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神农本草经》中即说:“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用药法象》也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可见,研究中药的产地、采集规律和贮藏方法,对于保证和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保护药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疆域辽阔,地处亚洲东部,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并有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及华南低纬度的热带,加之地貌复杂,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及辽阔的海域,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尽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为各种药用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矿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种中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古代医药学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由此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本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道”从秦朝开始出现,起初与县同级别,专门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在唐贞观年间,根据山川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道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之后迭有增加,至唐睿宗景云年间达二十三道之多。至今韩国和日本仍沿用“道”的行政区划。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谓:“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这些都强调了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道地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中国传统的道地药材按资源分布区域主要分为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江南药、西药、藏药等类。川药指四川、重庆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重庆的黄连(石柱),四川的川芎(灌县)、附子(江油)、麦冬(绵阳)、白芷(遂宁)、川牛膝(天全)等。广药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广东的砂仁(阳春)、巴戟天(高要)、陈皮(新会),海南的槟榔等。云药指滇南和滇北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云南的三七(文山)、茯苓(丽江)、诃子(临沧)、儿茶(西双版纳)、石斛(彝良)等。贵药指以贵州为主产地的道地药材,如产于贵州的天麻(赫章)、杜仲(遵义)、吴茱萸(铜仁)、朱砂(万山)、艾片(罗甸)等。怀药指河南境内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河南的焦作温县、沁阳、武陟、孟州的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为著名的“四大怀药”,此外尚有金银花(密县)、天南星(禹州)、天花粉(安阳)等。浙药指浙江及沿海大陆架生产的道地药材,如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包括白术(临安)、白芍(东阳)、浙贝母(鄞州)、杭白菊(桐乡)、延胡索(东阳)、玄参(磐安)、麦冬(慈溪)、温郁金(瑞安)等。关药指东北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吉林的人参(抚松)、平贝母(抚松)、鹿茸(双阳)、北五味子(集安)、东北的关龙胆和关防风等。北药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山西的黄芪(雁北)、潞党参(潞安,注:今长治),山东的阿胶(东阿),河北的酸枣仁(邢台)、知母(易县)、祁白芷(安国)等。江南药指湘、鄂、苏、皖、闽、赣等淮河以南省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安徽的亳菊花(亳州)、滁菊花(滁州)、贡菊花(歙县)、牡丹皮(铜陵)、石斛(霍山)、木瓜(宣城),江苏的薄荷(太仓)、苍术(金坛),福建的泽泻(建瓯)、太子参(柘荣)、莲子(建宁),江西的枳壳(清江,注:今樟树),湖北的山麦冬(襄阳)、党参(南漳板桥镇)等。西药指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甘肃的当归、秦皮,青海的秦艽(黄南),宁夏的枸杞子(中宁)。藏药是指青藏高原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冬虫夏草、麝香等。以上药材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贵东北人参;川芎在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称为广三七、田三七,云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外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道地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研究道地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对发展优质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都是必要的。

当前,我们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及生态环境的调查、道地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到道地药材植化的研究、道地药材的药理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动物驯养工作也在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当然,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中,我们也必须要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是确保药物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动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的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因此药材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千金翼方》也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其强调了药材适时采收的重要性。近代药物化学研究也证实,人参皂苷以8月含量最高,麻黄碱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以7~8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故槐花、青蒿均应在开花前采收为好。通常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即在药用部位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

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按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全草: 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豨莶草等;如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而须用带叶、花、梢的更要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叶: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花、花粉: 花类药材,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气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覆花等。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以花粉入药者如蒲黄之类,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

果实、种子: 果实类药物除青皮、枳实、覆盆子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马兜铃等。以种子入药者,通常在果实成熟后采集,如莲子、白果、沙苑子、菟丝子等。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者,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草与车前子等。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小茴香、牵牛子、豆蔻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根、根(块)茎: 一般以早春或深秋时节(即农历二月或八月)采收为佳,因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本草纲目》)。现代研究也证明,早春及深秋时植物的根或根(块)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都较高,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树皮、根皮: 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并容易剥离,如黄柏、杜仲、厚朴等。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如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成材缓慢,因此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造成树木枯死的掠夺式方法,以保护药源。

动物类药材的采集,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因品种不同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须根据它们各自的生长活动季节,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取为原则。如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全蝎、土鳖虫、地龙、蟋蟀、蝼蛄、斑蝥等虫类药材,大多在夏末秋初捕捉其虫,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宜生长,是采收的最好季节;桑螵蛸为螳螂的卵鞘,蜂房为黄蜂的蜂巢,这类药材多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春天孵化成虫;再如蝉蜕为黑蚱若虫羽化时蜕的皮壳,多于夏秋季采取;蛇蜕为锦蛇、乌梢蛇等多种蛇类蜕下的皮膜,因其反复蜕皮,故全年可以采收,唯3~4月最多;又蟾酥为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干燥而成,此药宜在夏、秋二季蟾蜍多活动时采收,此时容易捕捉,腺液充足,质量最佳;石决明、海蛤壳等海生贝壳类药材,多在夏秋季捕采,此时生长发育旺盛,钙质充足,药效最佳。

矿物类药材的成分较为稳定,故全年随时可采收。

总之,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其采收方法各不相同。正如《本草蒙筌》所谓:“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鱼,或取无时,或收按节,亦有深义,非为虚文,并各遵依,勿恣孟浪。”足见药材不同,采收方法各异,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中药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养护不善,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相互作用下,就会逐渐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出现发霉、虫蛀、变色、变味、泛油、风化等现象,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与疗效,这种现象称为中药的变异现象。中药的变异现象不仅取决于中药自身的性质(包括所含化学成分及其性质、含水量等),而且和外界的环境密切相关。掌握中药各种变异现象及特色,了解发生变异的原因,才能有效地进行防治,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一、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

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日光、微生物、虫害及鼠害。

(一)温度

中药在常温下成分基本稳定,利于贮藏,但当温度升至34℃及以上时某些中药就会发生变异,如含油脂较多的苦杏仁、柏子仁等油分外溢,含糖类较多的黄精、玉竹粘连、变味等。而温度低于0℃时,某些含水量较高的中药(如鲜地黄、鲜石斛等)所含水分就会结冰,细胞壁及原生质受损,从而导致中药疗效降低。

(二)湿度

湿度可影响中药的含水量,直接引起中药的潮解、溶化、糖质分解、霉变、风化、干裂等各种变化。

(三)空气

空气中的氧和臭氧也对中药的质变起着重要作用。害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都离不开氧,因此,改变空气成分的组成比例是防治仓虫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日光

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会促使中药成分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应,日光中的紫外线和热还可使含蛋白质的中药材变性、色素分解。

(五)微生物

微生物是中药材发霉、腐烂的主要因素。中药材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等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其中霉菌类是造成中药发霉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六)虫害

由于中药来源广泛,受采收、加工、运输、贮藏、包装等多种途径的影响,加之害虫生物学特性多样,容易对药物构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在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易被虫蛀的占40%以上。

(七)鼠害

鼠类易破坏中药的包装,造成药物的窃食,同时还可造成排泄物污染、病毒及致病菌传播等危害,尤其是死鼠对中药危害更大。

二、贮藏中常见的中药变异现象

(一)虫蛀

虫蛀是指害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性作用。中药材(饮片)及其制剂大都含有淀粉、脂肪、糖、氨基酸等,营养丰富,当温度在25~32℃、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中药材及饮片含水量在15%以上时,极易滋生害虫,发生虫蛀。中药经虫蛀后,会形成蛀孔,产生蛀粉,成分损耗,且会受排泄物污染,造成疗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如泽泻、莲子、甘草、党参等最易受虫蛀蚀心。

(二)发霉

发霉是指在适当温度(20~35℃)和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及足够的营养条件下,中药表面附着或内部寄生的霉菌繁殖滋生的现象。它能够侵蚀药材内部组织,使其变质,以致失效。

(三)变色

变色是指中药在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空气、日光的影响而引起中药自身原有色泽改变的现象。变色的原因主要是中药所含化学成分不稳定,或由于酶的作用而发生氧化、聚合、水解等反应而产生新的有色物质。例如花类药材,光线直射过久就会褪色。颜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发生有效成分的变化。

(四)走油

走油也称泛油,是指含有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糖类等成分较多的中药,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润、返软、发黏、颜色变深等现象。因此,贮藏这类药材,必须将其放置在阴凉干燥处。

此外,常见的变异现象还包括中药的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融化、升华、腐烂等。因此,要恰当地贮藏中药,以避免上述常见中药变异现象的发生。

三、常用的中药贮藏与养护方法

(一)干燥养护

干燥是保存中药的最基本条件,因为没有水分,许多化学变化就不会发生,微生物也不易繁殖。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晒干法、阴干法、烘干法、木炭干燥法、生石灰干燥法、通风干燥法、密封吸湿干燥法、微波干燥法、远红外干燥法、太阳能集热器干燥法等方法。如细辛、辛夷宜阴干,大黄、山药可以烘干,人参、鹿茸采用石灰干燥法,款冬花、红花运输时常采用木炭干燥法。

(二)冷藏养护

采用低温(0~10℃)贮存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不宜烘、晾中药发生生虫、发霉、变色等变异现象。低温冷藏不仅可以防止中药材及饮片的有效成分变化或散失,还可以防止菌类孢子和虫卵的繁殖。如人参、哈蟆油等常用此法。

(三)密封养护

密封或密闭贮藏可以避免外界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微生物、害虫等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可在密闭容器中添加石灰、沙子、糠壳、木炭等吸湿剂或贮藏于地下室。如刺猬皮、蜣螂虫等动物类药材可以采用生石灰埋藏贮存,熟地黄、龙眼肉等可用薄膜材料密封于密闭容器贮藏等。

(四)化学药剂养护

本法主要适用于储存大量药材的仓库。但由于化学杀虫剂往往对人体也有不良影响,因此适用于中药的防霉杀虫剂很少,以选择毒性小的为宜,常选用不易残留的化学熏蒸法来灭菌杀虫。常用磷化铝或硫黄熏蒸,需注意熏蒸后通风排毒。

(五)对抗同贮养护

本法为利用不同性能的中药和特殊物质同贮具有相互制约,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现象的传统贮藏养护方法。如泽泻、山药等与牡丹皮同贮防虫保色,番红花防冬虫夏草生虫,花椒与地龙、蕲蛇、金钱白花蛇及全蝎同贮防虫蛀,冰片与灯心草同贮防霉变等。此外,乙醇或高浓度白酒是良好的杀菌剂,某些药物与乙醇或白酒密封贮存,也是较好的养护方法。

(六)气调养护

气调即空气组成的调整,简称“CA”贮藏。气调养护,系指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调节或控制密封容器内的气体组成成分,降低氧的浓度以防中药变质的方法,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科学而经济的贮藏方法。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 60 Co-γ射线辐射技术、气幕防潮技术、气体灭菌技术、无菌包装技术、埃-京氏杀虫技术、高频介质电热杀虫技术等。我们应根据中药的品种、特性、季节气温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特殊中药应重点保护,做到科学养护,保证质量,降低损耗。 Qi4B4JwkqrvQjElUkFrQKBRM6Aog0Rk79DHKeKCPBap5CWYvlorfoj53qWzFet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