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机体在内外病因作用下,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阳气亢盛(或相对亢盛)而引起的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包括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病性有虚实之别。本章主要讨论外感发热。本病无年龄、性别差异,冬春季节较多见。
导致发热的内伤基础病因诸多,正虚是邪犯的根本。久病伤正,或因医药之误伤正,或劳倦内伤,或饮食不节,积热内停,内外合邪而病,尤以外邪与内在伏邪相合为最常见。
1.外感时邪 外感六淫及疫疠之邪,侵袭肌表,卫为邪郁,邪郁化热。风寒、风热之邪最为常见。
2.饮食不节 嗜食辛辣炙煿,饮酒过度,饮食不洁,或暴饮暴食,致饮食停滞胃肠,不能及时运化,积而化热。
1.邪郁化热 外感六淫、疫疠之邪,或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药毒、内伤伏邪等,正气奋力抗邪,与邪交争,郁结化火,发为高热。情志、饮食、药毒与内在伏邪既可化毒伤人,亦可阻滞气机,“气有余便是火”。
2.虚邪留滞 久病伤正,或实证因医药之误,或劳倦内伤,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引发高热。
3.虚实夹杂 素体虚弱之人,复感于邪气,虚实夹杂,正虚不能胜邪,而发为高热,则其病机属虚实夹杂。
发热传变,一般而言,具有由表及里,从阳入阴,先实后虚的基本规律。因病邪的性质不一,又有经脉传、三焦传、卫气营血传、表里传等。由于发热之病易毒热炽盛,常有变证,如热盛生风、动血,而发生惊、抽、出血三变证。阳盛易伤阴,热盛每耗气,故多伴见气阴两虚之兼证;正气素虚,无力束邪,毒邪入血,弥漫血络而为毒瘀证;阻格阴阳为厥为脱;衰耗脏气易伤及心阳,造成心之“气力衰竭”,而发心衰、心悸等证。伤寒有六经之传变,温热有卫气营血之传变,湿温有三焦之传变,疫疠之病变化多端。
1.望诊 满面通红为实热证,两颧潮红多为虚热证。
红舌、绛舌、紫舌,舌色愈红愈深,提示热势愈甚。全舌老红有苔见于实热证;绛舌多见于外感热病热盛入营分;若脏腑阳热亢盛,还可伴见点刺舌、裂纹舌。苔色愈黄,邪热愈甚,黄苔多与红绛舌并见。薄黄苔多见于风热表证;黄燥苔多见于热邪伤津。
咽喉红肿灼痛明显者,属实热证;咽部色红,肿痛不显者,多为阴虚证。若皮肤现深红色或紫红斑疹,多因热邪亢盛,内迫营血。
2.闻诊 呼吸气粗而喘,多伴有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或伴有倦怠神疲,气息微弱,元气不足之象。
3.切诊 多见数脉,脉数而有力为实热,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脉浮多因外感。
4.问诊 是否伴有恶寒、恶风、汗出等表现,还应询问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和居住生活史等。
5.危重程度判断 合并惊厥、出血,或伴发脱证、神昏者,提示病情危重。
以发热为主症,腋温≥37.5℃,舌红,脉数。起病急骤,常有明显的受凉、疲劳、饮食不节等病史。
1.外邪袭表
主症:发热,恶寒或恶风,咽干咽痛,或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嚏,周身酸楚不适。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舌质红,苔黄,脉数。
2.邪热壅肺
主症:壮热汗出,口渴欲饮,咳嗽或喘促,咳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呼吸急促,或口干口苦,伴见腹胀便秘,口中气臭,尿黄赤。
舌脉:舌红,苔厚,脉实而数。
3.营血炽热
主症:身热气促,神昏,谵语,心烦不寐,口干不欲饮,甚至皮肤花斑。
舌脉:舌质红绛,少苔或剥苔,脉细数。
4.里虚邪郁
主症:发热,神疲倦怠,食少纳呆,气短懒言。
舌脉:舌淡暗,脉虚数无力。
1.监测体温,查血、尿、便常规等相关理化检查。
2.病情重者,予心电监护,吸氧,开通静脉通路给予补液,对症治疗。
1.中药擦浴 外邪袭表,无汗高热者,麻黄汤水煎液擦浴;高热有汗者,用升降散水煎液擦浴。
2.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治疗 热盛惊厥者用紫雪丹,热盛神昏者用安宫牛黄丸。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如热毒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3.针刺疗法 取大椎、合谷、曲池、十宣等穴位,体强者用强刺激,体弱者用中刺激;也可大椎、十宣点刺放血,有即时降温效果。
1.外邪袭表
治法:解表透邪。
方药:风寒袭表者用麻黄汤加减,常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风热袭表者用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豆豉、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等。
加减:夹湿者,加藿香、佩兰;便秘者,加用防风通圣丸。
中成药:正柴胡饮、感冒清热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夹湿用藿香正气软胶囊。
2.邪热壅肺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热。
方药:宣白承气汤合大柴胡汤加减,常用全瓜蒌、杏仁、柴胡、大黄、黄芩、赤芍、半夏等。
加减:热在气分,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合用白虎汤。腑实内结者,加用大承气汤;小便赤痛者,加车前草、滑石、瞿麦。
3.营血炽热
治法:清热透营,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丸,常用水牛角片、竹叶心、连翘、黄连、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等。
4.里虚邪郁
治法: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生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柴胡、升麻。
加减:阴虚明显,减黄芪用量,加用当归六黄汤;血虚者可用当归补血汤。
中成药:可辨证选用补中益气丸、当归补血冲剂等。
发热是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症状,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变态反应与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因此,应首先鉴别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辨证救治最关键的是明辨外感和内伤,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由于发热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并可作为诊断、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
一般预后较好。若高热伴发惊厥、休克、出血等危重情况,没有得到积极控制,可危及生命。
小儿热性惊厥属于急惊风,因感受六淫之邪或疫毒之邪,侵及肌表,易于传变,从表入里,郁而化热,热极生风而致,临床上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高热不退、神志不清为主要特征。反复发作,对患儿危害甚大。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若壮热不歇,则变为惊,极重者亦变痫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病邪侵袭的抵抗能力较低,故易感受六淫或疫疠之邪。
1.外感时邪 小儿热性惊厥,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或疫疠之邪,客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热极生风;或疫毒侵袭,化热化火,内陷厥阴所致。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不洁),宿食积滞,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而致高热惊厥。
1.外感时邪 时邪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小儿肌肤薄弱,卫外不固,若冬春之季,寒温不调,气候骤变,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邪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易于传变,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受暑邪,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窍,痰动生风;若感受疫疠之气,则起病急骤,化热化火,逆传心包,火极动风。
2.痰热积滞 饮食不节,宿食积滞,生痰化热,痹阻气机,致痰热肝火交壅,上蒙心包,引动肝风;或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而致痢下秽浊,高热惊厥,抽风不止,甚至肢冷脉伏、口鼻气冷、皮肤花斑。
1.望诊 患儿多面红耳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舌红绛,苔黄或黄腻。若小儿高热3~4天出疹,疹细小如麻粒,口腔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为麻疹;若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漫肿疼痛,为痄腮;若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且同时并存则为水痘。
2.闻诊 咳嗽声高,鼻塞声重,多为外感;咳嗽频频,痰稠难咳,喉中痰鸣,多为肺蕴痰热。大便黏腻或夹脓血,味臭,多为湿热疫毒蕴结肠腑。
3.切诊 小儿脉象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若脉象浮数,多为外感惊风;若脉象弦数或滑数,多为疫毒惊风。
4.问诊 应详细询问患儿发热的诱因、过程、时间、规律性,以及出生前后情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和居住生活史等。详细询问惊厥发作时症状表现及既往发热时惊厥病史。
5.病情危重程度判断 若惊厥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短(15分钟以内),惊厥发作出现于发热初起的24小时内且无反复发作者,为单纯型,为轻证;若发作持续时间长,局灶性发作,一次病程中反复发作者,为复杂型,较重。若高热不退,抽搐反复发作,应积极查明原发病,尽快早期治疗,控制发作,否则可危及生命。
小儿高热惊厥多在体温骤升至38.5℃以上发生,一般先有高热,后有惊厥,惊厥常发生在高热24小时内。表现为发热或壮热不退,突然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神志不清。发作后神志恢复较快,多在10分钟内清醒,个别惊厥后有头晕、腹痛、呕吐等症状。
1.外感惊风
主症:起病急骤,高热持续,或骤然高热,伴有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突然烦躁,神昏抽搐。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疫毒惊风
主症:持续高热,或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四肢厥冷,突然双目上视,肢体抽搐,神昏谵语,或伴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或伴见于麻疹、水痘、痄腮等疫病过程中。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痫病 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识异常病证,以突然发病,神志不清,口吐涎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重者猝然晕倒,四肢抽搐,或口中作猪羊叫声,移时自醒为特点,可反复发作,一般不伴发热,年长儿较为多见,多有家族史,脑电图检查有异常,可见尖、棘波等癫痫波形。
2.脐风 脐风即新生儿破伤风,多因接生时消毒不严格,在生后4~7天出现,临床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根据病史、发病年龄、典型症状可资鉴别。
3.慢惊风 慢惊风是与急惊风相对而言的,以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时作时止,抽搐无力为特点。多不伴有发热,神昏抽搐症状相对较轻,有时仅见手足蠕动,其性属虚、属阴、属寒,故可鉴别。
1.保持安静,减少刺激。患儿应取侧卧位,松解衣领,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唾液或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减轻脑损伤,必要时吸痰及清理口咽部分泌物。若出现窒息,则要及时施行人工呼吸。
1.控制体温,退热治疗 可辨证应用安宫牛黄丸、羚羊角粉。可用物理降温,应用温水擦浴。还可用药物降温,可口服布洛芬悬液,或对酰氨基酚口服,或以布洛芬栓纳肛。
2.控制惊厥治疗 首选地西泮,静脉缓慢注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3.小儿推拿疗法 高热,推三关,退六腑,清水河天;昏迷,捻耳垂,掐委中;抽搐,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
1.外感惊风
治法:疏风清热,息风定惊。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芦根、淡竹叶、防风、淡豆豉、栀子、钩藤、蝉蜕、僵蚕等。
加减:若高热不退者,加石膏、羚羊角粉(冲服)清热泻火息风;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加玄参、生大黄、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利咽;咳嗽明显者,加杏仁、贝母清热止咳;喉间痰鸣者,加天竺黄、瓜蒌皮清热化痰等。
2.疫毒惊风
治法:清热解毒,平肝息风。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羚羊角钩藤汤加减,常用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黄、白芍、贝母、生石膏、黄连、黄芩、栀子、水牛角、玄参、丹皮等。
加减:若痰盛者,加菖蒲、天竺黄、胆南星化痰开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厚朴、知母通腑泄热,釜底抽薪;抽搐频繁者,加石决明、全蝎、地龙息风止惊。湿热疫毒惊风,兼见呕吐腹痛,或便下脓血,治宜清热解毒,化湿息风,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高热惊厥属儿科急危重症,在治疗上,应审明病因,辨明虚实。若外感时邪化热所致惊风,宜疏风清热,息风定惊;若湿热秽毒,蕴结肠腑,郁而化火,引动肝风,宜清热化湿,解毒息风。在治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息风镇惊,又要注意原发病的处理。
临床上常配合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如血、尿、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详查脑电图、脑CT或头部MRI检查。疑有颅内感染时应做脑脊液检查。
高热惊厥发作时,必须立即控制发作以减少脑细胞损伤,在控制惊厥的同时,给予退热及抗感染处理。为了减少惊厥引发的后遗症,迅速解决惊厥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应用抗惊厥药物治疗,效果可靠。
大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恢复良好,少数患儿会转变为癫痫。少数患儿因惊厥反复发作可导致脑部损害,甚至危及患儿生命,严重危害患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