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3章
常用现场急救技术

创伤等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必须从现场开始、尽快实施,现场的适当救治以及救治越早、后送越快,对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伤残就越有利。院前急救基本技术包括现场心肺复苏以及通气、解救、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和搬运后送等七大技术,为抢救伤员生命和进一步治疗所必需,各级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术同时也是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的必修技能。心肺复苏及通气技术见有关章节,本章主要讨论现场急救后五项技术。

第1节
解救

救助创伤或其他遇险的患者,首先要将受伤患者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正确的解救可以避免进一步损伤,使受伤患者得到尽快的治疗。而不恰当的解救,则可能加重创伤,使原本较轻的创伤变得严重,甚至致残、死亡。同时,不正确的解救方法还有可能将施救者自己卷入危险之中,既危及自己生命,也使被救者失去了得到救治的希望。

对急危重症患者施出援手之时,首先还得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可以施救,是否有危及患者和施救者本人的危险因素,只有在确保安全、可行的情况下再开展救援工作,近年提出的“科学施救,见义善为”的口号,就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

(一)解救被困伤员

车祸发生后,如驾驶员被困车内,施救者千万不可随意拖拽被困者、野蛮施救,应首先判断是否有即刻致命的危险,如窒息、大出血等。然后在呼叫“120”等救护机构到现场进行抗休克、止血等处理的同时,先以颈托将伤员颈部固定,然后再用脊柱短板插入驾驶员背后,将驾驶员与座椅固定妥当,最后再用切割机将汽车割开,最好用充气担架将伤员整体围裹固定住再搬运。如果现场没有充气担架,也应遵守“整体搬运”原则,将伤员颈、胸、腰以及下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搬运,并做好有效的固定。

(二)地震或坍塌事故的救援

解救被压或被埋伤员:一是搜寻遇险者,二是救治伤员。

救援设备一共分为四类:一类是搜索设备,主要是在灾难事故现场搜索和发现遇险者;二类是营救设备,用于营救遇险者;三类是通信设备,以便于处在事故现场的救援队员随时和指挥部门保持联系;最后一类就是医疗设备。

这些在救援中运用的,有8大技术,或者说8件“武器”,它们分别是光学声波探测仪(又称蛇眼)、声波探测仪、红外探测仪、搜救犬、气袋(可以把楼板抬起或将钢丝顶弯)、液压钳、月球灯和卫星电话。这些高科技工具的应用,使得许多遇险者获得了以往从未有过的生还希望,有条件的地方和机构,应尽量配用。

搜寻到伤员后,同样遵循上述解救被困伤员原则进行解救。

若伤者是被铁栏杆或铁架等大型物件刺挂住,切忌不能将伤员立即“拔出”,同样应在呼叫“120”等救护机构到现场进行抗休克等处理的同时,以切割机将伤员连同刺入体内的钢筋一起“割下”后再送往医院,牢记,在切割时注意要不停地以冷水浇注钢筋,避免热传导至体内而烧伤体内脏器。该法也同样适用于刀刺、钢筋穿透、树枝木棍等穿插体内情况下的现场处理。

(三)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联系

在解救伤员的同时,或将伤员解脱出来后,应尽快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联系,准备后送。

现场施救者应首先检查伤者有无呼吸、脉搏,如果患者的心搏、呼吸确已停止,则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并大声呼救唤人前来协助,尽快由第二者拨通“120”呼救电话或本市救护站电话呼救,同时必须继续坚持心肺复苏直至救护车和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无须施行心肺复苏者也应该在现场对伤员进行初级创伤救护后再行搬运后送。

呼救电话内容应简单明确,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报告发生事故或急症的地点,尽可能详细或有关的明显标志物;

2.呼救者的手机号码或呼救处的电话号码;

3.简单报告发生的情况,如交通事故,坠落伤或心脏病发作等;

4.患者的数目和患者的简要情况;

5.已为患者所施行的急救情况。

最后,应让对方先挂断,然后再挂断电话。

第2节
止血

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内流出至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向体表者称为外出血。本节主要讨论外出血。院前急救止血法有多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一)直接按压止血法

最直接、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若是四肢出血,则应抬高患肢。

1.出血点直接压迫止血 紧急时可先在出血的大血管处或稍近端用手指加压止血,然后再更换其他方法。

2.动脉行径按压法 在出血点无法按压或效果不佳时,可在动脉行径中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在骨的浅面以止血。需要说明的是,此法仅能减少出血量,不太可能达到完全止血,而且救护人员必须熟悉身体各部位血管的解剖位置和出血的压迫点。故只能用于短时间控制大出血,应尽快改用其他方法。

(1)头顶、额部和颞部出血:用拇指或示指在伤侧耳前对着下颌关节,用力压迫颞浅动脉。

(2)面部出血:用拇指、示指或中指压迫双侧下颌角前约3cm的凹陷处,在此处压迫明显搏动的面动脉即可止血。由于面动脉在面部有很多小分支相互吻合,即使一侧面部出血也要压迫双侧面动脉。

(3)一侧耳后出血:用拇指压迫同侧耳后动脉。

(4)头后部出血:用两只手的拇指压迫耳后与枕骨粗隆之间的枕动脉搏动处。

(5)颈部出血:用大拇指压迫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强烈搏动的颈总动脉向后、向内第5颈椎横突处压下。此法仅用于非常紧急情况,压迫时间不宜过长,更不能同时压迫两侧颈动脉,否则有可能引起脉搏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心搏骤停。

(6)腋窝和肩部出血:用拇指压迫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锁骨下动脉搏动点,用力方向为向下、向后。

(7)上肢出血:用四指压迫腋窝部搏动强烈的腋动脉,将它压向肱骨以止血。

(8)前臂出血:用手指压迫上臂肱二头肌内侧的肱动脉处。

(9)手掌、手背出血: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腕的尺动脉和桡动脉搏动处止血。

(10)手指或脚趾出血:用拇指、示指分别压迫手指或脚趾两侧的动脉。

(11)下肢出血:用拇指、单或双手掌根向后、向下压住跳动的股动脉。

(12)小腿出血:一手固定膝关节正面,另一手拇指摸到腘窝处跳动的腘动脉,用力向前压迫即可止血。

(二)压迫包扎法

在出血位置的裹伤包上加一纱布卷、大块敷料或三角巾等,然后再适当加压包扎,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并注意松紧适度。

(三)填塞法

对于深部伤口出血,如肌肉、骨端等,一定要用大块纱布条、绷带等敷料填充其中,外面再加压包扎,以防止血液沿组织间隙渗漏。注意不要将伤裂的皮肤组织、脏物一起塞进去,所用的填塞物一定要尽量无菌或干净,并且应使用大块的敷料,以便既能保障止血效果,又尽可能避免在随后的进一步处理时遗漏填塞物在伤口内。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甚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四)加垫屈肢止血法

适用于单纯加压包扎止血无效和无骨折的四肢出血,如前臂出血时,在肘窝部加垫、屈肘;上臂出血时,在腋窝内加垫,上臂紧靠胸壁;小腿出血时,在腘窝加垫、屈膝;膝或大腿出血时,在大腿根部加垫、屈髋,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将位置固定。由于此法对伤者痛苦较大,不宜首选,且疑有骨折时忌用此法。

(五)钳夹法

用止血钳直接钳夹出血点,最有效,最彻底,损伤最小,建议尽量采用。但需要一定的器械与技术。同时,盲目钳夹有可能损伤并行的血管、神经或其他重要组织;转运搬动时有可能松脱或撕裂大血管。因此,此法必须在直视下准确施行,同时做好有效的固定。

(六)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能有效地控制四肢出血,但损伤最大,可致肢体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故应尽量少用。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四肢大血管损伤性出血。

使用止血带注意事项如下:

1.扎止血带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不超过1小时,如必须延长,则应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1~2分钟,且总时间最长不宜超过3小时,在放松止血带期间需用指压法临时止血。

2.必须做出显著标志,注明和计算时间、上止血带的原因等,并优先后送及进行进一步处置。

3.避免勒伤皮肤,用橡皮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数层纱布。

4.缚扎部位原则是尽量靠近伤口以减少缺血范围,但上臂止血带不能缚在中下1/3处,而应在中上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

5.缚扎止血带松紧度要适宜,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准。过松达不到止血目的,且会增加出血量,过紧易造成肢体肿胀和坏死。

6.前臂和小腿一般不适用止血带,因有两根长骨,使血流阻断不全。所以,应用止血带的部位实际上只能是大腿(股骨干)和上臂(肱骨)中上1/3处。

7.决不可使用非弹性的绳索、电线,甚至是铁丝等。

8.需要施行断肢(指)再植者不应用止血带,如有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其伤肢也须慎用止血带。

9.在松止血带时,应缓慢松开,并观察是否还有出血,切忌突然完全松开。

第3节
包扎

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常用绷带和三角巾。无论何种包扎法,均要求达到包好后固定不移动和松紧适度,并尽量注意无菌操作。

(一)绷带包扎法

有环形包扎法、螺旋及螺旋反折包扎法,“8”字形包扎法和头顶双绷带包扎法等。包扎时要掌握好“三点一走行”,即绷带的起点、止血、着力点(多在伤处)和行走方向的顺序,以达到既牢固又不能太紧。先在创口覆盖无菌纱布,然后从伤口低处向上,左右缠绕。包扎伤臂或伤腿时,要尽量设法暴露手指尖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由于绷带用于胸、腹、臀、会阴等部位效果不好,容易滑脱,所以绷带包扎一般用于四肢和头部伤。

(1)环形包扎法:绷带卷放在需要包扎位置稍上方,第一圈做稍斜缠绕,第二、三圈做环行缠绕,并将第一圈斜出的绷带角压于环行圈内,然后重复缠绕,最后在绷带尾端撕开打结固定或用别针、胶布将尾部固定。

(2)螺旋形包扎法:先环行包扎数圈,然后将绷带渐渐地斜旋上升缠绕,每圈盖过前圈1/3~2/3成螺旋状。

(3)螺旋反折包扎法:先做两圈环行固定,再做螺旋形包扎,待到渐粗处,一手拇指按住绷带上面,另一手将绷带自此点反折向下,此时绷带上缘变成下缘。后圈覆盖前圈1/3~2/3。此法主要用于粗细不等的四肢如前臂、小腿或大腿等。

(4)头顶双绷带包扎法:将两条绷带连在一起,打结处包在头后部,分别经耳上向前于额部中央交叉。然后,第一条绷带经头顶到枕部,第二条绷带反折绕回到枕部,并压住第一条绷带。第一条绷带再从枕部经头顶到额部,第二条则从枕部绕到额部,又将第一条压住。如此来回缠绕,形成帽状。

(5)8字形包扎法:适用于四肢各关节处的包扎。于关节上下将绷带一圈向上、一圈向下做“8”字形来回缠绕,例如锁骨骨折的包扎。目前已经有专门的锁骨固定带可直接应用。

(二)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制作简单、方便,分为普通三角巾和带形、燕尾式三角巾,包扎时操作简捷,且几乎能适应全身各个部位。目前军用的急救包,体积小(仅一块普通肥皂大小),能防水,其内包括一块无菌普通三角巾和加厚的无菌敷料,使用十分方便,建议推广配用。

1.三角巾的头面部包扎法

(1)三角巾风帽式包扎法:适用于包扎头顶部和两侧面、枕部的外伤。先将消毒纱布覆盖在伤口上,将三角巾顶角打结放在前额正中,在底边的中点打结放在枕部,然后两手拉住两底角向下颌包住并交叉,再绕到颈后的枕部打结(图13-1)。

(2)三角巾帽式包扎法:先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然后把三角巾底边的正中点放在伤者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拉到脑后枕部,再将两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到额部中央打结,最后拉紧顶角并反折塞在枕部交叉处(图13-2)。

图13-1 三角巾风帽式包扎法

图13-2 三角巾帽式包扎法

(3)三角巾面具式包扎法:适用于颜面部较大范围的伤口,如面部烧伤或较广泛的软组织伤。方法是把三角巾一折为二,顶角打结放在头顶正中,两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然后两底角拉向枕部交叉,最后在前额部打结。在眼、鼻和口处提起三角巾剪成小孔(图13-3)。

图13-3 三角巾面具式包扎法

(4)单眼三角巾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带状,其上1/3处盖住伤眼,下2/3从耳下端绕经枕部向健侧耳上额部并压上上端带巾,再绕经伤侧耳上,枕部至健侧耳上与带巾另一端在健耳上打结固定。

(5)双眼三角巾包扎法:将无菌纱布覆盖在伤眼上,用带形三角巾从头后部拉向前从眼部交叉,再绕向枕下部打结固定。

(6)下颌、耳部、前额或颞部小范围伤口三角巾包扎法:先将无菌纱布覆盖在伤部,将带形三角巾放在下颌处,两手持带巾两底角经双耳分别向上提,长的一端绕头顶与短的一端在颞部交叉,然后将短端经枕部、对侧耳上至颞侧与长端打结固定(图13-4)。

2.胸背部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底边向下,绕过胸部以后在背后打结,其顶角放在伤侧肩上,系穿过三角巾底边并打结固定(图13-5)。如为背部受伤,包扎方向相同,只要在前后面交换位置即可。

若为锁骨骨折,则用两条带形三角巾分别包绕两个肩关节,在后背打结固定,再将三角巾的底角向背后拉紧,在两肩过度后张的情况下,在背部打结(图13-6)。

3.上肢三角巾包扎法 先将三角巾平铺于伤者胸前,顶角对着肘关节稍外侧,与肘部平行,屈曲伤肢,并压住三角巾,然后将三角巾下端提起,两端绕到颈后打结。顶角反折用别针扣住(图13-7)。

4.肩部三角巾包扎法 先将三角巾放在伤侧肩上,顶角朝下,两底角拉至对侧腋下打结,然后急救者一手持三角巾底边中点,另一手持顶角,将三角巾提起拉紧,再将三角巾底边中点由前向下、向肩后包绕,最后顶角与三角巾底边中点于腋窝处打结固定(图13-8)。

图13-4 下颌伤口三角巾包扎法

图13-5 胸背部三角巾包扎法

图13-6 锁骨骨折三角巾固定法

图13-7 上肢三角巾包扎法

图13-8 肩部三角巾包扎法

5.腋窝三角巾包扎法 先在伤侧腋窝下垫上消毒纱布,带巾中间压住敷料,并将带巾两端向上提,于肩部交叉,并经胸背部斜向对侧腋下打结。

6.下腹及会阴部三角巾包扎法 将三角巾底边包绕腰部打结,顶角兜住会阴部在臀部打结固定。或将两条三角巾顶角打结,连接结放在伤者腰部正中,上面两端围腰打结,下面两端分别缠绕两大腿根部并与相对底边打结。

7.残肢三角巾包扎法 残肢先用无菌纱布包裹,将三角巾铺平,残肢放在三角巾上,使其对着顶角,并将顶角反折覆盖残肢,再将三角巾底角交叉,绕肢打结。

(三)几种特殊伤的包扎法

1.开放性颅脑伤 颅脑伤有脑组织膨出时,不要随意还纳,以等渗盐水浸湿了的大块无菌敷料覆盖后,再扣以无菌换药碗,以阻止脑组织进一步脱出,然后再进行包扎固定。同时将伤员取侧卧位,并清除其口腔内的分泌物、黏液或血块,保持呼吸道通畅。

2.开放性气胸 在胸部贯通伤、开放性气胸时,应立即以大块无菌敷料堵塞封闭伤口,既帮助止血,更重要的是可将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防止纵隔扑动和血流动力学的严重改变,危及生命。在转送医院的途中,伤者最好取半卧位。

3.腹部内脏脱出 腹部外伤有内脏脱出时,不要还纳,以等渗盐水浸湿了的大块无菌敷料覆盖后,再扣以无菌换药碗或无菌的盛物盆等,以阻止肠管等内脏的进一步脱出,然后再进行包扎固定。如果脱出的肠管已破裂,则直接用肠钳将穿孔破裂处钳夹后一起包裹在敷料内。注意一定要将直接覆盖在内脏上的敷料以等渗盐水浸透,以免粘连,造成肠浆膜或其他内脏损伤,发生肠梗阻或其他远期并发症。

4.异物插入眼球 严禁将异物从眼球拔出,最好用一只纸杯先固定异物,然后将无菌的敷料卷围住,再用绷带包扎。

5.异物插入体内的包扎法 刺入体内的刀或其他异物,不能立即拔除,以免引起大出血。应将大块敷料支撑异物,然后用绷带固定敷料以控制出血。在转运途中需小心保护,并避免移动。

第4节
固定

骨关节损伤时均须固定制动,目的是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片损伤血管和神经等,并能帮助防治休克。较重的软组织损伤也宜将局部固定。

固定前应尽可能牵引伤肢和矫正畸形,然后将伤肢放在适当位置,固定于夹板或其他支架上。固定时不要求过分强调姿势和功能位置,以使担抬和坐车均较方便为宜,此种固定称为输送固定或后送固定(进一步处理后的固定则要求尽量满足肢体功能和治疗的长期需要而称为治疗固定)。

固定的夹板或支架等要便于透视、摄片和检查观察伤部。固定范围一般应超过骨折处远近两个关节,所有关节、骨隆突部位均要以棉垫隔离保护,既要牢固不移动,又不可过紧,肢端(趾或指)要露出,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目前已经有针对各部位骨折的固定管型,使用更加方便、快捷,患者也更感舒适,各级医疗救护机构可以酌情选择配备。

以下是近年临床上常用的几种固定器械:

1.头部固定器 整体部件包括基板和两条可反复使用的头部固定带。在头部两侧有合理的耳洞用来观察出血或引流。整体材料无金属设计,患者无须脱掉头部固定器即可进行X线透视、CT扫描、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与任何木制、铝制及塑料的固定板和勺状担架配合使用,还可配合多种颈托使用(图13-9)。

2.颈椎固定器 以透气孔环绕颈托可以减少热以及潮湿,双片设计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与肩部和下颌骨的结合稳定舒适,颈椎托可以保持颈椎稳定的排列(图13-10)。

3.脊椎固定板 板面坚固,可帮助固定患者的位置,确保患者张开气道。脊椎固定板头部的杯状结构可以与患者的头部保持一致(图13-11)。

4.束带式脊椎固定板 使用快速简单,同时适用于狂躁精神病患者,皮带式的束缚使脊椎板上的患者转运安全,可以使脊柱板紧贴身体,极大地减少运输途中的意外(图13-12)。还有一种四色编码束带,呈吊带式肩带形式,配金属卡式弹性牵引钩,皮带扣可以调节长度,并可以在医务人员监督下配合使用靠背板(图13-13)。

图13-9 头部固定器

图13-10 颈椎固定器

图13-11 脊椎固定板

图13-12 束带式脊椎固定板

图13-13 四色编码束带

在现代创伤,特别是城市交通事故伤和倒塌、坠落事故伤中,脊椎损伤已越来越常见,现场的错误处置和不当的搬运,可引起十分严重且不可逆转的后果,而恰当的救治却又能使伤员完全恢复,结果截然不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颈托为院前急救的必备器材。

在以下情况下,应常规对伤者进行颈托固定和腰椎的保护,然后在头或腰的两侧各垫枕头或沙袋,并用绷带适当固定,以免晃动移位。

(1)伤情一时不明者;

(2)多发性损伤;

(3)有意识改变,不能述说和定位者;

(4)明确诉说有颈部和腰部的疼痛、活动受限者;

(5)四肢、躯干未见明显外伤,却有感觉和活动障碍者;

(6)在锁骨上水平有钝器伤者;

(7)其他怀疑有脊椎损伤者。

怀疑或确定有骨盆骨折者,可用三角巾包扎固定。将三角巾叠成带状,于腰骶部经髂前至小腹部打结固定,另取一块三角巾叠成同样宽的带状,将其中间置于小腹正中部位置,拉紧三角巾两底角绕髋部,于腰骶部固定。

第5节
搬运

现场救治伤者,必须尽快后送。单个伤者的处置较为简单,由于救援人力物力均较充分,在现场处置完毕后尽快后送即可。而对于批量伤者,则必须在现场将伤者进行初次评估及快速分类、分检,以将治疗力量合理组织分配,使有限的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并使尽可能多的伤者得到及时、恰当和有效的救治。

(一)现场评估、检伤和分类原则

1.已有心跳、呼吸停止或即将停止者,暂不后送。现场即刻进行心肺复苏等基础生命支持,待心跳呼吸恢复、静脉通道建立后由专人护送。或一时未能使心跳、呼吸恢复者,应在有平卧条件的救护车上,一边不间断进行基础生命支持,一边后送,并事先与后方医院联系。

2.已死亡或判断为无救治希望者,可在其身体显著位置上标以黑牌(以5cm×3cm的不干胶制成),暂不予处置和后送。

3.循环呼吸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者,包括心肺复苏成功后或正在进行心肺复苏者,严重颅脑和胸腹外伤等需立即进行紧急抢救性手术和改善通气者,标以红牌,谓之“紧急后送”的危重伤者,需由医护人员专人护送,即刻转运至最近的有救治条件的救护机构紧急救治。

4.生命体征平稳,但有较重伤势,如不伴大出血和循环呼吸衰竭的胸腹贯穿伤、轻中度烧伤、一般性骨折、严重软组织挤压、切割伤等,标以黄牌,称为“优先后送”的重伤患者。在有充裕运输工具时,分送至多家医院,避免过多伤者集中于一处医疗机构。

5.一般的轻伤,标以绿牌,为可以“暂缓后送”的轻伤患者,待事件平静后组织分送。或由伤者互相协助,自行乘普通交通工具分散就医。

(二)搬运后送的一般原则

1.必须在原地检伤、包扎止血、固定等救治之后再行搬动及转运。

2.最好首先用装备较齐的救护车运送伤者,以提高转运的效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3.在救护车不能迅速到达的边远地区,宜选择能使伤者平卧的车辆转运伤者,条件允许时,最好采用航空救护。

4.颈部要固定,注意轴线转动,骨关节、脊椎要避免弯曲和扭转,以免加重损伤。

5.要有专业医务人员在转运中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但意识不清或感觉障碍者忌用热水袋,以免烫伤(一般的温热水袋长时间接触不动亦可将皮肤严重烫伤),高温季节注意防暑降温。

6.尽量减少严重创伤患者的不必要搬动,在骨盆骨折中,一次不必要的搬动可致胶体额外损失达800~2000ml,甚至更多。

7.创伤患者,若无明显禁忌证,可以使用适量镇痛药镇痛,以减轻转运伤者途中的疼痛,防止创伤性休克。

(三)常用搬运工具

在搬运和转送途中,注意避免患者的扭曲、坠落等,以免加重伤情,造成医源性损伤。现已生产出了很多适合在各种条件下针对各部位的搬运、固定工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配备。

1.帆布担架 最为简单和广泛应用的担架。现代的乙烯尼龙材料,管型构造的担架可实用于体重达150kg的患者。患者躺在帆布担架上会感到较舒服,特别是头部负伤的患者。它重量轻、抓得牢、易清洗。通常在缺少空间放救护车担架床或担架不够用的情况下很有价值。缺点是不可直接放置有脊柱损伤的患者。

2.铲式担架 是一种特殊的搬运设备,它带有铲式叶子,可于患者身下滑动,这种担架分成纵长的两块相等的叶子,以便在患者位置不变动的情况下抬起。有利于提起仰卧的患者,铝制的框架由直角管子组成。它的热质材料也不会让患者感到太热或太冷,表面易清洗,可防止液体渗入,其配置的安全锁易锁易开,头端的凹槽适合保持患者的脊椎直列,并且它还可透X射线,避免了X线检查时的多次搬动(图13-14)。

铲式担架可用于其他担架不能使用的有限地区,从而“围住”患者。它的优点是可以在短距离垂直运送患者,缺点是由于它全部为金属制成,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

铲式担架是按骨盆和胸部的形状而设计的,因此它可以用来固定这些部位,并能根据患者的身材进行调节。为稳定胸部,可用25~30cm长的布条紧紧围住其胸部和铲式担架,将两端打结在不受影响的部位。为稳固骨盆,可用毯子固定并用布条扎紧。

3.篮型担架 外形像篮子,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为金属框架细金属网,包括几个分离的腿;另一种为铝合金管铆聚乙烯壳,没有腿。材质具有防火、耐磨损和防侵蚀的功能。

适用于各种广泛的急救环境,在特殊的环境下可以更加灵活稳定地使用。其悬钩能与飞机上挂钩连接,实现野外救援。担架还配有可调节的脚部安全机械装置,安全系数高(图13-15)。

篮型担架的优点是可以在任何部位完全固定患者。重量轻的聚乙烯担架非常容易滑动,因此可拖动患者经过不平的地面。注意在使用时要垫上床垫以保证患者的舒适。

4.折叠式担架 担架材质为高强度的铝合金和聚氯乙烯(PVC),可在狭窄处救援,它配备的两个车轮可以在地面拖动,便于转运(图13-16)。

5.婴儿担架 专供婴幼儿使用的担架,与帆布担架相似,但设计不同,它四周有护架,便于应用、易于收藏。有普通的、带轮子的和可脱卸式的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

6.铝合金救护车担架 救护车担架床是在救护车上使用最广泛的搬动设备。救护车担架床设计可承受180多千克重的患者,或者其他可以想到的各种情况的患者。

铝合金救护车担架采用高质铝合金,结构轻巧灵活,采用海绵软垫,使患者躺卧舒适,两端设有伸缩把手,便于抬起担架,采用低车架结构,既可着地移动,又可抬起行走。

图13-14 铲式担架

图13-15 篮型担架

图13-16 折叠式担架

目前有两种救护车担架,一种是提放担架,需要两人抓住两边将担架从救护车上拿下或放上;另一种为滚动担架,利用担架头端的特殊放置轮而放置或拿下担架。这种担架减少了提放和转弯时所需的救护人员人数。一般担架重量为30~35kg,由铝合金制成(图13-17)。

7.铝合金楼梯担架 采用铝合金材料,结构轻巧灵活。可折叠式结构便于携带,用于救护骨折患者上下楼道之用(图13-18)。

8.轻型担架 主要由管型铝合金外框、套在铝合金圆管两侧的乙烯尼龙帆布和一根长约180cm硬质韧性带形高分子硬塑或尼龙组成。该担架长约210cm,宽约55cm,重量仅4kg,最大荷重160kg,可拆卸。当硬塑带交叉穿在两块尼龙布中间即可搬运患者。如将患者搬至病床上时,只要抽去中间硬塑带即可在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撤去担架,可避免患者在搬动时的震动。该担架优点是重量轻,可在同一水平面上移动患者,同时可在担架上将患者扣好保险带后,向任何方位搬动而不使其翻落。

9.充气担架 与帆布担架相似,它可以将患者通过固定在担架上的充气气囊充气后而捆绑,结合捆绑带的使用,可同时起到止血、固定躯体、四肢和防止坠落的作用,特别适合野外、战场和大批量受伤患者的情况下应用。

10.负压式担架 躯体固定气囊外层配有专用抽气筒。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保护性强,坚固耐用,在对人体需要固定部位裹上躯体/肢体固定气囊后,利用专用抽气筒抽去躯体/肢体气囊气体,固定气囊内的空气,使得躯体/肢体固定气囊与人体形状相符并紧贴在一起,对受伤部位起保护作用,避免二次伤害。它还可进行X线成像及磁共振检查(图13-19)。

11.真空担架 真空担架采用轻质保暖PVC绝缘材料,有效减少患者负重及热量散失,能够根据患者的身体轮廓塑造成型,从而达到快速、方便、舒适、有效的目的,可在-40℃至80℃的环境中使用,不影响X线与磁共振检查。适用于躯干性骨损伤,有效防止躯干损伤时抢救搬运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损伤,气垫充气后还可用作水上救生器材(图13-20)。

图13-17 铝合金救护车担架

图13-18 铝合金楼梯担架

图13-19 负压式担架

图13-20 真空担架

12.浮力担架 这是一种特殊的担架,因放在水中有强大的浮力,足可以托起一个人的质量而不下沉,故常用于抢救溺水患者。该担架长185cm,宽45cm,质量7kg,最大荷重160kg。

13.长板担架 由木质或高分子材料制成、全长约185cm,宽约45cm,厚2cm的硬板。板上共10个对称、长约10cm,宽约2cm的长形圆孔,可供搬运者握手和穿越、扣扎保险带之用。该担架实用于因地震、火灾等造成房屋倒塌、通道阻塞后,受伤患者由高空吊下的搬运。该担架能浮于水,受伤患者可运用此担架搬运至岸上。由于长板质地坚固,适用于雪地长距离拖拉运送受伤患者,尤其实用于脊柱伤者的搬运。

14.短背挡板 呈梯形状,有不同的规格,长度从头至腰下部,挡板上有10个长形圆孔。这种短背挡板是一个很好的脊柱固定装置,用带子稳固地将受伤患者扎牢后是一种极好的提携工具。驾驶员因车祸受伤,并怀疑其颈、胸、腰椎损伤时,可将该板插入伤员背后,并加颈托固定后将其拔出。常可避免因搬动不当造成损伤加重。

15.创伤担架床 提供了安全稳定底座便于转动伤者,並附设X射线机以及片匣架,便于摄片、第一时间了解伤情,其水压式设计还可控制担架床的高低,应用更加方便(图13-21)。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伤情是变化和发展的,也由于现场时间仓促,初次评估可能并不十分准确,因此,分类、分检是一个动态过程。伤员到达医院急诊科后,应对伤员进行再次评估和分类。心肺复苏成功后或正在进行心肺复苏者需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危重伤患者需立即进行救命手术,重伤患者也需尽快处理,某些“轻伤患者”由于发生继发性损伤或隐蔽的损伤逐渐暴露而变成重伤员甚至危重伤患者,因此,对创伤患者应进行多次评估分类,以提高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有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唐文杰

图13-21 创伤担架床

参考文献

孙海晨,唐文杰,吴学豪,等.2004.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创伤处理指南[J].创伤外科杂志,6(2):156-158.

王一镗.2003.急诊外科学[M].2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4-47.

王一镗,徐鑫荣.2003.医政管理规范之二:医院急诊科建设管理规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35-37.

吴在德,吴肇汉.2004.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77-194. 6xVhG3vNaxLKEdUTtx7YqPGPvzCUtXjcwMA5/UDbwa2G7/AOi+xDTU3+rXD1IS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