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题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

这首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的年节歌谣,生动地传递着旧时民众盼望新年的热切心情。

当今的春节虽然没有往昔隆重,但它依然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日。君不见,春运期间,交通线上人如潮涌,城乡之间几十亿人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大景观。“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回家的路虽然漫长,可人们返乡的热情丝毫不减。多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庐墓、熟悉的乡土。一旦到家,在亲情的滋润中,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消云散。回家不单单意味着亲人的团聚、礼物的馈赠,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节俗也在变化,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人们失去了以往盼望过年的激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人们在寻找、思索,有时不免迷茫,我们还需要春节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需要,而且应该!人们的抱怨与牢骚不正体现着他们的精神渴求?大众并没有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新的文化需要。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春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轻易地脱下长衫,换上西装,但很难改变我们的肤色、语言与思想。春节也一样,想改变它没有那么容易。

春节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传统。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团圆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有一句唐诗很能描述这种情况:“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有回来也要给他摆一双碗筷。许多地方,年夜饭必定有鱼、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这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年夜饭一定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双手做一顿全家人共享的团圆饭。

人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而春节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奉祀家族祖先,亲人欢乐聚会,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到升华。

如一首歌所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十五里路,那么春节就是最重要的驿站。人们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汇聚在这一时间驿站中。人们用团年、贺年、拜年等仪式,传达着亲情、友情与恋情,团聚着家人邻里,这是何等温馨与幸福。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对春节不仅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节俗的传承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年俗营造了年节的气氛。春节是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这一天,人们让旧年的郁闷、旧年的压抑,在送旧的鞭炮声中随风而逝;新年的期冀、新年的祝福循着迎春的鼓点落入人们的心田。

在全球化的今天,春节已经跨越国界,它不仅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节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和华人遍布世界的脚步,春节也正成为世界许多地方共享的文化节日。如美国纽约已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中,中国春节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春节对于凝聚家庭、族群的特殊价值,也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欣赏。

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让我们在庸常的日子里有机会体验深厚的文化意蕴。如今,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生活的情趣。如果生活中没有非同寻常的节日,没有神圣与崇高,我们的生命之树就会失去绿色,就会枯干,生活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活着”。在时间的追赶之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勿忙而功利,我们的精神常常焦虑而孤独。我们不妨在传统节日中对礼仪性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民俗多加强调、提倡,让社会多一些文化关怀,让生活多一点色彩。如是我愿。 zdlDKK2O8LNcCtV2BHMzbMN7V/GSBQkCLFuX2i9UY8MRIbCUjDNAUIRJhrs33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