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阴证阳证

【原文】

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 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后有脾胃以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 。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注释】

①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这几种气在今天的中医理论中是不一样的,说“其实一也”,这恐怕只能算李杲的一家之言。

②阴火:上为阳,下为阴,故阴火大意是下焦之火。《脾胃论》:“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内外伤辨惑论》言:“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

③李杲对于祖国医学的一大贡献在于:唐宋之前,医家多以《伤寒论》为尊,自李杲始,内伤虚证渐渐为人所知。

【译文】

这真是很重要的事情啊!阴证与阳证,不能不详加分辨。我仔细查看了《内经》中的内容,许多疾病都是由喜怒过度,饮食不规律,不注意衣着的寒温,或是过分操劳造成的。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这六种气都是饮食物在胃中消化,变为谷气,上行而成的,都跟胃气是一样的,名字不同而已。脾胃受伤,那么中气就不足,所以六腑的阳气都减少了。因此,《内经》上说的五脏的气都减少了,其实这是六腑的元气病了。气伤了,脏腑就有病,形体就会有反应,这是五脏六腑的真气不足。只是阴火特别旺盛,往上则占据了阳所在的地方,所以荣卫不再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各种疾病就发作了。这些情况都是在中气不足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之后如果再过度操劳,饮食也不太注意,疾病迁延久了,以为没什么大问题了,且依然不注意节制饮食,一旦发作可就更加严重了。一般说来,外感风寒,六淫侵犯人体,都是有余的病,应当泻而不应当补;饮食不节,中气不足的病,应当补而不应当泻。世间庸医都把饮食、操劳造成的中气不足,当成是外感风寒的实证,而采用泻法,造成荣气卫气消亡,那么患者后果会很严重。毫厘之差,谬以千里,能不仔细辨别吗?

【原文】

按《阴阳应象论》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是八益 之邪,乃风邪伤人筋骨。风从上受之,风伤筋,寒伤骨,盖有形质之物受病也,系在下焦,肝肾是也。肝肾者,地之气。《难经》解云:肝肾之气,已绝于内,以其肝主筋,肾主骨,故风邪感则筋骨疼痛,筋骨之绝,则肾肝之本亦绝矣,乃有余之证也 。又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是七损 之病,乃内伤饮食也。《黄帝针经》解云:适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湿从下受之。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气。故《难经》解云:心肺之气已绝于外,以其心主荣,肺主卫。荣者血也,脉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卫者,元气七神之别名,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肺绝则皮毛先绝,神无所依,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 ,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以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计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古人所谓实实虚虚,医杀之耳。若曰不然,请以众人之耳闻目见者证之。

【注释】

①“七损八益”历来争议颇多,自马王堆医书出土,学者认为此四字当指房中术,但此处当指外感邪气,详细请参看:李杲.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论[M]//李杲.兰室秘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

②此处筋骨疼痛指表实证。

③与“八益之邪”同理,此处“七损”当指内伤杂病。

④此处“恶风寒”按照今天的说法叫“畏寒”,是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证。

【译文】

《阴阳应象大论》(原文简称《阴阳应象论》)说:六淫、戾气之类的外邪,感受人体,则伤五脏,这是外感之邪,是风邪伤人筋骨的病。风从上部侵袭人体,风伤筋,寒伤骨。一般感受了有形的实邪,都跟下焦肝肾相关联,肝肾又是联系着地气的。《难经》说肝肾之气已经消亡,又因为肝主筋肾主骨,所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则出现筋骨疼痛的症状,筋骨之气消亡就意味着肝肾的根本消亡了,这是有余之实证。

其又说到,饮食水谷的寒热侵袭人体则伤害六腑,这是内伤饮食的疾病。《黄帝针经》解释说饮食不规律,过饥过饱,又过度劳累,湿邪就从下部侵犯人体。脾胃之气不足,中气下陷,冲脉的火可能反冲而上,造成无形的元气的疾病。元气损伤,跟上焦心肺有关,心肺之气属于天。《难经》又说心肺之气已经消亡了,心主营,肺主卫,营气就是血,而脉为血府,是人体的神所在的地方;卫气是魂魄意志思虑志的使者,保卫全身,存在于皮毛之间。肺气消亡,那么皮毛就消亡,神也就没有了依靠,所以内伤杂病也可以出现恶寒恶风。这是营卫的作用不能发挥,皮肤之间不能得到阳气的滋养,故不能耐受风寒。皮毛之气消亡,那心肺的根本也消亡了。胃气不升清,元气不能生长,不能滋养心肺,这是不足的虚证。

大概统计一下各种疾患,由于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的很多,外邪所伤的只是偶尔有。而大家搞不清,把元气不足的虚证,当成外感风寒的实证,反而泻心肺之气,造成表气更加衰少,怎么能不死呢?古人说的虚虚实实,都是医生造成的过错啊!如果大家不同意我的观点,那我就用大家耳闻目睹的事实来证明吧。

【原文】

向者壬辰改元 ,京师 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 ,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大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然,远在贞祐 、兴定 间,如东平 ,如太原 ,如凤翔 ,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表发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著《内外伤辨惑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横夭耳!僭 易之罪,将何所逃乎?

【注释】

①1232年,正月,金哀宗改年号为“开兴”,四月又改为“天兴”。

②京师:指汴梁城。

③1232年三峰山之战,托雷率领蒙古军队击溃金军主力,金国灭亡之势已不可免,蒙军进围汴京,守军奋力抵抗半月。

④贞祐:金宣宗第一个年号,1213—1217年。

⑤兴定:金宣宗第二个年号,1217—1222年。

⑥东平:在今山东。

⑦太原:在今山西。

⑧凤翔:在今陕西。

⑨僭:僭越,超出自己的行事范围,指李东垣自己的论述超过了圣贤的论述范围,谦辞。

【译文】

当年壬辰年改年号,京城全城戒备,等到三月下旬的时候,又遭到敌人围攻总共半个月,解围之后,汴梁城生病者很多,病死的人不计其数,从各城门运出的尸体多的时候两千,少的时候也不下一千,如此这般三个月,难道这么多人都是感染了风寒吗?可能是人在围城中,饮食没法保证,又劳心劳力,经常早上饿着,晚上又吃太饱,起居也没个定时,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两三个月,胃气亏乏太久,一有机会吃饱就拼命地吃,饮食伤人,又没有好好调理治疗,因此死亡也没什么意外的了。不光是汴梁城如此,想起以前贞祐、兴定年间,其他很多城市如东平、太原、凤翔,解围之后情况都差不多。我在汴梁城亲眼所见,治疗这种情况有用解表法的,有用巴豆泻下的,有用承气汤攻下的,很快就变为结胸、黄疸,又用陷胸汤、陷胸丸、茵陈蒿汤泻下,结果患者均死亡了。其一开始并不是伤寒,只是因为治疗失误,变成就像真的伤寒一样,这都是医生的过错啊。逝去的已经没办法追回了,而将来的事情我们还是有办法改变的。于是根据我平生行医的经验,写了《内外伤辨惑论》这本书,发扬古代圣贤的思想,再以亲身经历的事实作为例子,希望我的同道们看看,如果觉得不错,能够有所收获,使后人不至于夭亡,那就很好了!我这些理论都是独创的,跟前贤大不相同,还望古代圣贤们不要怪罪。 CoobYyDOKnZWayaXohh3taRaE/ESkFFw5fSlfLazql/tmKWswBV0egP97gyIFKC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