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胸部影像表现

(一)X线表现

早期部分患者胸部X线征呈阴性,部分患者胸片见双肺野外带散在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少数患者呈弥漫分布磨玻璃样密度影。部分患者病程进展较为迅速,主要于双肺下野可见实变影。少数患者双肺呈类“白肺”或“白肺”。胸腔积液少见。

(二)CT表现

以目前有限的尸检和穿刺组织病理为基础,结合已知、常见的病毒性肺炎的病理变化,进行整理归纳如下。

早期:主要CT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病灶内血管增粗。考虑病理改变以急性炎症为主,病毒主要侵犯细支气管黏膜上皮及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的原因),引起上皮脱落及肺泡间隔血管的炎性损伤,造成肺泡腔内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以及淋巴细胞等的浸润。

进展期:主要CT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内合并实变影,间质间隔增厚明显(包括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间隔增厚及胸膜下线),部分可见“铺路石征”。考虑其病理变化为病灶血管损伤严重,引起肺泡内弥漫性肺泡内出血,肺泡腔内纤维素性渗出及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纤维素性渗出混合形成“黏液栓”,导致细支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阻塞、肺泡萎陷。

重症期:双肺以实变影为主,部分患者呈弥漫性改变,见类“白肺”或“白肺”表现。考虑病理改变主要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逐渐增殖修复,部分患者肺泡内充满渗出物,形成“透明膜”,且继而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素,因难以被机体清除或排除而发生机化,导致肺泡壁弥漫性增厚和纤维化。

吸收期: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炎症逐渐消散,但肺内病灶吸收有所差异,部分患者在早期或进展期得到有效治疗,肺内病灶吸收相对完全;部分患者在慢性炎症期开始好转,因肺内病灶部分已发生机化,仍可见条索状纤维灶。

病灶分布范围:病灶以双肺多发为主,双肺下叶为甚,主要分布于肺外围,发展趋势一般为以肺外围沿支气管向中心扩散。病程中,肺内病灶“此消彼长”,呈多种影像表现并存的特点。

其他: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少见。 O4yTXhQN5kKNeA40JZyXuJsQhzRIfgGYYFIOFxQhfqxH4PY6jdm4Gh453+1y+G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