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又称《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由此开始。学院教学与行政中的重要人物、知名教授,如庞薰琹、刘鸿达、陈叔亮、张仃、雷圭元、郑可、柴扉、祝大年、梅健鹰、阿老等,被送到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经过调整刚刚走上正轨的教学工作全面停滞,初见雏形的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体系遭到破坏。
1967年,“文革”中的学院大门
1966年6月,领导“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工作组及军宣队同时进驻学院。7月,学院成立“革筹会”。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停止。1965级学生成了学院“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最后一批大学生。1966年12月,全院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分立为两大派组织,学院主要领导人和骨干教师受到不同程度的审查和冲击。党委书记刘鸿达、副院长陈叔亮、张仃、雷圭元及各专业的专家、教授被诬为“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黑帮”而受到批判斗争。在随后的“破四旧”中,一批宝贵的教学资料、教师作品和手稿遭到破坏,给教学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1968年,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院
1969年4月,师生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游行
此时,学院的部分学生(学生自发组成的“红画兵”,教师有李永平)结合政治任务,创作了一批在北京市以至全国都具有影响的漫画、宣传画等作品。其中,有刘春华(1963级装饰绘画系)1967年主创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发行9亿张)。
1967年,周恩来总理指出,“工艺美术这条战线,在显示新中国新气象方面,在为国内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方面是有成绩的。这是贯穿17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红线。”
“文革”中,学院学生绘制的巨幅宣传画
1968年7月,学院成立了院“革委会”。8月,工宣队进驻学院。混乱的局势继续在全国蔓延,百万青年的生计成为影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9年3月,学院的1966届、1967届、1968届学生完成毕业分配,大部分学生被分配至公园、工厂等单位。
1970年5月9日,周恩来总理接见文艺界各单位群众组织的两派代表。随后,中央直属文艺单位下放到部队农场劳动。同年5月,学院受命下放到1594部队农场,驻在河北省获鹿县(现为鹿泉市)的李村和小壁村,从事农业劳动,并开展运动。学院在北京只设留守处8人,负责一切联络事宜,负责人是丛树章。另有副院长陈叔亮等6人以疏散人口名义,到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均县(今丹江口市)分校(又称“文化部湖北五七干校丹江老弱病残留守处”)劳动。
全院师生共364人在河北省获鹿县北京军区1594部队农场参加下放劳动。全院编为一个营两个连:一连由染织系、印刷系师生和学院总务部门人员组成;二连由陶瓷系、装饰绘画系、建筑装饰系师生和学院政工部门人员组成。每个连由学院人员担任司务长,一连是李文瑞,二连是白振欧,负责师生的伙食和组织师生进行副食生产(种菜:侯德昌等人;养鸡:郑炯灶等人;养猪:付凌等人;养鸭:潘昌侯、张守智、张孝友、陶如让、吴冠中、袁迈等人。养鸡鸭要住在河滩,生活艰苦)。
下放劳动期间,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被迫搁置。师生实行部队管理,没有节假日,不准探亲、不准家属来访,不准离开营地、不准串连队,处于全封闭状态。班、排、连长均由解放军担任,副职由学院师生担任。每天早上要出操点名,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开会学习。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之后,部队农场允许半天劳动,半天业务,师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利用有限的机会和资源坚持设计、创作练习及收集资料。以吴冠中、袁运甫为代表的“背筐画派”师生画风景、农舍、集市、庄稼;张仃在土坡上进行焦墨写生;郑可为老乡画速写头像;雷圭元为学生讲授图案的组合变化;程尚仁讲授如何直接在纸上刷彩色适合纹样的底色;温练昌挨门串户收集农村的枕头花样;常沙娜带学生画野花野草、瓜果豆等农作物的花朵;白崇礼指导学生收集农民的剪纸花样。郑可等还带领学生做木工活,制作了马扎、油画箱、茶叶盒、化妆盒,有的还画上图案。一年有两周探亲假,学院教职工可以去外地或回京探亲。吴冠中、奚静之等教师可以每月互相看望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并在附近1593部队农场下放劳动的家人。
1970—1973年,下放1594部队农场劳动的装饰绘画系师生合影,左起:李宝瑞(1965级)、袁迈、吴冠中、张国藩、阿老、黄国强、姜玉军(1965级)、刘孝义(1965级)
1972年下半年,学院师生回北京参观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到石家庄参观全国印染行业选样定产会;赴正定县参观大佛寺。1973年1月,学院师生参观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并拍摄毕业合影。4月,1964级(1969届)、1965级(1970届)学生进行毕业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