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清·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首次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列为小儿推拿八法。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疗法中来,成为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本节主要介绍推、揉、按、摩、掐、捏、运、捣、拿、擦、搓、捻、刮、摇、拍、按揉、揉捏17种常用手法。
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临床上根据操作方式、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
操作
1.直推法 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螺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做直线推动,见图3-1(1);或食、中两指伸直,以螺纹面着力做直线推动,见图3-1(2)。频率每分钟约250次。
图3-1 直推法
2.旋推法 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拇指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频率每分钟约200次。见图3-2。
3.分推法 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或其桡侧缘,或用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动着力部分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做直线或弧线推动。一般可连续分推20~50次。见图3-3。
图3-2 旋推法
图3-3 分推法
4.合推法 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本法又称合法或和法。见图3-4(1)、3-4(2)。
图3-4 合推法
动作要领
1.直推法 用拇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做主动的内收和外展运动;用食、中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肘部做适当的屈伸运动。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拂尘状,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2.旋推法 术者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松,前臂发力带动拇指做小幅度的旋转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犹如用拇指做摩法,仅在皮肤表面推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动作协调,均匀柔和,速度较直推法稍缓慢。
3.分推法 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做弧线分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快而平稳。
4.合推法 其动作和要求与分推法基本相同,但推动方向相反,主要是做直线合推,不做弧线合推,动作幅度较小、力度宜轻,不要使皮肤向中间起皱。
注意事项
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
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4.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
适用部位 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状穴位;分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及肩胛部等;合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
以手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称为揉法。揉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三种。
操作
1.指揉法 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端,或食、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可分为拇指揉法、中指揉法、食中两指揉法和食中无名三指揉法(图3-5)。
2.鱼际揉法 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带动着力部分在治疗部位上做轻柔和缓、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图3-5 揉法
3.掌根揉法 以掌根部分着力,吸定在治疗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及着力部分连同前臂做轻柔和缓的、小幅度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动作要领 腕部放松,紧贴体表,带动皮下肌肉组织,但动作宜轻柔。
注意事项
1.揉法在操作时,着力部分不能与患儿皮肤发生摩擦运动,也不能用力下压。
2.揉法的动作与摩法颇为相似,需注意区别。揉法着力相对较重,操作时要吸定治疗部位或穴位,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而摩法着力相对较轻,操作时仅在体表做抚摩,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
适用部位 拇指与中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食、中双指揉法适用于肺俞、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等穴位,三指揉法适用于胸锁乳突肌及脐、双侧天枢穴处,鱼际揉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胁肋部、四肢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部、腹部及四肢部。
以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或掌面(掌根)着力,附着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地持续进行,称为按法。根据着力部位不同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操作
1.指按法 分为拇指按法和中指按法。
(1)拇指按法 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空拳,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指间关节掌侧,起支持作用,以协同助力。用拇指螺纹面或指端着力,吸定在患儿治疗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持续一定的时间,按而留之,然后放松,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如此一压一放反复操作。见图3-6。
图3-6 拇指按法
(2)中指按法 中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略屈,稍悬腕,用中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吸定在患儿需要治疗的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余同拇指按法,见图3-7。
2.掌按法 腕关节背伸,五指放松伸直,用掌面或掌根着力,附着在患儿需要治疗的部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并持续一定的时间,按而留之。见图3-8。
图3-7 中指按法
图3-8 掌按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按压的方向,要垂直向下用力。
2.按压的力量要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平稳而持续。
3.按压时着力部分要紧贴患儿体表的部位或穴位上,不能移动。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切忌用力迅猛、暴力,以免造成组织损伤。
2.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撤力,而应逐渐减轻按压的力量。
适用部位 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的经络和穴位。掌按法适用于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胸腹部、腰背部等。
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面或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称为摩法。摩法分为指摩法与掌摩法两种。
操作
1.指摩法 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悬屈,以指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
2.掌摩法 指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用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部位上,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连同着力部分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
动作要领
1.肩、肘、腕均要放松。
2.操作时,前臂要主动运动,通过放松的腕关节使着力部分形成摩动。
3.动作要和缓协调,用力要轻柔、均匀。
注意事项 压力要轻柔,不可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适用部位 指摩法和掌摩法主要适用于胸腹部。
以拇指爪甲切掐患儿的穴位或部位,称为掐法,又称“切法”“爪法”“指针法”。
操作 术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指腹紧贴在食指中节桡侧缘,以拇指指甲着力,吸定在患儿需要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进行切掐(图3-9)。
图3-9 掐法
动作要领 操作时,应垂直用力切掐,可持续用力,也可间歇性用力,以增强刺激。取穴宜准。
注意事项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不宜反复长时间应用,更不能掐破皮肤。掐后常继用揉法,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或不适感。
适用部位 适用于头面部和手足部的穴位。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指面或拇指与食指中节桡侧面作对称性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者,称为捏法。小儿推拿主要用于脊柱,故又称捏脊法。
操作
1.患儿取俯卧位,被捏部位裸露,术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中两指的指面前按,拇、食、中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见图3-10(1)。
2.患儿取俯坐位或俯卧位,被捏部位裸露,术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相对,拳眼向上,食指半屈曲,用其中节的桡侧缘及背侧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处的肌肤,拇指端前按,拇、食两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见图3-10(2)。
动作要领
1.肩、肘关节要放松,腕指关节的活动要灵活、协调。
2.操作时既要有节律性,又要有连贯性。
3.操作时间的长短和手法强度的轻重及挤捏面积的大小要适中,用力要均匀。
图3-10 捏法
注意事项
1.捏脊时要用指面着力,不能以指端着力挤捏,更不能将肌肤拧转,或用指甲掐压肌肤,否则容易产生疼痛。
2.捏拿肌肤不可过度,捏拿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也易导致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3.挤压向前推进移动时,需做直线移动,不可歪斜。
4.捏法靠慢工奏效,不可急于求成。
适用部位 脊柱。
以拇指螺纹面或食、中指的螺纹面在患儿体表做环形或弧形移动,称为运法。
操作 以一手托握住患儿手臂,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平坦向上,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螺纹面着力,轻附着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运动;或在穴周做周而复始的环形运动,每分钟操作60~120次(图3-11)。
图3-11 运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术者着力部分要轻贴体表。
2.用力宜轻不宜重,作用力仅达皮表,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运法的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幅度较旋推法为大。运法的方向常与补泻有关,操作时应视病情需要而选用。
3.操作频率宜缓不宜急。
注意事项 操作时一般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以保护患儿皮肤。
适用部位 多用于弧线形穴位或圆形面状穴位。
以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做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捣法,实为“指击法”或“叩点法”。
操作 患儿取坐位,以一手握持住患儿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使手掌向上,用另一手的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后的第一指间关节凸起部着力,其他手指屈曲相握,以腕关节做主动屈伸运动来发力,有节奏地叩击穴位5~20次。见图3-12(1)、图3-12(2)。
图3-12 捣法
动作要领
1.前臂为动力源,腕关节放松。
2.捣击时取穴要准确,发力要稳,而且要有弹性。
注意事项
1.捣击时不要用暴力。
2.操作前要将指甲修剪圆钝、平整,以免损伤小儿肌肤。
适用部位 适用于手部小天心穴及承浆穴。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相对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逐渐用力内收,并做一紧一松的拿捏动作,称为拿法。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
操作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的前1/3处相对着力,稍用力内收,夹持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并进行一紧一松的、轻重交替的、持续不断的提捏动作。见图3-13。
图3-13 拿法
动作要领
1.肩、肘、腕关节要放松,手掌空虚,着力部分要贴紧患儿被拿部位或穴位处的肌肤。
2.操作时要蓄劲于掌,贯注于指,拇指与余指主动运动,以其相对之力进行捏提揉动。
3.用力要由轻而重,缓慢增加,逐步深透,使动作柔和而灵活。
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不能用指端与爪甲内扣。
2.操作时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更不能拿住不放。
3.由于拿法的刺激较强,拿后用掌继以揉摩手法,以缓解拿后之不适。
适用部位 主要适用于颈项、肩部、腹部、四肢部。
以手在患儿体表做直线往返摩擦运动,称为擦法。分为掌擦法、大鱼际擦法(也称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也称侧擦法)、指擦法等。
操作 以拇指或食、中、无名指的指面、手掌面、大鱼际、小鱼际部分着力,附贴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经络,或特定穴,或治疗部位的皮肤上,稍用力下压,肩、肘关节放松,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前后摆动,肘关节做屈伸运动,带动前臂使着力部分在患儿体表做上下或左右方向的直线往返摩擦运动,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
动作要领 直线往返运动,局部透热为度,可配合使用按摩油。
注意事项
1.不可擦破皮肤。
2.操作时不可屏气。
3.擦后所擦部位不可再使用其他手法。
适用部位 掌擦法多用于肩背、胸肋部;大鱼际擦法多用于四肢、肩胛骨上部;指擦法多用于头面、四肢穴位等。
以双手掌侧做对称性夹持或托抱住或平压住患儿肢体的一定部位,交替或同时相对用力做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并在原部位或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
操作 患儿取坐位,以双手的指掌面着力,附着在肢体的两侧,相对用力夹持住患儿肢体做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并在原部位或做上下往返移动。见图3-14。
动作要领
1.术者肩、肘、腕关节要放松,双手着力部位要对称。
2.操作时,用力要对称而均匀,柔和而适中。
3.搓动要快,移动要慢,动作要灵活而连续。
注意事项 操作时,切忌用生硬粗暴蛮力,以免搓伤皮肤与筋脉。
适用部位 主要适用于四肢、躯干,在小儿主要用于胁肋部。
图3-14 搓法
以拇、食指螺纹面捏住一定部位,做相对用力往返捻动,称为捻法。
操作 患儿取坐位,以拇指与食指螺纹面或拇指螺纹面与食指中节的桡侧缘相对着力,夹捏住患儿需要治疗的部位,稍用力做对称性的往返快速捻动,并可做上下往返移动。见图3-15。
动作要领
1.着力要对称,捻动时要灵活、快速,状如捻线。
2.用力要均匀、柔和,上下、左右移动要慢,要有连贯性。做到紧捻慢移。
注意事项
1.捻动时,手法既不可呆滞,又不能浮动。
2.着力部位的皮肤与患儿被捻部位的皮肤不发生摩擦运动,但皮下组织有往返捻动感。
适用部位 手指、足趾小关节部与浅表肌肉、皮肤筋结处。小儿运用本法较少。
图3-15 捻法
以手指或器具的光滑边缘蘸液体润滑剂后直接在患儿一定部位的皮肤上做单方向的直线快速刮动,称为刮法。
操作 患儿取坐位或卧位,以拇指桡侧缘或食中两指螺纹面,或食指第二指节背侧尺侧缘着力,或手握汤匙、铜钱等器具,用其光滑的边缘着力,蘸清水、麻油、药水等液体润滑剂后,直接在患儿一定部位或穴位的皮肤上,适当用力做由上往下或由内向外的直线、单方向的快速刮动。见图3-16、图3-17。
图3-16 指刮法
图3-17 板刮法
动作要领
1.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压力要轻重适宜,宜使用介质。
2.操作时,要以肘关节为支点,腕关节要放松灵活,动作要轻快,用力要均匀。
3.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度。
4.较小患儿皮肤柔嫩,可在被刮部位垫一轻薄的丝织品,做间接刮法。
注意事项
1.不可刮破皮肤,如使用器具必须注意是否干净、光滑、圆钝。
2.不可过度用力,要以患儿能忍受为度。
适用部位 主要适用于眉心、颈项、胸背、肘膝凹侧等部位。
为患儿肢体关节做被动的环形旋转运动,称为摇法。
操作 一手托握住患儿需摇动关节的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患儿需摇动关节的远端肢体,做缓和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旋转运动。见图3-18。
动作要领 术者两手要协调配合,动作宜缓不宜急,宜轻不宜重,用力要稳。
注意事项
1.力量由轻到重,不宜使用暴力。
2.摇动的速度不可过快。
3.摇动的幅度要在生理范围内。
适用部位 适用于肩、肘、腕关节及膝关节等。
图3-18 摇法
以虚掌拍打患儿体表的一定部位,称为拍打法。
操作 患儿取坐位或卧位,术者右手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用虚掌反复地拍打患儿治疗部位的体表。
动作要领
1.肩、肘放松,掌心空虚,手腕灵巧,以臂带腕,以腕带掌。
2.用力平稳、轻巧而有弹性,虚掌蓄气拍打次数以患儿皮肤出现微红充血,舒适为度。
注意事项 不可抽打皮肤。
适用部位 适用于小儿肩背和下肢部。
将按法与揉法有机结合应用的手法,称为按揉法。
操作 以拇指或中指螺纹面、掌根部着力于患儿体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指或前臂主动施力进行节律性按揉。
动作要领 先垂直按压,后缓慢揉动,二者结合用力。
注意事项 注意节奏,不可过快或过慢。
适用部位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
将揉法与捏法的动作结合运用,称为揉捏法。
操作 术者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将手掌平放紧贴在治疗部位上,拇指与其余四指紧贴在治疗部位的两旁或肢体的两侧,然后前臂与腕关节做主动摆动。带动拇指与掌根部做揉的动作,而其余四指做捏的动作,从而形成节律性的揉捏,边揉捏边缓慢做上下往返螺旋形移动。
动作要领 先抓捏住局部软组织,再缓慢揉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不可忽快忽慢,不宜间断或跳跃。
适用部位 适用于颈项、肩背、四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