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中药的药性功用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在一起应用,称作中药的配伍。

从中药的发展史来看,在医药萌芽时代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物的形式,后来由于药物品种日趋增多,人们对药性特点不断明确,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由于疾病可表现为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情,因而用药也就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配伍用药的规律,从而既照顾到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因此,掌握中药的配伍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意义重大。

前人将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中药的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药物配合应用,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有的可以增进原有的疗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产生毒副作用。因此,《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中药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神农本经名例》进一步总结说:“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中药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都是谈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1.单行 是指单用一味中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中药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它符合简便验廉的原则。如独参汤,即重用人参一味药,治疗大失血等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清金散,即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肺热咳嗽的病证;再如马齿苋治疗痢疾、夏枯草膏消瘿瘤、益母草膏调经止痛、鹤草芽驱除绦虫、柴胡针剂发汗解热、丹参片治疗胸痹心绞痛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2.相须 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中药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附子、干姜配合应用,以增强温阳守中、回阳救逆的功效;陈皮配半夏以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像这种同类相须配伍应用的例证,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相使 是将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中药配合应用,以其中一种中药为主,另一种中药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明目,可以增强枸杞子的补虚明目作用;又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为清胃降火、消肿止痛的主药,牛膝引火下行,可增强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里急腹痛,黄连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的主药,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的功效。可见相使配伍药不必同类,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4.相畏 是指一种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中药降低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音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得到缓解;甘遂畏大枣,大枣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损伤正气的毒副作用;熟地畏砂仁,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常山畏陈皮,陈皮可以缓和常山截疟而引起恶心呕吐的胃肠反应。这都是相畏配伍的范例。

5.相杀 是指一种中药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麝香杀杏仁毒、绿豆杀巴豆毒、生白蜜杀乌头毒、防风杀砒霜毒等。由此可见,相畏和相杀没有本质的区别,是从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对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对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配伍方法,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

7.相反 是指两种中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详见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药物。

上述中药的七情配伍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相恶则是因为中药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减弱其中一种中药的功效;相反则是中药相互作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故相恶、相反是中医配伍用药的禁忌。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配伍,除上述中药七情所总结的配伍用药规律外,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有中药均不相同的功效。如桂枝配芍药以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消退寒热;枳实配白术以寓消于补,消补兼施;干姜配五味子以开阖并用,宣降肺气;晚蚕沙配皂角子以升清降浊,滑肠通便;黄连配干姜以寒热并调,降阳和阴;肉桂配黄连以交通心肾,水火互济;黄芪配当归以阳生阴长,补气生血;熟地配附子以阴中求阳,阴阳并调。这些都是前人配伍用药的经验总结,是七情配伍用药的发展。人们习惯将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其所短,专取所长,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经验配伍,统称为“药对”或“对药”。这些药对往往又构成许多中医复方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对配伍用药经验,不仅对提高药效、扩大中药应用范围、降低毒副作用、适应复杂病情、不断发展七情配伍用药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开展中医复方研究,解析其主体结构,掌握中医遣药组方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

中药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中药、确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中药治疗处方,即是方剂。方剂是中药配伍的发展,也是中药配伍应用更为普遍、更为高级的形式。 iEXX3M4ts3Up4IkTpU6gyh7hJNLLrKtvGVGXPt74SNJ+8zA8bQ7RdyljMpVXR8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