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节
烧伤感染的防治和战略思考

一、基本认识

所谓烧伤感染,指在烧伤基础上引发的感染性并发症。烧伤感染是病原菌在烧伤创面上引发的局部感染和经创面感染病灶扩散和入侵造成的系统性或全身性感染。此外还包括在吸入性损伤的基础上病原菌引发的呼吸道和肺部感染,以及由此形成的侵入性感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与烧伤和吸入性损伤相关的感染是狭义的烧伤感染。而广义的烧伤感染还包括在烧伤病程中以及由于手术和治疗等医源性因素引起的感染性并发症。前者如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感染等,后者如导管性、呼吸机与麻醉机相关性感染等。

从引发感染的病原菌来源着眼,烧伤早期感染属于社区感染,即由对抗生素敏感的病原菌引起;而在烧伤病程中的感染则属于医院感染,即由在医院内常驻对抗生素耐药的病原菌所引起。由于滥用抗生素问题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加重,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已逐步影响到社区,已经不能排除社区感染由耐药病原菌引起的可能。烧伤创面感染加重和扩散是烧伤感染的主体和重点。应该备受重视。

感染更是烧伤继早期休克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严重烧伤,特别是严重大面积深度烧伤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烧伤感染作为继早期休克后对机体的第二次打击,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全身性变化,加重系统器官功能的负担和损害,促使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多器官衰竭。

值得临床重视的是尽管烧伤感染临床救治的进步和发展,尽管抗生素的应用和手术治疗在感染的防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感染依然是严重烧伤主要的致死原因。临床难点往往是诊断不够及时,影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美国烧伤学会对烧伤感染的定义强调烧伤引发的高代谢和炎症反应会掩盖感染的早期症状;吸入性损伤的临床变现会影响对肺炎的识别。

(一)烧伤感染相关问题概述

1.皮肤带菌

皮肤是位于身体表面最大的覆盖器官,是人体表面的保护层。体表与外界接触,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皮肤的保护功能有赖于机械、化学、免疫屏障,使机体免受或减轻来自外界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刺激或损害。以确保体表覆盖器官的完整性和维护保护器官的重要性。

环境中的微生物可以在皮肤表面或表层组织中生存,特别是皮肤附件常带有细菌,属于在皮肤中寄生的致病或非致病的微生物,即皮肤带菌。在皮肤损伤或免疫功能下降时,皮肤所携带的病原菌就会引发局部感染。尤其是在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明显低下时,感染会有所加重,进而导致病原菌在体内的扩散和入侵。烧伤若未损及皮肤全层,则深处附件所携带的病原菌有可能依然生存。断层皮肤烧伤尽管经过早期清创等局部处理,因皮肤带菌而引发感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2.创面污染

个人卫生较差或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发生的烧伤,尤其是深度烧伤,尽管致伤因素会损害或杀灭存在于体表和附件中的病原菌,但烧伤属于开放损伤,具有相当面积的创面暴露于外界,污染在所难免。

在烧伤临床漫长的救治过程中,因医疗环境简陋,消毒隔离制度不严,创面处理和手术治疗无菌技术较差,还会引发创面感染。在烧伤外科病房中发生的感染,多属于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源引发的感染。即属于交叉感染,病原菌多为医院内,特别是在烧伤外科病房中常驻的耐药病原菌菌株。为此,在医院内发生的烧伤创面感染属于医院感染,治疗难度与后果不可低估。

3.局部感染的易感性

Ⅱ度烧伤,属于断层烧伤。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体表屏障受到损害,感染就有可能发生。裸露的浅Ⅱ度烧伤创面渗出比较多,便易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发生感染的可能性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有可能会形成严重感染。

深度烧伤,包括深Ⅱ度、Ⅲ度和Ⅳ度烧伤。由于临床上往往会对深Ⅱ度创面还存在希望或幻想,往往使临床治疗陷于被动局面,导致不良后果。因而,深Ⅱ度烧伤被看作为严重烧伤临床诊疗的难点之一,对此应该给予充分注意和认识。

由于Ⅲ度烧伤失去自行修复和愈合的机会,在其自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局部坏死组织必然会自行溶解,而且也必然会引发感染。严重者病原菌还可以进一步扩散或入侵,因而临床多主张采取早期手术的方法,切除或削除坏死焦痂,以绝后患。

4.病原菌扩散和入侵

深度烧伤创面存在坏死组织,构成感染温床。外界污染的病原菌可以穿透焦痂,在焦痂下的深层组织中滋生和繁殖。当焦痂下细菌计数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发生感染。焦痂下细菌计数超过一定数量时,病原菌和毒素就会相伴扩散和入侵,形成创面脓毒症或脓毒症,进而威胁生命安全。

5.焦痂下细菌计数

正常皮肤带菌,每克存活组织的细菌计数不超过10,不会发生感染;细菌计数达到10 2 ,表明细菌量超越正常范围,有可能会发生感染;若细菌计数达到10 3 ,临床呈现局部急性炎症,表明创面已经发生感染;如果细菌计数达到10 4 ,局部炎症加重,呈现全身急性炎症反应,表明创面感染加重;而细菌计数达到10 5 ,局部炎症和全身急性炎症反应继续发展,表明感染进一步加重和扩散,病原菌有可能向周围正常组织和血循环入侵。

烧伤外科临床以焦痂下细菌计数10 5 作为创面脓毒症的预警指标,还必须结合临床全身症状和体征以及局部出血坏死病灶作为诊断依据。焦痂的概念还包括硬壳下的坏死脂肪。所谓焦痂下组织应该是紧贴坏死组织的存活组织,即坏死组织和存活组织临界深部的活组织。焦痂下组织采样是活组织检查,而不是将手术切除焦痂硬壳下的坏死脂肪送实验检查。在此基础上,增多的病原菌向小动脉周围移动和汇集,并在小动脉周围呈现套式分布,可视为病原菌穿过血管壁入侵血循环。并以此作为诊断烧伤创面脓毒症和脓毒症的可靠依据。

防治原则和方略如下。

严重大面积深度烧伤临床救治过多地依赖预防性应用顶级广谱抗生素与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引发了一系列以诱发病原菌耐药为弊病等毒副作用的负面影响,构成烧伤外科临床救治的一大弊端。

早期应用顶级广谱抗生素的防治缺乏严格的指征,以谋求放心取代临床用药原则,有悖于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规范,因而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客观上形成和加重抗生素的滥用。由此引发的病原菌耐药的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形成医院感染。由此,又影响烧伤外科的临床治疗。对照WHO的指南,认为采用全身性抗生素预防烧伤感染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且耐药菌株引发的医院感染,其治疗难度更大。

消毒隔离制度是医院和专科病房的制度,对烧伤外科来说,更是防治感染的一道防线,应该受到重视,更应该切实做好。

烧伤临床面临侵入性感染,毫无疑问,抗生素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不消除感染病灶性创面,单独依靠抗生素的作用是难以奏效的,甚至是徒劳的。因此,从根本上说,就是应该首先解决创面修复问题。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得了的。因此,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尽量缩短治疗过程,尽可能及时封闭创面,便成为烧伤外科临床救治的方向。

深度烧伤早期,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争取烧伤深度创面及早封闭和患者尽快得到治愈的根本措施。从烧伤感染的角度着眼,采用切削痂的方法清除烧伤深度创面,旨在消除病原菌赖以滋生和繁殖的感染温床,创造尽早封闭的条件,从而解决烧伤感染的问题。即从根本上改变烧伤创面的性质,成为可以接受皮肤移植手术的外科手术创面。为永久性地覆盖和封闭创面创造条件,同时也阻断或削弱烧伤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对防治与烧伤相关的感染性并发症产生积极作用。手术治疗从局部和全身着眼,都是全方位地防治感染,为临床救治成功提供前提和保障。

早期清除烧伤深度创面的手术不外乎切痂和削痂两种手术方法。这是烧伤外科临床应用得最为普遍的,也是最基本的手术方法。

(二)治疗策略和手段

1.切痂手术

切痂手术是开展得最早,也是临床采用得最为普遍的清除深度创面的手术方法。其临床适应证是Ⅲ度烧伤,即全层皮肤烧伤。由于烧伤深度达到皮下脂肪层。肉眼判断受损脂肪组织界面会有一定困难。为避免发生坏死脂肪组织清除不够彻底,影响植皮效果,规范手术要求切痂达深筋膜。由于局部皮下脂肪组织几乎全层切光,修复后体型改变较大。同时体内脂肪组织损耗影响体温和能量储备,对病程营养代谢支持不无影响。突出优点是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比较彻底,移植皮片成活率较高。而且手术局部体表周径缩短,缩小植皮创面面积,有益于缓解供皮需求的矛盾。采取手术切痂的方法有利有弊,若从临床以保全生命为主的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尽早修复和功能部位深度烧伤的晚期功能恢复的救治角度看问题,都是利大于弊。

2.削痂手术

削痂手术是适应仅仅削除断层深度烧伤坏死组织的手术方法,较适应于功能部位的深Ⅱ度和浅Ⅲ度创面。与切痂手术相比,优点是尽量保留存活的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与切痂手术相比较,手术清除存活组织减少,从而减轻体型变化。缺点是很难做到一次削痂到位,反复削痂则失血较多。由于烧伤和存活组织之间的界面肉眼难以辨认,削痂不易彻底,影响移植皮片成活和植皮效果。

3.磨痂手术

磨痂手术为采用研磨技术和设备清除深Ⅱ度创面坏死组织的又一种手术方法。一般多用于与美容和功能有关的特殊部位烧伤,如面部和手部等面积不大的深Ⅱ度或混合度创面。从烧伤救治的角度看问题,一般不考虑采用磨痂技术。

(三)植皮手术步骤

1.自体游离皮片移植

(l)整张皮片移植。自体整张游离皮片移植是中小面积功能部位深度烧伤早期切削痂手术创面修复的最佳选择。从大面积烧伤着眼,由于供皮区的问题,采用整张游离皮片移植就会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排除在掌握原则和把握治疗中,在可能或创造的条件下,给予适当照顾重点实施。比如眼睑深度烧伤,为防止发生暴露性角膜炎和角膜穿孔,以及在此基础上并发的虹膜睫状体炎和全眼球炎。即为保护眼球和维护视力,在供皮区短缺还不致十分苛刻的情况下,争取进行适当照顾,以自体整张游离皮片实行眼睑成形术。还有手部深Ⅱ度和浅Ⅲ度烧伤,在切削痂后,在尚有供皮保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整张中厚皮片移植,以确保手的功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康复。

(2)邮票或微型皮片移植。烧伤临床凡属面临供皮区短缺的问题,移植较小的皮片是覆盖较大的创面势在必行的办法。通常将大小如同或近似邮票的游离皮片移植称为邮票植皮。随着皮片缩小,便形成小块皮片移植。这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临床上可以单独采用自体微型皮片移植,必要时也可以借助于使用异体皮片,和异体皮片一起实行混合皮片移植。

(3)MEEK微型皮片移植。有鉴于烧伤外科临床实施微型皮片移植,技术问题不无困难。既往只能采取手工操作方法进行微型皮片移植,操作困难,效率低下。

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属于半机械化操作,从根本上改变了手工操作的低效率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手术工作效率,产生较好的疗效,充分展示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烧伤外科临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能。不仅如此,人工合成的载体不仅能够确保微型皮片的切割和等距离扩展,而且伴随微型皮片移植,还可以发挥一定的护创作用。从根本上免去对异体皮片移植的依赖。

特别是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应用于早期切削痂手术,在促进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愈合与感染的防治中具有一定优势。由于MEEK微型皮片移植的成活率较高,创面上皮化的速度较快,疗程明显缩短。致使住院日减少,医药费用和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其医疗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不可低估。

2.混合游离皮片移植

(1)异体皮片打洞嵌植自体皮片。这是我国为救治特大面积烧伤而首创的自体和异体皮片混合移植的方法。由于整张异体皮片需要打洞嵌植自体微型皮片,手工操作笨重繁琐,工作效率很低。特别是需要整张异体皮片。目前由于异体皮来源少,临床上已较少施行。

(2)微粒皮移植。这是以整张异体皮作为自体微粒皮的载体的混合皮片移植。由于方法相对简单,是继异体皮片打洞嵌植自体皮片之后普遍采用的手术方法。但由于微粒皮移植依然需要有整张异体皮片作为载体相伴移植,发挥混合皮片移植的临床效果。虽然移植的微粒皮扩大倍数较高,但由于移植中难以控制和掌握皮片的均匀分布,微粒皮在载体上分布不均的问题难以克服。加以微粒皮因所含组织的比重差异,不能掌握定向移植,影响移植效果。目前已经部分被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取代。

3.创面覆盖物

(1)生物敷料。烧伤外科临床在供皮区非常短缺的情况下,采用异体皮肤移植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异体皮肤的临床应用存在排异反应和感染等问题,而且来源匮乏,价格昂贵。临床早就有采用异种皮肤移植取代异体皮肤的经验,虽然异种皮肤的来源充裕,价格便宜,但移植后的排异问题较之异体皮肤更为严重,而且对皮片成活和感染问题也不无顾虑。异体皮肤和异种皮肤经人工加工制备的生物敷料,虽然免除排异问题,但保护自体皮片移植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般只能作为敷料临时覆盖创面。皮肤代用品用于切削痂手术,可以临时覆盖创面,起到稳定全身的过渡作用,为自体皮片更植手术做准备。

(2)人工合成皮肤代用品。即人工皮,代表产品为Integra。临床应用Integra早已获得成功,并证实有效,但多适于深度烧伤晚期整形修复。由于价格昂贵,很难考虑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早期手术治疗。

迄今,也有少数类似产品用于临床,但均属于试用阶段,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深度烧伤植皮手术的临床治疗问题。

(3)细胞培养。自开展自体细胞培养研究以来,采用细胞悬液或细胞膜片移植虽然获得成功,但均属于探索性的临床应用。所谓成功,也仅仅是细胞悬液和细胞膜片移植封闭了手术创面。由于移植物不具备真皮结构,表皮组织成活后,局部缺乏弹性和韧性,不抗压,也不耐磨。这类修复后的局部皮肤,终不抵外界影响而遭受破损,治愈后又容易反复破溃。最终形成不稳定性瘢痕,为烧伤和整形外科临床治疗中的一大难点。

4.皮瓣移植

严重深度烧伤达Ⅳ度者,局部坏死组织深达深筋膜以下,损伤尚且可能邻近或达到重要的组织结构或器官。手术治疗原则上应该在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后,采用皮瓣移植手术进行修复。以便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深部组织结构和运动功能,同时也维护体型和外观。但受供皮区和手术条件的限制,加以考虑麻醉等很多有关的临床实际问题,很难纳入早期手术计划。临床偶有开展,多属局部皮瓣移植。至于早期采用游离皮瓣手术修复罕见报道。

二、有指征用药

任何药物都有适应证。医生用药要根据临床病情需要,在适应证范围内选择和决定用药。从实际病情出发,临床医生更要注重有指征用药。

值得或应该预防的是容易发生感染的深度烧伤创面,即局部存在作为感染温床的坏死组织的深度创面。也就是说,原则上只有深度烧伤才有应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的指征。而抗菌药物防治还应该区分为外用抗菌药物和全身性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二者还有各自的用药指征,对此,应该规范治疗,不得有任何疏忽。即临床上要强调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而不得盲目随意用药。原则上对浅度烧伤一般不需要预防性局部采用。当然,对面积较大或容易发生的浅Ⅱ度烧伤,特别是伤后已经污染和局部处理不够及时或欠理想的浅Ⅱ度烧伤创面,则应另当别论。对大面积深度烧伤,由于全身抗生素防治不起应有的作用,就需要考虑或应该采用局部外用抗菌药物防治创面感染的问题。

外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取决于临床经验和实验诊断。早期病程多考虑社区感染,以环境污染菌为主,多侧重于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早期过后的漫长病程多考虑医院感染,以医院常驻耐药病原菌为主,多侧重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晚期经久不愈的残余创面,可以考虑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深度感染继发组织坏死的创面,还应该考虑真菌感染的问题。

病原菌的变迁与治疗有密切关系。采用外用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药物,容易诱发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施用广谱抗菌药物容易引发真菌感染。

临床征象对判断引发感染的病原菌也非常重要,如稠厚的脓液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稀薄带有血性的分泌物多为链球菌感染所致;蓝绿色渗液伴有特定腥臭味的必为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有恶臭的深部创面要考虑厌氧菌感染;创面局部生长带有色彩的絮状物则要考虑真菌感染的问题。

烧伤外科临床实践经验对感染的判断固然重要,而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微生物学诊断。临床上应该重视创面采样的细菌培养,要定时和不定时地进行计划部位和随机部位的采样。标本的采取、送检、接种、培养、鉴定等环节,均十分重要。必须严格按照常规程序和操作要求进行采样和实施实验室检测。除常规血平板培养之外,必要时要安排厌氧培养和萨布罗培基的真菌培养。

水剂是外用药物常用的剂型,如氯已定溶液等。外用抗菌药物水剂多用于烧伤早期处理的清创,也常用于烧伤创面换药和手术创面覆盖的内层辅料。

霜剂为学术界推崇的外用剂型和用法,临床采用较为普遍。磺胺嘧啶银霜剂是该外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剂型,全球普遍采用。霜剂中的外用抗菌药物可以持续发挥治疗作用,是比较理想的外用药剂型。局部施用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影响创面的后续治疗。不过烧伤深度创面外用磺胺嘧啶银霜剂,由于银的析出,会改变局部焦痂的颜色。使局部焦痂呈现不同程度的灰褐色,影响外观和病情观察。局部施用霜剂外用药会使焦痂变软,即可使硬性焦痂转变成软性焦痂。但却不会促使焦痂溶解和感染,反而会推迟焦痂溶解。估计是由于其对感染防治有效,局部炎症减轻,致使炎症引发的焦痂溶解推迟,过程延长。

目前,国内烧伤外科临床有相当多的医疗单位在局部治疗中采用中药外用药,有的却是中药和西药的复方。常用的西药外用药为磺胺嘧啶银。而中药外用药通常采用的为化腐生肌药物,剂型为煎剂和膏剂,且以后者为多。中药化腐生肌的药味,施用于深度烧伤创面会引发和促进溶痂和脱痂。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烧伤外科,对深度烧伤创面往往会采用手术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疗效,并能缩短疗程和较好康复。然而,化腐生肌药物的溶痂和脱痂作用,无疑会促成和伴随感染,不利于手术治疗。常用药物如下(详细介绍见第9章第4节具体内容)。

1.氯己定(洗必泰)

结构名双氯苯双胍己烷,成品为白色粉剂,性能较为稳定,较难溶于水,却可溶于乙醇。一般多配制成0.2%~0.5%盐酸盐或醋酸盐溶液,也可配制成葡萄糖酸盐溶液。临床应用还能通过抑制脱氢酶活性。即以破坏细菌的结构和干预细菌的代谢来发挥抗菌作用。0.1%氯己定溶液就能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对细菌芽孢和真菌仅有抑制作用。在烧伤外科临床多用于早期清创,也常外用于浅度创面,而且还作为内层辅料用于手术创面。

2.碘伏

碘伏为碘和聚乙烯吡咯酮的不定型结合物。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够杀灭细菌、芽孢、真菌和部分病毒。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是烧伤外科临床常用外用抗菌药物之一。

3.磺胺药系列

20世纪60年代,Fox把1%磺胺嘧啶银霜和Moncrief把磺胺米隆霜分别引入烧伤外科,在外用防治烧伤创面感染方面均做出了较大贡献,至今依然受到重视,在烧伤外科临床发挥作用。主要药物包括磺胺嘧啶银、磺胺嘧啶锌、磺胺嘧啶铈、磺胺米隆、纳米银。

抗生素属于全身应用的强而有力的抗菌药物,烧伤外科应该重视以其全身应用来发挥对感染的防治作用。由于外用抗生素容易致敏,还容易加速耐药,因而不得用于烧伤创面。

三、全身性抗生素防治

(一)用药指征

在烧伤早期采用全身性抗生素防止感染原则上没有用药指征。概括地说:一是没有必要使用,二是即便用了也不起作用。全身性抗生素的用药指征主要是针对感染的加重和扩散以及病原菌的入侵。即便用药及时,也还必须通过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封闭病原菌入侵门户。静脉导管性感染也一样,不仅要用药,而且要拔管。还要注意和重视把导管尖端送细菌和真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对吸入性损伤的肺部感染性并发症和呼吸机或麻醉机相关感染性并发症也一样,要注意和重视微生物学检测标本的采集,以确保不受污染和培养结果可靠。总之,抗生素针对感染扩散和入侵的临床应用,必须伴随消除病原菌扩散和入侵的来源,并且确认选药恰当和准确,用药及时,途径恰当,剂量准确,治疗有效。

(二)用药时机

对大面积深度烧伤,尤其是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来说,凡属清创不够及时者,同时多半有延迟复苏导致的早期休克。不仅局部污染菌和皮肤附件带菌会引发创面感染,并会进一步形成感染扩散和入侵。为此,凡属明显污染的严重烧伤或大面积深度烧伤,特别是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尤其是复苏补液不及时者,临床上有必要采用全身性抗生素进行防治。严重烧伤早期,凡属具有临床感染条件和背景者,如在战场或重大灾难时,就有应用全身性抗生素进行防治的指征。

在深度烧伤的临床救治中,均应考虑到深度烧伤创面的手术治疗。由于深度烧伤焦痂下常带有细菌,实施手术的无菌条件不够理想。尽管严格手术消毒和无菌技术,引发感染的机会和可能依然存在。手术操作会扩大污染范围,手术干预会促使感染扩散,甚至会引发病原菌入侵。因此,临床上需要注意和重视围术期抗生素的应用。

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救治过程中,凡属未能及时手术清除感染温床者,感染的威胁始终存在。由于病程中呈现高代谢和内环境紊乱,临床很难及时发现或确立感染的扩散或入侵。而且,即便能够确诊为感染扩散或侵入性感染,临床上单靠全身性抗生素也难以奏效。对病灶性创面实施手术治疗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尽管创面脓毒症具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局部特征,但要做到判断正确或无一疏漏,也有困难。为此,值得临床倍加重视。也正是由于这一情况,重视和争取尽早手术治疗深度烧伤创面,尽早清除感染温床和封闭创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滥用抗生素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的问题颇多,不容忽视。学术界早就呼吁提请临床工作人员和医疗管理机构重视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监管部门都先后颁发文件和通知,就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和弊端,提出警示。并且制定了规范的用药指南和管理条例。

在严重烧伤的病程中,静脉炎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但通常容易见到的是周围静脉的化学性静脉炎,多因临床治疗通过静脉输液通道输入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引起。而化脓性静脉炎则往往发生在设置静脉导管的静脉段。特别是经烧伤创面放置的导管,由于操作过程难以做到严格无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加以严重烧伤临床长期输液和静脉用药较多,发病原因与医疗护理有关,故属于烧伤外科医源性感染性并发症。

由于化脓性静脉炎局部常会形成感染性血栓,故也称为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因感染病灶就在血管的管腔内,病原菌很容易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行传播。而且感染性血栓脱落,形成感染性栓子,也会经血循环系统散布到全身各处,形成远位感染。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影响和后果均十分严重,能够直接威胁生命安全。为此,临床上多强调定时更换设置经脉导管的部位,以便总体控制和限制导管滞留时间,避免发生这一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并发症。然而,大面积烧伤,尤其是特大面积深度烧伤,体表静脉损毁殆尽,选择周围静脉通道十分困难。定期更换静脉通道的设想可以理解,但实际运作却不无困难。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焦痂下的细菌量会逐步增加,经过创面更换静脉导管难以避免或杜绝置管静脉的化脓性感染。

为此,建议合理地和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通道,既保证静脉输液和给药渠道通畅,又不致引发这一严重感染性并发症。

化脓性静脉炎会经过静脉通道不断向血循环播散病原菌和散落的脓性栓子,构成血行播散型的全身性感染,是医源性脓毒症。后果十分严重。临床遇有连续血培养阳性,拟诊脓毒症时,必须排除导管性化脓性静脉炎的诱发脓毒症的原因。所获血培养阳性病原菌与静脉导管部位的局部细菌培养结果一致,则可明确诱发脓毒症的导管性化脓性静脉炎。治疗中除去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抗生素之外,拔除诱发脓毒症的化脓性静脉炎部位的导管更是十分关键。有三点提示,必须特别注意。一是在拔管时,要注意经导管抽吸血,以防感染性栓子脱落,血标本还可以送微生物学检测。二是深部静脉插管的感染源很可能是真菌,必须重视针对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测和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三是遇有脓栓形成的情况下,必须切除感染段的静脉。 BafHFo2jmzyHmyVFG8JSHVMHbijW9qCLG0ju4xpQoKJu6XGAen2FYyDD5AWwXg+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