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医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中医药膳原料的炮制

几千年来,炮制是传统中药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点和一大优势。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和制作技艺,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意义,如九蒸九晒何首乌。炮制工艺虽然不复杂,但却需要炮制人有耐心、专注、一丝不苟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此外,中药炮制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密切相关,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桥梁与纽带。中药炮制的产品是饮片,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和疗效。因此炮制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要秉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理念,做良心药,坚守诚信。

药膳的炮制,是指药膳原材料的加工准备,需要采用一些较为特殊的制备工艺。具体地说,是结合了中药的炮制工艺和食物的准备过程,但与中药加工亦有不同。

一、炮制目的

药膳所用药物和食物在制作及烹调前,必须对所用原料进行加工炮制,使其符合食用、防病治病及烹调、制作的需要。

1.除去杂质和异物 未经炮制的原料多带有一定的泥沙杂质、皮筋、毛桩等非食用部分,制作药膳前必须经过严格地分离、清洗,达到洁净的要求。

2.矫味矫臭 某些原料有特殊的不良气味,为人所厌,如羊肉之膻味,紫河车之血腥,狗肾之腥臭,鲜笋之苦涩。必须经过炮制以消除,方能制作出美味的药膳。

3.选取效能部位 很多原料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作用,如莲子补脾止泻,莲心清心之热邪,莲房用之止血等。选取与药膳功效最相宜的部位,减少“药”对食物的影响,更好地发挥药膳的功效。

4.增强原料功效 未经炮制的某些原料作用不强,须经炮制以增强作用。如茯苓经乳制后可增强滋补作用,香附醋制后易入肝散邪,雪梨去皮用白矾水浸制能增强祛痰作用。

5.减轻原料毒性 为防止毒性影响,必须对有毒原料进行炮制加工以消除或减轻毒性。如生半夏能使人呕吐、咽喉肿痛,炮制后可消除这些毒性作用,保证食用安全。

6.有选择性地发挥作用 如生地黄性寒,善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炮制成熟地黄后则性温,长于补血滋阴。花生生则性平,炒熟后则性温。

7.保持原料成分和利于工业化生产 为了避免某些原料的有效成分损失,或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对某些原料采用科学技术提取有效成分,可保持有效成分含量,稳定质量,或便于批量制作。如金银花制取银花露、冬虫夏草提汁、鸡提取鸡精。

二、炮制方法

(一)净选

选取原料的应用部分,除去杂质与非药用部分,以适应药膳的要求,常根据不同原料选用下述方法。

1.筛选 拣或筛除泥沙杂质,除去虫蛀、霉变部分。

2.刮 刮去原料表面的附生物与粗皮。如杜仲、肉桂去粗皮,鱼去鳞。

3.火燎 在急火上快速烧燎,除去原料表面绒毛或须根,但不能使原料内质受损。如狗脊、鹿茸燎后刮去茸毛,禽肉燎去细毛。

4.去壳 硬壳果类原料须除去硬壳,便于准确投料与食用,如白果、核桃、板栗等。动物类原料去蹄爪或去皮。

5.碾 除去原料表面非食用部分,如刺蒺藜、苍耳碾去刺。或将原料碾细备用。

(二)浸润

用液体对原料进行加工处理。有些原料的有效成分溶于水,处理不当则容易丢失,故应根据原料的不同特性选用相应的处理方法。

1.洗 除去原料表面的泥沙、异物。绝大多数原料都必须清洗。

2.泡 质地坚硬的原料经浸泡后能软化,便于进一步加工。蔬菜类经浸泡可除去部分残留农药。

3.润 不宜水泡的原料需用液体浸润,使其软化而又不致丢失有效成分。浸润常有下列各种方法。

(1)水润 如清水润燕窝、贝母、冬虫夏草、银耳、蘑菇等。

(2)奶汁润 多用牛、羊乳,如润茯苓、人参等。

(3)米泔水润 常用于消除原料的燥性,如润苍术、天麻等。

(4)药汁润 常用于使原料具有某些药性,如山楂汁浸牛肉干、吴茱萸汁浸黄连等。

(5)碱水润 常使用5%碳酸钠溶液或石灰水,润发鱿鱼、海参、鹿筋、鹿鞭等。

(三)漂制

为减低某些原料的毒性和异味,常采用在水中较长时间和多次换水的漂洗法,如漂半夏。

漂洗时间长短和换水次数需根据原料性质、季节气候的不同来决定。冬季每日换一次水,夏季则宜换2~3次,一般漂3~10天。

(四)燀制

用沸水对原料进行处理。将原料微煮,易搓去皮,杏仁、扁豆等去皮常用;氽去血水,使食品味鲜汤清,鸡鸭等肉类去血水常用;除腥膻味,熊掌、牛鞭等多加葱叶、生姜、料酒同煮等。

(五)切制

对干品原料经净选、软化后,或新鲜原料经洗净后,根据性质的不同、膳肴的差异,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块、丁、节、丝等不同形状,以备制膳需要。切制要注意刀工技巧,其厚薄、大小、长短、粗细尽量均匀,方能保证美观的膳形。

药膳原料经过上述各准备过程后,尚须按要求进行炮制,以获药膳良好的味与效。

(六)炒制

将原料在热锅内翻动加热,炒至所需要的程度。一般有下述方法。

1.清炒法 不加任何辅料,将原料炒至黄、香、焦的方法。

(1)炒黄 将原料在锅内文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表面呈淡黄色,使原料松脆,便于粉碎或煎出有效成分,并可矫正异味。如鸡内金炒至酥泡卷曲,使腥气溢出。

(2)炒焦 将原料在锅内翻动,炒至外黑存性为度,如焦山楂。

(3)炒香 将原料在锅内文火炒出爆裂声或香气,如炒芝麻、花生、黄豆等。

2.加辅料炒法 净制或切制后的原料与辅料同炒的方法。

(1)麸炒法 先将麦麸在锅内翻炒至微微冒烟,再加入药物或食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较原色深为度,筛去麸后冷却保存。此法可健脾益胃,去掉原料中油脂,如炒川芎、白术等。

(2)米炒法 将大米或糯米与原料在锅内同炒,使均匀受热,以米炒至黄色为度。主要为增强健脾和胃功效,如米炒党参。

(3)盐炒或砂炒法 先将油制过的盐或砂在锅内炒热,加入原料,炒至表面酥脆为度,筛去盐砂即成。本法能使骨质、甲壳、蹄筋、干肉或质地坚硬的原料去腥、松酥,易于烹调,如盐酥蹄筋、砂酥鱼皮。

(七)煮制

清除原料的毒性、刺激性或涩味,减少其副作用。根据不同性质,将原料与辅料置锅内加水没过药共煮。煮制时限应据原料情况定,一般煮至无白色或刚透心为度。如加工鱼翅、鱼皮。

(八)蒸制

将原料置适当容器内蒸至透心或特殊程度。如熊掌经漂刮后加酒、葱、姜,蒸2小时后进一步加工。

(九)炙制

将原料与液体辅料如蜂蜜或酒,或盐水、药汁、醋等共同加热翻炒,使辅料渗进原料内部。用蜜炒为蜜炙,可增加润肺作用,如蜜炙黄芪。酒与原料同炒为酒炙,如酒炙白芍。原料与盐水拌过,晾微干后炒为盐炙,如盐炙杜仲。原料与植物油同炒为油炙。加醋炒为醋炙,如醋炙元胡。

三、药液制备法

药液指烹制药膳所用的特殊液体类原料。通过一定的提取方法,把原料中的有效成分析出备用。原则是使用不同溶剂将所需成分尽可能提出,不提或少提其他成分。要求溶剂有良好的稳定性,不与原料起化学反应,对人体无毒无害。

常用溶剂有水、乙醇、苯、氯仿、乙醚等。水最常用,提取率高,但选择性不强。乙醇是常用有机溶剂,选择性好,易回收,防腐作用强,但成本较高,易燃。苯、氯仿、乙醚等选择性强,不易提出亲水性杂质,但挥发性大,有毒,价格高,提取时间较长。

(一)提取

1.煎煮法 多用水作溶剂,煮沸提出有效成分。提取率高,多数有效成分可提出。

2.渗漉法 采用溶剂通过渗漉筒浸出原料的有效成分。常用乙醇、酸性或碱性溶液。

3.蒸馏法 利用水蒸气加热原料,使所含有效成分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常用于挥发油的提取和芳香水的制备。

4.回流法 采用有机溶剂进行加热,提取原料中的有效成分,防止溶剂挥发。如提取川贝母、冬虫夏草的有效成分。

(二)过滤

滤除沉淀,获取澄明药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方法。

1.常压过滤法 多用于原料提取液首次过滤,滤过层多用纱布,滤器常用漏斗。

2.减压过滤法 减小滤液下面的压力,以增加滤液上下之间的压力差,使过滤速度加快。可用抽气机或其他抽气装置。

3.瓷质漏斗抽滤法 将瓷质漏斗与抽滤瓶连接,塞紧橡皮塞;以2~3层滤纸平铺于漏斗内,加入少量去离子水,抽紧滤纸,加入适量药液,即可开始抽滤。

4.自然减压法 增加漏斗体长度,加长漏斗出口管,并于漏斗下盘绕一圈,使液体在整个过滤过程中充满出口管,以增加滤器上下压力差,提高滤速。

5.助滤法 药液不易过滤澄清,或滤速过慢时,加助滤剂助滤的过滤方法。常用助滤剂有滑石粉、纸浆。用去离子水将助滤剂调成糊状,安装好抽滤装置,助滤剂加入瓷质漏斗内,加去离子水抽滤,至洗出液澄明,不含助滤剂后,再正式过滤药液。

(三)浓缩

从原料中提取的溶液,一般单位容积内有效成分含量低,需提高浓度,以便精制。常用浓缩方法有蒸发浓缩和蒸馏浓缩。

1.蒸发浓缩法 通过加热使溶液中水分挥发的方法。适用于有效成分不挥发,加热不被破坏的提取液。有直火蒸发与水浴蒸发。直火蒸发是将提取液先用武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沸腾,不断搅拌,浓缩到一定量和稠度。此法温度高,蒸发快,但锅底易发生焦煳与炭化。水浴蒸发是间接加热,将装提取液的小容器置于装水的大容器内,加热大容器,使提取液浓缩。此法克服了直火时的焦煳与炭化,但速度慢。故可先用直火,后改水浴蒸发。

2.蒸馏浓缩法 将原料液在蒸馏器内加热到汽化,通过冷凝回收剂回收溶剂,同时浓缩原料液。常用于有机溶剂溶液,以便回收溶剂,降低成本。其中常压蒸馏在正常气压下进行,适用于有效成分受热不易被破坏的提取液。减压蒸馏在降低蒸馏器内液面压力下浓缩。压力降低,沸点也降低,蒸发速度加快,故溶液受热温度低,受热时间短,效率高。适用于沸点较高,有效成分遇高温易破坏的提取液。

第二节
中医药膳制作工艺

药膳制作是按膳食加工的基本技能,根据药膳的特殊要求加工、烹饪,调制膳饮的过程。制作工艺既需要相应的熟练加工技能,又具有药膳制作的特点。

一、药膳制作特点

药膳不同于普通膳食,除具有一般膳食所具有的色、香、味、形以外,它还具有治病强身、美容保健、延缓衰老等疗效,因此在选料、配伍、制作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原料的选用特点

一般膳食的功能是提供能量与营养,需保持一定的质与量,同时为适应“胃口”的不同而需要不断改变膳食原料与烹调方法。药膳则是根据不同病证、不同体质状态,针对性地选取原料,如附子、狗肉、鹿鞭等具有温肾壮阳的功能,针对体质偏于阳虚,具有畏寒怕冷,腰膝冷痛或酸软,甚或阳痿早泄等情况选用。尽管这些食品也营养丰富,但并不适宜于所有人群。因此药膳原料的选用与组合,强调的是科学配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料与配方。如体弱多病的调理,须视用膳者体质所属而选用或补气血,或调阴阳,或理脏腑的药膳;年老体弱的调理,须根据不同状态,选用或调补脾胃,或滋养阴血的药膳,以达到强壮体魄、延缓衰老的目的。

(二)药膳的烹调特点

由于药膳含传统的中药,即起主要调理作用的原料。对这一部分原料的烹饪,除了需要在原料准备过程中科学的加工以外,在烹饪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丧失,以更好地发挥药效,因而必须讲究烹饪形式与方法。传统的药膳加工以炖、煮、蒸、焖为主,可以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溶解出有效成分。药膳形式常以汤为主,通过炖、煮,使有效成分溶解并保存于汤中,以保持良好的疗效。如十全大补汤、鹿鞭壮阳汤、八宝鸡汤等,汤类约占药膳品类的一半以上。

(三)药膳的调味特点

膳食的调味是为获得良好的口感,以满足用膳者对美味的追求。但很多调味品味感浓烈,它们本身就具有相应的药用性味功能。在药膳烹调过程中,调味品的运用要讲究原则与方法。

一般而言,各种药膳原料经烹调后都具有其自身的鲜美口味,不宜用调味剂改变其本味。因为各种药品的味就是其功能组成的一部分,所以应当尽量地保持药膳的原汁原味。有些需经过调味才能为人们乐于食用,一般的调味品如油、盐、味精等,在药膳中也为常用品。但胡椒、茴香、八角茴、川椒、桂皮等,由于本身具有浓烈的香味,且性多为辛甘温热类,在药膳烹调中应根据情况选用。一些具有腥、膻味的原料,如龟、鳖、鱼、羊肉、动物鞭等,可用一定的调味品矫正异味。温阳类、活血养颜类药膳,可选用辛香类调味品。如果药膳功效以养血滋阴为主,用于偏阴虚燥热的用膳者,则辛香类调味品应少用。

由于辛香类调味品本身的性味特点,多具有行气活血、辛香发散的功效,在药膳的配伍中可作为一个方面的药效成分考虑,视为药膳原料的组成部分。如用于风寒感冒的药膳,生姜既是矫味剂,又是药物;在活血类药膳中使用辛香调料,可增强药膳行气活血的功效;在滋阴类药膳中,配伍辛香类调味剂,又可达到滋而不腻,补中兼行的作用;调补脾胃类药膳配伍辛香调味,本身又具有芳香醒脾的作用。因此,在药膳烹调过程中,调味品既有矫味的作用,又有药理功效,运用方法应在辨证施膳理论指导下灵活掌握。

二、药膳制作要求

作为特殊的膳食,药膳的制作除必须具备一般烹调的良好技能外,尚须掌握药膳烹调的特殊要求。

(一)精于烹调并具备中医药知识

由于药膳原料必须有药物,药物的性能功效与药物的准备、加工过程常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难于溶解的药宜久煮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易于挥发的药物则不宜久熬,以防有效成分损失。气虚类药膳不宜多加芳香类调味品,以防耗气伤气;阴虚类药膳不宜多用辛热类调味品,以防伤阴助热等。如果对中药的性能不熟悉,或不懂中医理论,只讲究口味,便会导致药效的减低,甚或引起相反的作用,失去药膳的基本功能。

(二)注意疗效并讲究色香味形

药膳不同于普通膳食,就在于药膳具有保健防病、抗衰美容等作用。首先应尽最大可能保持和发挥药食的这一功能。作为药膳,它又具有普通膳饮的作用。而普通膳食必须在色、香、味、形诸方面制作加工出特点,才能激发用膳者的食欲。如果药膳体现出来的全是“药味”,不讲究膳食的基本功能,影响食欲,不仅不能起到药膳的功能,反而连膳食的作用也不能达到。因此,药膳的烹制,其功效与色泽、口味、香味、形态必须并重,才能达到药膳的基本要求。

(三)配料必须严谨

药物的选用与配伍,必须遵循中医理法方药的原则,注意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药物与配料、调味品之间的性效组合。任何食物和药物都有其四气或四性、五味,对人体五脏六腑功能都有相应的促进或制约关系,只是常用药物的性味更为人们所强调。因此,选料应当注意药与药、药与食之间的性味组合,尽量应用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避免相互制约的配伍,更须避开配伍禁忌的药食搭配,以免导致副作用的产生。

(四)隐药于食

由于药膳以药物与食物为原料,药膳烹调的感官感觉很重要。如果药膳表现为以药物为主体,用膳者会感觉到是在“用药”而不是“用膳”,势必影响胃口,达不到膳食营养的要求。因此,药膳的制作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求必须将药物“隐藏”于食物中,在感官上保持膳食特点。

大多数的单味药或较名贵的药物,或本身形质色气很好的药物不必隐藏,它们可以给用膳者以良好的感官刺激,如天麻、枸杞子、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田七等,可直接与食物共同烹调,作为“膳”的一部分展现于用膳者面前。这属于见药的药膳。

某些药物由于形色气味的原因,或者药味较多的药膳,则不宜将药物本身呈现于药膳中。或由于药味太重,或由于色泽不良而影响食欲,必须药食分制,取药物制作后的有效部分与一定的食物混合,这属于不见药的药膳。这类药膳的分制可有不同方法,或将药物煎后取汁,用药汁与食物混合制作;或将药食共烹后去除药渣,仅留食物供食用;或将药物制成粉末,再与食料共同烹制。这种隐药于食的方法可使用膳者免受不良形质气味药物的影响,达到药膳的作用。

至于普通膳食制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如必须符合卫生法规的要求,选料必须精细,制作务必卫生,烹调讲究技艺,调味适当可口等,更是烹调药膳的基本要求。

三、药膳制作方法

药膳的品类繁多,根据不同的方法可制作出不同的药膳,以适应人们的不同嗜好及变换口味。常用膳饮可分为热菜类、凉菜类、饮料类、面点类和药酒类。

(一)热菜类药膳的制作方法

热菜类是药膳运用最多的品种,尤其对东方民族来说,热菜是必备菜肴。热菜的制作主要有炖、蒸、煨、煮、熬、炒等法。

1.炖 炖是将药物与食物加清水,放入调料,先置武火上烧开,再改文火熬煮至熟烂,一般需文火2~3小时。特点是质地软烂,原汁原味,如雪花鸡汤、十全大补汤的制作法。

2.煮 将药物与食物同置较多量的清水或汤汁中,先用武火烧开,再用文火煮至熟,时间比炖宜短。特点是味道清鲜,能突出主料滋味,色泽亦美观。

3.熬 将药物与食物置于锅中,注入清水,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至汤汁稠浓。烹制时间较炖更长,多需3小时以上。适用于含胶质重的原料,特点是汁稠味浓。

4.煨 将药物与食物置煨锅内,加入清水、调料,用文火或余热进行较长时间的烹制,慢慢煨至软烂。特点是汤汁稠浓,口味醇厚。如川椒煨梨。

5.蒸 利用水蒸气加热烹制。将原料置于盛器内,加入水或汤汁、调味品,或不加汤水,置蒸笼内蒸至熟或熟烂。因原料不同,又有粉蒸、清蒸、包蒸的不同。

6.炒 将油锅烧热,药膳原料直接入锅,于急火上快速翻炒至熟,或断生。特点是烹制时间短,汤汁少,成菜迅速,鲜香入味,或滑嫩,或脆生。有生煸、回锅(熟炒)、滑炒、软炒、干煸的不同。芳香性的药物大多采用在临时起锅时勾汁加入,以保持其气味芬芳。

7.爆 多用于动物性原料。将原料经初步热处理后,先用热油锅煸炒辅料,再放入主料,倒入芡汁快速翻炒至熟。特点是急火旺油,短时间内加热,迅速出锅,成菜脆嫩鲜香。

8.熘 原料调味后经炸、煮、蒸或上浆滑油等初步加热后,再以热油煸炒辅料,加入主料,然后倒入兑好的芡汁快速翻炒至熟。熘法必须勾芡,特点是成菜清亮透明,质地鲜嫩可口。有炸熘、滑溜、软溜的不同。

9.炸 将锅中置入较多量的油加热,药膳原料直接投入热油中加热至熟或黄脆。可单独烹制,也是多种烹调法的半成品准备方法。是武火多油的烹调方法,一般用油量比要炸的原料多几倍。特点是清香酥脆。有清炸、干炸、软炸、酥炸、松炸、包炸等不同。

10.烧 一般是先把食物经过煸、煎、炸的处理后,进行调味调色,然后再加入药物和汤或清水,用武火烧开,文火焖透,烧至汤汁浓稠。其特点是汁稠味鲜。注意掌握好汤或清水的用量,一次加足,避免烧干或汁多。

其他如烩、扒、卤、拔丝等烹调法也是药膳热菜的常用加工方法。

(二)凉菜类药膳的制作方法

凉菜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或经制熟处理,或生用原料,经加工后冷食的药膳菜类。有拌、炝、腌、卤、蒸、冻等方法。

1.拌 将药膳原料的生料或已凉后的熟料加工切制成一定形状,再加入调味品拌和制成。拌法简便灵活,用料广泛,易调口味。特点是清凉爽口,能理气开胃。有生拌、熟拌、温拌、凉拌的不同。

2.炝 将原料切制成所需形状,经加热处理后,加入各种调味品拌渍,或再加热花椒炝成药膳。特点是口味或清淡,或鲜咸麻香,有普通炝与滑炝的不同制法。

3.腌 将原料浸入调味卤汁中,或以调味品拌匀,腌制一定时间排除原料内部的水分,使原料入味。特点是清脆鲜嫩,浓郁不腻。有盐腌、酒腌、糟腌的不同制法。

4.冻 将含胶质较多的原料投入调味品后,加热煮制达一定程度后停止加热,待其冷凝后食用。特点是晶莹剔透,清香爽口。但原料必须是含胶汁多者,否则难以成冻。

很多凉菜必须要前期加工后方能制作,卤、蒸、煮为常用前期制作方法。通常用于动物类药膳原料,如凉菜卤猪心、筒子鸡等即需先卤熟、蒸熟后再制成凉菜。

(三)药粥的制作方法

药粥是药物与米谷类食物共同煮熬而成。具有制法简单,服用方便,易于消化吸收的特点。药粥被古人推崇为益寿防病的重要膳食。如南宋陆游《食粥》说“世人个个学长年……只将食粥致神仙”。药粥须根据药物与米谷不同特点制作。

1.生药饮片与米谷同煮 将形、色、味均佳,且能食用的生药与米共同煮制。如红枣、百合、怀山药、薏苡仁等,既使粥增加形色的美观,又使味道鲜美,增强疗效。如薏米莲子粥。

2.中药研末与米谷同煮 较大的中药块或质地较硬的药物难以煮烂时,将其粉碎为细末后与米同煮。如茯苓、贝母、天花粉等,多宜研末做粥。

3.药物提汁与米谷同煮 不能食用或感官刺激太强的药物,如川芎、当归等,不宜与米谷同煮,需煎煮取汁与米谷共煮制粥。如麦门冬粥、参苓粥。

4.汤汁类与米谷同煮 将动物乳汁,或肉类汤汁与米谷同煮制粥。如鸡汁粥、乳粥。

(四)药膳饮料的制作方法

药膳饮料包括药酒、保健饮料、药茶等。它们以药物、水或酒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成饮料,具有保健或治疗作用。

1.药酒配制法 以白酒、黄酒为基料,浸泡或煎煮相应的药物,滤去渣后所获得的饮料。酒是最早加工而成药品和饮料的两用品。酒有“通血脉,行药力,温肠胃,御风寒”作用,酒与药合,可起到促进药力的作用,所以药酒是常用的保健治疗性饮料。制作有冷浸法、热浸法、煎煮法、酿造法等不同工艺。

2.保健饮料制作法 以药物、水、糖为原料,用浸泡、煎煮、蒸馏等方法提取药液,再经沉淀、过滤、澄清,加入冰糖、蜂蜜等兑制而成。特点是能生津养阴,润燥止渴。

3.药茶制作法 将药物与茶叶相配,置于杯内,冲以沸水,盖闷1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也可根据习惯加白糖、蜂蜜等;或将药物加水煎煮后滤汁当茶饮;或将药物加工成细末或粗末,分袋包装,临饮时以开水冲泡。特点是清香醒神,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五)药膳面点的制作方法

将药物加入面点中制成的保健治疗食品。这类食品可作主食,也可作点心类零食。多是将药物制成粉末,或将药物提取液与面点共同和揉,按面点制作方法加工而成。主要制作工艺包括和面、揉面、下药、上馅等工艺流程,可以大概分为十多类,如包类、饺类、糕类、团类、卷类、饼类、酥类、条类、其他类等。 hlbwgh+wn4c/P2NtSsZWgQKUKNNEcp9oBbzd8dw8ODYoH88sw1MbS/pfYx42kb5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