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小儿推拿辨证论治特点

一、病因特点

小儿发病的病因与成人大致相同,但由于小儿具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因此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小儿病因,以先天因素、外感和内伤居多。先天因素是儿科特有的病因,情志、意外和其他因素也值得重视。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也不同,如年龄越小对六淫邪气的易感程度越高、年龄越小因乳食而伤的情况越多等。

(一)外感因素

小儿外感因素包括外感六淫之邪和疫疠之邪两方面。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冷暖不知自调,易被“六淫”邪气所伤;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易被风邪(风热、风寒)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易被燥邪、暑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病症;小儿纯阳,六气易从火化,因而伤于外邪以热性病症为多。

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其引发的疾病有起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等特点。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是疫疠邪气所伤的易感群体,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二)内伤因素

小儿内伤因素多为乳食所伤。

喂养小儿应遵循有序、有时、有节。如喂养不当、初生缺乳、未能按期添加辅食、任意纵儿所好、饮食营养不均衡、饮食不洁均会导致脾胃病症。如过食寒凉易伤脾阳;过食辛热易伤胃阴;过食肥甘厚腻易伤脾(脾运受损);乳食偏少可致气血生化不足(脾虚);乳食过多又可导致脾胃受损。另外,小儿缺乏卫生知识,易于误食一些被污染的食物,引发肠胃疾病,如吐泻、腹痛、寄生虫病等。

(三)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胎产因素,是指小儿出生之前已作用于胎儿的致病因素。如儿在母体孕育期间,因先天禀受不足,致出生后智能低下、肢体软弱等发育障碍的,称为“胎弱”。遗传病因是小儿先天因素中的主要病因,父母的基因缺陷可导致小儿先天畸形、生理缺陷或代谢异常等。另外,妊娠妇女饮食失节、情志不调、劳逸失度、感受外邪、房事不节等,都可能损伤胎儿而为病。

二、四诊特点

四诊即望、问、闻、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但小儿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婴儿不会言语,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历代儿科医家都很重视望诊,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望诊为四诊之首。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望诊可分为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1.望神色 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正常小儿两目精彩有神,表情生动活泼,面色红润有光泽,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为有病小儿。在望神色时,尤以面部望诊更为重要。主要有五色,分别是红、青、黄、白、黑。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面呈红色,多属热证;面呈黄色,多属体虚或有湿;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癖、主惊;面呈黑色,多为主寒、主痛,或内有水湿停饮。

2.望形态 指通过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动态,来推测疾病的变化。小儿形体的望诊,包括望头颈、躯干、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筋骨强健有力、肌肉丰满润泽、毛发密黑有光泽、姿态灵动活泼者,属于发育良好,为健康表现。反之多属有病,如头方发少、囟门闭迟,可见于五迟证;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于婴幼儿泄泻、呕吐大伤津液。动态望诊,可发现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态。如小儿喜伏卧者,为食积或有虫;喜踡卧而苦恼者,多为腹痛等。

3.审苗窍 苗窍即五官,为五脏的外候。详察目、舌、口唇、鼻、耳五官的变化,可了解其相关内脏的病变。如心火炽盛,可见舌赤糜烂;肺气壅盛,可见鼻翼翕动;肝火亢盛,可见目赤;脾虚寒则口唇淡白;肾气虚则耳鸣等。

(1)舌象 舌为心之苗,许多心的病症在舌部往往有所反映,且舌通过经络与许多脏腑相关联,所以脏腑的病变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望舌,临床主要观察舌体、舌质和舌苔这三方面的变化。正常小儿舌体柔软,舌质淡红润泽,舌苔薄白。反之则见于各种疾病。如舌体嫩胖、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热性病而见剥苔,多为阴伤津亏所致。另外,还应注意小儿伸舌的姿势。

(2)察目 正常小儿两目精彩有神,反之多为病态的表现。如眼睛睡时不能闭合,多属脾虚;若两目转动呆滞,或两目上窜,均为惊病。

(3)察鼻 流清涕伴鼻塞,为风寒感冒;流黄浊涕,为风热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鼻翼翕动,为肺气闭塞所致。

(4)察口 主要观察唇、齿、咽及口腔黏膜。如唇色淡白是气血虚亏;牙齿过期迟迟不出,多为肾气不足;咽痛微红,且伴灰白色假膜而不易拭去者,多为白喉;二颊黏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5)察耳 小儿耳丰垂厚色润,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则属病态或肾气不足。

(6)察二阴 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指生殖器和尿道口,后阴指肛门。常见的疾病表现有男孩尿道口发红瘙痒,小便淋沥热痛,属湿热下注。女孩前阴红而湿,为湿热下注的表现。

4.辨斑疹 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皮疹,因斑与疹常伴随出现,统称斑疹。斑,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退色;疹,点小成琐碎小粒,形如粟米,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小儿发疹的疾病较多,如疹色暗红,先稀后密,先头胸后四肢,多见于麻疹;疹小淡红稀疏,发和收都快者,多见于风疹。

5.察二便 大小便的变化,对诊断小儿疾病有一定意义。正常新生儿大便呈糊状,一日三次左右。正常小儿大便色黄而干湿适中,反之则为疾病表现。如大便燥结,多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的,为内伤乳食;大便呈果酱色,并伴阵发性哭吵,常为肠套叠。小便清长量多者,多为寒证或肾阳亏损。

6.看指纹 察看指纹,是中医对小儿疾病诊断的一种独特方法,主要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一条青筋,按指节由近及远可分为风、气、命三关。正常小儿的指纹多为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若发生疾病,则指纹的浮沉、色泽、部位等都能随之而发生变化。指纹的浮沉,浮主表,沉主里。指纹的色泽,红主寒,紫主热,青主燥,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的部位,指纹现于风关,病轻;现于气关,病重;现于命关,病情危重;如果透关射甲,病情多危重。看指纹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但临床如果出现指纹与症状不符合时可以遵循“舍纹从证”,以确保疾病诊断的正确性。

(二)闻诊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听主要是听小儿的啼哭、咳嗽、语言等声音,而嗅主要嗅口气、大小便气味等。

1.啼哭声 啼哭是小儿的一种“语言”。小儿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饥饿、口渴、睡觉或尿布潮湿,当需要被满足时哭声也就停止了。如饥饿的哭声多绵长无力;哭叫拒食且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总之小儿哭声以洪亮为实证,哭声微细而弱为虚证。

2.咳嗽声 咳嗽轻扬,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多属肺燥;咳声重浊连续不已并有回声者,为顿咳。

3.语言声 正常小儿语言以清晰响亮为佳。

4.嗅气味 是通过闻口气、闻大便、闻小便的气味来辨别疾病的方法。如口气臭秽、嗳气酸腐,多为伤食;大便酸臭而稀,多为伤食;小便短赤、气味臊臭,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常为脾肾阳虚。

(三)问诊

问诊是采集小儿病情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小儿年龄和表达的局限性,问诊主要向家长或保育员询问,年长儿也可自己陈述。

1.问年龄 不同年龄的小儿往往有不同的疾病。如诊断脐风、胎黄等多见于一周内新生儿;遗尿则发生在3岁以上小儿;如麻疹大多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的婴幼儿。

2.问病情

(1)问寒热 寒热即指发热和怕冷而言。不同的表现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如恶寒发热无汗的,多外感风寒;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傍晚或午后低热并伴盗汗,称为“潮热”。

(2)问汗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小儿较成人容易汗出,一般不属于病态。但是白天稍动即出且汗多者,为自汗,为气虚不固摄;若夜间睡后汗出,为盗汗,是阴虚或气阴两虚;汗出如油淋漓不止,是亡阳虚脱。

(3)问头身 不同头痛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如恶寒发热头痛者为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

(4)问二便 主要询问大便的次数、质地和形色及小便的量和气味等。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每天3~5次是正常的。其他的如果质地、次数、形色及量和气味改变的话就会反映出不同的疾病。如大便次数多且稀薄的,为脾不健运;大便次数多有赤白黏冻,为湿热积滞;小便清长,为肾阳虚亏,下元不固。

(5)问饮食 包括纳食和饮水两方面。正常小儿能按时按量乳食。若不思乳食,或进食不多为脾胃薄弱;腹胀满不思饮食伴口臭,为伤食积滞;能食而便多不化,形体消瘦,见于积滞证。在饮水方面,若渴喜饮冷,则为热证;渴喜饮热,或口不渴,则为寒证。

(6)问胸腹 患儿胸腹部的感觉,在诊断时有一定意义。如胸胀满而频咳,为风邪束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五心烦热,常为心之气阴不足。腹痛隐隐,能触及条索状物且以脐周为主,见于蛔虫证。

(7)问睡眠 小儿的正常睡眠是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但是临床上有食积、虫积、受惊时容易影响睡眠,痰蒙清窍时容易导致嗜睡和昏睡。

3.问个人史 包括生产、喂养、发育、预防接种史等。要问清是否足月、顺产,孕期母亲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等,以及喂养方式和辅助食品添加情况。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也是诊断儿科疾病的辅助手段之一。

1.脉诊 小儿脉诊较成人简单,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这6种基本脉象,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浮脉轻按即能触及,多见于表证;沉脉重按才能触及,多见于里证;迟脉脉搏迟缓,来去极慢,一息五六次以下,多见于寒证;数脉是脉搏频速,来去急促,一息六七次以上,多见于热证。有力者为实证,无力者为虚证。

2.按诊 包括按压和触摸头颈、四肢、皮肤、胸腹等。

(1)头囟 正常小儿前囟闭合时间是12~18个月,后囟闭合时间是3~4个月。囟门迟闭者,为肾气不足。囟门凹陷常见于呕吐、泄泻大量丢失水液;囟门高凸常见于脑积水等;囟门不能按时闭合,头缝开解,则为解颅。

(2)四肢 四肢厥冷,多属阳虚;四肢挛急抽动,多为惊风。

(3)皮肤 从皮肤的状况了解寒、热、汗的情况。如肌肤冷汗多者,多为阳气不足;肌肤热无汗者,多为实热、高热所致;手足心灼热为阴虚内热。

(4)胸腹 胸肋处触及串珠,多见于佝偻病。若左胁肋下按之有痞块,属脾肿大;右胁肋下按之有痞块,属肝大。正常小儿腹部柔软温和。腹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为虚痛、寒痛;腹痛拒按,按之胀痛加剧为里实腹痛;脐周疼痛,可触及条索状物,多属蛔虫证;形瘦,腹胀青筋显露,多为疳积。

三、辨证特点

儿科常用辨证方法,自宋代钱乙提出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五脏辨证纲领之后,历代不断应用和发展。目前,儿科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淫疫疠辨证、气血痰食辨证等,其中以前三种最为常用。

(一)八纲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实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纲领;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总纲领。八纲辨证用于所有各类儿科病症之中诸如各种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都可以归纳于八纲范畴。治疗大法的选择,如解表治里、祛寒清热、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等都需要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确定。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运用藏象学说的理论,对患者的病症表现加以归纳,以辨明病变所在脏腑及其性质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以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为临床分析辨证的依据。脏腑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辨证,也常于外感病中作为辅助辨证方法。

钱乙在辨证方面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

(三)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黄帝内经》《伤寒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温病辨证方法,属于病机辨证的范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受温热病邪侵袭,故各种温病在儿科发病率高。卫气营血辨证广泛地适用于多种温病,是小儿温病病机辨证的基本方法。卫分证是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气分证是温热病邪内传脏腑,邪实正盛,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严重阶段,病位多涉及心与心包络;血分证是温热病由营分进一步发展至血分的深重阶段。

四、治疗特点

小儿疾病的治疗法则与成人基本一致,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故在具体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许多特点。

(一)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受外邪,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及时、准确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治疗必须审慎,以免损伤其稚嫩之正气。

(二)处方要轻巧灵活、中病即止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在治疗时,处方也应轻巧灵活。要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及脏腑功能,灵活运用,不宜呆滞,不可重浊,不得妄加攻伐。对于大寒、大热之法,均当慎用,即便有是证而用是法,也应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量,以免耗伤小儿正气。另外要注意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运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的原则。

(三)注意顾护脾胃

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后天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依赖脾胃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儿科医师应十分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切勿使之损伤。患病后注重调理脾胃是儿科的重要治则。

(四)重视先证而治

由于小儿易感外邪,传变迅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尤其是外感热病,病情发展迅速易变,医生更应先发制病,药先于证,先证而治,顿挫病势,防止传变,达到治病防变的目的。在用补益剂的同时,应注意消导,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注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热药时注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寒内生,适当佐以温热,此皆属先证而治之例。

(五)慎用补益之法

补益之法对体质虚弱的小儿有增强体质,助长发育的作用。但是,健康小儿长期补益可能导致性早熟,或者小儿偶感外邪,或痰湿食滞,未能觉察,若继续应用补益之法,则是闭门留寇,邪留不去,为害不浅。故补益之法切不可滥用。

(六)掌握用药剂量

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的组合、药味多少、医师的经验而异。由于小儿服药时常有浪费,所以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更是如此。但对一些辛热有毒、苦寒攻伐和药性猛烈的药物,如麻黄、附子、细辛、乌头、大黄、芒硝等,应用时则需要注意。为方便计算,用药量可参照如下比例: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但若病情急重则不受此限制。 J/45rvIUlDZTxYL7wWdejZep3AaMm8OxcxPwHG0YfiGr0Xml3N5mJdiVICfBze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