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导学】主要介绍小儿推拿学发展史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小儿推拿学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与著作。

学习重点 小儿推拿学发展史形成、发展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及学术特色。

学习要求 按照小儿推拿发展四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展开学习与讨论。

重点内容 形成时期(明清时期)的代表著作的名称、作者及学术特色。

小儿推拿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小儿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抚触动作,逐步发展到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手法操作形式,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小儿推拿学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宝贵经验,是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结果,它对我国小儿的健康及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本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均是在此时期构筑和奠定的。随着推拿学和儿科学的出现小儿推拿开始萌芽。

此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儿科医生和儿科病历。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齐王中子诸婴小子病召臣意,诊其脉,告曰:‘气鬲病,使人烦满,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忔食饮。’”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婴儿病痫方”和“婴儿瘛方”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方法的文字记载,其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该法是一种器具按摩法,后世的刮痧疗法应属此类,至今仍常用于小儿感冒、中暑和小儿惊风等病。《黄帝内经》作为中医临床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也指导着小儿推拿的发展。如记载了按摩工具——九针中有“圆针”和“鍉针”的记载。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首次记载了膏摩,“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膏摩法是指应用特制的中药膏涂抹于病患处并使用手法按摩的一类操作方法。该法通过手法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不但提高了疗效且保护了皮肤,同时也为小儿推拿使用介质奠定了基础。

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

晋唐时期是推拿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推拿按摩在内、外、妇、伤等各科及急症治疗和养生保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儿推拿也散见其中。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创的指针法、捏脊法、颠簸法等手法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其中有关捏脊法的记载:“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从龟尾至项乃止,未愈更为之。”现今小儿捏脊流派的形成正是得益于此。

隋唐时期按摩已成为国家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隋朝的官方医学校“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唐代的“太医署”规模更大,除按摩博士外,还设有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等共计70余人。同时隋唐时期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奠基时期,太医署除了设有按摩科外,还有少小科(即小儿科)。据有关史料记载,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与小儿之分。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小儿病专论6卷,共计255候,详细记述了小儿的保育病症,并在所有卷末附有按摩导引方法。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将妇人、少小婴孺诸病列专篇论述,其中小儿病症分序列为初生出腹、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胀满等九科,并应用膏摩防治小儿疾病,如“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首次将膏摩应用于小儿保健推拿,而且系统记载了运用膏摩治疗小儿“少小心腹热”“少小中风”“中客忤”“项强欲死”“小儿鼻塞不通浊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乳食”等十几种病症。唐代的儿科医生需要经过医学博士教授5年,考试合格后方为小儿医。隋唐时期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最为昌盛的时期,医学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推拿学的发展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而且随着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医推拿也开始传入日本、朝鲜、印度和西欧各国。

宋元时期,推拿学在理论和临床发展上均遭受了重大挫折,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存在了近400年的按摩科,以按摩命名的专著仅见《宋史·艺文志·按摩法》,惜已亡佚。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运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北宋沈括《良方·十卷》记载了用掐法治疗脐风,这也是宋朝少有取得的一项关于小儿推拿疗法的成就。此时期的中医儿科学得到了全面发展,流行于唐末宋初的《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其影响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该书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诊断方面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等,堪称中医儿科学之精髓。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晋唐时期按摩推拿学的快速发展和宋元时期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为后来小儿推拿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故此期为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

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推拿学也日趋成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儿推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而这正是基于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

明代初期,应用推拿防治小儿疾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真正形成小儿推拿独立的学术体系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这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该书附录在明代杨继洲编写的《针灸大成》中,为其中独立的第十卷,题为《保婴神术》,也称《保婴神术按摩经》。据查,该书由四明陈氏著,系统介绍了多种小儿推拿手法,如掐、揉、推、按、摩、运、摇、摘、搓、分、合、刮、扯、推、拂等,还有20余种复式推拿手法、主治功效和50余个小儿特定穴,并介绍了观形察色法、面部五位歌、命门部位歌、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初生调护、内八段锦、外八段锦等内容。《小儿按摩经》是对明代以前小儿推拿成就的总结,从诊法、辨证、穴位、手法、治疗等方面对小儿推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其主要学术思想和独有的小儿推拿手法和穴位至今仍应用于临床,是小儿推拿学的奠基之作。明代龚云林所著《小儿推拿秘旨》,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该书继承了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小儿辨证、病因病机、推拿穴位、推拿手法及治疗均有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推拿手法方面,记载的小儿推拿八法为后世历代小儿推拿医家所推崇,新增了㨰、笃、打拍、开弹、拿5种手法,并对12种复式推拿手法从手法的名称、功效、操作方法和适应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小儿推拿适应证方面,该书已不仅仅局限于明代中叶以前的小儿惊风,而是扩展到其他杂病,如腹痛、火眼、肿胀、疟疾、痢疾等,且分门别类地加以论述。该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单行本,在总结前人有关小儿推拿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编辑而成,对小儿推拿体系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编著《中国医学大成》一书的曹炳章先生,称此书为“推拿最善之本”。明代周于藩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在介绍诊法和手法的基础上,对拿法、推法、运法论述尤为详细。如“身中十二拿法”中说“拿即揉掐类”,这里所说的拿法,含有按法和掐,与现在讲的拿法有所差异。此外本书还首次提出一些特定穴,如耳后、奶旁、肚角、皮罢、合骨、鱼肚等;注重推拿与病症、时辰的关系;载有多种推拿图谱。该书内容与前两部书及《幼科百效全书·幼科急救推拿奇法》《万育仙书·推拿目》等小儿著作密切相关,对后世影响较大,清代重要的推拿专著《厘正按摩要术》就是以此为蓝本的。

到了清代,小儿推拿的理论及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相关专著也陆续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清代张振鋆所著的《厘正按摩要术》。该书是对光绪十四年前小儿推拿集大成的著作,书中所创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以及胸腹按诊、穴位推拿等沿用至今,疗效显著,对临床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熊应雄所著的《小儿推拿广意》主要论述小儿推拿手法在小儿疾病中的运用,详细阐述了囟门、面部、虎口、指纹,以及精神、声息等的变化,介绍了推拿治疗常用穴位、手法、操作顺序等,以及手足45个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且附有图示,并列举了儿科常见病的内服外用方剂185首。骆如龙所著的《幼科推拿秘书》对推拿操作有简明的介绍,认为分阴阳为“诸症之要领,众法之先声”,特别是首次提出了“起式”“总收法”的小儿推拿手法,归纳总结了小儿推拿13个复式手法。夏云集所著的《保赤推拿法》专门论述推拿操作,介绍了43种手法,阐述了推、拿、挤、搓等11种手法的操作要领。徐谦光所著的《推拿三字经》以三字为句,便于记忆,通俗易懂,其治法以取穴少,操作次数多为其特点。其他如《小儿推拿术》《推拿须知》《推拿抉微》《推拿捷径》《推拿指南》《推拿图解》等,都对小儿推拿的适应证及治疗原则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在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应用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儿推拿独立形成体系和快速发展主要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小儿推拿流传至今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与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水平密不可分。

四、近代现代——小儿推拿的发展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当时卫生政策对中医不重视,甚至反对传统医学。曾一度提出“废止旧医”,国医不允许执业,提倡西洋医学,使得推拿发展在整体上处于低潮,但由于其有效、简便、易行,故而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许多推拿医家尤其是小儿推拿活跃于民间并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也正是这种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发展模式,使得推拿学科包括小儿推拿按照各自地域流行特点和民间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如湘西的儿科推拿、山东的小儿推拿就至少有三个流派,还有海派儿科推拿、北京小儿捏脊流派等,期间仍有不少小儿推拿著作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对中医药政策的不断重视和落实,推拿在临床、教学、科研,以及推拿著作和推拿科室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1956年上海首先开办了“推拿训练班”,其后,又相继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推拿专科门诊和推拿学校,随后全国各中医院校陆续开设了推拿课程,各地有条件的中医院也陆续增设了推拿科。随着推拿学整体的发展,小儿推拿在此时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起,开始重新整理和挖掘推拿文献,很多小儿推拿古籍得到了重印和再版,并新编出版了不少小儿推拿著作,如青岛医学院张汉臣编著的《实用小儿推拿》、上海推拿名家金义成编著的《小儿推拿学》等。在科研方面,开始广泛应用生理、物理、化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对小儿推拿临床、原理、手法、穴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如北京、安徽等地系统观察了捏脊疗法对患儿胃泌素、肺功能、血压,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证实了小儿推拿对小儿消化、呼吸、循环、免疫等系统的功效。青岛医学院利用胃描记和试管对比法观察了“推脾土”和“运内八卦”前后胃的运动和胃液对蛋白质消化的分解情况,证明小儿推拿可以促进胃的运动和消化功能。在临床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起,临床不但应用推拿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小儿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小儿厌食等疾病,而且进行规范的临床疗效观察和研究,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对其疗效和作用机制加以证实。以上这些均有力地推动了小儿推拿学术的快速发展。

近十余年来,小儿推拿疗法无论在医疗、教学、科研领域,还是在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就。各级小儿推拿学会的建立以及小儿推拿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都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为小儿推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推动了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蛋白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揭开小儿推拿神秘功效必将为期不远。近年来,小儿推拿学科发展日趋完善,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逐渐将小儿推拿从推拿学中独立出来,并编写了系统的小儿推拿学教材,大批小儿推拿专业医生应运而生。随着中医药走向全世界,以及世界各地对“绿色”医疗的需求,小儿推拿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必将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和医疗保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小结

1.学习内容

img

2.学习方法 本章节为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对小儿推拿学的发展简史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可结合附录二“小儿推拿文献选读”中部分著作进行讨论。重点学习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学经典著作,并结合课堂内容适当安排阅读部分著作。

【思考题】

1.小儿推拿学历经了几个历史时期,每个阶段的标志性学术成就是什么?

2.为何说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代? kl/Krw/SH0UwYK3i4MoyTJJB0HX6dbAbo0uwbDYzqfL0lMy7mBUlULzpXqH1/W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