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从最近三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大致可以观察到四种日趋明显的历史观,即更趋精细的历史观、长程的历史观、内部取向的历史观和总体的历史观。这几种历史观分别代表着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展趋势。精细的历史观提倡多向度的历史视角,主张历史中的区分和具体化,通过对历史细节的重建,再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相。这种趋于更为仔细的观察和更为精致的描绘的史观,关注在丰富史实基础上对历史细节的重建,以最终达到历史真像之再现,与柯文等“中国中心观”论者强调区分和特殊性,何伟亚等后现代主义者之强调对“多种参差多相的力量之间的关系网络”的关注,殊途同归,十分接近,预示着本世纪历史研究的走向,实不容忽视。

同时,史学界亦出现“眼光向下”的趋向,即将研究的视角及重点“自上而下”移转,由以前关注上层社会、社会精英及政治经济等主流领域转而热衷于探讨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社会心理及群体属性。其实,在这个“向下”的过程中,社会中间层也应该纳入,诸如近代的教师、律师、会计师、医师、工程师等新式专业群体,以往的研究也不充分。这些专业人士的政治态度、经济地位及社会生活与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及农民阶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的职业活动又与近代社会的国家制度、市场制度、专业知识体系甚至与每一个社会中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海外及国内的不少学者或学术机构都意识到了这个领域的研究价值,且已经有一批不错的成果问世,但还有很大的空间(章开沅先生语)。

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职员,即属于民国时期新式专业群体。该书重点探讨了国营金融邮电事业职员收入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收入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能比较集中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基于此,该书对民国时期的国营事业职员收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总起来看,中国近代专业群体的收入问题,学界虽略有关注,但仍比较薄弱,还有不少可以深挖的空间。作者选取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领域人员的收入进行研究,有充分的历史事实依据和学术史依据,丰富了民国新式专业群体研究。具体来讲,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全文紧紧围绕“褪色”展开,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国营事业职员,主要是四行人员,以及国营邮电事业职员的收入制度变迁,收入与生活状况变化、收入与税收关系、收入与限薪,收入所体现的人事管理思想、经济思想、社会影响等。在生活状况章节,作者将其生活状况划分为全面抗战前、全面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三大阶段,比较充分地讨论了物价、战争、收入及生活状况的演变概况,使读者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国营事业职员收入与生活状况演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所得税章节,该书考察了个人所得税、营业所得税对国营事业职员的影响。限薪章节,论著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针对四行人员限薪的前因后果,经过及对限薪效果的分析。借助收入,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国营事业职员收入所体现的人事管理思想及经济思想。此外,该书还考察了收入的社会影响。

在该书结论中,作者从国家、社会、个体层面进行了总结、升华。该书指出,作为公民个体,要保持“金饭碗”不褪色,必须要国家强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个体具有较高文化业务素质,从而使得本成果既强调了问题意识,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对国营事业职员收入研究全面而系统。之所以说全面,是因为该书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四行及国营邮电事业职员各方面的收入,包括常薪收入、福利待遇收入。常薪收入又包括本俸和加俸。福利待遇,该书则将其划分为物质福利待遇、精神福利待遇、健康福利待遇。物质福利待遇又分为职员物质福利,如出差旅费、行员储金、优息存款以及退休抚恤方面福利;眷属物质福利,如携眷旅费、临时借支、子女教育补助等。精神福利待遇则主要体现在业余时间各事业机构尽量为行职员提供精神食粮,如开设图书馆、聘请专家做讲座等。健康福利待遇主要体现为国营事业为行职员提供健身便利,聘请国术高手为行员强身健体、提高行职员自卫能力等。此外,还提供特约医师、医院,报销必要医疗费用等。所有这些研究,堪称全面。

之所以说系统,是因为该书研究了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四行、邮电为代表的国营事业职员的收入、生活状况变迁。以四行人员为例,全面抗战前,按照该书的说法是“捧着镶了金边的饭碗”,随后,全面抗战期间该群体生活状况“开始褪色”,抗战胜利后则“日益褪色”。这些概括,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物价金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再次,作为作者投入很大精力完成的一项成果,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该书既参考了丰富的档案史料,又搜集了大量的报刊资料,尤其是数百件民国档案资料,大大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总计该书使用的档案资料有数百种,而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等。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自2014年7月立项至今出版,8年时间的打磨,表明作者对该研究投入时间之长、花费精力之大。

最后,总体布局谋篇合理,结构紧凑。首先,该书考察了各群体收入在制度层面各种规定。其次,研究了税收对行职员收入的影响。收入需要纳税,故所得税对收入的调节作用随之研究;税后职员的生活状况如何,所以将职员生活状况演变置于所得税之后研究;行职员生活状况的差异及演变,又可能导致社会各界对国营事业的不满和批评,于是过渡至限薪问题的考察。收入体现的人事管理特点和经济思想是对收入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故置于结论前分析。社会影响探讨了与收入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围绕国营事业职员收入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关系,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及收入提高的联动关系。这些安排,既增强了本书问题意识研究,同时使得本书研究的立体性与多维性大大提高。

实际上,家伟一向比较勤奋,在搜集档案资料方面一直非常投入。早在他2004年师从本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薪俸制度时,即整理了相当数量的民国档案史料。此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是其长期关注近代群体收入的又一丰硕成果,作为导师,本人亦感到欣慰。史学研究,正需要我辈能够坐得下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

虽然该成果也不是没有可以提高或者改进的地方,比如所使用私人日记类史料则相对不多(这可能和他身处马院,教学任务繁重有关,这一点他私下亦和我沟通,后续相关史料再继续补充),但总起来讲,该著作仍然值得一读。除以上优点外,有些观点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该书从政企不分探讨政府与电信事业的欠费问题;在收入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关系中,作者认为金融健康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提高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等,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论证所得出的结论。

期待作者推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是为序。

PGAct6+O2K5RAvZwngWrz8uD6wUAH7VAQxmB2NCTcin1+sOgIAMEE++eP2WEA1R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