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国的大运河是一张巨大的人工水网,是当年漕运的重要通道。从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印迹上看,上半部宛若一个正三角形,下半部呈一条弧线,覆盖了中原和东南地区的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它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血脉。它对我们来讲,不仅是一种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力量的体现,还是一种我们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现在,它依旧滋润着中华大地,书写着全新的发展篇章。

运河城市拥有巨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带动许多民生产业和市场扩容,这是毋庸置疑的。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国内旅游业首当其冲,因而需要不断地启动内需市场。旅游市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如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档次,完善流通体系,同样需要我们作出进一步努力。

中国运河文化具有历史的厚重感,需要从不同层次上去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为扩大内需提供新的空间,在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换中,使其不断发挥作用。对大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系统地进行回顾和前瞻,是文化进步的本能,也是经济发展的本能。智慧和创新时代的来临,将会提升它的效能。

运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侧面,行走在运河城市里,谁都会有新的认知和收获。运河既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交通系统,还会承担新的市场使命。在现代社会里,交通方式的丰富性已经今非昔比,便捷的航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成为新的出行方式和物流通道,但这并不意味着运河交通、水上交通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笔者利用四个多月的时间,穿越许多运河城镇,并写作这本笔记的一个突出感受。

中国大运河已经成为世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但它也是活的经济产业载体。我行走在运河城镇里,不仅会有一种阅读历史文化、一览锦绣山河的愉悦,也会有对运河未来发展的某些思索。古老运河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水文化、水经济、水智慧,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演进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让我们进一步认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进一步认知中华文明包含着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中国一代一代的水利人,充分利用了自然山河地理资源,付出相对较少的代价,构建并不断更新了极为庞大的运河体系,有效连接了中国东西南北广大地区的经济和市场,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运河城市是中华民族发展星空中一颗永远闪亮的星。

描述运河城市、记录古今形态以及今后的演变,不只是为了叙说过往,更是为了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需求,提高人们保护运河、利用运河的自觉意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优化市场的发展结构。老河有新传,新河有古韵,运河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在经济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可以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我们至少会引发这样的思考。比如,中国大运河所展示的中国创造智慧和水科技,会在未来流通产业中发挥什么样的新作用,它与我们提倡的绿色宜居城市又有着怎样的关联;运河的保护和持续运作,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城市建设,有着怎样紧密的关联;甚至,中国的大运河能否全面复兴,新运河又从哪里开始出现等。

我们仅仅思考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运河的复兴并不只是一篇环境美化的大文章,还有着事关现实和未来经济与市场发展的巨大意义。首先是古代物流运输成本的比较。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水路特别是运河运输,更适合长距离较大吨位的物资运输。比如隋唐永济渠的开凿,主观上是为了征服辽东便利漕运,客观上整合了南北资源。有学者进行了相关考察,具体如下:一是明代宝坻县县令袁黄所著《皇都水利》中记载:“按三吴民运白粮自苏松至张家湾凡三千七百余里,自湾抵京仅六十里,而水运之舟价与陆运之车价略相当,是六十里之费抵三千七百里之费也。”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水运价大约是陆运价的六十分之一。二是明代巡漕御史吴仲上书嘉靖皇帝提请疏浚通惠河的奏折中说,“一舟之运,约当十车”。这还没有算上气候对道路的影响。

其次是现实经济生活的物流成本比较。现代社会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运河水运似乎已经可有可无,但根据实际比较研究,水路每吨公里的综合运价是铁路的三分之一,是公路的六分之一;如果从耗能来比较,水运耗能是公路运输耗能的八分之一,是铁路运输耗能的二分之一。从绿色低碳环保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上讲,运河水运的复兴是迟早的事情。中国的运河体系轮廓明显,有一半多运程已达三级以上标准,仅济宁至杭州段的运能已经接近于长江,如果京杭大运河、卫运河乃至隋唐大运河全都进入复航阶段,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至少,就一些大宗工农业和矿产品来讲,综合物流成本会大大降低;至少,人们拥有了新的内河游轮旅游选择;至少,沿运河城市和乡村增添了新的振兴手段,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多了一条路。更不用说人工整理水系对于减灾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大运河体系的复兴有必要,也符合经济社会需求,但现实可能性又有多大呢?从目前来看,主要制约在济宁以北和卫运河流经的水流不足,主要的问题是华北干旱缺水,且干支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根据气候周期变化研究的有关成果和预测,大运河全面复兴的机遇开始出现了。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提出历史气候周期变化,将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很多迹象表明,随着降雨带的北移,我国北方开启了新一轮的湿润期,有学者甚至说,未来四十年的气候可能不会是唐朝了,而是进入到西周时期的气候温润时代。近十多年来,毛乌素沙漠降大雨,沙漠开始变绿,西北干涸的古河道开始流动,野生的芭蕉开始越过秦岭,腾格里沙漠边缘久已消失的青土湖也重现碧波荡漾的水面,甚至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地区出现了洪水,而叶尔羌河和柴达木的河流也开始水利枢纽建设。在这样的变化中,华北平原“漏斗”也会被重新灌满水而达到地下水新的平衡。北方运河的缺水问题开始有了答案。

在古代,华北地区多数时候是河湖众多,九河水系发达。在20世纪70年代纷纷断流,地下水超采近两亿立方米,总量相当于黄河三年的流量。2004年,北京的密云水库蓄水量首次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03年底开启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七年里调水四百亿立方。但从2012年开始,华北降雨量开始增加,密云水库蓄水量增加到历史最大值。李商隐在《关门柳》中吟咏的“永定河边一行柳”,已经成为眼前的寻常景象。九河中的滹沱河曾经有过的“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卢照邻《晚渡滹沱敬赠魏大》)景象也开始再现。目前,不仅是复兴南北运河和卫运河的最好时机,也是通过整理河道恢复干旱时期被连乱了的水系的关键时期,要归还被挤占了的运河和自然河流水道,而不仅仅是去建设湿地公园。多雨期也有多雨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更要有新的规划。绸缎上可以绣花,麻袋上可以绣帆。2021年夏秋,河南、山西的超量降雨是一个警示。如何一盘棋操作,趋利避害,令水各归其源,产生新的综合效益,是我们面对的重要的新问题。雄安新区的建设,其实也考虑了这种百年千年大计,规划了京安(雄安)运河和保天(保定)运河,九河地区将会出现新的运河环形布局。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四大河流之外最长的人工河流,一般分为七个历史段落和现实段落。北运河和南运河是以天津为原点划分的,接下来就是鲁运河、中运河、淮扬运河,包括里运河和早期的邗沟,还有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乃至跨越江浦古道抵达泉州刺桐大港的水脉山。隋唐大运河,北有永济渠和后来的卫运河对接,南有繁荣了七百年的通济渠和至今依然繁荣的江南诸运河。本书大体上以运河城市的发展和运河走向为参照坐标,按照运河演变的年代顺序进行了编排,其中既有历史文化穿插,也有采写的现实视角和连接性。内容上一共分为四卷,在谋篇结构上有分有合。在适当章节里,也插入运河的一些特殊形态,如胶州湾的海运河,连接泉州的古商道和人们正在谋划的南北大水道,包括西江的平陆运河,等等。大运河的某些段落,目前仍然异常活跃,伴随城市规模扩容,运河主河道也会发生调整演变,这使运河再现“宜航则航,宜游则游”的往日盛景,也使运河有了新的经济分工。不论它们现在是怎样的一种变化状态,都会勾起人们对它前世今生的回忆和未来的遐想。运河城市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发展,也因运河的保护利用和复苏而变化。运河是人类水文明,也是我们永远的伟大劳动的创造。

从运河新老地标城市的角度来讲,已有定论的重要运河城市,大大小小约有三十五座,用三十五篇简行笔记来记叙,自然会挂一漏万。而且城镇的规模不尽一样,发展状态各有千秋,但都可以从昔日和今日运河流水声中,倾听和感知运河水的律动。这些运河城镇我都去过,有的不止一次,有的则是走马观花,但也留有一定的印象。书写运河城镇,本身就有正面性和侧面性,运河功能和水体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加上视角视野各异,只能是写意多于写实,能够反映笔者在运河城市里的感受,也就不负此行了。

是为前言。

冯并
2020年12月初稿于北京2021年10月改定于北京 4lus6vaOkK3r1aQLnTpXQPoDL7Snu+bTph4eVs+FjB4o9BSs4uxHSlFAPzZwBD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