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三章
概论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等组成,其功能是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调节心血管生理功能,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循环系统疾病包含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合称为心血管病,其中以心脏疾病多见。《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在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91%和43.56%。心血管病有较高的病死率与病残率。

一、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诊断

1.病因诊断 包括先天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性、肺源性、风湿性、感染性、血液病性、内分泌病性、心脏神经症、营养代谢性、药物性、原因不明性等。

2.病理解剖诊断 ①心肌病变:如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肌硬化、心脏破裂、乳头肌或腱索断裂、心室壁瘤等。②心内膜病变:如心内膜炎、心内膜纤维增生、心瓣膜病(狭窄、关闭不全、脱垂、撕裂等)。③心包疾病:如心包炎、积液、积血、积脓、缩窄等。④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畸形。⑤冠状动脉病变:如血栓形成、栓塞、粥样硬化、炎症等。⑥心脏肿瘤。⑦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夹层分离、静脉炎等。

3.病理生理诊断 包括休克、心力衰竭、心包填塞、心绞痛、高动力循环状态、乳头肌功能不全、心律失常、Adams-Stokes综合征等。

循环系统病的完整诊断应包括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3个方面,如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信息应包括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二尖瓣狭窄(病理解剖诊断),左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病理解剖诊断);心房颤动(病理生理诊断),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诊断)。

二、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疾病的性质与临床特点不同,诊断依据不同,但详细询问病史及客观诊断依据,是避免误诊与漏诊的最重要的临床诊断信息。目前我国已经颁布部分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建议/指南,在学习过程中和临床工作中,应按照已颁布的最新的国内或国际的防治建议/指南指导临床实践。

(一)病史与常见症状

1.病史 某些循环系统疾病往往有特定的病史,但不是做出临床诊断必备的依据,如冠心病常有长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病史;风湿性心脏病多有自幼确诊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心肌病等常有明确的家族史;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常有近几周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等。详细询问病史,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既往史中应注意风湿热、咽炎、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史,还应了解过去是否发现有心脏病及其诊断和处理经过。家族史中需注意有无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遗传病史。

2.症状 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来源于循环系统疾病导致的系统功能异常及相关系统(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当循环系统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而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时,病理变化可影响全身各系统生理功能或刺激机体代偿,出现多系统症状。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胸痛或胸部不适、心悸、咳嗽、咳痰、咯血、头痛、眩晕、晕厥等。

(1)呼吸困难 是机体缺氧的表现,常见于可以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慢性肺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及心脏瓣膜病等,以及心包填塞、低血压休克及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2)胸痛及胸闷 无论静息状态下还是体力活动后出现的胸闷、胸痛,最常见于发生心肌缺血时,应尽快根据胸痛的特点及性质,排除急性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排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也可见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心肌病、急性肺栓塞等。具有特征性质的胸痛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压榨性、紧缩性的胸骨后疼痛多提示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临床表现;左心前区局限性撕裂样胸痛应考虑急性心包炎;胸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应尽早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部位不定、持续时间不定且无心肌缺血证据的胸痛,应考虑为心脏神经症。

(3)心悸 导致心悸的病因复杂,其中以心律失常最常见,其他如功能性因素、心肌收缩力增强等也可出现心悸。临床上,心悸应区分是疾病的本源性还是代偿性,机体发生缺氧、低血压等病理改变时,均可因代偿性心动过速及心肌收缩力增强而出现心悸症状。

(4)咳嗽、咳痰与咯血 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导致肺淤血、肺水肿或肺动脉高压等病理情况下,常见于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5)头痛、眩晕 常见于出现血压异常的患者,包括血压的异常升高及降低,应及时监测血压,并了解有无面部五官及颈椎疾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异常时,应及时排除颅脑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病等。

(6)晕厥 为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的表现,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晕厥多为心源性脑缺血,最常见于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即Adams-Stokes综合征;见于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以及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室颤动等导致的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7)水肿、少尿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源性水肿,一般水肿由低垂部位开始,呈压陷性水肿。下肢水肿伴有尿量减少一般见于右心衰竭患者,因体循环淤血导致肾脏淤血而发生。另外,各种原因引起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衰竭的早期,因利钠肽分泌增加可出现尿量增加,但显著的心力衰竭患者因肾脏灌注减少而尿量减少,多仅有水肿的表现。

(二)常见体征

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的体征有心脏扩大、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异常心音、心律失常、周围血管征、颈静脉充盈、肝肿大、下肢水肿、紫绀等。

某些体征对做出临床诊断具有直接诊断的价值,如两颧呈紫红色伴有口唇发绀的二尖瓣面容,有助于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发绀和杵状指(趾)有助于右至左分流的先心病的诊断;皮肤黏膜的淤点、Osler结节、Janeway点、脾大等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舒张期、连续性杂音可直接做出心脏瓣膜病变及先天性心脏病的初步诊断;第二心音固定分裂应考虑房间隔缺损;周围血管征阳性提示脉压增大,应考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等,如风心病时予抗“0”、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感染性心脏病时进行微生物培养、血液细菌、病毒核酸及抗体等检查;动脉粥样硬化时做各种脂质检查及内分泌疾病的有关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时行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心肌酶的测定是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利钠肽是诊断与评估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查的“金标准”。另外,实验室检查还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测定等。

(四)器械检查

常规器械检查有动脉血压测定、心电图检查、心脏X线透视等。近年来新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两大类:①有创性检查,包括心血管造影、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各种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心血管内镜检查,心脏和血管腔内超声显像等。②无创性检查,包括各种心电检查如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多层螺旋CT(MDCT)和CT血管造影(CTA),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

三、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

(一)病因防治

1.消除病因 如积极防治链球菌感染和风湿活动,可使儿童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大幅减少。积极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减少或延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2.综合干预 各种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外,大多数可控,如吸烟、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高血压等。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入手,认真积极地干预各种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冠心病、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二)病理解剖的治疗

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可以根治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及某些心脏瓣膜病。血管病变进行局部介入手术治疗,如粥样斑块的激光或超声消融、旋磨或旋切消除,腔内球囊扩张、支架安置等;或运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外科手术治疗。对引起心律失常的一些病理解剖变化,可施行射频、激光、冷冻、化学等介入消融治疗。对病变特别严重者,可进行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或人造心脏替代等治疗。

(三)病理生理的治疗

病理生理异常改变是心血管病常见的临床问题,对诸如休克、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等所引起的迅速而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只要采取紧急合理的措施,就可最大限度地纠正这种变化,挽救患者的生命。对诸如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针对性长期治疗可达到缓解病情、延长寿命的目的。有时需要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多腔起搏、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及人工心脏起搏、机械辅助循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室减容术、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心脏移植术等。

(四)心脏康复

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根据患者的心脏病变与功能状况,并结合年龄、体力、身体素质等情况,动静结合,弛张有度,可在恢复期甚至某些急性阶段即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对恢复心脏的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促使身体机能康复是有益的;同时,应注意心理康复,以健康心态面对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从基础到临床,甚至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的研究,不断改变有关心血管病的防治理念,也使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各种防治指南的临床指导作用,不断提高防治心血管病的水平。

思考题

1.简述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分类。

2.循环系统疾病有哪些常见症状与体征?

3.简述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 dyR/2qftrGZ7DXmOxfrZTfuomSj6cDpoQfwhIHa2l79fWNKxz8oZvhlnq7X1aQ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