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痛风是怎么被发现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曾对痛风进行了描述性的记载,提出痛风是一种急性关节肿痛性疾病,不过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直到13世纪人们对痛风依然束手无策,甚至认为痛风是由于魔鬼所致。导致当时痛风的治疗五花八门,有人通过禁欲、针刺、放血、冲凉水或泻剂来治疗痛风,但收效一般。公元1679年,荷兰生物学家用显微镜观察痛风患者关节腔积液时,发现了大量针样结晶体,随后的研究证实了这种针样结晶体为尿酸钠结晶。1797年沃拉斯顿(Wollaston)尝试着将痛风与尿酸钠结晶联系起来,以解释痛风和尿酸的关系。1848年英国人加罗德(Garrod)测出痛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尿酸,开启了生化检验之门。1899年德国的弗罗德威勒(Freudweiler)在实验中发现,如果将尿酸钠结晶注入动物关节腔内,可引起急性关节炎。1961年科学家应用偏反光显微镜观察痛风石时发现,痛风石的主要成分为尿酸钠结晶。这些都说明了痛风是一古老的疾病,且尿酸与痛风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之前,东方人群中痛风较少见,随着“二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蛋白类含量大大增加,痛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至今为止,痛风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疾病,严重时可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学习,甚至造成残疾。 nv8Hk6iuUB03SYB4rRG1pmw8cEhBI19DMh7ByhjWjDrlzItwtKflWgDwFZLpMD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