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运河剪影

中运河是大运河江北段最好走的河段,去中运河必去宿迁,按照一般的走法,需要从盱眙返回到淮安,或陆路或水路,沿着大运河的北行方向,穿过泗阳,抵达宿迁。中运河从清初开通以来,是运河标准最高的一段,河道宽,水也深,开得了千吨货船,但同我一道出行的王治平先生告诉我,从盱眙到宿迁,有直达的高速公路,很便捷。虽然不路过泗阳,但可以看到泗洪。在中运河水系中,这两个带“泗”字头的老县城是颇为重要的。泗洪也曾经直接管辖过盱眙。

汴水和泗水是隋唐大运河的两大主角,如果还有第三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流经宿州的濉河。隋唐迄至北宋,通济渠也曾叫广济渠。就汴水来讲,泗州城以东的汴运河被称为“东汴水”,泗州城以西的汴运河被称为“西汴水”,泗州城成了隋唐大运河的分段界标。但也有另一个说法,东西汴水是以开封为界。如果从古汴水的来路方向看,泗州城北面的宿迁和淮北当是一个更明显的分界点,古汴水从开封方向流来,经过宋州(商丘)、永城、宿县和灵璧,一路南流到洪泽,北边被称为“北汴水”,南边被称为“南汴水”。西汴水是隋唐大运河的上源,名义上是通济渠家族里的“老大”;东来的泗水则是主事的“老二”,因为它的来水更多一些。它们在徐州以下交汇,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牵手秘密,不只在徐州,更多要到洪泽湖北岸的宿迁去。这里带“泗”字头的县区太多了,如泗洪、泗阳、泗县等。泗阳就坐落在古泗水之北,而现在属于宿州的泗县,在古泗水之南。泗水发源于山东,从东北方的曲阜流来,在洪泽湖之北与汴水交汇,是隋唐大运河入淮水流的主要补充。宿迁与古泗州城相望于洪泽南北,那里自然会是一个重要的运河地理环节。

宿迁也有很多古名称,最著名的是下邳和下相。在秦汉时期,徐州附近的沛县等,也就是刘邦被称为沛公的地方称为上邳,现在的邳州和宿迁也就称为下邳。下相的古名称,则是因为它与淮北市相对,形成了区域闭合圈。宿迁在南北朝时也称宿豫,后来因为要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讳,改称宿迁。当然,它与许多古老地名的来历一样,同样也有方国部族败落而迁徙的历史故事桥段,有说原住民来自鲁地宿国的旧族,但更有可能的是来自宿州的古宿国人的迁移。

宿迁有不少能征惯战的历史人物,如韩世忠虽然是陕北人,但在这里的老营口驻过军。南宋初年还有一个叫魏胜的宿迁籍将军,曾经在海州和涟水抵御南下的金兵,也是一个辛弃疾式的义军首领,做过海州(连云港)和楚州(淮安)的知州,在金主完颜亮南进时,曾经锁石沉江,阻挡过金船,冲入敌阵时落马阵亡,时年只有四十五岁。魏胜是南宋名将,只因缺少一些同辛弃疾相比的诗才,即便有如项羽一般“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功夫,名声终究不够显赫。

宿迁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在洪泽湖之北的骆马湖边。对中运河来说,骆马湖和洪泽湖是两个调节运河水流的超级大“水柜”,骆马湖的功能更直接更明显一些。宿迁虽然在“黄河夺淮”中同淮河与洪泽湖一道受过难,但中运河的开通,给了它难得的机会。依仗骆马湖水,宿迁成为中运河边新的明星城市。有了中运河和宿迁,淮安里运河“舍船登岸”的历史结束了,新的运路开始畅通,船只可以从淮安直上邳州和台儿庄,同鲁运河实现对接,一举打破了隋唐大运河衰退后出现的物流瓶颈,让古汴水和古泗水汇流的运河,在新的格局里高效运转起来。在近几百年里,中运河成为南北大运河轴线中承上启下的畅通河道,也成为京杭大运河吞吐货流的强大后盾,并促进了清初以来的运河再度繁荣。现如今,繁荣更进一步,宿迁运河港越来越繁忙。2018年宿迁的货物吞吐量达到了八百万吨,正在向千万吨级运河港规模发展。在宿迁和邳州之间的一段,中运河水深可达十五米,抵得上一般海港的水深。

骆马湖为中运河和宿迁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且一直是二类水质,这样的水资源优势同其区位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给宿迁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提供了更多发展能量。这里湖泊众多,叫得上名字来的就有一百多个,而淮河的另一条重要支流濉河也流过泗洪,其运能之大,能与它相比的河港城市并不多见。在与宿迁相对角的临淮半岛上,还有一段三十公里的古老运河河段,是古通济渠的残留河道,运行也一直很正常。那里有大徐城和徐君墓,年代可追溯到周朝后期的东夷徐偃王时代。

中运河的称呼,无疑是因为这段运河居于整个京杭大运河的中段。骆马湖的称呼,又是所据何来呢?好像有从《禹贡》而来的,充满神话色彩,但穿越到更为古老的时代。这个骆马湖也曾叫龙马湖,这个名字或许更接近于它的地理原形和大湖气质。有的说法同“徽骆驼”们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徽商很多,但那时是随口说说。历史上龙马湖又名“骆马湖”,倒也不算离谱。因湖水多,湿地也比较多,在古代是养马的好地方,项羽的骑兵就来自这里。他的那匹乌骓马,或许就在骆马湖边的草滩上奔驰过。

宿迁和中运河丰富的水资源,从一些镇名就可以看得出来,比如顺河镇、皂河镇、龙河镇、新河镇、青伊湖镇、临河镇、高渡镇,乃至出产双沟大曲的双沟镇、洋河大曲的洋河镇等。好像是无水不成镇,但其中最有运河韵味的乡镇,莫过于宿迁的四大古镇,即黄墩镇、埠子镇、嶂山镇和皂河镇,外加一个比较邻近的窑湾。

我们在黄墩镇待了一个小时,中午到了皂河镇,最后去宿迁北部的嶂山镇。黄墩镇有些意思,一是古老,别称“曹瓦”,青石板铺成的曹瓦古街还在,粉墙黛瓦,从春秋战国开始,这里就是“鱼米之乡”,有特别的水乡古镇情调。二是在元代,这里有过南粮北运的中转仓库,仓库的庄台相对较高,但在明初的一次“黄河夺淮”中,地面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黄泥。乾隆二下江南时经过这里,看到了显眼的黄泥台地,也就顺口赐名为“黄墩”。现在的黄墩,也是宿迁的一个“粮仓”,但它东拥骆马湖,毗邻中运河,水产养殖也是产业中的优选。

最有中运河文化底蕴的,还是皂河古镇。那里地处宿迁城区之外,是中运河古文化中心,见证过“黄河夺淮”的一幕幕,也见证了中运河的全面开通和运转。皂河镇得名于皂河。皂河是发源于山东郯城墨河的一条支流,因为河底土色发黑,便被称为“皂河”。皂河在清初从自然河流转型为中运河道。在较早时间里,中运河走的是骆马湖,水深不一,码头也不固定,并且经常受到南徙黄河水流的影响。乾隆年间在皂河西岸修筑了大堤,皂河变身为运河,中运河也就横空出世了。

皂河其实就是中运河的主河道,皂河古镇也是货真价实的中运河古镇,它的水域占全镇面积近三分之二,骆马湖环抱着它,运河流贯其间,有环湖大道穿过镇里,常住人口超过六万人。著名的安澜桥就在皂河镇头上,桥边就是乾隆驻跸五次的“龙王庙行宫”和他泊船的“御码头”。镇里还有令人瞩目的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一个陈家大院,占地六亩,回廊式六进院落,有六十六间各种用途的房间,配有一个大粮仓,是典型的清代徽派建筑。陈家大院原来是骆马湖马姓商人的住宅,后来转售给陈姓鲁商,可见这里各路商帮众多,财力是十分雄厚的。抗日战争期间,陈家大院曾被夺占并作为一支侵华日军的司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归国有,一度成为运河货船站。现在是游人常去的宿迁古建群,但也应当是中运河早年的航站所在地。

因为时间关系,皂河镇的各个角落没有来得及细看。古镇水乡景色宛然,饮食文化也很有特色,这里是叶家烧饼,那里是王家牛肉锅贴,还有宿迁瓦块鱼,民间烟火气很浓。老街位于镇北,石板路两边有店铺,有的是马头墙式高耸的徽派老建筑,但后来的新建筑也不少。也许是希望恢复古镇的旧观,但又不能过多动迁,人们在皂河东岸开出一些河滩地,大约有千把亩,推土机正在那里平地。场区门前挂了一个临时路牌,叫“通圣街”,这名字是从古镇里带过来的,还是因为这里有接过圣驾的“龙王庙行宫”呢?在路牌的右手边,就是我们此行要看的那座异乎寻常的分水龙王庙。

在旧时,龙王庙到处都有,但专司分水的分水龙王庙,却是运河大闸口边的标配。骆马湖是江苏的四大湖泊之一,也是中运河边除洪泽湖之外的最大的蓄水湖。在分水关节处,建有大的分水龙王庙是必然的,但这个分水龙王庙在运河上下名头大到了皇帝也要住,这又是什么缘故?其一是这里的龙王庙庙会声名远播,从明代起就有上万人参与,是个热闹的地界。但那庙会并不是在龙王庙里举行,而是在皂河镇南首的金龙大王庙前。其二是在众多龙王庙里,分水龙王庙规格最高,而清代的皂河古镇庙会居然会扎起“全副銮驾”,这自然与乾隆南巡驻跸是分不开的。

但皇帝出巡住进龙王庙,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乾隆下江南有很多戏说,尤其是住在海宁的陈阁老家中,还被好事者演绎出一些身世故事。这里虽然没有类似的民间传说,但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要住在皂河镇的分水龙王庙里,倒是为它披上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乾隆皇帝刚继位的时候,淮河上并不太平,京杭大运河的一些段落,尤其是淮河以北,还是“断头”依旧。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几次到淮安,因为洪泽湖与淮河的水患而寝食难安,除了责罚一众地方官员治河不力,也只能在这里铸一头镇湖牛,在那里扩建一座龙王庙。从时间上讲,敕建安澜龙王庙的是顺治皇帝,雍正皇帝和后来的嘉庆皇帝也重修过,但庙真正改建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这个皂河镇分水龙王庙,属于皇家龙王庙。乾隆皇帝用来做临时行宫,还是顺理成章的。只是乾隆五次到宿迁,都住在分水龙王庙里,并不是他对这里的景色情有独钟,即所谓他的诗里所赞的“第一江山好去处”,而是焦虑于淮河水患连连和大运河的阻塞状态。大运河“中焦阻塞”,关系到南来漕粮多寡,也关系到朝廷税收,更关系到龙椅能不能坐得安生。从顺治年间开始,开凿中运河的议论就开始出现了,清康熙十五年(1676),淮河下游几处决口,到了第四代,依然是这个样子,这怎么可以呢?再说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时,邳州到台儿庄的东西向运河一段已经修通了,他再不干一件运河大事情,怎么去向皇爷爷交代?于是开凿中运河的事,一时之间也就成了他心头的大事。

然而,乾隆皇帝能够住在分水龙王庙,而且连住五次,也是“康乾盛世”中的一桩大事。他知道,没有他的“督战”,玩忽职守的大臣们还不知要将工程拖延多久。再说,这里的皂河古镇也不算冷清,分水龙王庙的周围,陆续修建了龙潭、香茗榭等,住烦了可以去散散心,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的选择还是有道理的。并不能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是为了寻欢作乐,或者去认子虚乌有的生身父母。在他眼里,中运河南连淮扬运河,北接台儿庄和济宁运河,除了山东聊城的一段里还有二百公里的旱路,那是元明之后形成的一段,要想让南粮源源不断漕运到京城,只能在中运河身上先打主意。

无论怎样去分析,乾隆皇帝五住龙王庙的动机,终究还是明白的。作为当朝君王,在一些方面,乾隆皇帝比他的爷爷康熙皇帝还要讲求实际一些。康熙皇帝下江南到淮安,当地官员向他诉说修堤的重要性,要求朝廷拨款。在当地传说里,康熙皇帝为这事做过一次微服私访,有河工从另一个角度对他讲,修不修堤还不是一回事?好多银两最后不都进了修堤官员的腰包?康熙皇帝回来大发雷霆,不分有无贪污劣迹,把所有要求修堤的官员全部革职,结果不久后河堤还是决开了。有人评说,康熙皇帝反腐败颇有力,殊不知这事也要两面看,那时他的国库财政吃紧,拿不出钱来。把不同的事放在一个锅里炒,终究不是个好的评价法。乾隆皇帝却有些不同,在龙王庙居住期间,把临时拨付治河经费改为年拨付,运河治理也就开始常态化了。

皂河古镇虽然也收门票,但属于象征性的,我们很方便地进入庙里。这是一个占地三十六亩、四院三进、中轴线分明的大院落,似庙非庙,似宫非宫,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从海晏门进入第一道院落,金砖铺地,北侧是山门。有趣的是,第一道院落里最醒目的是坐南朝北的一座古戏楼。这古戏楼有些说道儿,那时这里有一个叫刘永富的民间艺人,善唱“拉魂腔”,这“拉魂腔”脱胎于柳琴戏,是从鲁地沿着运河传来的,经过刘永富的创新改造,凄婉的唱腔不仅拉走了乡人的魂,把住在龙王庙里的乾隆皇帝的魂也勾了一下。乾隆皇帝一高兴,便把龙王庙里的戏台赐给他,成为刘家班的专用戏台。宿迁人常说一句老话,“不听拉魂腔,吃饭也不香。一听柳叶琴声响,绣楼小姐要跳墙”,可见这戏的魔力有多大!后来我们也知道,这并不只是故事的包装,“拉魂腔”现在依然吸引着宿迁的观众,一年的演出至少有二百场。

第二道院落是乾隆规制的御碑亭,第三道院落是龙王殿,第四道院落是禹王殿。乾隆皇帝并不与龙王一起住,他住在更高规格的禹王殿里。禹王殿有黄色琉璃瓦顶,是乾隆皇帝休息议事的地方。这里有钟鼓楼、东西宫,东西有御花园和御膳房等,规模不大,结构也算紧凑。这样一种变通的行宫,在古代帝王的生活中,堪称少见。住在禹王殿,有没有自比大禹的意思,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

看过安澜龙王庙,沿着庙墙外的道路,向安澜大桥走去。刚拐过龙王庙墙角,宽宽的运河水道就出现在眼前,敢情这龙王庙就建在运河边,那御码头也建在运河的河湾里。思忖间,运河上驶来了一串机动船,每条船近百米长,四艘千吨货船居然连在一起航行,向皂河镇方向驶去。这可是一列水上火车,中运河的运能真让人有些吃惊了。

穿过皂河电灌站一侧的道路,很快就来到安澜大桥桥头。安澜大桥显然是后建的,具有现代桥梁的典型特征,从运河桥的这一头,一眼看不到另一头,中运河的宽度由此可见。从这里上行,一路上见到的运河桥,犹如安澜大桥一样,钢梁铁架,高速公路通过桥面,有的还是现代风格的斜拉桥。

站在安澜大桥边,远望波光粼粼的运河水和骆马湖,心潮有些起伏。河面上,方才见到的许多连在一起的“水上火车”络绎不绝。如果水再深一些,会不会驶得更大的轮船,也未可知。再远望四周,一湖一河之间,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田,是花岛似花洲,在阳光下组合出另一种淮上水乡色彩。中运河两岸,并没有江南小桥流水那般细腻深沉的风韵,但有一种天生的自然壮美。据说,宿迁正在修建骆马湖东岸的“宿豫运河”,要把运河水引入其核心商业区宿豫区下相街道,这对古来有名的“下相”,自然会是锦上添花。

很想在运河和骆马湖上乘船一游,但没有机会,我们也就穿过皂河安澜大桥和后来经过的诸桥,向宿迁东北方向的嶂山镇奔去。嶂山镇是宿迁的北大门,是沿着运河一直向北的高速公路的重要交通节点。那里的嶂山闸,在江苏水系里号称“第二闸”,是中运河北上南下的咽喉,也是河湖水资源的转换调节枢纽。嶂山闸位于运河和新沂河交界处,一排闸口横在骆马湖与中运河高低错落的空间里,很有气势。从嶂山镇的嶂山大道西去,一眼就能看到河闸的身影,嶂山闸闸体雄浑沉稳。据说闸口全启,每秒排水量可达一千立方米以上,这个流量是十分惊人的。嶂山闸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的水源进口,也是骆马湖与中运河相互调控水位的关键设施。有了这排闸口,骆马湖也就成为中运河边的一泓活水,在运河相对缺水时补平水位,让运河载得起千吨船,也载得起整个宿迁城。这里的人说,我们来得不是时候,要是赶上嶂山闸泄洪的时候,骆马湖水飞流直下,涛声如雷。他们还说,这里的闸头鱼很有名,是地道的农家做法,煮熟的鱼肉呈“蒜瓣”状,但现在是禁渔期,我们是没有福气消受了。

嶂山是宿迁北面的一道地理屏障,距离宿迁市中心只有七公里。它的主峰叫峨嵋嶂,是宿迁的最高峰。之所以叫峨嵋嶂,是因为它有峨嵋的秀险突兀。嶂山镇在嶂山闸的西头,有一条百年老街,猪市、羊市、粮市、菜市俱全,一年四季集市从不消停。嶂山镇与其他古镇风貌有些不同,这其实是运河边的一个中心贸易市场。在百年老街逛逛,不买什么,也是很有兴味的,但真正让人记住的,还是隐约可见的峨嵋嶂和嶂山闸线条清晰的坝体,嶂山闸下,运河河面阔大。什么是江山形胜,这里就是。

公路一直在骆马湖湖西侧向北延伸,途中又见黄墩。再向北,就是新沂市窑湾镇,那里已经到了徐州的地界。窑湾镇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曾经是“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的商业大镇。昔日里钱庄、当铺俱全,还设过运河过境的税卡。窑湾镇不仅有古城墙,还有三座炮塔,中炮塔下,是一路长青石板铺成的中宁街。街上的饭铺招牌,说明这里的饭菜已经是徐州风味,有鸡汤麦仁熬的饦汤就馓子,有地锅菜贴饼子,还有绿豆酿的酒,要不是刚吃过饭,真想在这里撮一顿。窑湾镇有大镇的底气,是因为它是运河旁的一个平安角,即便是在无数次“黄河夺淮”的险情中,都能够平安无恙,因此它在徐州三面临水时,便成为徐州通向南边的唯一门户。历史上这里会馆林立,有山西商人的,有江西商人的,也有苏州、镇江、扬州商人的,是淮北的一个商业中心。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赶到了邳州。

邳州是徐州东端一个既老又新的城市,曾经也是“黄河夺淮”的一个要冲。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黄河曾在上邳和沛县决口,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全力治河,南北奔波,没少到过这里。明隆庆四年(1570),黄河再次在下邳即现在的邳州决口,他又投入到这段黄河的治理中,并在这里提出拟筑长堤,实行束水攻沙理论,收到了一定效果。邳州现在是中运河连接鲁运河的中转点,其港口属于徐州港的一个港区,区位比较重要。

进入城郊公路路口,打听了一下,往东是曾经利用黄河故道行船的老渡口码头,那里也有一个运河小镇。因为黄河故道早已结束了它替代运河的行船功能,往日的运河小镇开始演变为城东的一个街区。在黄河故道上行舟,也是“黄河夺淮”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景象,但历史场景已经发生变化,不看也罢。倒是去城里的途中,看到了一方湿地公园,有一座是春分桥的红色单孔拱桥,横跨在公路边的湖心里,引人注目。这桥是新建的,桥体的设计构思似乎来自《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但有现代韵味。直觉告诉我,这里的湖水不一定来自运河,恐怕还是黄河故道的积水经过处理而形成的。这个别出心裁的湿地公园,使我对并不熟悉的邳州顿生好感。它的北面和东边是大片树林掩映的商业楼和住宅,像是新市区。春分桥下的黄河故道,居然给邳州带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意境。

邳州城市不算大,分为新市区和老城区,昔日的运河镇在它的东头,最繁忙的邳州港区在老城区西南。在邳州的路边饭店用过午餐,我们向邳州老市区的南端走去。邳州的老市区很整洁,中运河的邳州码头就在那里。我们走的是邻近运河的单行道,高高的运河堤坝可以行车,并将旧城主街和运河隔开,道路多少有些高低起伏,河务管理部门和港口的牌子十分明显,不用多问路和导航,很快就能抵达运河码头东边的泊船区。

这是中运河邳州港的一个河湾,更宽也更弯曲一些,有明显的越河河汊和泊船的港湾,停船密密麻麻,或者在这里休整,或者等待货运的装船时间和发船周期。有几艘千吨大船靠在坝堤的船台下,三位电焊工正在船头焊接钢板,大约是用来修补船舱的预制件。他们无暇与我们搭话,我们也不便干扰他们的工作。看那忙碌的劲头,运河上的业务往来还是很活跃的。中运河的繁忙尽在眼前,也就不必继续绕到装货卸货的码头上去看了。

邳州是徐州一个十分重要的县级市,这里折射出徐州运河的繁忙和现代中运河的部分结构走向。总之是运河沿宿迁一直北上邳州,公路和运河路线笔直,不像自然河流需要盘来绕去。一路上,可见运河波光浩渺,运河上的船皆为清一色大船,呈现的是现代运河的一种运输状态。邳州是中运河和鲁运河的重要转接点,它弥补了历史遗留的运河走向在黄河北移之后出现的断裂,结束了“黄河夺淮”后,运河不得不利用黄河故道航行的过渡格局,也为徐州在未来成为大运河有可能呈现的一个新的航运“金三角”,提供了新的支点。

如果从行政区划去看,我们从窑湾镇已经开始进入了运河的徐州段,但从清代早期中运河完全开通之后,运河的走向完全调整了,是由邳州一路向北,走了一个新的曲尺形,向北进入了东西向的台儿庄运河河段。因此,在邳州略事休息后,我们便从春分桥湿地公园东边的大路一侧,沿着运河边的公路拐向了台儿庄,再从台儿庄西去到微山湖运河上的韩庄,后到徐州去。尽管这样走绕一些弯,但始终没有离开大运河的主干,同时也体会到运河走向的复杂地理结构,了解到人们在地理地形变化和黄河北移后,是如何趋利避害,不断地优化运河走向和运河物流结构的。 ZVN452NYSdzC26Q9JfgiE5MJLjbbr/PXr9RG+jRSxwtr7Y9uXGvuJ0zgOwfl7u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