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方剂分类方法是随着方剂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纵观历代方剂学文献,有以病证为纲分类者,有以病因为纲分类者,有以脏腑为纲分类者,有以组成为纲分类者,有以治法(功用)为纲分类者,现代亦有仅为检索之便而以方名汉字笔画为纲分类者。

一、病证分类

以病证分类首见于《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2类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唐·王焘《外台秘要》、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明·朱橚《普济方》、清·吴谦《医宗金鉴》等均属按病证分类方剂之作,便于临床以病索方。脏腑分类亦系病证分类之属,只是首列脏腑,下分病证。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清《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的“脏腑身形”等。病因分类亦属病证分类,是以病因为纲,分列诸证诸方。如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中风、中寒、中湿等,清·张璐《张氏医通》中有伤寒、伤暑、伤湿、伤燥、伤火、伤饮食、劳倦等,皆属此类。

二、组成分类

组成分类可上溯至《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等。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云:“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首次明确提出了“七方”的概念,并将《内经》的“重”改为“复”。后世引申“七方”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但迄今仍未见到按此分类的方书。“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用治邪气方盛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用治病浅邪微的轻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用治病势缓慢且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用治病势急重且取效迅速的方剂;奇方,是指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是指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

明·施沛《祖剂》为确切以组成分类者。该书“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共载历代名方788首,列主方70余首,附方700余首。清·张璐《张氏医通》中编著“祖方”一卷,选古方36首为主,附衍化方391首。

三、治法分类

治法分类也称功用分类,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但原书已佚。据《本草纲目·序例》记载,“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之下,各举数药为例。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在药物“十种”的基础上补充了“寒”“热”,而成十二种,“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如热可去寒,附子、桂之属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治法之后加一“剂”字,如《圣济经·审剂》云:“故郁而不散为壅,以宣剂散之。”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中云:“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至此,方书中始用“十剂”之名。后世各家有所增补,明·缪仲淳增加升、降二剂;明·徐思鹤的《医家全书》在原“十剂”基础上,又增加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而成“二十四剂”。然而,除清·陈修园《时方歌括》按照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涩、滑、寒、热将该书收载的108首方分为“十二剂”外,鲜有按此法分类者。明·张介宾鉴于“古方之散列于诸家者,既多且杂,或互见于各门,或彼此之重复”,提出将方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释曰“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证而用之,是谓因方”。共选1516首古方,自制186首新方,按照“八阵”进行分类,分别称之为“古方八阵”和“新方八阵”。“八阵”之外,复列有妇人、小儿、痘疹、外科诸方,以便临证应用。清·汪昂《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用分类法,即以治法分类为主,兼顾临床科目。该书选正方三百有奇,附方之数过之,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共21类及救急良方。此分类法概念比较明确,切合临床实际需要,故清·吴仪洛《成方切用》、张秉成《成方便读》等均仿其法而有所增改。

四、笔画分类

现代大型方剂辞书等仅为检索之便,以方名汉字笔画为纲进行分类。其中,《中医方剂大辞典》将古今96592首方剂按名称首字的笔画数,依次排列诸方。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查阅,利于鉴别同名异方。

本教材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采用治法分类,将所选之方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表里双解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治痈疡剂,共计21章,每章分若干小节。 g0XCOwD2ysSxChhVFQOzMImdJ2lMXV/AeAYqGKLgvLowg4PJt/fJ8jSZhASfPf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