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蜂窝组织炎。其临床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或中软而不溃,全身症状明显。
发在中医文献中常和痈、有头疽共同命名。有些虽名为发,其实属有头疽范围,如《外科启玄》中的“体疽发”“对心发”“莲子发”等虽有发的病名,实质均是有头疽。此外,有些痈之大者属发的范围,应命名为发,但文献中亦有称作痈的,如锁喉痈、臀痈等。
常见的有发生于结喉处的锁喉痈、生于臀部的臀痈、生于手背部的手发背、生于足背的足发背,虽均属发的范围,但因证治不同,故分别叙述。
李某,男,10岁。颈前红肿热痛2天,发热1天。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结喉处漫肿疼痛,1天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6℃,且局部皮色渐红,漫肿灼热,疼痛加剧,肿块质地中等,范围较大,压痛明显。
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其临床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本病多因外感风温,客于肺胃;或患痧痘、麻疹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或素体虚弱,口唇齿龈生疮、咽喉糜烂等感染邪毒,导致痰热上蕴结喉,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1.诊断
(1)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结喉部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两颈,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可因肿连咽喉、舌下而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而发生痉厥。若肿势渐趋局限,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部溃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2.鉴别诊断
(1)颈痈 初起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范围相对较小,灼热疼痛,经7~10日成脓,10~14日可以愈合,伴有明显外感风温症状。
(2)瘿痈 发病前多有风温、风热症状,颈前结喉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疼痛牵引至耳后枕部,较少化脓。
治疗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病初兼用疏风清热之品;中期佐以凉血透脓;后期应顾护气血津液及脾胃。成脓后应及早切开减压。必要时配合西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痰热蕴结证
证候:红肿绕喉,坚硬疼痛,肿势散漫;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黄芩、黄连、甘草、玄参、连翘、板蓝根、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等。壮热口渴者,加生地黄、天花粉、生石膏;便秘者,加枳实、生大黄、芒硝;气喘痰壅者,加鲜竹沥、天竺黄、莱菔子;痉厥者,加安宫牛黄丸化服,或紫雪散吞服。
(2)热胜肉腐证
证候:肿势局限,按之中软应指,脓出黄稠,热退肿减;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贝母、天花粉、当归尾、赤芍、甘草、皂角刺等。
(3)热伤胃阴证
证候: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溃出,收口缓慢;胃纳不香,口干少津;舌光红,脉细。
治法:清养胃阴。
方药:益胃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黄芪、金银花等。
2.外治疗法 初起用玉露散、金黄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成脓后应及早切开减压,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1.积极处理原发病灶。
2.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痰壅时取半卧位。初期、成脓期宜进半流质饮食。
王某,男,48岁。左侧臀部红肿热痛5天伴发热1天。半个月前患者因急性扁桃体炎在左侧臀部肌内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3天后臀部出现硬块,自用热毛巾外敷后未见明显改善。5天前患者出现左侧臀部红肿灼热疼痛,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今晨患者发现左侧臀部疼痛进一步加重,伴发热,体温38.4℃。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肌内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臀痈》中记载:“臀痈证属膀胱经,坚硬闷肿湿热凝,肉厚之处迟溃敛,最宜红活高肿疼。”《洞天奥旨·臀痈》曰:“臀之上乃足太阳膀胱之所属也。本经多血少气,而臀上尤气之难周到者也,故不生痈则已,一生痈则肉必大疼,以气少不及运动耳。”总的来说,臀痈的临床特点可概括为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急性者多由湿热火毒内生,或臀部注射时感染毒邪,亦可从局部疮疖发展而来,导致湿热火毒相互搏结,逆于肉理,营气不从,肉腐化脓而成。
慢性者多由湿痰凝结,或注射药液吸收不良所致。
1.诊断
(1)临床表现 局部常有注射史,或患疮疖,或臀部周围有皮肤破损病灶。
急性者多由于肌内注射染毒引起,臀部一侧初起疼痛,肿胀焮红,患肢步行困难,皮肤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红肿逐渐扩大而有硬结。2~3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黑色腐溃,或中软不溃。溃后一般脓稠,若伴有大块腐肉脱落,以致疮口深大而形成空腔,则收口甚慢,需1个月左右方能痊愈。初起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及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酿脓时壮热不退,待脓出腐脱后诸症逐渐减轻。
慢性者初起多漫肿,皮色不变,红热不显而结块坚硬,有疼痛或压痛,患肢步行不便,进展较为缓慢,全身症状也不明显。一般经过治疗后,多能自行消退。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2.鉴别诊断
(1)有头疽 患处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并作,溃烂时状如蜂窝。
(2)流注 患处漫肿疼痛,皮色如常,不局限于臀部一处,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
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外治切开排脓时,切口应取低位、够大够深,以排脓通畅为目的。
1.辨证论治
(1)湿火蕴结证
证候:臀部先痛后肿,焮红灼热,或湿烂溃脓;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金银花、贝母、天花粉、当归尾、赤芍、甘草、皂角刺、黄连、黄柏、栀子等。局部红热不显者,加重活血祛瘀之品,如桃仁、红花、泽兰,适当减少清热解毒之品。
(2)湿痰凝滞证
证候:漫肿不红,结块坚硬,病情进展缓慢;多无全身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缓。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贝母、天花粉、川芎、当归尾、赤芍、甘草、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
(3)气血两虚证
证候:溃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黄芪、白芍、川芎等。
2.外治疗法
(1)未溃时红热明显者用玉露膏,红热不显者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
(2)成脓后宜切开排脓。切口应注意低位、够大够深,并清除腐肉,以排脓顺畅为目的。
(3)溃后用八二丹、红油膏盖贴,脓腔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疮口有空腔不易愈合者,用垫棉法加压促进愈合。
1.患病后宜少活动,否则易使肿势扩散而病情加剧。
2.肌内注射必须注意消毒,并注意使粉针剂充分溶解后再注射。
陈某,男,37岁。右手背红肿热痛4天,发热1天。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背部红肿,边界不清,胀痛不适,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症状改善不明显。1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7.9℃,右手背部红肿灼热疼痛,红肿边缘欠清,压痛明显。
手发背是发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手背毒、手背发、蜘蛛背。其临床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若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湿火内生,或局部外伤染毒,导致湿热结聚手背,气血壅滞,热胜肉腐所致。
1.诊断
(1)临床表现 初起手背漫肿,边界不清,胀痛不舒,或有怕冷、发热等全身症状。在7~10天时化脓,患部中间肿胀高突,皮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全身症状加重。若按之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夹有血水,逐渐脓少而愈合。如2~3周肿势不趋限局,溃出脓稀薄而臭,是为损骨之征。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摄片可确定有无死骨。
2.鉴别诊断
(1)托盘疔 病在手掌部,手掌部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突出,并伴手背部肿胀。
(2)毒虫咬伤 被毒虫咬伤后,手背迅速肿起,或红热疼痛,或伴风团,咬伤处可见瘀点。严重者疼痛剧烈,可伴皮肤坏死;若毒邪走散,循经走窜可引发红丝疔;若毒邪走散入营,也可危及生命。
初起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脓成后宜透脓托毒,溃后则宜补益生肌。
1.辨证论治
(1)湿热壅阻证
证候:手背漫肿,红热疼痛,化脓溃破,伴皮肤湿烂,易损筋伤骨,疮口难愈;或伴壮热恶寒,头痛骨楚;舌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金银花、贝母、天花粉、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当归尾、赤芍、甘草、皂角刺、乳香、没药等。
(2)气血不足证
证候:日久肿势不趋限局,溃后脓液稀薄;伴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人参、川芎、当归、白术、金银花、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等。
2.外治疗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脓成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1.加强劳动保护,若手部外伤,应及时治疗,勿使毒邪从皮肤破损处乘隙而入。
2.患手忌持重,并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手背朝下以利引流。
3.疮口收敛后,可加强患肢功能锻炼以恢复其功能。
毛某,女,39岁。左足背红肿热痛3天。患者自诉5天前外出郊游,左足小指外侧磨破皮肤,当时未予及时处理,3天前出现左足背部红肿灼热疼痛,今左足背红肿胀痛进一步加剧,压痛明显,行走不便。
足发背是发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全足背高肿焮红疼痛,足心不肿。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足背部蜂窝组织炎。
本病多因局部外伤感染毒邪,或湿热下注,导致湿热毒邪壅阻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1.诊断
(1)临床表现 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影响活动。一般5~7天迅速增大化脓,伴有寒战高热、纳呆、泛恶等全身症状。溃破后脓出稀薄,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多随之减轻。
(2)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2.鉴别诊断
丹毒 患部皮色鲜红,边缘清楚,一般不化脓腐溃,常有反复发作史。
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
1.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方药:五神汤加减。常用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金银花、茯苓、甘草等。成脓者加皂角刺。
2.外治疗法 参照“手发背”。
1.患足忌行走。宜抬高患肢,并使患足置于有利于脓液引流的位置。
2.有足部外伤时应及时治疗,勿使毒邪从皮肤破损处乘隙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