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随之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等。心脏骤停为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如能4~6分钟内实施正确抢救,存活率较高,患者可能获救。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

美国每年32万多人在医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为5.6%。发病率为103.2/10万。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研究表明,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CPR),在3~5分钟进行自动体外除颤(AED),可使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达到50%~70%。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均开展了公众启动除颤(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项目。我国虽然在AED的实施及普及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目前,我国深圳每10万人口中有17.5台AED,海口有13台,上海浦东新区有11台。2020年《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指出,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时,根据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分布距离等影响因素,可按照第一目击者能够在3~5分钟获取AED并赶到患者身边为原则。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在2022年底前,北京将实现重点公共场所AED设施全覆盖。我国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大背景的推动下,将不断提升AED配置及应用水平,从而提升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的有效率,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病因及发病机制】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多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心脏骤停,它们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但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是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导致。无脉性电活动,又称电-机械分离,是指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不同患者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

1.前驱期 部分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可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患者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而部分患者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 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1小时,实质上是指终末事件期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典型的表现为出现严重、长时间的胸痛或心绞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双眼凝视、突然抽搐等。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

3.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心脏骤停刚发生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呼吸,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瞳孔散大,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出现二便失禁。

4.生物学死亡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原发病性质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诊断要点】

早期诊断心脏骤停最可靠的临床征象是出现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如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治疗】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院外猝死生存率<5%。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识别心脏骤停 当患者意外发生意识丧失时,首先判断患者反应,有无呼吸和大动脉有无搏动(10秒内),可拍打或摇动患者,并大声问:“你还好吗?”确定心脏骤停诊断后,应立即开始初级心肺复苏。

2.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急救医疗系统。有条件时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3.初级心肺复苏 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BLS),其主要措施包括人工胸外按压(circulation)、开通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和除颤。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胸外按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通过胸腔外按压可以使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维持一定的血液流动,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含氧的血流,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人工胸外按压时,患者应仰卧于硬质平面,按压者用一只手掌根部放在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手平行重叠压在手背上,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胸骨的幅度为5~6cm,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来位置,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在胸外按压中应努力减少中断,尽量不超过10秒钟,除外一些特殊操作,如建立人工气道或者进行除颤,直至自主循环恢复。

心脏体外电除颤是利用除颤仪在瞬间释放高压电流经胸壁到心脏,使得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终止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折返或异位兴奋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如果具备自动体外除颤仪,连接后显示为心室颤动或扑动即可联合应用CPR与自动体外除颤仪。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要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开通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步骤,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以通畅气道。应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患者义齿松动应取下。开通气道尽量在10秒内完成。

(3)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呼吸,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秒。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首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方法是施救者用置于患者前额的手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部罩住,然后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确保呼吸时有胸廓起伏。两次人工通气后应该立即胸外按压,通气与胸外按压之比为2∶30。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2,交替进行。以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低氧血症。

4.高级心肺复苏 即高级生命支持(ALS),是在初级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主要措施包括建立人工气道、给氧、除颤转复心律起搏、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药物治疗。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动脉血气分析、中心动脉压监测等。

5.复苏后处理 心肺复苏后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局部器官与组织的灌注,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预防心脏骤停再次发生,防治脑水肿、急性肾损伤和继发感染等。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成功后治疗的关键,包括给予降温措施减轻脑损伤,给予利尿剂减轻脑水肿,应用冬眠药物防止抽搐,高压氧治疗改善脑缺氧,以及抗凝治疗改善微循环等。

【护理措施】

1.病情监测 根据患者突然发生意识丧失及大动脉搏动消失,或根据心电图显示心脏骤停的心律表现,确定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立即呼唤其他医护人员,同时即刻开放气道,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严密监测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脉搏、出入量、血气分析结果等。

2.用药护理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准确给药。准备好进一步抢救可能用到的仪器和设备,如除颤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

3.心理护理 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讲解抢救措施实施的目的,取得其配合与支持。患者意识恢复后,给予情感支持,避免因焦虑、恐惧造成心脏耗氧量增加。

【健康指导】

鉴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于冠心病患者,故应识别高危人群,采取减轻其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或缩小梗死范围等措施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g0zF+3ilh9G76Bt/huBwiQ2d7SR1hTCfr5ruZBy3IqMQKRM7rJpKk13A23CuHS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