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治法是中医妇科学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治法,是针对经过辨证分析的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确立的治疗法则。遵循《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中医妇科内治法非常重视一个“调”字,提出常用的主要治法有调理脏腑、调理气血。同时还要兼顾病因辨证,审因论治,针对导致妇科疾病的六淫邪气、生物因素、病理性产物等病因确立相应的治法。
脏腑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之中,尤其重视肾、心、肝、脾在妇科的生理、病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肾藏精,主生殖,为冲任之本而系胞;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脾主中气统血、摄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而主司带脉,故和调肾、心、肝、脾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法则。具体治法要根据各脏功能的失常与所致妇科疾病的关系而和调之。
肾为先天之本,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之根本,肾又通过经络与胞宫相连。肾为水火之宅,肾中阴阳既要充盛,又要相对的平衡协调,以维持肾气的旺盛和机体功能的正常。因此,滋肾补肾是妇科疾病最重要的治法。具体应用时,要辨明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并据此选择滋养肾阴、温补肾阳和补益肾气等不同治法。
1.滋养肾阴 肾阴不足或肾精亏损者,治宜滋养肾阴,填精益髓,补益冲任。常用药有熟地黄、枸杞子、制何首乌、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龟甲、桑椹等。常用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饮)、养精种玉汤等。
若肾阴虚,阴不潜阳,阴虚阳亢,可佐以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之类重镇潜阳之品;若阴虚生内热,治宜滋阴清热,可佐以地骨皮、麦冬、生地黄、玄参、知母养阴清热之品,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肾水虚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亢盛,治宜滋阴清热,交通心肾,佐以百合、莲子心、灯心花、麦冬、五味子、夜交藤。
2.温补肾阳 肾阳虚,命门火衰,上不能温暖脾土,下不能暖宫,治宜温补肾阳,补益冲任,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常用药有菟丝子、肉苁蓉、熟附子、肉桂、淫羊藿、仙茅、杜仲、巴戟天、鹿茸、紫石英、蛇床子、补骨脂、锁阳、鹿角霜、益智仁等。常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饮)、内补丸、艾附暖宫丸、真武汤、温胞饮等。
3.补益肾气 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若肾阳虚不能温煦肾精化生肾气,则导致肾-天癸-冲任-子宫的功能失调,治宜平调肾阴阳为主,选用能阴阳并补的药物,如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枸杞子,并加入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以后天养先天,则肾气自旺。常用方如肾气丸、寿胎丸、补肾固冲丸、归肾丸、大补元煎、毓麟珠、二仙汤等。
滋肾补肾是妇科主要治法,临证时要注意调补肾的阴阳平衡。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同时,因肾与肝精血相生,乙癸同源;肾与脾为先天、后天,互相滋生,故要注意肾与肝、脾、气血、冲任的相互关系。
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血脉,而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心在妇女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补益心血、宁心安神对女性月经周期调摄、胎元安固、妊育等起统摄作用。
1.养血安神 素体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不宁者,治宜养血安神。常用药有当归、丹参、枸杞子、女贞子、桑椹、茯神、酸枣仁、红花等。常用方包括四物汤、酸枣仁汤、归脾汤等。
2.清心安神 若心火上炎,内扰神明,可出现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治拟清心、降火、安神。常用药有钩藤、莲子心、炒黄连、煅龙齿、茯神、生地黄。常用方包括二齿安神汤、天王补心丹等。
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司冲脉,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肝经绕阴器,抵小腹,过乳头,上颠顶。肝在妇女的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肝气平和,妇女经、孕、产、乳正常;反之则肝失条达,肝血不足,诸病丛生。因此,疏肝养肝是治疗妇科病的重要法则。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主要有疏肝解郁、养血柔肝、扶脾抑肝、疏肝清热利湿等。
1.疏肝解郁 素性忧郁或七情内伤,使肝气郁结,治宜疏肝解郁,常用药有柴胡、郁金、川楝子、合欢皮、八月札、素馨花、玫瑰花、香附、青皮、佛手、枳壳等。常用方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若郁久不解化火,出现肝郁化火证候,治宜疏肝解郁泻火。常用药有牡丹皮、栀子、黄芩、桑叶、夏枯草、菊花等。常用方如丹栀逍遥散。
2.养血柔肝 肝体阴而用阳,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营阴不足,肝血衰少,治宜养血柔肝。常用药有白芍、枸杞子、桑椹、女贞子、何首乌、当归、地黄、桑寄生、山茱萸、当归。常用方如杞菊地黄丸、调肝汤、一贯煎、四物汤。若阴虚阳亢,则宜育阴潜阳,可加入石决明、羚羊角、钩藤、天麻、珍珠母等潜阳之品。常用方如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三甲复脉汤等。
3.扶脾抑肝 《难经·七十七难》指出:“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肝强脾弱,治宜扶脾抑肝。常用药有白术、茯苓、山药、白芍、陈皮等。常用方如痛泻要方。
4.疏肝清热利湿 肝郁乘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或肝经湿热下注冲任或任带二脉,治宜疏肝清热利湿。常用药有龙胆草、车前子、黄芩、黄柏、栀子、泽泻、茵陈等。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清肝止淋汤、四妙散。
临床在运用疏肝养肝时,尤应注意疏肝不能过于香燥动阴,而调肝以柔养为本,以柔制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脾与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水谷,冲脉又隶于阳明。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易导致妇科疾病。因此,健脾和胃也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法则。在具体应用时,主要有健脾养血、健脾除湿、补气摄血、和胃降逆等。
1.健脾养血 凡脾虚化源匮乏,气血虚弱,冲任血海空虚,治宜健脾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常用药有党参、白术、茯苓、大枣、炙甘草、黄芪等健脾益气,辅以熟地黄、白芍、当归、制何首乌,共奏气血双补之效。常用方如八珍汤、人参养荣丸等。
2.健脾除湿 脾主运化,若脾阳不振,水湿内停,下注损伤任、带,或泛溢肌肤或湿渗胞中,可发生带下病、胎水肿满、子肿;若湿聚成痰,壅滞冲任,闭塞子宫,可发生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症等。治宜健脾除湿。常用药有苍术、白术、茯苓、大腹皮、陈皮、扁豆、法半夏、白芥子、石菖蒲、胆南星、海藻、浙贝母等。常用方如完带汤、白术散、苍附导痰丸、二陈汤等。
3.补气摄血 脾主中气,其气宜升。若脾虚气弱,统摄无权,则气不摄血,冲任不固,发生月经过多、崩漏、胎漏、产后血晕、产后恶露不绝等。治宜补气摄血。临床上需注意分清阴阳。若阴虚,治宜益气养阴止血。常用药有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山药、白芍、龟甲、知母、山茱萸等。常用方如生脉散、上下相资汤等。若脾阳虚,下焦虚寒,摄纳无权,治宜温阳益气摄血。常用药有高丽参、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骨脂、炮姜、艾叶、肉桂、熟附子、鹿角霜。常用方如举元煎、六味回阳饮、固本止崩汤、独参汤、参附汤等。
4.和胃降逆 胃主受纳水谷,胃气主降,以和为贵。胃寒、胃热或热邪耗伤胃阴,均可导致胃失和降而呕逆。治宜和胃降逆。常用药有温胃的砂仁、豆蔻、藿香、吴茱萸、丁香、苏叶、炮姜;清胃的竹茹、黄连、黄芩,以及养胃阴的石斛、麦冬、天花粉、枇杷叶、芦根。常用方如香砂六君子汤、陈夏六君汤、理中汤、小半夏茯苓汤、橘皮竹茹汤等。
妇人以血为本,经、孕、产、乳以血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妇女若气血和调,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盛,经、孕、产、乳正常。若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则导致妇科疾病。气血失调既是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又常是妇科疾病的结果。因此,调理气血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法则。调理气血首先要分辨病在血还是在气,辨其虚、实、寒、热,然后确定补、消、温、清等具体治法。一般来说,寒、热、湿邪主要引起血分病,七情内伤多引起气分病。
经、孕、产、乳以血为用,又易耗血,加之病因病机影响冲任,导致血海空虚,胞宫、胞脉、胞络失养或冲任匮乏;气随血泄,或脾气亏虚,冲任不固。治宜补益气血。
偏血虚者,治宜补血养血为主,佐以补气。常用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黄、黄精、阿胶、枸杞子、何首乌、龙眼肉、鸡血藤。常用方如四物汤、胶艾四物汤。但妇女体质阴柔,补血药又多滋腻,若脾胃功能欠佳,往往难以消化吸收,此时则应用健脾益气以生化气血的间接补血法。常用方如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滋血汤等。又因精血同源而互生,对于精亏血少所致的生殖功能衰退性疾病,可补肾益精以生血。常用方如归肾丸、大营煎、小营煎、调肝汤、养精种玉汤及刘奉五“四二五合方”(四物汤、二仙、五子衍宗丸合方)等。
偏气虚者,治宜健脾补气,或补益肾气,佐以养血。常用药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常用方如四君子汤。若中气下陷,治宜补中益气,升提固脱,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
七情内伤易伤气,使气机不畅,郁滞不行,治宜行气(或疏肝)解郁,常用药有柴胡、枳壳、香附、合欢皮、青皮、佛手、木香、天台乌药、川楝子等。常用方如逍遥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若出现气机逆乱,多涉及肝、胃及冲脉,治宜行气降逆。常用药如沉香、降香、枳壳、厚朴、法半夏、苏子、枇杷叶、代赭石、柿蒂。常用方如顺经汤、香砂六君子汤。
血液浓度有所改变,呈现浓、黏、凝、聚状态,以致流行迟滞或渗出脉道之外而成离经之血,皆属于瘀。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常用药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茺蔚子、益母草、当归、川芎、川牛膝、王不留行、三棱、莪术、血竭、泽兰、刘寄奴、苏木、五灵脂、蒲黄、田七、延胡索、水蛭、大黄、虻虫、䗪虫、茜草、紫草等。寒凝、热灼、气滞、气虚或外伤均能引起血瘀,故临证时仍须细辨致瘀之因而调治,方能提高活血化瘀之功。若寒凝血瘀,则脉道收引,血行不畅,以致胞脉阻滞,治宜温经活血。常用方如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生化汤。若热灼成瘀,治宜清热凉血化瘀,常用方如下瘀血汤、抵当汤、逐瘀止血汤、血府逐瘀汤、解毒活血汤等。若气虚血瘀,治宜益气化瘀,常用方如补阳还五汤、举元煎合失笑散等。若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常用方如膈下逐瘀汤、金铃子散、通瘀煎等。
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还应综合瘀血病变程度与患者体质情况进行筛选。活血化瘀药常根据其药物作用程度有和血、活血、破血之分。和血者系指有养血活血作用的药物,如当归、赤芍、三七、鸡血藤等;活血者包括川芎、红花、蒲黄、五灵脂、益母草、泽兰、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姜黄等活血、行血、通瘀之品;破血者为有破血消癥攻坚作用之品,如水蛭、虻虫、桃仁、血竭、三棱、莪术、䗪虫之类。体虚或需长期服用活血、破血药时应注意攻补兼施。
《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妇人腹中瘀血者……久则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其指出了瘀血久积为癥瘕之机理。临床上可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陈旧性异位妊娠包块等,可在活血化瘀药中加入软坚散结消癥之品,如虫类化瘀药及三棱、莪术、昆布、猫爪草、浙贝母、海藻、荔枝核、鳖甲等。
对于妊娠期使用活血化瘀药,《内经》虽然提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衰其大半而止”的妊娠期用药原则,但大多认为凡祛瘀、破血药妊娠期应禁用或慎用。中药药理也证明孕期使用某些活血化瘀药可致堕胎和致畸,故在孕期应慎用或禁用药性峻猛的化瘀药。但在妊娠期出现血瘀表现时,则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适当选用药性平和的活血化瘀药,如三七末、生蒲黄、五灵脂、地榆、丹参、茜草等。
寒邪客于冲任、胞宫、胞脉、胞络,引起经脉出现拘挛、蜷缩类病理改变,影响气血运行,形成瘀血。治宜温经散寒。常用药物有桂枝、吴茱萸、艾叶、附子、肉桂、干姜、小茴香、花椒。然而寒亦有内外、虚实之分,外寒、实寒从肌肤入侵或从阴部上客,使脉道收引,血为寒凝,以致胞脉阻滞。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常用方如《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证治准绳》吴茱萸汤。若脏腑功能不足,生化失期,致阳虚阴寒内盛,冲任虚寒,治宜温肾扶阳或温补命门。又寒易与血结,影响气血运行及生化,可配伍补血活血稍加益气和温养冲任之品。常用方如《金匮要略》温经汤、艾附暖宫丸。
若寒邪与风、湿之邪合并则风寒、寒湿为患,治当温经散寒与祛风、除湿法合用。
素体阳盛血热或感受热邪,或热邪入血,以致血中蕴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者,治宜清热凉血。常用药有金银花、连翘、夏枯草、黄芩、黄连、栀子、黄柏、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白薇、紫花地丁、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常用方如清经散、清热固经汤、保阴煎、黄芩四物汤、清热调血汤、龙胆泻肝汤。若热邪炽盛,可蕴积成毒,热毒与血结,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常用药有虎杖、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青天葵、半枝莲、土茯苓、紫花地丁、牡丹皮、桃仁、赤芍、毛冬青、益母草、大黄、炮山甲(山甲用代用品,下同)及蚤休。常用方如解毒活血汤、五味消毒饮、托里消毒散、大黄牡丹汤等。
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聚而成痰,病程缠绵经久难愈。治宜祛湿化痰。湿邪亦有内、外之分,生于内者,多与机体水液代谢活动相关的脏腑功能失常有关,或因气滞而津液环流受阻所致,故祛湿常与健脾、补肾、理气行滞法合用。湿又易于合邪和转化,如与寒并,则成寒湿;与毒邪相合,则为湿毒;湿郁日久化热,则为湿热;湿聚成痰,则属痰湿。治疗当分别予以利水渗湿、清热利湿、化湿除痰之法。常用药有苍术、白术、茯苓、大腹皮、陈皮、扁豆、法半夏、白芥子、石菖蒲、胆南星、海藻、浙贝母、竹茹、莱菔子等。代表方如止带方、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苍附导痰丸、启宫丸等。
妇科外治法用于临床已有悠久的历史,是妇科临床常用的一种治法,主要应用于胞中、阴户、阴道等局部病变,《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外洗阴户、阴中纳药等不同的外治法治疗妇科病证的记述,近代妇科临床又有所发展,如外敷、热熨、阴道冲洗、药物离子导入法、宫腔注入、肛门导入、针灸、推拿等治法,为中药治疗妇科病开辟了多方法、多途径给药的新思路,不仅可以达到杀虫、止痒、清热解毒、止血、止带、祛寒、消肿、排脓、生肌等功效,也减少了药物对胃肠和肝肾的副作用。若局部病变影响或累及全身,或局部病变为全身病变在局部的反应时,又需外治用药和内服方药合用,进行整体调治。
外治法一般在非行经期进行,凡阴道出血或患处出血、溃疡者禁用,妊娠期慎用。外阴熏洗、阴道冲洗等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浴具需消毒,必要时应同时治疗性伴侣,以免交叉感染而影响疗效。肛门导入、下腹部敷熨前最好排空直肠和膀胱,以利于病位对药物的吸收及渗透。
外阴熏洗是以煎好的中药蒸气向阴户进行熏蒸,以及用温度适宜的药液进行淋洗和浸浴的一种外治方法。其机制主要是借助药液的热度温通经络,促使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达到清热解毒、止带消肿的目的。常用于阴疮、阴痒、带下病等。常以清热解毒为主,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虎杖、黄柏、连翘等。
使用方法:将所用药物包煎,煮沸20~30分钟后方可外用。同时将药水倾入专用盆内,趁热熏洗患部,先熏后洗,待温度适中可以洗涤外阴或坐盆,每次10分钟。
阴道冲洗是用阴道冲洗器将中药药液注入阴道,在清洁阴道的同时使药液直接作用于阴道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盆腔或阴道手术前的准备,以及带下病、阴痒等的治疗。冲洗药液应根据冲洗目的而选用。若为了手术前的准备,可用普通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如1∶1000新洁尔灭等。如用于治疗带下病、阴痒,则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选用中药。常用药有忍冬藤、苦参、白鲜皮、蛇床子、蒲公英、黄柏等清热解毒、利湿杀虫药和荆芥、薄荷、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痒药。
使用方法:将所用药物包煎,煮沸20~30分钟后,待药水温度适宜时(与体温基本一致),置阴道冲洗器内进行冲洗。月经期停用,妊娠期慎用。
阴道纳药是用中药研成细末或制成栓剂、胶囊、膏剂等剂型,纳入阴道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治疗带下病、阴痒等证。其主要机制是利用药物留置阴道内,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作用时间长,且直接接触患部,药物能发挥直接的治疗作用。常用药有清热解毒药,如黄连、黄柏、虎杖等;解毒祛腐药,如百部、蛇床子、五倍子、硼砂、枯矾等;收敛生肌药,如白及、珍珠粉等;收敛止血药,如炉甘石、炒蒲黄、血竭等。临床常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病因配伍组方和选用妇炎平胶囊、宫颈炎康栓等中成药。
使用方法:若为栓剂、片剂或胶囊等,可嘱患者清洗外阴后,自行放置于阴道后穹隆;膏剂可涂于无菌纱布上,粉剂及药液可蘸在带线棉球上,由医务人员按常规操作置于创面上,棉线尾露出阴道口2~3cm,以便患者隔日取出。若带下量多,宜先行阴道冲洗,待白带清除后再行纳药为佳。
宫腔注入是将中药制成注射液,常规消毒后注入宫腔及输卵管内,以了解输卵管的通畅情况,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菌消炎,促进粘连松解和吸收,以及加压推注的钝性分离作用等综合治疗效应。用于治疗宫腔及(或)输卵管粘连、阻塞造成的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常用药有复方丹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或以活血化瘀药如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莪术制成注射液。
使用方法:应在月经后3~7天内进行,隔2~3天1次,2~3次为1个疗程。每次药量为20~30mL,注射时观察有无阻力、药液回流,患者有无腹痛等情况,术后和术前禁止性生活。忌用中药煎剂直接宫腔注入。
肛门导入是将药物制成栓剂纳入肛内,或煎煮成药液保留灌肠。药物在直肠内吸收,增加盆腔血液循环中药物的浓度,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等病的治疗。本法常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药配伍组方,清热解毒药如红藤、毛冬青、败酱草、黄柏、金银花等,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当归、川芎、红花等。有癥块者加三棱、莪术。
使用方法:如采用栓剂,可嘱患者每晚睡前自行放入肛内。若为中药保留灌肠,可用一次性灌肠袋或导尿管从肛门插入10~14cm,将温度适中药液100mL缓慢灌入,保留30分钟以上,于睡前注入保留至次晨疗效更佳。给药前应尽量排空二便,给药后卧床休息30分钟,以利于药物的保留。每天1次,7~10天为1个疗程。
1.外敷 此法是将外治药物的水剂或制成的膏剂、散剂等,直接贴敷在患处,达到解毒、消肿、止痛、利尿或托脓生肌等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常用于治疗妇科痛证,如痛经、盆腔炎腹痛、产后腹痛、产后外阴肿痛、妇产科手术后腹痛等,也用于产后小便不通、癥瘕和不孕症等。常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生肌排脓类中药。
使用方法:膏剂多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中药加入皮肤渗透剂制成。常用药物如痛经膏、痛经贴。用时将橡皮膏贴于气海、关元、三阴交、肾俞、膀胱俞等穴位或痛点,作用时间持久,多用于妇科痛证。散剂由行气活血、祛瘀消癥、通络止痛,佐以温经散寒或清热凉血的中药加工成粗粒,棉布袋装,封口成包。常用方如消癥散、双柏散、伤科七厘散等。用时浸湿药包,隔水蒸15分钟,外敷患处。糊剂是将药物加工成细末,用时加水或水与蜜糖等量,调成糊状敷于下腹部或患处。
2.热熨 本法是将药物加工并加热敷贴患部,借助药理和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或温经通络的目的。适用于寒凝气滞的妇科痛证,如痛经、慢性盆腔炎、妇产科术后腹痛,或癥瘕、产后小便不通等。药物选用外敷法适用于寒凝气滞型的药剂。
使用方法:将药物切碎,或为粗末,或加适当辅料如盐、葱、麦、酒、醋等,经炒、蒸、煮后熨敷,或置热水袋等以热气外熨,或加用红外线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等现代理疗仪器,药物的温度维持在40~45℃,使药力和热力相结合,以达治病的功效。近年来,国内有研究使用中草药粗末加入致热物质(如坎离砂等),袋装密封。用时抖动药袋5分钟,药袋开始发热即可热敷患处,30分钟后热度可达45℃左右,可持续发热10~15小时。
药物离子导入是运用中草药药液,借助药物离子导入仪的直流电场作用,将药物离子经皮肤或黏膜导入盆腔,并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使药效充分发挥,以治疗慢性盆腔炎和妇科手术后盆腔腹膜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常选择2~3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组方,也可用黄连素或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使用方法:用纸湿透药液放于消毒的外阴布垫上,接阳极,腰骶部接阴极,电流为5~10mA,每次20分钟,疗程根据病情拟定。
1.针灸 针灸是在人体经络腧穴上施行针刺、艾灸、注药、埋线、通电及激光辐照等,取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以达到治病目的的方法。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针灸甲乙经》叙述了53种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乳子下赤白,腰俞主之”“女子阴中寒,归来主之”。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有多方面、多环节、多水平和多途径的调节作用,具有抗感染、抗休克、镇痛等效果。常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胎位不正、胎死不下、产后小便不通、产后缺乳、盆腔炎、不孕症、阴挺等妇科疾病。
使用方法:妊娠期慎用,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时禁针。
2.推拿 推拿作用于体表局部,通过健运脾胃、行气活血祛瘀,达到调整脏腑阴阳功能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是机械作用、热作用、生物电作用和生物场的综合作用,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痛经、带下病、乳痈、阴挺、经断前后诸证、产后腹痛、产后耻骨联合分离、胎位不正等。
使用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是手法的熟练程度、辨证施治的准确程度。
外治法种类繁多,上述常用的妇科外治法,各有特点,难以互相取代,临床上可交替应用,或2~3种一组,或外治法与内治法配合运用,对某些疾患会有相得益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