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原因分析

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升高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主要依据。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cTn)包括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等。

一、心肌标志物在AMI的演变过程

心肌标志物在AMI的演变过程见表1-3。

表1-3 AMI的心肌标志物及其演变过程

1.肌红蛋白 在血清中最早出现,敏感性高,特异性低,阴性有助于排除AMI。因其半衰期短,有助于观察AMI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及梗死有无进展。

2.CK和CK-MB

(1)CK的组成:CK是由M和(或)B亚单位构成的二聚体,两种亚单位可组成3种同工酶。

CK-MM:占血清CK的95%~100%,主要存在于骨骼肌。

CK-MB:占5%,主要存在于心肌,少部分存在于骨骼肌。

CK-BB:血清中几乎为0,主要存在于脑、肺、骨骼肌。

(2)CK-MB/CK:正常时CK-MB/CK<5%,CK-MB升高提示心肌损伤可能性大,但也可见于急性骨骼肌坏死如横纹肌溶解,<6%多为骨骼肌损害,6%~25%需要高度怀疑AMI,>25%甚至CK-MB/CK倒置时应注意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的可能。

CK-MB/CK百分比值比CK-MB绝对值更能预测出巨型CK免疫球蛋白复合物(巨CK),其与增生性和自身免疫性病理学有关。

出现CK-MB/CK倒置时,应使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或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CK-MB质量检测。

(3)CK-MB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免疫抑制法:主要检测CK-MB活性,在忽略血清中CK-BB的前提下,仅考虑CK-MM和CK-MB释放入血,通过抗CK-M抗体抑制M亚单位(全部CK-MM和50%CK-MB),但不影响B亚单位活性,CK-MM失去全部活性,CK-MB失去一半活性,测定剩余B亚单位活性,故CK-MB的活性应为测定值的两倍。

正常情况下,CK-BB在血清中几乎为0,不影响CK-MB检测。但当各种原因引起CK-BB大量升高时,机器会误认CK-BB为CK-MB,即报告CK-MB=2(CK-BB+CK-B),导致CK-MB假性增高,甚至高于CK。这种情况不应考虑AMI。

当遇到以下情况时,这种方法导致CK-MB假性升高,如巨CK、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各种器官肿瘤如前列腺癌和其他腺癌、分娩等。

(4)CK升高的原因

①生理性CK升高:受年龄、性别、种族及运动状态影响,新生儿、男性、黑种人及运动后CK可轻度升高。

②病理性CK升高:凡是引起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和(或)细胞损伤的因素均可导致CK漏出细胞外,引起血清CK升高。

A.原发性骨骼肌疾病

a.肌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

b.肌病:先天遗传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

B.继发性因素

a.物理因素:过度运动、创伤、烧伤、手术、肌内注射、肌电图检查等。

b.化学因素:药物如他汀类、抗精神药物如氯氮平等,中毒如乙醇、有机磷、一氧化碳、吗啡等均可导致肌肉损伤。

c.生物因素:摄食鱼虾包括小龙虾等,一般24h内横纹肌溶解突然发作。

d.全身性及系统性疾病:缺血、缺氧及休克;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低磷;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枢、周围及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惊厥持续状态、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可引起所支配骨骼肌发生萎缩或损伤,伴有血清CK轻度升高;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恶性肿瘤也可引起CK升高。

(5)CK-MB升高的原因

①巨CK:包括巨CK1、巨CK2,其活性均不受CK-M抗体抑制,故容易导致检测结果偏高。

A.巨CK1:多见于体质较差的人群,老人及女性等体内。酶电泳法可检测出巨CK1。

B.巨CK2:结合在肌肉、脑、肝内的线粒体表面,可能是线粒体膜的碎片,在正常血清中及AMI时不出现,只有当组织极度损伤时,由于线粒体和细胞壁极度破坏,可在血清中检出。常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心肌炎等。

②CK-BB升高:CK-BB主要存在于平滑肌、神经及脑组织中,其他组织器官含量很低。

CK-BB升高见于急性脑外伤、癫痫、恶性肿瘤、乙肝感染者导致原发性肝癌、血液病。有学者将免疫抑制法测得CK-MB/CK>50%的标本,经CK同工酶电泳进一步分离,均出现CK-BB不同程度升高,而对照组无此现象。对有明确脑外伤病史的患者可直接选择酶免疫化学方法检测CK-MB质量。

③非正常再生状态CK-MB升高:如迪谢内(Duchenne)肌肉萎缩征和其他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可能原因是非正常再生的骨骼肌纤维含有大量的CK-MB同工酶。此外,部分癌症患者免疫系统紊乱,其中一些免疫球蛋白充当辅酶的作用,从而影响CK-MB结果。

3.cTn CK、CK-MB出现异常结果时可加做cTn。目前,cTn在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高于心肌酶谱。cTn是肌肉收缩蛋白,分3个亚型,即cTnC、cTnI及cTnT。其中cTnI及cTnT对心肌损伤特异性较高。与cTnT比较,cTnI初始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高,但cTnT诊断窗较长。

cTn升高除了见于AMI,还可见于多种疾病。

(1)心源性疾病:冠状动脉痉挛;应激性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脏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射频消融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恶性肿瘤;电复律;心动过速等。

(2)非心源性疾病:急性肺栓塞;肾衰竭和终末期肾病;脑血管病: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感染,如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钝性胸壁损伤;剧烈运动,cTn升高为暂时性,24~48h内恢复正常。

(3)其他:检测手段性能差,样本中存在异嗜性抗体、干扰性物质等。

二、会诊中的常见问题

会诊时遇到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升高怎么办

1.首先根据CK-MB/CK比值判断CK的组织来源,小于6%多为骨骼肌损害,6%~25%考虑心肌来源,大于25%时应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的可能。

2.如CK-MB异常升高甚至高于CK,可通过免疫化学发光法或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CK-MB质量,同时检测cTn。

3.cTn升高提示心肌损伤,但并非特异,也可见于其他疾病,不能单凭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就判定AMI,鉴别时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变化等。

4.做好对心肌标志物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排除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排除浓度超过线性范围的因素;排除血样溶血、脂血等因素。

(郭素峡) 76Mp4lwRS849G54wEWzRVP/QstCy5HJrMEoyVjvdo6IdCGAdlqVBUwAq5SOIrG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