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腔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一个潜在的腔隙。在正常情况下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表面上有一层很薄的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胸膜腔和其中的液体并非处于静止状态,在每一次呼吸周期中胸膜腔形状和压力均有很大变化,使胸腔内液体持续滤出和吸收,并处于动态平衡。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多或吸收过少时,即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水)。
健康人胸膜腔为负压(呼吸时平均为-0.5kPa,即-5cmH 2 O),胸液中含蛋白质,具有胶体渗透压(0.8kPa,即8cmH 2 O)。胸液的积聚与消散还与胸膜毛细血管中渗透压、静水压有密切关系。壁层胸膜由体循环供血,毛细血管静水压高(3kPa,即30cmH 2 O);脏层胸膜由肺循环供血,静水压低(1.1kPa,即11cmH 2 O)。体循环与肺循环血管中胶体渗透压相同(3.4kPa,即34cmH 2 O)。结果是液体由壁层胸膜进入胸膜腔,并从脏层胸膜以相等速度被吸收(图2-10)。从动物实验测算,人体每天胸膜腔有0.5~1L液体通过。胸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经淋巴管而被吸收,每天有0.25~0.5L淋巴液由胸膜腔淋巴管进入胸导管。
图2-10 胸液循环与有关压力(kPa)关系示意图
胸腔积液是常见的内科问题,肺、胸膜和肺外疾病均可引起。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如下:
1.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血容量增加、上腔静脉或奇静脉受阻,使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胸腔液体形成增多,产生胸腔漏出液。
2.胸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如胸膜炎症(结核病、肺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胸膜肿瘤(癌肿转移、间皮瘤)、肺梗死、膈下炎症(膈下脓肿、急性胰腺炎、阿米巴肝脓肿)等,产生胸腔渗出液。
3.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如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黏液性水肿等,产生胸漏出液。
4.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 如癌性淋巴管阻塞、发育性淋巴引流异常,产生胸腔渗出液。
5.损伤等所致胸腔内出血 主动脉瘤破裂、食管破裂、胸导管破裂等,产生血胸、脓胸、乳糜胸。
6.医源性 药物与放射治疗、中心静脉置管穿破和腹膜透析等,产生胸腔渗出液或漏出液。
1.症状取决于积液量和原发疾病 积液量少于0.3L时症状多不明显。
(1)呼吸困难 最常见的症状,多伴有胸痛和咳嗽。呼吸困难与胸廓顺应性下降,患侧膈肌受压,纵隔移位,肺容量下降刺激神经反射有关。
(2)胸痛 多为单侧锐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可向肩、颈或腹部放射。随着胸水量的增加胸痛可缓解,但可出现胸闷气促。恶性胸腔积液者多为隐痛。
(3)伴随症状 病因不同其伴随症状有所差别。结核性胸膜炎多见于青年人,常有发热、干咳;恶性胸腔积液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伴有消瘦和呼吸道或原发部位肿瘤的症状;炎性积液多为渗出性,常伴有咳嗽、咳痰、发热。心力衰竭所致胸腔积液为漏出液,有心功能不全的其他表现。肝脓肿所伴右侧胸腔积液可为反应性胸膜炎,亦可为脓胸,多有发热和肝区疼痛。
2.体征与积液量有关 少量积液时,可无明显体征,或可触及胸膜摩擦感及闻及胸膜摩擦音。中至大量积液时,患侧肋间隙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局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可伴有气管、纵隔向健侧移位。肺外疾病如胰腺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胸腔积液多有原发病的体征。
1.诊断性胸腔穿刺和胸水检查 胸腔穿刺抽出积液做下列检查,对明确积液性质及病因诊断均非常重要。
(1)外观 漏出液清澈透明,静置不凝固,比重为1.016~1.018。渗出液多呈草黄色,稍混浊,易有凝块,比重>1.018。厌氧菌感染胸水常有臭味。血性胸液呈不同程度的洗肉水样或静脉血样,多见于肿瘤、结核和肺栓塞;乳状胸液多为乳糜胸;巧克力色胸水提示阿米巴肝脓肿破溃入胸腔;黑色胸液可能有曲霉感染。
(2)细胞 正常胸水中有少量间皮细胞或淋巴细胞。胸膜炎症时,胸水中可见各种炎症细胞及增生与退化的间皮细胞。漏出液细胞数常少于100×10 6 /L,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白细胞常多于500×10 6 /L。脓胸时白细胞多达10000×10 6 /L以上。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急性炎症;淋巴细胞为主时多为结核性或癌性;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感染或结缔组织病等。胸液中红细胞在5×10 9 /L以上,可呈淡红色,多由恶性肿瘤、结核病等引起。胸腔穿刺损伤血管也可引起血性胸液,应注意鉴别。红细胞超过100×10 9 /L时提示创伤、肿瘤或肺梗死。血细胞比容>外周血血细胞比容50%以上时为血胸。恶性胸水中有40%~90%可查到恶性肿瘤细胞。
(3)pH 正常胸水pH接近7.6。pH降低可见于不同原因的胸腔积液、脓胸、类风湿性积液等;如pH<7.0者仅见于脓胸及食管破裂所致胸腔积液。结核性和恶性积液pH也可降低。
(4)病原体 胸水涂片查找细菌及培养,有助于病原诊断。
(5)蛋白质 渗出液的蛋白质含量较高(>30g/L),胸液/血清比值大于0.5。漏出液蛋白质含量较低(<30g/L),以清蛋白为主,黏蛋白试验(Rivalta试验)阴性。
(6)类脂 胸导管破裂时,脂蛋白电泳可显示乳糜微粒,甘油三酯含量>1.24mmol/L,胆固醇不高。乳糜胸的胸水呈乳状混浊,离心后不沉淀,苏丹Ⅲ染成红色。假性乳糜胸的胸水呈淡黄或暗褐色,含有胆固醇结晶及大量退变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胆固醇多大于5.18mmol/L,甘油三酯含量正常。
(7)葡萄糖 漏出液与大多数渗出液葡萄糖含量正常;而脓胸、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结核和恶性胸腔积液中含量可<3.3mmol/L。若胸膜病变范围较广,使葡萄糖及酸性代谢物难以透过胸膜,葡萄糖和pH均较低,提示肿瘤广泛浸润。
(8)酶 渗出液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增高,大于200U/L,且胸水/血清LDH比值>0.6。LDH活性是反映胸膜炎症程度的指标,其值越高,表明炎症越明显。LDH>500U/L常提示为恶性肿瘤或胸水已并发细菌感染。胸水淀粉酶升高可见于急性胰腺炎、恶性肿瘤等。结核性胸液中腺苷酸脱氨酶(ADA)多高于45U/L。
(9)免疫学检查 风湿热、细菌性肺炎、结核病、癌症等所伴胸液中类风湿因子滴定度在1∶160以上。风湿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胸液中补体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液中狼疮细胞比血中更易发现。
(10)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在恶性胸水中早期即可升高,且比血清更显著。若胸水CEA>20μg/L或胸水/血清CEA>1,常提示为恶性胸水。
2.超声检查 可鉴别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液气胸等。对包裹性积液可提供较准确的定位诊断,有助于胸腔穿刺抽液。
3.影像检查 0.3~0.5L积液X线下仅见肋膈角变钝;更多的积液显示有向外侧,向上的弧形上缘的积液影,平卧时积液散开,使整个肺野透亮度降低。液气胸时积液有液平面。大量积液时整个患侧阴暗,纵隔推向健侧。积液时常遮盖肺内原发病灶。CT检查能根据胸液的不同密度提示判断为渗出液、血液或脓液,还可显示纵隔、气管旁淋巴结、肺内肿块及胸膜间皮瘤和胸内转移性肿瘤。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有无胸腔积液和积液量的多少。胸液检查大致可确定积液性质。
1.结核性胸膜炎 ①一般治疗:包括对症治疗、休息和营养支持。②抽液治疗:原则上应尽快抽尽胸腔内积液或肋间插细管引流。大量胸腔积液者每周抽液2~3次,直至胸水完全消失。首次抽液不超过700mL,以后每次抽液量不应超过1000mL。一般情况下,抽液后,胸腔内可注入链激酶等防止胸膜粘连,不必注入抗结核药物。③抗结核治疗详见第五章。④糖皮质激素:有全身毒性症状严重、大量胸腔积液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30mg/d,分3次口服。待体温正常、全身毒性症状减轻、胸水量明显减少时,即应逐渐减量以至停用。停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易出现反跳现象,一般疗程4~6周。
2.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和脓胸 前者一般积液量少,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可吸收,积液多者应胸腔穿刺抽液,胸腔积液pH<7.2应肋间插管引流。脓胸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胸腔积液及促使肺复张,恢复肺功能。①抗菌药物要足量,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持续用药2周以上,防止脓胸复发,急性期联合抗厌氧菌的药物,全身及胸腔内给药。②引流是脓胸最基本的治疗方法,采用反复抽脓或闭式引流。可用2%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胸腔,然后注入适量抗生素及链激酶,使脓液变稀便于引流。但支气管胸膜瘘者不宜冲洗胸腔,以免引起细菌播散。③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
3.恶性胸腔积液 包括原发病和胸腔积液的治疗。①去除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多为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胸腔积液生长迅速,常因大量积液的压迫引起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常需反复胸腔穿刺抽液,必要时可用细管做胸腔内插管进行持续闭式引流。②减少胸腔积液的产生:因反复抽液可使蛋白质丢失太多,效果不理想。可选择化学性胸膜固定术,在抽吸胸腔积液或胸腔插管引流后,胸腔内注入博来霉素、顺铂、丝裂霉素等抗肿瘤药物,或胸膜粘连剂,如滑石粉等,使胸膜发生粘连,可减缓胸腔积液的产生。也可胸腔内注入生物免疫调节剂,白介素-2、干扰素等。③外科治疗:对插管引流后肺仍不复张者,可行胸-腹腔分流术或胸膜切除术。
1.气体交换障碍 与大量胸液压迫使肺不能充分复张,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有关。
2.疼痛:胸痛 与胸膜摩擦和胸腔穿刺术有关。
3.体温过高 与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胸膜炎、胸腔积液引起高热、消耗状态有关。
1.安全与舒适管理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半卧位有利于呼吸,患侧卧位有利于缓解疼痛。大量胸腔积液致呼吸困难或发热者,应卧床休息。待体温恢复正常及胸液抽吸或吸收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运动,增加肺活量,以防肺失去功能。胸腔积液消失后继续休养2~3个月,避免疲劳。
2.疾病监测 注意观察患者胸痛及呼吸困难的程度、体温的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或动脉血气分析;对胸腔穿刺抽液后患者,应密切观察其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液体渗出。
3.促进呼吸功能 ①呼吸困难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中流量持续吸氧,鼓励排痰。②胸腔抽液或引流的护理,详见本章第十四节。③胸膜炎患者在恢复期,每日进行缓慢腹式呼吸,以减少胸膜粘连的发生,提高通气量。④胸痛时协助患者患侧卧位,必要时用宽胶布固定胸壁,以减少胸廓的活动幅度,减轻疼痛,或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4.治疗配合 详见本章第十四节。
1.预防疾病 积极防治原发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管理疾病 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需特别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也不可自行停药,应定期复查,遵从治疗方案,防止复发。
3.康复指导 胸腔积液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和是否采取恰当、及时的治疗。漏出液常在纠正病因后吸收。结核性胸膜炎绝大多数患者治疗效果好,能恢复健康。恶性胸腔积液因胸液生长迅速且持续存在,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不佳。康复期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及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促进组织修复,增强机体抵抗力。
胸膜腔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构成,是不含空气的密闭的潜在性腔隙。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气胸。气胸可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和医源性三类,其中以自发性气胸最为常见,本节主要叙述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是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者靠近肺表面的肺大疱、细小气肿泡自行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所导致,可分成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发生在无基础肺疾病的健康人,后者常发生在有基础肺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自发性气胸近年来的发病率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男性多于女性。
1.病因
(1)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多见于瘦高体形的男性青壮年,常规X线检查,可有胸膜下肺大疱,多在肺尖部,此种胸膜下肺大疱的原因尚不清楚,与吸烟、身高和小气道炎症可能有关,也可能与非特异性炎症瘢痕或弹性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有关。
(2)继发性自发性气胸 多见于有肺结核、COPD、肺癌等基础肺部病变者,由于病变引起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形成肺大疱破裂。月经性气胸仅在月经来潮前后24~72小时内发生,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胸膜上有异位子宫内膜破裂所致。妊娠期气胸可因每次妊娠而发生,可能跟激素变化和胸廓顺应性改变有关。
航空、潜水作业而无适当防护措施时,从高压环境突然进入低压环境,以及机械通气压力过高时,均可发生气胸。抬举重物用力过猛,剧咳,屏气,甚至大笑等,可能是促使气胸发生的诱因。
2.发病机制
(1)肺泡与胸腔之间产生破口,气体将从肺泡进入胸腔直到压力差消失或破口闭合。
(2)胸壁创伤产生与胸腔的交通,也出现同样的结果。
(3)胸腔内有产气的微生物。
临床上气胸的发生主要见于前两种情况。气胸时,因失去了负压对肺的牵引作用,甚至因正压对肺产生压迫,使肺失去膨胀能力,表现为肺容积缩小、肺活量减低、最大通气量降低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由于肺容积缩小,初期血流量并不减少,产生通气/血流比例下降,导致动静脉分流,出现低氧血症。大量气胸时,由于吸引静脉血回心的负压消失,甚至胸膜腔内正压对血管和心脏的压迫,使心脏充盈减少,心搏出量降低,引起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张力性气胸可引起纵隔移位,致循环障碍,甚或窒息死亡。
气胸症状的轻重与有无肺基础疾病及功能状态、气胸发生的速度、胸膜腔内积气量及其压力大小三个因素有关。若原已存在严重肺功能减退,即使气胸量小,也可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年轻人即使肺压缩80%,有的症状亦可以很轻。
1.症状 起病前部分患者可能有持重物、屏气、剧烈体力活动等诱因,但多数患者在正常活动或安静休息时发生,偶有在睡眠中发病者。大多数起病急骤,患者突感一侧针刺样或刀割样胸痛,持续时间短暂,继之胸闷和呼吸困难,可伴有刺激性咳嗽,系气体刺激胸膜所致。少数患者可发生双侧气胸,以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积气量大或原已有较严重的慢性肺疾病者,呼吸困难明显,患者不能平卧。如果侧卧,则被迫使气胸侧在上,以减轻呼吸困难。
张力性气胸时胸膜腔内压骤然升高,肺被压缩,纵隔移位,迅速出现严重呼吸循环障碍;患者表情紧张、胸闷、挣扎坐起、烦躁不安、发绀、冷汗、脉速、虚脱、心律失常,甚至发生意识不清、呼吸衰竭。
2.体征 取决于积气量的多少和是否伴有胸腔积液。少量气胸体征不明显,尤其肺气肿患者更难确定,听诊呼吸音减弱具有重要意义。大量气胸时,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隆起,呼吸运动与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或鼓音,心或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左侧少量气胸或纵隔气肿时,有时可在左心缘处听到与心跳一致的气泡破裂音,称Hamman征。液气胸时,胸内有振水声。血气胸如失血量过多或张力性气胸发生循环障碍,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为了便于临床观察和处理,根据临床表现把自发性气胸分成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符合下列所有表现者为稳定型,否则为不稳定型:呼吸频率<24次/分;心率60~120次/分;血压正常;呼吸室内空气时SaO 2 >90%;两次呼吸间说话成句。
本病可并发脓气胸、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及呼吸衰竭等。
1.X线检查 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可以显示肺脏萎缩的程度、肺内病变情况及有无胸膜粘连、胸腔积液和纵隔移位等。气胸典型X线表现为气胸线(被压缩肺边缘呈外凸弧形线状阴影),线外透亮度增强,无肺纹理,线内为压缩的肺组织。大量气胸时,肺脏向肺门回缩,外缘呈弧形或分叶状,应注意与中央型肺癌相鉴别。
气胸容量的大小可依据X线胸片判断。在肺门水平侧胸壁至肺边缘的距离为1cm时,约占单侧胸腔容量的25%,2cm时约50%。故从侧胸壁与肺边缘的距离≥2cm为大量气胸,<2cm为小量气胸。如从肺尖气胸线至胸腔顶部估计气胸大小,距离≥3cm为大量气胸,<3cm为小量气胸。
2.肺功能测定 急性气胸,肺萎陷>20%时,肺活量、肺容量下降,呈限制性通气障碍。
3.血气分析 可有不同程度低氧血症。
根据突发性胸痛伴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及相应的临床体征,可初步判断,经X线检查可确诊。
治疗原则在于根据气胸的不同类型适当进行排气,以解除胸腔积气对呼吸、循环所生成的障碍,使患侧肺尽早复张,恢复功能,同时也要治疗并发症和原发病。
1.保守治疗 适用于稳定型小量气胸,首次发生的症状较轻的闭合性气胸。经鼻导管或面罩吸入10L/min的高浓度氧,可加快胸腔内气体的吸收。酌情予镇静、镇痛等药物。并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COPD合并气胸者应注意积极控制肺部感染,解除气道痉挛等。如患者年龄偏大,并有肺基础疾病如COPD,其胸膜破裂口愈合慢,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即使气胸量较小,原则上不主张采取保守治疗。
2.排气疗法 根据症状、体征、X线所见及胸内测压结果,判断是何种类型气胸,采用不同方法。
(1)胸腔穿刺抽气 可加速肺复张,迅速缓解症状。适用于小量气胸,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尚好的闭合性气胸患者。措施详见本章第十五节“胸腔穿刺术”。张力性气胸病情危急,为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应迅速解除胸腔内正压。紧急时亦需立即胸腔穿刺排气,可用无菌粗针头经患侧肋间迅速刺入胸膜腔以达到暂时减压的目的。亦可用粗注射针头,在其尾部扎上橡皮指套,指套末端剪一小裂缝,插入胸腔做临时排气。
(2)胸腔闭式引流 适用于不稳定型气胸,交通性或张力性气胸,反复发生气胸,肺压缩程度较重、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无论其气胸容量多少,均应尽早行胸腔闭式引流。措施详见本章第十五节“胸腔穿刺术”。
3.化学性胸膜固定术 由于气胸复发率高,为了预防复发,可胸腔内注入硬化剂,产生无菌性胸膜炎症,使脏层和壁层胸膜粘连从而消灭胸膜腔间隙。常用硬化剂有多西环素、滑石粉等。成功率高,主要不良反应为胸痛、发热,滑石粉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时应予注意。
4.手术治疗 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气胸可为手术的适应证,主要适应于长期气胸、血气胸、双侧气胸、复发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引流失败者、胸膜增厚致肺膨胀不全或影像学有多发性肺大疱者。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复发率低。
1.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胸膜腔内积气压迫肺脏导致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
2.胸痛 与胸膜腔压力变化、引流管置入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肺萎陷、疼痛有关。
4.焦虑 与呼吸困难、胸痛、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术或气胸复发有关。
1.安全与舒适管理 保证患者良好休息与睡眠;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急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屏气、咳嗽等增加胸腔内压的活动。血压平稳者可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咳嗽排痰及胸腔引流。卧床期间,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如有胸腔引流管,翻身时应注意防止引流管脱落。教会患者床上活动的方法,如变换体位或活动时,用手固定好胸腔引流管,避免其移动而刺激胸膜引起疼痛。
2.疾病监测 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改变,尤其在气胸发生后24~48小时内。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困难的表现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必要时监测动脉血气。观察胸痛、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及发绀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观察肺部体征的变化,大量抽气或放置胸腔引流管后,如呼吸困难缓解后再次出现胸闷,并伴有顽固性咳嗽、患侧肺部湿啰音,应考虑复张性肺水肿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对症护理
(1)吸氧 根据患者缺氧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吸氧方式、吸氧浓度及氧流量,保证患者SaO 2 >90%。若有纵隔气肿,可给予高浓度吸氧,增加纵隔内氧浓度,有利于气肿消散。
(2)排气疗法的护理 协助医生做好胸腔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的准备和配合工作,使肺尽早复张,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措施详见本章第十五节“呼吸系统专科技术与护理配合”。
4.用药护理 咳嗽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止咳药,禁用可待因等中枢性镇咳剂,以防咳嗽反射受抑制,痰液不易咳出,造成感染,甚至呼吸抑制,发生窒息。患者疼痛剧烈时,按医嘱给予止痛药,及时评价止痛效果,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1.避免发生气胸的诱因,如剧烈运动、抬举重物、剧烈咳嗽、屏气、用力排便等。在气胸痊愈后的1个月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如打球、跑步等。劝导吸烟者戒烟。
2.气胸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气胸的类型、有无并发症等,因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原发性气胸),一旦感到气急、胸闷、突发性胸痛,可能为气胸复发,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