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某,女,27岁。自诉左颐颌部肿疼9天,以耳垂下部最为显著,稍感张口困难,并伴有高热。曾在某院口腔科静滴抗生素3天,高热稍减,但肿不消。检查:左颐颌部有漫肿如桃大,压痛;右颐颌部也有如枣大一块肿硬,呈扁平形,边缘不明显。体温38.5℃。
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疡科心得集·辨发颐豌豆疮论》说:“发颐,乃伤寒汗下不彻,余热之毒未除,邪结在腮颌之上,两耳前后硬肿疼痛。”本证经属阳明少阳,阳明者胃火上壅,少阳者肾阴虚而相火上攻,多交互而作,内外合邪,故颐肿为表,脏腑虚实为本。《外科秘录》称之为“颐发”,又称“汗毒”。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外感风寒、风温之邪,或热病后遗毒于内,或情志郁结、饮食不节,郁热内生,致使火热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本病。
西医学认为,本病为化脓性致病菌(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全身及口腔的免疫能力减弱时,经腮腺导管逆行进入腺体而发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1.诊断
临床表现 多发于成年人,尤多见于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后及大手术后或体质虚弱者,多数是单侧发病,亦可双侧同时发病。
初起颐颌之间发生疼痛及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感困难。继则肿胀逐渐显著,并延及耳之前后,以耳垂下部最为显著。如压迫局部,在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此时张口困难,唾液分泌大为减少,并可出现暂时性口眼歪斜之症。
发病7~10天腮腺部疼痛加剧,呈跳痛,皮色发红,肿胀更甚,肿势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压痛明显,按压局部有波动感,同时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稠脓性分泌物。若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皮肤或口腔黏膜处溃破,脓出臭秽。
初起有轻度发热,严重时体温可高达40℃左右,口渴纳呆,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如患者极度衰弱,或失于调治,或因过投寒凉攻伐之品,常可使肿势漫及咽喉而见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志昏糊等毒邪内陷之证。
2.鉴别诊断
(1)痄腮 多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常有本病接触史。发于颐颌之间,多为双侧性,色白漫肿,酸多痛少,不化脓。
(2)颈痈 多发生于颈部、颌下的一侧,虽可化脓,但无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红肿。
(3)骨槽风 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有拔牙史,腮颊部漫肿疼痛,色红或白,牙关拘紧,不能咀嚼,脓成溃后疮口日久不收,且有死骨排出。
本病宜早期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为主。
1.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证
证候:颐颌之间结块疼痛,张口不利,继则肿痛渐增,检查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常现红肿,压迫局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伴身热恶寒,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等。热甚,加栀子、生石膏(打碎);便秘,加瓜蒌仁(打碎)、生大黄(后下)、枳实。
(2)毒盛酿脓证
证候:颐颌间结肿疼痛渐增,甚至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焮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能挤出脓性分泌物;伴高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等。常用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等。
(3)热毒内陷证
证候:颐颌间肿胀平塌散漫,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焮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咽;壮热口渴,痰涌气粗,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营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
方药: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常用水牛角、生地黄、金银花、连翘、玄参、黄连、竹叶心、丹参、麦冬等。
(4)余毒未清证
证候:患者多有数月以至数年的反复发作病史,发作时颐颌部肿痛,触之似有条索状物,进食时更为明显。在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患者口内常有臭味,晨起后挤压腮腺部可见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有黏稠的涎液或脓液溢出;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脾泄热,化瘀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酌加夏枯草、连翘、黄芩、玄参、莪术等。常用陈皮、半夏、茯苓、僵蚕、黄连、甘草等。
2.外治疗法
(1)初起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脓成 及早切开排脓。
(3)溃后 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口腔黏膜出脓处,用青吹口散外搽,每天4~5次。脓尽改用生肌散、红油膏外敷。
3.其他疗法
(1)板蓝根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2)西黄丸或醒消丸,每次3g,每日2次。
1.急性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饮食及辛辣刺激之品。
2.热病后、大手术后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经常用板蓝根30g煎汤或淡盐水漱口。
3.保持大便通畅。病久反复发作者可做腮腺部按摩,急性发作时暂停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