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咳嗽

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表现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西医学中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列有咳嗽专论,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和治疗都有详细的论述。《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又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外邪犯肺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均可导致咳嗽,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根据咳嗽的症状,划分为五脏之咳和六腑之咳,为咳嗽的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明清时期,咳嗽的辨证论治趋于完善。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执简驭繁地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并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王纶《明医杂著·咳嗽》提出咳嗽的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清燥救肺汤治疗燥咳,论述了温润、凉润等治咳之法,对后世颇多启迪,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叶天士阐明了咳嗽的基本规律和治疗原则,《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云:“咳为气逆,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确不离乎肺脏为患也。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

【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咳嗽因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而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一)病因

1.外感六淫 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郁闭肺气,肺失宣肃,而致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多因起居不慎、气候失常、冷暖失宜,或过度疲劳,正气不足,以致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邪从外而入,内舍于肺,导致咳嗽。《河间六书·咳嗽论》言:“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风为六淫之首,易夹其他外邪侵袭人体,因此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等相合为病,但以风寒袭肺者居多。《景岳全书·咳嗽》云:“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饮食不节 因嗜好烟酒等辛温燥烈之品,熏灼肺胃,酿生痰热,或因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痰浊内生,或因平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痰邪干肺,肺气上逆,乃生咳嗽。

3.情志内伤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因肝脉布胁而上注于肺,故气火循经犯肺,发为咳嗽。

4.肺脏自病 肺系疾病反复迁延不愈,伤阴耗气,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

(二)病机

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因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肺为邪干,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医学心悟》谓:“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润降,则发为咳嗽。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因其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脏气多虚,故病理性质属邪实与正虚并见。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

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互为因果,可相互为病。外感咳嗽迁延不愈,伤及肺气,更易反复感邪,咳嗽频作,肺脏日益耗伤,可成内伤咳嗽。若夹湿夹燥,病势更为缠绵,难以痊愈。内伤咳嗽,肺虚卫外不固,更易感受外邪,侵袭肺脏,而致咳嗽加重。

img

图4-2 咳嗽病因病机演变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咳而有声,或伴咳痰。

2.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3.咳嗽按时间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三类。急性咳嗽短于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超过8周。

肺部影像学、肺功能、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本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肺痨 肺痨因感染痨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症,而咳嗽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不伴有咯血、消瘦等。

2.肺胀 肺胀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以咳嗽、咳痰、喘息气促、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晦暗为特征,或见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不愈。咳嗽则不同年龄均可罹患,症状以咳嗽、咳痰为主,病程可长可短。咳嗽日久可发展为肺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表4-4 外感与内伤咳嗽辨别表

img

续表

img

2.辨咳嗽特征 咳声高亢激扬者多属实证,咳声低弱无力者多属虚证。病势急骤而病程短暂者多为实证,病势缓慢而病程较长者多为虚证。咳嗽时作,白昼明显,鼻塞声重者,多为外感咳嗽;咳嗽连声重浊,晨起时阵发性加剧,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咳嗽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烈,持续不断,伴有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3.辨痰的特征

表4-5 咳痰特征辨别表

img
(二)治则治法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邪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正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虚实类杂者,按虚实的主次酌情兼顾。此外,辨治咳嗽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三)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临床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若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鱼腥草;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牛蒡子、挂金灯;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夏令夹暑者,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本证为温燥之证,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蒌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投清燥救肺汤。

临床另有凉燥证,为燥邪与风寒并见,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临床表现: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痰多色白,黏腻或稠厚成块,每于晨起或食后咳甚痰多,胸闷脘痞,纳差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前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后方降气化痰,两方合用,肺胃同治。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燥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白前、苏子、莱菔子化痰降气。

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

病情平稳后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

临床表现:咳嗽气粗,喉中可闻及痰声,痰多黄稠或黏厚,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夹有血丝,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常伴有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

若痰热较甚,咳黄脓痰或痰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鲜竹沥、薏苡仁、冬瓜子;胸满咳逆,痰多,便秘,加葶苈子、大黄、芒硝;口干明显,舌红少津,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

(3)肝火犯肺

临床表现: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引胸胁作痛,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前方清肝化痰,后方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山栀、丹皮泻肝火;青黛、海蛤壳化痰热;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而不伤脾胃;苏子、竹茹、枇杷叶降气化痰。

若咳嗽频作,痰黄,加栀子、牡丹皮、浙贝母;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咳时引胸胁作痛明显,加郁金、旋覆花、丝瓜络;痰黏难咳,加海浮石、浙贝母、瓜蒌子;咽燥口干,舌红少津,加北沙参、天冬、天花粉。

(4)肺阴亏虚

临床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质黏色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常伴有日渐消瘦,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甘草甘缓和中;贝母、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

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明显,加五味子、诃子;痰中带血,加牡丹皮、山栀、白茅根、仙鹤草;潮热明显,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胡黄连;盗汗明显,加乌梅、煅牡蛎、浮小麦;咳吐黄痰,加海蛤壳、黄芩、知母;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加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

【临证备要】

1.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虽然咳嗽的轻重可以反映病邪的微甚,但如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因此,临床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一般而言,外感咳嗽以风邪为先导,表现为咽痒、气急、干咳无痰或少痰、夜卧晨起加剧,伴有呛咳阵作,称为风咳,治宜疏风祛邪,解痉止咳,要重视祛风药物的使用。内伤咳嗽如因胃气上逆所致者,治宜和胃降逆,止咳化痰,可选用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此外,古人有久咳成劳之说,称为劳风,可用柴前连梅煎化裁。

2.病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区分。治上者,指治肺,主要是温宣、清肃两法,是直接针对咳嗽主病之脏施治。治中者,指治脾,即健脾化痰和补脾养肺等法。健脾化痰适用于痰湿偏盛,标实为主,咳嗽痰多者;补脾养肺适用于脾虚肺弱,脾肺两虚,咳嗽、神疲、食少者。治下指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则可考虑用治肾(益肾)的方法。前人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因此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权衡主次。

3.治疗禁忌。外感咳嗽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利导,邪去则正安。内伤咳嗽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预防调护】

注意四时调摄,积极锻炼,饮食调理,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御邪抗病能力。咳嗽的预防,应注意气候的变化,做到防寒保暖;饮食不宜肥甘厚味,或辛辣过咸,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咳嗽痰多者应尽量鼓励患者将痰排出。咳而无力者,可翻身拍背以助痰排出。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应当注意起居有度,合理饮食,根据病情适当选用雪梨、山药、百合等作为食疗调护,坚持缓则治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小结】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犯肺,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有痰湿、痰热、肝火、肺虚、脾虚等区分。辨证当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属邪实,治疗应当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治疗应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外感咳嗽需及时治疗,以防止其慢性迁延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病情缠绵,治疗不易速效,治疗时应根据虚实夹杂和病情的缓急,从整体出发,权衡主次,或标本兼顾,或先后分治。外感咳嗽,大多预后良好,但若反复罹患或调治失当,则可能会转变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日久则导致肺、脾、肾等脏腑亏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肺胀,预后相对较差。

【名医验案】

赵某,女,42岁。

初诊(1967年1月7日):自昨天起发热,咳嗽,周身疼痛,体温39.2℃,头痛,无汗,咳吐白痰,右胁痛,舌苔薄白,脉象浮滑数。查血白细胞计数26×10 9 /L。胸片示:右下肺阴影。辨证为内有伏火,风寒外袭,皮毛束闭,肺气失宣,发为外感咳嗽。西医诊断:大叶性肺炎。治予解表宣肺,清肃肺热。处方:生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45g(先煎),生甘草4.5g,薄荷9g(后下),荆芥9g,银花10g,连翘10g,黄芩9g,豆豉6g,鲜芦根25g。水煎服。2剂。

二诊(1月9日):药后热已退,尚咳,吐锈色痰,尿黄,右胁痛,舌苔薄白,脉略数。病已减轻,再守前方加减。上方减薄荷为6g(后下),去荆芥,加竹叶6g。再服2剂。

此后,诸症渐除,又投上方4剂(薄荷减为3g)。16日胸片示右下肺阴影消失。17日痊愈出院。

按:本案为素有伏火,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治予表里同治,清宣合用。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加薄荷、豆豉以助发散解表、透邪外出之力。(焦树德.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籍摘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医学心悟·咳嗽》:“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经云:微寒微嗽,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治必须发散,而又不可过散,不散则邪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久咳不已,必须补脾土以生肺金。此诚格之言也。”

《医宗必读·咳嗽》:“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治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

《医学入门·咳嗽》:“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致缠绵。”

【文献推介】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06):407-413.

2.王志英,李向荣,金路.周仲瑛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的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05):401-403.

3.晁恩祥.“风咳”证治探要[J].江苏中医药,2008,(07):8-9. ja69KrXB8vq1a/aQZv0SBNKVDsM0r10S0oLlW4HZpP5KYd79cRDSifH1A7Krw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