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节
医患双方的心理行为特征

【医务人员的正性心理特征】

1.忠于职守 医务人员把做好本职工作,诊治患者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尽自己最大努力诊治患者,履行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责任。

2.同理心 医务人员对患者怀有同理心,要理解患者身心上所承受的痛苦。当然,这种同理心要有一定原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因同情心触犯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

3.自信与自豪 医务人员在深入一线医疗工作一段时间,为群众查病治病的过程中,耳闻目睹了疾病带来的灾难和造成的痛苦时,触景生情,会导致人产生不同的感情,会感到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伟大,感到自身价值的高尚,产生自豪、自信和强烈的荣誉责任感,意志更加坚定,工作热情,积极奋进,刻苦钻研,渴求知识。这是大多数中青年医务人员的心理特征。

4.渴望尊重的需求心理 每一个工作者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理解,医务人员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具有专业技术的医务人员,其社会价值应被肯定、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渴望满足,希望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然而,由于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舆论引导,导致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了误解,加之受晋升、子女就业、待遇等问题困扰,因而一些医务人员情绪低落,牢骚满腹。渴望被外界尊重,获得外界的理解,这是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上的医务人员,尤其是老医务人员的心声。

【医务人员的负性心理特征】

1.自卑与受挫 医务人员多系医学院校毕业,受过专业医学教育,渴望成为受人崇敬的医务人员。然而,当他们中的许多人跨入医院的大门,进入医疗行业后,了解到其性质和工作内容时,会感到有很大落差。有些人发现花费数年所学知识和现实工作有很大差别,因此,自卑和失败心理油然而生,深感前途渺茫,呈现出动机得不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呈现消沉、固执和妥协状态。这是多数年轻医务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

2.骄傲与施恩 有些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医术高于别人,目中无人,无视同事,不听取患者意见。有些医务人员以施恩者自居,认为给患者看病是对患者的恩惠,高高在上。

3.忧虑与胆怯 医疗工作充满了极大的风险,有些医务人员因此而束手束脚,害怕做出决定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在医疗工作中思前想后,不能做出果断的决定,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4.趋利心态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袭扰,一些医务人员心理出现失衡,价值观发生偏移,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只重视眼前利益,出现向患者索要红包,收受药品回扣等行为。

【职业性“冷漠”心理】

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为了确保对病情的判断和操作,会时刻保持冷静。而医务人员的这种冷静往往被误认为是“冷漠无情”。另外,医务人员为了能在职业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不使自己受到患者情绪的影响就是一种心理防御,但容易被误解成对患者“冷漠无情”。在很多时候会使患者感到无助、焦虑,甚至绝望,有的医务人员把患者当作一台机器,给患者看病毫无感情,这不利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良好医患关系的沟通,这也是医患纠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防御性医疗行为】

防御性医疗行为(Defensive Medicine Behavior)亦称自卫性医疗行为或保护性医疗行为,指医师为患者进行治疗、检查的目的不是完全出于对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是保护医师不受到批评、指责,也包括医师试图减少承担医疗风险的责任。

防御性医疗行为最早于1978年由美国Tancredi LR等提出,在欧美国家研究较为深入。据调查,防御性医疗行为普遍存在于我国,几乎波及了每一位从业医师。我国医师的防御性医疗程度较高的行为包括:增加了各种医疗转诊、会诊。多进行各种化验、检查。回避收治高危患者或进行高危手术。回避采用有风险的诊断检查或治疗方法。更加认真、仔细的病情记录。为患者做更为详细的病情解释工作。各种普查和筛选检查更为细致。医疗服务中做更多的审核工作。

【过度医疗行为】

1.过度医疗行为(Excessive Medical Behavior) 指医疗行业提供了超出个体和社会医疗保健实践需求的医疗服务。

2.产生原因 医疗市场中由于医、患和第三方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使购买医疗服务这一过程出现了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诱导需求出现,促进了过度医疗行为的发生。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消费的适度性,医疗卫生服务与其他行业服务相比存在着显著差异,具有不可选择性、不可逆转性和信息不对称,这些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具有垄断性,容易导致过度医疗行为产生。医务人员为规避责任,减少风险而对患者实施超出规范化诊疗,以及规避高危患者或高危诊疗程序的医疗行为(防御性医疗行为)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消费成本,也助长了过度医疗消费。

【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1.害怕与恐惧 一般来说,大众对专业的医学知识储备相对匮乏,在疾病来临时,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的看法容易人云亦云,尤其现在网络发达,在上网简单搜索后,更是对自身疾病产生害怕、恐惧心理,在来医院之前就对疾病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可能难以治愈。患者出现的害怕、恐惧情绪,都是其正常表现,医务人员要正确处理这些患者及其家属的害怕恐惧情绪,对其进行简单的医学知识科普,让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对疾病不再道听途说。

2.焦虑与压抑 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会因疗效过慢、效果不佳或因身心痛苦而出现焦虑、压抑情绪。有研究发现,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易出现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导致抑郁障碍。

3.委屈与愤怒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认为医务人员不理解自己的痛苦、对自己不够关怀而产生委屈、愤怒情绪。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人文关怀重视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关怀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需要更多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痛苦,不能只单一的治疗身体上的疼痛。

4.迁怒与发泄 患者在身心痛苦的时候,对情绪控制能力下降,易对周边人群产生迁怒情绪,除对亲人更易发怒外,对医务人员也有同样的情绪,易将自己的情绪过多地发泄给身边人,家属及医务人员要理解患者的这种情绪表现,要有更多的耐心。 qSHh0CUFoaKD/CAgqJI1Ic/O+s0bsoA2ygLowheq7qlIVnlfZeYZPVt9AQbjdyg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