚待贅言。”

公不喜爲四書文,繼室余欽淑常勸之。

案:參閲本年“是歲,娶余欽淑爲繼室”條所引。

是歲,與釋敬安訂交。

案:據徐雯雯《李瑞清年譜》(頁十)所考,敬安一九一〇年所作《江南重晤李梅庵學使二首并約九日掃葉樓登高》其二句曰“相交二十載,結契亦云深”,故知訂交於此年也。考《八指頭陀詩文集》,敬安正月廿六日自衡陽來長沙,秋日歸衡山精廬,則公與敬安當識於此間也。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 二十五歲

三月,爲饒智元《十國雜事詩》署檢。

《十國雜事詩》卷首:十國襍事詩十七卷敘目二卷。光緒辛卯寎月,梅盦李瑞清題。

四月二日(5月9日),弟李瑞玨、李瑞甡生。

《李氏族譜》:瑞玨,孿生兄弟,必昌九子,以共祖兄弟行十五。字觀保。光緒辛卯年四月初二日未時生。瑞甡,孿生兄弟,必昌十子,以共祖兄弟行十六,字佛保。光緒辛卯年四月初二日申時生。(卷二)

五月,父必昌經王文韶、譚鈞培會奏留滇辦理邊防洋務。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李必昌……十七年五月,經王文韶、譚鈞培會奏滇省辦理邊防洋務需員,請留雲南補用。(册五,頁二九三)

王文韶《奏爲滇省邊防洋務需員補用知府李必昌等三員請留省補用事》:光緒十七年四月十六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04-01-12-0550-020檔)

盛宣懷《致李必昌函》:桂林,李蘭翁:巧電謹悉。當即轉禀北洋,咨請總署,撥銀壹萬二千兩,匯滇濟用,候復再聞。滬運料物係由海道,約四月二十邊起運。占臣先已回滇勘路。公五月回局,一切均賴鼎力籌布,弟後路必照舊協助。騰緬報册尚未詳銷,墊款能否補領,俟五月初回津請示夔帥,方可上詳。宣。鄂發。支。一等,明,初四。(《盛宣懷實業函電稿》册上,頁三〇八)

五月至七月間,與曾熙訂交,朝夕過從。時曾居長沙天心閣。

曾熙跋《清道人臨毛公鼎全文》:當髯居長沙天心閣,歐陽君重語髯曰:“有李癡者,殆古之人也。”及見,方作書,墨濡口頰。與語,其聲泠然,其言寥廓,几上稿書則大瑑橅《尚書》文。他日,仲子過予齋,相與語竟日。時髯方從衡百家,俛仰古今,視當世人無可當意,獨愛仲子,仲子亦愛髯,遂爲莫逆交。(震亞圖書局)

案:該跋又謂“辛卯場中,仲子以其文眎髯”,則定交當在鄉試前也。又據王中秀、曾迎三編《曾熙年譜長編》,曾於是年五月入湘水校經書院,該書院於光緒元年由嶽麓書院遷至天心閣附近,跋稱“當髯居長沙天心閣”,故繫於此。

《衡陽王楊氏家傳書後》:迪夫與農髯爲從兄弟,辛卯之歲,余與迪夫兄弟朝夕過從無虚日。(《清道人遺集》頁一二九)

七月,父必昌以道員留滇。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七月,因總辦剥隘、騰越電工,經王文韶等會奏,請免補知府,以道員留於雲南,儘先補用,先後奉旨允准。(册五,頁二九三)

八月六日(9月8日),湖南鄉試考官入闈。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録》:初六日入闈,設入簾上馬宴,主考、同考官、監臨、提調、監試各執事官皆預宴。(頁七二)

《光緒辛卯科湖南鄉試同年全録》:頭品頂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張煦、記名道府國史館纂修功臣館纂修翰林院編修王錫蕃、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武英殿總纂丁立鈞。同考試官:同知銜衡州府酃縣知縣張祖良、候補知縣陳俊琨、新寧縣知縣張葆連、即用知縣黄濟川、城步縣知縣沈贊颺、新海防班補用知縣周錫晉、即用知縣張正基、即用知縣李光卓、即用知縣劉榆生、同知銜邵陽縣知縣吕佩瑀、同知銜臨湘縣知縣劉鳳綸、即用知縣湯汝和。(《辛卯科鄉試十八省同年全録》)

八月八日(9月10日),公改名瑞棻援武陵籍入試。

《李氏族譜》:瑞清,必昌次子,行二。字霖仲,號雨農,易號梅盦,亦號梅癡。由國子監生報効直隸賑捐户部議監運司經歷職銜,復以軍功洊保知縣,因有志觀光,寄籍湖南,納監入闈,改名瑞棻,中式光緒辛卯科副榜第一名,湘人攻激異籍。(卷二)

案:字霖仲當爲仲霖。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録》:鄉試共分三場,考期於八月舉行,以初九日爲第一場正場,十二日爲第二場正場,十五日爲第三場正場。先一日(初八、十一、十四)點名發給試卷入場,後一日(初十、十三、十六)交卷出場,是爲定例。(頁六〇至六一)

八月九日(9月11日),鄉試首場,考《四書》、五言八韻詩。

《光緒辛卯科湖南鄉試硃卷》: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

賦得衡山碧色映朝陽。(《清代硃卷集成》册三二七)

八月十日(9月12日),繳卷出場。

八月十一日(9月13日),公復入闈。

八月十二日(9月14日),鄉試第二場,試《五經》。

八月十三日(9月15日),繳卷出場。是日,庶母鄧安人卒。

《李氏族譜》:側室鄧氏,沅州鄧啓涵公女。咸豐癸丑年十一月初八日辰時生,光緒辛卯年八月十三日吉時殁。敕封安人。(卷二)

八月十四日(9月16日),入場。

八月十五日(9月17日),鄉試第三場,試策問。

八月十六日(9月18日),繳卷出場。

九月八日(10月10日),放榜,公中副榜第一。

《光緒辛卯科湖南鄉試副榜同年全録》第一名:李瑞棻 年二十五歲,武陵縣,監生 、劉啓瑞 年二十歲,湘鄉縣,附生 、謝玉芝 年二十六歲,新化縣,附生 、常家鈺 年二十五歲,長沙縣,優廩生 、袁愷 年三十歲,長沙縣,附生 、熊錦奎 年三十四歲,湘陰縣,增生 、程昌翼 年三十六歲,湘潭縣,附生 、羅亮傑 年二十七歲,安化縣,廩貢生 、成希尹 年三十七歲,湘鄉縣,增生 。(《辛卯科鄉試十八省同年全録》)

《湘綺樓日記》九月八日:三更榜發,唯蕭生一人中式卅六名,與曾滌侯、俞蔭甫名次相同。

曾熙跋《清道人臨毛公鼎全文》:辛卯場中,仲子以其文眎髯,髯大驚曰:“異哉,子殆矣。場中安用此典謨之文,是必舜主考而四岳薦卷也。”然是歲卒中副榜。(震亞圖書局)

秋,攜余欽淑之朗江。

案:參閲光緒十六年所引“《繼室余玉僊傳》”。

十月初,湘人以公冒籍相攻訐,卒以咨部注銷,改歸江西原籍。

王文韶《奏爲查明留滇補用道李必昌伊子瑞棻在湖南中式副榜與例不符請改歸江西原籍事》:再據留滇補用道李必昌禀稱,該員籍隸江西臨川縣,同治八年,服官湖南。光緒十年,奏調改官廣西。十年,經北洋大臣李鴻章派往雲南辦理電綫事務,眷屬子弟流寓湖南,肄業常德府武陵書院,闔邑士紳以李必昌早經離省,勸令入籍武陵。本年辛卯正科,子瑞棻監應湖南鄉試,榜發,取中副榜。必昌聞信之下,詳查例案,始知服官省分,須離省二十年後方准其入籍。必昌於光緒十年離,未及二十年,尚與入籍之例未符。前既誤於不知,未敢知而不舉,理合據實陳明。可否援照隸外省入大興宛平籍中,正式准令改歸原籍成案,奏請飭下禮部核議施行等情前來。臣查留滇補用道李必昌由廣西降調知府奏調來滇,洊保今職,兹因伊子在湖南中式副榜,核議准其入籍之例,年限尚有未符,自行查明呈請,改歸江西原籍,係爲恪遵定例起見,理合會同雲南巡撫臣譚鈞培據情附片具奏。是否有當,伏乞聖鑒,飭部議覆施行,謹奏。光緒十七年十月十四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04-01-38-0170-055檔)

蔣國榜《臨川李文潔公傳略》:光緒辛卯,公妣陳太夫人多病,榮禄公宦湘垂三十年,援武陵籍入試,中副榜第一。或以冒籍相攻訐,勢不解,公毅然去之,曰:“是區區何足争?”議始寢。(《清道人遺集》頁九七)

李雲麾《先從兄清道人行述初稿》:兄既於湘多締瓜葛,念祖父屬望殷切,而母又多病,不忍暫離。湘友爲謀以武陵籍納粟入監,就辛卯科鄉試,於湖南中副車第一,湘人大譁。蓋科舉舊制嚴冒籍之禁,從父始宦湘,改官雲南,未滿三十年,於例實不合,卒以咨部註銷,寢其事。(《清道人遺集》附録,頁二七三)

楊鈞《際遇》:梅庵尚有一僥倖事,世人當少知之。科舉之時,非本省籍貫,不能赴鄉試。梅庵固江西人,其父爲湖南候備道,因居湖南。性極癡憨,不知世故。忽然興發,欲赴湖南鄉試,而時文作法,絶無所知,於書肆中得《小題正鵠》,以爲秘本,攜之入場,適試題爲書中所有,遂録全文。考官未察,激賞其製。榜發之後,輿論大嘩,争名額者,遂具白簡,竟以冒籍及剿襲舊文,將其褫革。後所得之舉人,本籍再中之舉人也。(《草堂之靈》卷十二,頁二三一至二三三)

案:剿襲舊文之説僅見於此。曾熙跋《清道人臨毛公鼎全文》曰:“辛卯場中,仲子以其文眎髯,髯大驚曰:‘異哉,子殆矣。場中安用此典謨之文?是必舜主考而四岳薦卷也。’”則公所作文體佶屈,似與《小題正鵠》不同。矧此時若於時文作法絶無所知,何以癸巳遽再舉於鄉?公自謂年十七八尚不能執筆爲破承題,時外舅余祚馨主講朗江,授以國朝諸子文。光緒十一年赴廣西,又從秦焕問文法,則似學有淵源矣。

十月十五日(11月16日),侄李承傑生。

《李氏族譜》:承傑,瑞荃三子,以共祖兄弟行八,字聖基,號□□。又名智圓。光緒辛卯年十月十五日卯時生。(卷二)

十一月十一日(12月11日),李鴻章奏保父必昌,請以海關道員簡放。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光緒朝》:是年十一月,因辦理紅河中法接綫事宜,經李鴻章、王文韶、譚鈞培會同保奏,奉硃批:李必昌著交軍機處記名,遇有海關道員缺出,請旨簡放。兹由雲南領咨來京,本月初三日經吏部帶領引見。奉旨著照例用。(册五,頁二九三)

《李鴻章奏保李必昌案》(文略)。(近史所檔案館藏,01-04-001-14檔)

《補用道李必昌請以海關道員簡放》(文略)。(近史所檔案館藏,01-04-001-14-001檔)

案:《李氏族譜》所載與李必昌履歷檔案頗有出入,今從《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十二月二十一日(1892年1月20日),沈玉遂卒,享年五十有四。

李瑞清《清故建威將軍沈君之碑》:君諱玉遂,字翰卿。湖南湘鄉人……春秋五十有四,光緒十七年十二月辛亥卒于位。(拓片)

是歲,履衡以所藏何紹基書《泉山墓表》屬公題跋。

案:己亥公爲履衡跋何紹基書《泉山墓表》曰“履衡大哥精鑑賞而富于藏,以此屬題八年矣”,故繫於此。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 二十六歲

五月二十九日(6月23日),侄李承僅生。

《李氏族譜》:承僅,瑞祖六子,以共祖兄弟行九,字叔美,號曼華。光緒壬辰年五月廿九日寅時生。(卷二)

八月十三日(10月3日),繼室余欽淑病卒。公更字“梅癡”,誓不再娶,以誌隱痛。

《李氏族譜》:復娶蓉初公七女,□□□□年五月廿五日吉時生,□□□□年八月十三日時殁,葬於□□。誥封淑人。(卷二)

蔣國榜《臨川李文潔公傳略》:先是,公幼受知武陵余公祚馨,妻公女,受聘遽卒。以六女妻公,先逝,繼配以七女,又先公卒。公遂鰥終身,更字“梅癡”,以誌隱痛。(《清道人遺集》頁一〇〇)

余歷雄《師門問學録》:勛初師曰:中國古書中所稱的“婚娶”是件大事,是指正室元配,男人納妾不能算作是正式的婚娶……又如,李梅庵,名瑞清,號清道人,他是清朝遺老,南京大學早期的校長,著名書畫家,是我老師胡小石先生的老師。李梅庵曾經三娶余姓女子,均早殁,遂不再婚娶,這也是指不正式結婚的意思,身邊還是有侍妾照顧生活。(頁一四六至一四七)

案:據《繼室余玉僊傳》曰“辛卯秋,余偕玉仙之朗江”,又曰“明年,玉仙病痢且篤”,未幾而殁,則當於是年。且余欽淑於庚寅適公,傳稱不盈三載而殁,與之亦合也。

是歲,始學今隸,博綜六朝。

《報陶心雲書》:年二十六,始學今隸,博綜六朝。既無師承,但憑意擬,筆性沈膇,動輒乖午。(《清道人遺集》頁三四)

《玉梅花盦書斷》:年廿六,始用力今隸,六朝諸碑靡不備究。(《清道人遺集》頁一五八)

是歲,曾熙自都還湘,公告其楊翰所藏宋拓《中興頌》,其筆法全似《瘞鶴銘》。

曾熙跋《大唐中興頌》:壬辰自都還長沙,道人與言楊海琴先生所藏宋拓《中興頌》,其玅處幾同《鶴銘》,以索值重棄之,嗣聞翁師傅所得。甲午、乙未與道人同居京,曾託丁師叔衡面詢常熟師傅,並未見楊氏宋拓本,豈此本尚滯長沙與?譚震青太守得楊氏書畫極多,細詢亦未見。此碑道人前所稱有與《鶴銘》同者,蓋當時所見玉煙堂本。此本董所勾橅,宜有顔法,若水前本則無可通處,恨不起道人一證予言也。(西泠印社2014年秋季拍賣會2534)

《與研青論書書》:余昔曾見楊海琴所藏宋拓《中興頌》,全似《鶴銘》筆法。(《清道人遺集》頁一八四)

編年文

《繼室余玉僊傳》

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 二十七歲

六月,輯刻《四家文鈔》并序之。

《四家文鈔敘》:肇彼陶唐,訖于姒子,厥學惟天、惟帝、惟臣,惟爾氓庶,宅焉揆焉,罔克育姬王而德禮敘。有天子之學,王公群庶子遞于樂師、鄉師、閭師,有率有艾。周軌不正,魯隱將王,尼聖出而馭世,彰信五朝,册書以立人紀。傷哉,邱未之王也,知我其天乎?六王混濁,天啓孟荀。秦狂楚狙,訖于大漢。自此以往,千餘年間,聖人胍胍。惟我疏注文章諸儒,侯存侯亡,與世治亂。漢述階聖,跰 而游夏厥,宋明作而冒聖 ,而如來删書,斷唐以來距春秋文,伊敘劉漢、司馬晉、李唐,緝我大邑清,維敘維光。維聖伊作,維臣伊述。遺舊逸老,罔弗唏于時。時則有若王船山,有若章雲李,有若羅臺山,有若胡稚威四子者,不同道,皆有述,光顯于厥世。明承宋制,取士惟備,我則鑒古先王,惟備惟休。《論語》、《孟子》文,宗聖者能之。五經文,師五經博士宗經也。策惟爾有,嘉言嘉猷,爲我王休。今汝士其曰:予惟無忝乃科。今汝師其曰:予惟冀升乃科。甫師保氏喁于庠,鄉都國士喁于場,國師官吏喁于堂,如斯其臧。烏乎傷哉,我先哲王,肇啓遼陽,惟我衆士,奠造我家邦。有文載揚,維紀維綱。今我衆士,乃自絶于聖,日作不休,渾我王求。我毋曰文,罔予宗巨作,奇詞詭言,晻 我明王。惟我王、章、羅、胡聖言是崇,今我衆士,尚永寶之哉。光緒十九年六月,臨川李瑞清敘。(《四家文鈔》卷首)

案:《四家文鈔》共四册,係公輯録王夫之、章金牧、羅有高、胡天游四家四書文而成,湖南崇德書局癸巳正月刊,扉頁題曰:“四家文鈔。梅癡子題”。

八月六日(9月15日),江西鄉試考官入闈。

《江西鄉試同年齒録》光緒癸巳恩科:大主考: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稽察右翼宗學惲彦彬、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詳校鄒福保。同考試官:試用通判王葆鋆、請補撫州府東鄉縣知縣林履端、請補建昌府瀘谿縣知縣王慎猷、新選廣信府廣豐縣知縣夏之森、即用知縣任佑觀、即用知縣黄大琨、即用知縣何敬釗、即用知縣吕敬直、即用知縣俞官圻、截取試用知縣楊國璋、補用知縣彭履德、補用知縣何文光、大挑知縣陳燕昌、大挑知縣何紹琛、大挑知縣楊景星、教習試用知縣杜璘光。

八月八日(9月17日),公領卷入場。

《光緒癸巳恩科江西鄉試硃卷·李瑞清履歷》:李瑞清,字仲霖,一字雨農,號梅癡。行二,年二十三歲。江西撫州府臨川縣職監生民籍。(《清代硃卷集成》册三一三)

八月九日(9月18日),鄉試首場,考《四書》、五言八韻詩。

《光緒癸巳恩科江西鄉試硃卷》: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文略)

詩曰衣錦尚綗惡其文之著也(文略)

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文略)

賦得日照香鑪生紫煙 得煙字五言八韻 :照澈香鑪頂,東來紫氣連。日華遥炫采,山色静生煙。真面屏環列,晴光鏡朗縣。篆痕丫髻活,輪景佛頭圓。火種留丹穴,霞標散午天。吏應添桉畔,仙恰過關前。幾點斑摩鼎,何年玉種田。幸依蓬島近,韻事續青蓮。(《清代硃卷集成》册三一三,頁二五五至二七九)

八月十日(9月19日),繳卷出場。

八月十一日(9月20日),公復入闈。

八月十二日(9月21日),鄉試第二場,試《五經》。

八月十三日(9月22日),繳卷出場。

八月十四日(9月23日),入場。

八月十五日(9月24日),鄉試第三場,試策問。

八月十六日(9月25日),繳卷出場。

九月十日前後,放榜,公再舉於鄉,中式第九十三名舉人。

《光緒乙未科會試硃卷·李瑞清履歷》:癸巳恩科本省鄉試弟九十三名舉人。(《清代硃卷集成》册八五)

《江西鄉試同年齒録》江西中式舉人一百四名:許受衡、文其焕、張得淵、袁炳照、楊榮蔭、賀國昌、汪龍光、劉家燽、秦振藩、羅志清、洪權、梅奇萼、鄭獻葵、張美玉、黄頃波、王之榦、文廷橈、陳福籌、張璧熊、劉頲、胡思敬、黄錫朋、陳善元、黄啓心、蕭敷政、楊人倬、朱銘、游錫龍、萬慶昌、蔡基、黄維謙、郭乃恢、萬世忠、萬里航、熊寶善、朱益湛、陳炳奎、丁夢松、王子庚、陳啓運、趙世猷、曾燦材、程鑒光、温壽椿、喻覺先、羅殿元、劉廷琛、劉焕衢、朱耀奎、蕭月珪、艾廷賓、黄壽謙、熊以珣、羅絅章、張德清、周以翰、李仙翰、李振聲、汪拔群、楊亨頤、涂翀鳳、邱麟書、陳國士、梅汝羹、程紹頤、漆汝諧、涂保庶、龍寶善、張炳喆、張正蒙、徐榮椿、陶秉震、饒延年、吴寶田、陳永昌、宋功迪、易子猷、黄信任、吴承志、王耀東、周焕奎、徐啓鼎、韓兆霖、李士林、張昭濂、鄭良裕、姚紹機、黄瓚、伍致中、周价藩、冷開泰、朱源深、李瑞清、王宗海、吕寅賓、段笏、黄鎮、帥文安、周玉華、聶慶熙、彭庭煇、謝遠涵、羅之言、涂步衢。

蔣國榜《臨川李文潔公傳略》:癸巳恩科舉於鄉。(《清道人遺集》頁九七)

李雲麾《先從兄清道人行述初稿》:癸巳,獲雋於江西原籍,聯捷成進士,入詞館,名日盛。(《清道人遺集》附録,頁二七三)

楊鈞《際遇》:長沙有善相者,陳伯弢與李梅庵同去問吉凶。相者謂陳曰:“足下性情刻薄,舉動輕浮,相無可看。”謂李曰:“足下必兩得舉人,驗後再看。”陳、李狼狽而走。此三十年前事也。(《草堂之靈》卷十二,頁二三一至二三三)

案:《湘綺樓日記》九月十日“間省報至,程孫中式”,江西放榜當亦在此時前後也。

編年文

《四家文鈔敘》 六月

蔣國榜(1893—1970)生。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 二十八歲

正月,與曾熙赴京應試,朝夕不離。

曾熙跋《清道人臨毛公鼎全文》:仲子年二十餘,猶癡憨若嬰兒,未嘗一人離寢門。當甲午發長沙,太夫人執仲手曰:“若與曾季爲昆季交,今令汝偕,否則,吾不欲汝行也。”及至京師,寢共衾席而出必同車馬。日起則令仲子作大卷書,然不及三行,則伸欠欲睡,彊之,則跣足登牀爲小兒舞矣。其書朝顔而暮褚,或左歐而右虞,一卷未終,或爲《武梁祠畫》,或濃墨書大瑑數字。(震亞圖書局)

《曾農髯先生臨黄庭經》:猶憶甲午之歲,與阿梅寓京師松筠庵,得此《黄庭經》并水前拓本《鶴銘》、周器拓片十數穜,遂大樂不已。乘車出前門,縱觀郊外,竟日始歸。(震亞圖書局)

公慕楊繼盛之爲人,僑寓松筠庵,與胡思敬相視莫逆。

胡思敬《送李梅菴南歸序》:是時梅菴年二十六七,慕楊椒山先生之爲人,僑寓松筠菴,與二三朋輩唱酬,游宴無虚日。予少梅菴二歲,方讀《史記》《莊》《騷》,棄帖括爲詞章家言,兩人遭際既同,志趣相若,握手論交,稱爲莫逆。(《退廬文集》卷五)

胡思敬跋《李梅庵先生選臨法帖》:余初見梅葊在京師松筠庵,聞其不讀秦漢以後書,甚奇之。後同時廷對,見所書試卷瑰瑋不可名狀。劉潛樓謂字字如螃蟹,蓋笑之也。(震亞圖書局)

案:楊繼盛,明兵部員外郎,正直敢言,坐劾嚴嵩下獄,卒謚忠愍。嘗居松筠庵。

是時公學書甚勤,力追古人。

曾熙跋《清道人節臨六朝碑四種第三集》:曏侍武岡鄧師金陵文正書院,鄧師曰:“予酷好詩,有詰旦至日夕,能得一稱心之句。”其苦心慘澹如此。清道人當同寄京師時,有一筆不偪古人之藩,嘗達旦不休。祖庵曰:“道人書思沈力厚,直似白香亭詩。”可謂真知白香亭詩與道人書者。(震亞圖書局)

《李瑞清節臨魏碑四種》:瑞清兒時聞家大人曰:“司空公學書必日書三百字以爲程,雖嚴冬遠道,必夜起秉燭書已乃上車。”先人學書之勤如此,小子識之不敢忘。因此碑亦平日自課,謹書所知以告吾家子弟。瑞清敬誌。

三月六日(4月11日),會試考官入闈。

《翁同龢日記》三月初六日:晴,雲陰漠漠。寅正聞考官姓名,斌孫蒙派同考官……午初斌入場,回憶壬戌年余分校春闈,先公檢點一切,至周至密,不勝感愴。順孫、炯孫迴避不得入場。汪柳門過余門入談數語……

李鴻藻、徐郙、汪鳴鑾、楊頤。

鮑臨、周樹模、劉學謙、馮光遹、翁斌孫、王蔭槐、戴兆春、文焕、高熙喆、趙惟熙、張孝謙、李盛鐸、劉啓瑞、汪鳳梁、華煇、王式文、華俊聲、朱錦。

内監試:德本、馮金鑒。(頁二六八一)

三月八日(4月13日),公領卷入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録》:會試舉行於春季,謂之春闈,以其爲禮部主辦,故又謂之禮闈。共試三場,每場三日,以三月初九日爲第一場,十二日爲第二場,十五日爲第三場,先一日領卷入場,後一日交卷出場。在貢院東西四磚門内點名,何省何時在何門應點,先期示知。(頁一〇三)

三月九日(4月14日),是日會試第一場,考《四書》、五言八韻詩。

《光緒乙未科會試硃卷》: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文略)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文略)

慶以地(文略)

賦得雨洗亭皋千畝緑 得皋字五言八韻 :一洗千山净,連朝雨氣豪。紅塵清畎畝,緑色上亭皋。淅淅初含潤,芃芃似沐膏。新苗齊拂水,細麥欲翻濤。柳陌青沾騎,秧塍碧染袍。竹銷烟萬个,花浣浪三篙。溼霧東隅散,晴雲北隴高。催詩應有意,分翠撲吟毫。(《清代硃卷集成》册八五,頁一至三五)

《翁同龢日記》三月十日:見孫師鄭頭篇,決其必魁。“達巷黨人曰”二句;“子曰道不遠人”至“忠恕違道不遠”;“慶以地”;“雨洗亭皋千畝緑”得皋字。(頁二六八二)

案:公預甲午會試,因不善院體書,乙未補殿試,故硃卷置諸乙未科也。

三月十日(4月15日),繳卷出場。

三月十一日(4月16日),公復入闈。

三月十二日(4月17日),會試第二場,試《五經》。

三月十三日(4月18日),繳卷出闈。

三月十四日(4月19日),入闈。

三月十五日(4月20日),會試第三場,試策問。

三月十六日(4月21日),出闈。

四月十一日(5月15日),是日無紅録。

《翁同龢日記》四月十一日:晴,晚風……乘車過廠肆,今年無紅録,悄然無人。(頁二六九〇)

四月十二日(5月16日),會試榜發,公中式第二百二十七名貢士。

《甲午恩科會試官板題名全録》:陶世鳳、劉橒壽、王熙齡、俞省三、徐仁鏡、孫同康、續綿、蕭文昭、曾文玉、沈圓、李英、沈同芳、余晉芳、鄒銘恩、李灼華、陳永壽、吴江澂、麥玉華、陳濬芝、劉慶篤、傅運生、陳汝梅、汪述祖、程世杰、賀錫齡、歐家廉、梁志文、李祖蔭、譚先節、曹元弼、王瑚、金文翰、胡調元、陳瑞鼎、徐鋆、茹恩彬、左欽敏、陸士奎、胡葆頤、張琴、陳景星、侯錫彤、楊炳震、陳培庚、于晉源、張錦春、范濬、成象乾、范公謨、項芳蘭、莊綸儀、劉錦藻、邱炳宜、張濂、袁桐、羅長裿、李維世、林炳修、蒲明發、張謇、繼曾、劉宜篤、河葆麟、豫咸、周政岐、鮑德麟、廣麟、汪聲玲、程友琦、來熊、范揚芳、緒儒、朱寶翰、謝元洪、王之傑、周祺、劉鳳翰、龔啓之、賀瑛、陳恩棨、謝遠涵、譚承元、達壽、李繼沆、胡鑑瑩、安文瀾、陶聯琇、林怡、傅蘭泰、曹子昂、翁有成、孫鏘、張濂輕、黎承禮、余毓瑞、祁永膺、陳桂芳、胡慧融、吴燕紹、周 謙、王會釐、李翹芬、瑞徵、陳諴、黄秉湘、鄭炳、管德泉、黄鳳岐、關冕鈞、饒芝祥、朱秉筠、何榮烈、陳壽琯、梁士詒、儲英翰、周震、温亮珠、胡逢恩、世榮、張協中、江慶瑞、莫如晉、李蔭垣、馮錫侯、王景濬、楊蔚、趙怡、林振光、鄭松生、劉衍茂、張懷信、梁秉年、朱啓勳、桂坫、楊實揆、吕承翰、謝質、李見荃、文溥、鄭沅、林灝深、楊長藻、周培、高麟超、陶邵學、蔡中燮、周紹昌、涂福田、馮恩崑、李德徵、高積政、楊士燮、陳瑞徵、郭燦、辛可耀、鍾傑、陳品全、吴庭芝、陳君耀、尹銘綬、陶榮、陳世瑞、杜召棠、王照、鄔坤、譚紹裘、楊錦江、王際昌、楊增鈺、馬瀛焕、陳瑞玉、任承允、葉大可、李組紳、林鉞、韓紹徽、方策安、夏啓瑜、周寶清、胡紹蘇、李鴻光、李清琦、鄭宗郇、孫國楨、吴貽穀、楊懋齡、孫星煜、李良年、徐夔颺、張彝、許堃、孫鳴皋、李國民、李延慶、馮紹斌、趙廷珍、陳望林、王叔謙、徐宗源、胡思敬、啓壽、武丕文、黄樹榮、涂翀鳳、吴敬脩、田鴻文、王英冕、楊鴻勲、郭家葆、王元慶、劉廷琛、樓守愚、靳學禮、萬慶昌、姜良材、李家駒、裴汝欽、孫文翰、孫文詒、徐樹昌、吴式釗、袁玉錫、李宗奇、林炳章、葉泰椿、陳養源、李瑞清、薛炳善、林清照、陳化揚、張琨、李樂善、魏達文、江春霖、廖允儒、趙鴻、韓兆霖、劉德元、聶永清、鄭玉麟、張介禄、劉寶壽、江衡、張斗南、王瑋、尹春元、容益光、夏奠川、朱應杓、李兆麟、張存諧、施有方、徐允清、徐苞、汪一元、李樹森、郭傳昌、熊賓、王鳳文、廉慈、齊忠甲、陳昭常、張肇基、沈祖桐、張林焱、顧壽椿、孔慶堮、蔡琛、温聯桂、王學伊、朱錫恩、徐沖霄、單夢祥、孫友蓮、趙炳聯、鮑俊卿、黎元熙、單溥元、周子懿、郭書堂、楊裕芬、梁文燦、顧祖彭、史堃、韓墀、章燮理、郭育才、涂步衢、茹震模、文俊、謝世珍、謝崇厚、李長華、高暄陽、景禐、李九烈、羅文繡、李士田、吕篤、鄭憲典、謝毅洪、賀鴻基、李鏡江、劉林立、吴筠孫、姚舒密、廖鳳童、王寶田、李允廉、郭南溪、周沆、王廷鉽、張忠、單棨、王熙、石寶恭、張淑棟、韓文鴻、王承慶、沈雲沛。(《申報》5月24日)

案:據《題名録》删其籍貫而成。

《光緒乙未科會試硃卷·李瑞清履歷》:甲午恩科會試中式弟二百二十七名貢士。(《清代硃卷集成》册八五)

蔣國榜《臨川李文潔公傳略》:明年甲午聯捷,成進士。公應試文淵懿樸茂,人多不能句讀,會試房考官華公輝曰:“此必吾鄉李某也。”榜發,主司同爲國家慶得人。(《清道人遺集》頁九七)

案:《皮錫瑞日記》三月廿二日:“尺蓀以予稿託爲己作,遍示人,此人可謂跳皮。尺蓀又云李瑞清試卷乃曾榮甲代作,足見湖南多異才。”王子庚與公癸巳同舉於鄉,然往來甚少,所言未必可信。且曾熙是科未第,至光緒二十九年方舉進士。公辛卯中副榜第一,因冒籍註銷,改歸原籍,癸巳再舉於鄉,聯捷成進士,入詞館,則其學問文章自有過人處也。又,以曾熙辛卯鄉試及癸卯會試答卷較之,曾文圓熟曉暢,公之文佶屈拗折,好考證,癸巳鄉試《詩曰衣錦尚綗惡其文之著也》及甲午會試《慶以地》,均援引浩博,考證精審,與蔣國榜《臨川李文潔公傳略》所謂“潛治《説文》、三禮、公羊何氏學”亦合。

四月十六日(5月20日),赴保和殿覆試。

《翁同龢日記》四月十六日:貢士覆試題:“經界既正”三句; 此題辛卯江南。 “拂水柳花千萬點”。 花,元微之詩襄陽樓。 (頁二六九一至二六九二)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録》:咸豐以後皆在保和殿,自是相沿不改。是日黎明,新貢士服常朝服,由東華門入至中左門(亦有先借宿於内閣直房或國史館會典館等處者),於點名處領卷赴保和殿考試。(頁一〇七)

四月十七日(5月21日),覆試報至,公爲二等九十七名。以不善院體書故,留補殿試。

《翁同龢日記》四月十七日:未罷,卷已發下,第一名彌封拆,詩片夾入,餘未拆, 軍機章京拆封開單。 余等夾詩片,先遲後速,未正畢,再遞上。 名單、對筆跡片,共一匣。 俄頃傳散,遂出,抵家申初。張季直 來,廣東陳昭常 新中,學海堂知名士,林敭伯令來見,號諫墀。 來見,貌豐厚,通史學詞章。與孫師鄭、沈頌棠談,兩君皆二等,頌棠卷在余處,有訛字一簽,惜哉。汪生 康年 三等七十,石生 寅恭 後十名矣。張季直一等第十。

徐桐、翁同龢、崑岡、孫毓汶、薛允升、廖壽恆、陳學棻、志鋭、王文錦、李端棻、龍湛霖、徐會灃。(頁二六九二)

《光緒朝上諭檔》:奏蒙發下貢士覆試卷三百十七本,臣等公同詳閲,分别等第名次,擬一等六十名,二等一百二十名,三等一百三十七名。於卷面黏籤,恭呈御覽,伏候欽定。俟發下後再行拆閲彌封,另繕名單進呈,謹奏。再臣等查對另頁詩句人名,並將中式各原卷磨對筆蹟,均屬相符,謹奏。一等六十名:景禐、馮恩崐、夏啓瑜、李家駒、黄鳳岐、桂坫、姚舒密、沈衛、鄭沅、張謇、朱啓勳、江春霖、沙元炳、汪聲玲、馮紹斌、汪一元、黎承禮、茹恩彬、范溶、李組紳、麥玉華、王英冕、齊令辰、張琴、沈雲沛、吴貽穀、關冕鈞、劉昌言、林丙修、江慶瑞、饒芝祥、吴式釗、孫鳴皋、張祥齡、袁桐、張超南、黄秉湘、何葆麟、陳昭常、陳君耀、樓守愚、張懷信、胡葆頤、王景濬、謝世珍、陶邵學、吴庭芝、張啓藩、顧祖彭、蕭文昭、陸士奎、達壽、夏樹立、林炳章、徐宗源、徐仁鏡、朱紹文、張廉經、吴敬修、李均華。二等一百二十名:程友琦、沈鵬、玉彬、孫國楨、張錦春、龔啓芝、譚文鴻、李翹芬、葉大可、林鉞、吴筠孫、馬瀛焕、陳德銘、劉慶篤、涂步衢、謝質、項芳蘭、尹銘綬、吕承瀚、楊鴻勳、張介禄、楊裕芬、靳學禮、沈同芳、儲英翰、鄭崧生、蕭立炎、梁文燦、孫同康、王學伊、劉錦藻、譚承元、趙鴻、辛可權、莊綸儀、謝遠涵、葉大年、周培、吴燕紹、陳品全、郭育才、孫文貽、周震、王叔謙、胡汝霖、張林焱、王會釐、徐鋆、蔡琛、梁士詒、李兆麟、孫愚、廣麟、陳培庚、郭傳昌、壽朋、陶世鳳、黎元熙、王元慶、沈祖桐、葉芸、梁秉年、周紹昌、翰屏、翁成琪、孫文翰、趙怡、袁玉錫、楊長澡、王之傑、楊士燮、李樹森、熊賓、孫鏘、江衡、王鳳文、張焜、金文翰、周寶清、傅蘭泰、俞省三、方安策、尹春元、葆謙、繼曾、梁志文、范公謨、楊炳震、汪述祖、張孝諧、孫星煜、温聯桂、楊增鈺、趙潤生、劉廷琛、李見荃、李瑞清、曾文玉、文溥、單溥元、周祺、佟文政、王瑚、賀鴻基、蒲明發、賡勲、翁有成、陳壽琯、施之東、王廷鉽、鍾傑、單棨、杜召棠、李良年、楊懋齡、譚紹裘、胡達恩、謝崇厚、鄭輔東、廉慈。三等一百三十六名:(略)。(册二〇,頁二二四至二三二)

蔣國榜《臨川李文潔公傳略》:公書初習篆籀,漢魏唐以後書無不似,獨不善院體書,因留殿試。(《清道人遺集》頁九七)

五月,贈别邱士林。

《蘅荃篇贈邱士林》。(《清道人遺集》頁一一〇)

案:邱士林,字智謀,臨川人。中甲午恩科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二名進士。據《清實録》五月十日,引見新科進士,邱士林等第三甲進士著交吏部掣簽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詩有“二賢滯郡守,史册垂休名”句,以龔遂、寇恂相期,當即作於此時者也。

六月二十九日(7月31日)房師杜璘光謁皮錫瑞,謂公能識古董。

《皮錫瑞日記》六月廿九日:委員杜璘光號豫堂來拜,福建邵武人。去年調簾,今又調簾,云李瑞清去年在彼房中,尚能識古董者。(《皮錫瑞全集》第九册)

六月,侄李健元聘、饒智元次女饒運璵卒。

陳衍《饒氏女墓銘》:長沙饒君石頑,既以所撰《明宫雜詠》示余,且言附録中吾次女運璵所作獨多,不幸以喉疾殤於甲午六月,年廑一十有二。有《藕香館遺詩》若干首……女字窕雲,許字臨川李氏子。(《陳石遺集》頁四五五)

《李氏族譜》:承健……元聘湖南長沙饒氏優貢生中書銜江西學務處提調名智元號石頑公二女,箸有《藕香館詩集》,塟於湖南碧浪湖側,張名預爲銘墓。(卷二)

八月十八日(9月17日),甲午海戰告敗。

《鄭孝胥日記》八月二十日:午後,羅少劼來,言聞制軍言,我大軍敗北,平壤已失。又云,海軍交戰失三艦,而日本亦失三艦云云。(頁四三六)

《翁同龢日記》八月十九日:樵野來告海軍在大東溝外遇倭船十二隻,我船十一隻,濟遠逃回旅順,而致遠、經遠、揚威、超武四船皆沉矣。又聞平壤已失。(頁二七三一)

十二月二日(12月28日),安維峻以言獲罪,革職發軍臺。公惜其遇,作《棄婦行》。

《棄婦行 爲安侍御作 》。(《清道人遺集》頁一〇七)

胡思敬《聞安侍御遣戍感賦》。(《退廬詩集》卷一)

《清史稿·安維峻傳》:安維峻,字曉峰,甘肅秦安人……日韓釁起,時上雖親政,遇事必請太后意旨,和戰不能獨決,及戰屢敗,世皆歸咎李鴻章主款。於是維峻上言:“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戰,有言戰者,動遭呵斥。淮軍將領望風希旨,未見賊先退避,偶見賊即驚潰。我不能激勵將士,決計一戰,乃俯首聽命於賊。然則此舉非議和也,直納款耳,不但誤國,而且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后,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臣未敢深信。何者?皇太后既歸政,若仍遇事牽制,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至李蓮英是何人斯,敢干政事乎?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制,豈復可容?惟是朝廷受李鴻章哃喝,不及詳審,而樞臣中或係私黨,甘心左袒,或恐決裂,姑事調停。李鴻章事事挾制朝廷,抗違諭旨。惟冀皇上赫然震怒,明正其罪,布告天下,如是而將士有不奮興、賊人有不破滅者,即請斬臣以正妄言之罪。”疏入,上諭:“軍國要事,仰承懿訓遵行,天下共諒。乃安維峻封奏,託諸傳聞,竟有‘皇太后遇事牽制’之語,妄言無忌,恐開離間之端。”命革職發軍臺。維峻以言獲罪,直聲震中外,人多榮之。訪問者萃於門,餞送者塞於道,或贈以言,或資以贐,車馬飲食,衆皆爲供應。(卷四百四十五,頁一二四六七)

案:參閲安維峻《請誅李鴻章疏》(《諫垣存稿》卷四)。

《孫寶瑄日記》十二月初二:晚間閲邸報,上諭:“近因世事多艱,凡遇言官論奏,無不虚衷容納,即或措詞失當,亦不加以譴責。其有軍國緊要,必仰承皇太后懿訓遵行。此皆朕恪恭求治之誠心,天下臣民早應共諒。乃本日御史安維峻呈遞封奏,託諸傳聞,竟有皇太后遇事牽制,何以對祖宗天下之語,肆口妄言,毫無忌憚。若不嚴行懲辦,恐開離間之階端。安維峻著即革職,發往軍臺贖罪,以示儆戒,欽此。”(頁六五)又初六:復往視安曉峰,渠托疾不見客。然余兄晨往,曾見之。渠擬於十五啓行。(頁六七)

是歲,公於都中始見陶濬宣書作,以爲鄭道昭復生,驚歎屢日。

《報陶心雲書》:及游京師,得覩大製,誠能抗手《猛龍》,比肩《敬邕》,以爲道昭復生,驚嘆屢日。(《清道人遺集》卷二)

案:公於光緒二十二年題《江建霞先生修書圖》,二十三年題《來蝶僊堂詩畫册》、二十八年書《清故建威將軍沈君之碑》均作陶濬宣體,則此事當在二十二年前也。暫繫於此。

編年詩

《蘅荃篇贈邱士林》 五月 、《棄婦行 爲安侍御作 十二月 kZ99VZ+Z+owesTfaQLGLnmtorhgwdCt3+wx6txXzcBkTWGzwfS77J8lj76z73qN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