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56岁。行下腹部疝修补手术后5月余,伤口破溃不愈3周来院就诊。术中植入疝修补平片,既往曾在外院行换药治疗,但疮面不断扩大,伤口周围出现多个破口,从破口处不断流脓;探针可探及最深达2.5cm,有大量深褐色脓液流出。下腹部CT平扫示:创面周围软组织层面可见多处低密度影,并与外界相通。
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的病理性盲道。属于中医漏管范畴。随着现代医学手术技术的发展,术中人工医用材料植入的增多,临床上形成窦道的病例数有所增多,且病情较为复杂。其临床特点是表现为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管道,有一个或多个外口,管道或长或短,或直或弯。《诸病源候论·诸瘘候》中提出“脓血不止,谓之漏也”,并认为“诸瘘者,谓瘘病初发之由不同,至于瘘成,形状亦异,有以一方而治者,故名诸瘘,非是诸病共成一瘘也。”《千金翼方》云:“痈之后脓汁不止,得冷即是鼠瘘。”痈疽溃期,感受外邪亦可致漏。《外科精要》曰:“疮疡为漏,皆因元气不足,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或寒气相搏,稽留血脉,腐溃既久,阳气虚寒,外邪乘虚下陷,即成是患。”
多由外来伤害,局部残留异物或人工医用材料植入术后感受邪毒,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热盛肉腐化脓,久溃不愈形成腔道。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手术外伤或异物残留导致的局部感染。
1.诊断
(1)临床表现 常有局部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或附骨疽、流痰等外科感染病史。局部有疮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时多时少,经久不愈;有时疮口可见手术丝线、死骨流出;疮周皮肤可出现潮红、丘疹、糜烂等表现,瘙痒不适;病久疮周皮肤暗紫,疮口胬肉突起;一般无全身症状。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引流不畅,则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有发热等症状。见彩图6-5。
(2)辅助检查 将球头探针插入窦道可探查其深浅、走行。X线窦道造影、B超、CT等检查可明确窦道的位置、形态、数量、长度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有利于治疗和评判疗效。脓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有助于了解细菌种类,指导用药。
2.鉴别诊断
漏管 发生于空腔内脏器官与体表的异常管道,如消化道、泌尿系等,至少有2个口,即内口与外口,外口流出物多为空腔脏器内容物。
以外治为主,必要时配合辨证内治。
1.辨证论治
(1)余毒未清证
证候:疮口脓水淋漓,疮周红肿热痛,或瘙痒不适;可伴有轻度发热;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金银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等。红肿热痛者,加半枝莲、七叶一枝花等。
(2)气血两虚证
证候:疮口脓水稀薄,肉芽色淡不泽;伴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纳差寐少;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人参、川芎、当归、白芍、白术、金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等。
2.外治疗法
(1)腐蚀法 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药线蚀管引流,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有丝线、死骨等异物应及时取出。待脓液由多而稀薄转为稠厚时,改用八二丹药线引流1~2周。脓净后用生肌散。
(2)垫棉法 生肌收口时窦道部位盖以棉垫数层,阔绷带加压缠缚,以促进窦道愈合,尤其是腋部、腘窝部、乳房部等。项部加用四头带,腹部加用腹带,会阴部用丁字带。疮口愈合后继续加压2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3)扩创法 适用于脓液引流不畅,窦道部位允许做扩创手术者。采用手术方法扩大创口并清除异物、坏死组织和窦道壁的纤维组织,使之引流通畅。
(4)冲洗法 适用于手术后形成的窦道,管道狭长,药线无法引流到位,又不宜扩创者。用输液针头胶管插入窦道,接注射器缓慢注入清热解毒药液冲洗,每日1次。
(5)负压引流法 适用于冲洗窦道后,窦道内脓液引流不尽,坏死组织及脓液不易自行排出者。在疮面及窦道内置入负压引流材料后贴膜封闭疮面及窦道外口,外接负压引流设备予以负压引流,持续3~5天,可充分引流窦道内脓液及坏死组织,利于窦道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6)切除法 在对窦道彻底冲洗后,采用手术方法完整切除窦道壁的纤维组织,由里向外缝合,加压包扎。
1.手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2.感染性疾病手术时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引流通畅,尽快愈合创口。
3.保持窦道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湿疮发生。
4.加强营养,促进疮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