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血、津、液。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与否,与基础物质的生化输布紧密相关。由于气、血、津、液皆由精所化生,所以,气、血、津、液是构成五脏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气的分类较多,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等。机体内各种不同的气,其功用概括起来有五,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固摄作用。这五个方面的功能虽各有不同,然又是密切关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血循行于脉道,是人体基本物质之一。血液的生成,虽然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与营气的参与及精髓的化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的主要功能是充养全身,使脏腑、四肢、九窍能各司其职。

气和血,既是供养脏腑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气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血对气有濡养和运载的作用。在病理上往往也相互影响。《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病变可以反映于脏腑经络的每一种疾病中,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又都能反映出气血盛衰的不同变化。治疗疾病,重在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正如王清任所强调的“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津与液都由饮食化生,由三焦布散,出入于肌肤腠理,流行于筋骨关节。津的作用是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的作用是滑润关节、补益脑髓、溉濡耳目口鼻。津无固定之所,随气化出于腠理则为汗液,随气化下达则为尿液;液有固定之所,在关节腔则为滑液,在脑髓则为脑池内液。一般而言,津在表,质清而稀;液在里,质浊而稠。由于津液为人体水液的总称,所以津与液常不作严格区分而统称津液。津液病证即津液的代谢失常。津液的代谢是由各个脏腑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其生成、输布、排泄任何一个环节失常,都会引起相应的病变,而出现种种证候。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津液的亏损不足和津液的输布障碍、停滞潴留体内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而津液输布障碍则形成痰证与饮证,故本节主要着眼于痰证和饮证的讨论。

气、血、津、液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气血能化为津液,津液也能化为气血。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气能生津,津能化气,气能摄津,津能化血,血含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为人体内水液的总称,其流通和输布要依赖气的推动,随血运行全身,而气血要散布全身,也必须依赖津液的流通和运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可致津液停积,又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另一方面,气血和津液的不足,也常互相影响,如血脱津伤、气随液脱等。

总之,机体的病变无不涉及气血津液,气血津液的病变又往往反映脏腑功能的失调。认识和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因、病机、病证,就能深入地探讨脏腑的病理变化,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一、气

《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之气,种类繁多,主要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生理功能,气的生成运行与脏腑关系密切。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气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气之病证较多,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百病生于气也。”气病辨治概要见表3-18。

表3-18 气病辨治概要

img

续表

img

二、血

血行脉中,内灌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和滋润全身。血液的生成运行与脏腑关系密切,特别是心、肝、脾三脏。若邪气干扰,脏腑失调,可导致血的生理功能失调,出现虚实寒热的证候。血病辨治概要见表3-19。

表3-19 血病辨治概要

img

三、津液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运行与脏腑关系密切,特别是肺、脾、肾三脏。津液的病变常见水液停聚和津液不足。津液病辨治概要见表3-20。

表3-20 津液病辨治概要

img

四、临证备要

1.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气血失调有关。属于气病者有气滞、气逆、气虚、气陷、气脱等;属于血病者有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等。至于气滞血瘀、气血俱虚、气随血脱等,均为气血俱病引起。

2.《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故气血病的辨证,也应从虚实着眼,同时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如同一气虚,属于肺气虚者,当补肺益气;属于脾气虚者,当补中益气;属于肾气虚者,当温肾纳气。同一血虚,属于心脾血虚者,当用补益心脾;属于肝血不足者,当用养血柔肝;属于精血亏损者,当养血益精。只有把辨证落实到具体的脏腑,才能使治疗具有针对性。

3.血虚虽以补血为法,但气为血帅,两者互相资生,故失血较多当采用补气以生血的方法。血瘀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但须配合行气药,使“气行则血行”。一般活血化瘀药,随用量大小而功用不同。如桃仁、红花小量则养血和血,大量则破血化瘀。临床应根据不同的血瘀类型,分别采取行气化瘀、通络化瘀、温阳化瘀、凉血化瘀、益气化瘀、养血化瘀等法。若为孕妇,虽有瘀证,亦应忌用破血逐瘀类药。

4.内生的湿、痰、饮三邪是“一源而三歧”,同属阴邪,其发生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津不归正化有关。肺主气而布津,能通调水道,若肺失通调宣降,水津不能输布,则津留为湿,或停聚为痰、为饮。脾主运化水湿,若外湿困脾或脾虚不运,则湿邪阻滞,或停聚为痰、为饮。肾主蒸化水津,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不化气,关门不利,或导致水湿潴留,或聚而成为痰饮。湿、痰、饮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相当密切,但在临床上却具有不同的特点:湿性重浊腻滞,为病每多迁延难愈;痰多稠厚,为病无处不到;饮多清稀,常停聚于胸腹四肢。其发病机理一般多属由虚致实,即脾肾亏虚为本,水湿痰饮停聚为标。临证之际,应分清标本虚实。标实为主者,亟宜祛湿、化痰、蠲饮;本虚为主者,需用理肺、健脾、温肾等法进行治疗。

5.痰虽是体内水津凝聚的病理产物,但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咳嗽咳吐之痰涎;有指引起某些特殊症状的病理因素;有结于局部,肿如梨枣的痰核痰块;有流窜经络的挛痛;有阻滞于内脏的痰蒙心窍等病证。证候分类也复杂多端,临床上应根据痰的部位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饮病的辨证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并应根据饮停部位、症状特点,分别虚实主次。治疗原则以温化为主,需分别标本缓急、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措施。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虚实夹杂者,当消补兼施;寒热错杂者,又当温凉并用。 PprB8hTsldrm+LJGFGv4lxHXhytV4boFpvevyXrSvH+7uTzJ3y+0tIkaW3Nr9O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