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辨证方法

中医骨伤科诊断要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所谓“辨病”就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而“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证是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方法,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医骨伤科诊断伤患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气血、脏腑、经络和卫气营血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总纲,气血辨证是关键。古人十分强调:“损伤之证,专从血论。”此外,也可以根据病程、类型进行分期或分型辨证。各种不同的辨证方法反映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但彼此密切相关,往往需要互相补充,才能使诊断臻于完善,治疗有的放矢。

一、八纲辨证

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大证候,八纲辨证是从这四对矛盾的八个方面概括疾病的不同特点。阴阳说明疾病的属性,表里乃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势的趋向,寒热是了解疾病的性质,虚实则掌握邪正的盛衰。八纲辨证具有的朴素矛盾法则的内涵,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临床实践意义,是对机体损伤后的生理、病理情况做出的总的判断。

(一)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对骨伤科来说,辨阴阳同样是辨证之首要。凡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者多为阳证;起病慢、病程长、病位深者多属阴证。就患处而言,脓未溃而红肿热者属阳证,其溃后脓黄而稠、易于生肌收口,如化脓性感染;若脓肿不红不热,溃后脓液清稀、淋沥不尽、难于生肌收口者属阴证,如骨结核。

形成疾病的根源,既然是阴阳失调,那么在辨证时也就应该找出伤患的症结所在,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使阴阳复归平衡。若阴寒太盛而损及阳气,可用温热的药物以逐阴寒;若阳热太过而伤及阴液,则可用寒凉的药物敛阳益阴。

(二)表里

辨表里是指辨别病位的深浅,具有相对性。一般而言,凡躯体皮毛、肌肉、筋骨皆属于表,体内五脏六腑属于里;卫分、气分属于表,营分、血分属于里。

1.表证 外损皮毛、肌肉、筋骨属于表证,病邪轻而病位浅。损伤后兼夹外感,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身痛肢酸等也属表证。

2.里证 内伤气血、经络、脏腑,或损伤后热毒深窜入里,表现为大热、大汗、神昏烦躁、呕吐腹胀,甚者项强抽搐、谵语躁狂、斑疹隐隐、下利或二便闭塞等。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若从表证转化为里证,则病邪深入,病情加重;若从里证转出为表证,则病邪渐退,病势好转。

(三)寒热

辨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如张景岳所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1.寒证 多见于骨关节的慢性疾患,如外邪乘虚而入,导致骨痨的患者。或素体阳衰,伤后阴寒入里,表现为口不渴或喜热饮、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象沉迟等。

2.热证 如损伤后积瘀化热,表现为口渴多饮、喜冷饮、发热、烦躁、面红、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

寒证与热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以相互转换,也可出现真寒假热或者真热假寒等与病情相反的假象。

(四)虚实

虚实是邪正力量的对比。虚指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减弱;实指致病的邪气盛,但人体的抵抗力强,正气尚充沛,正邪相争剧烈。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景岳全书》中也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1.虚证 体质衰弱,形瘦气枯,病程迁延,畏寒,萎靡,自汗或盗汗,眩晕昏沉,腹痛喜按,呼吸低微,脉搏细小微弱等为虚证,多见于损伤后期。

2.实证 体质强壮,大热,烦躁,发病急,口渴,腹胀,便秘,腹痛拒按,呼吸粗大,脉实有力等为实证,多见于损伤初期。

运用八纲辨证时,不能把某个证候孤立起来。由于损伤的病因较复杂,患者所表现的证候往往不是单纯的里证或表证、寒证或热证、虚证或实证,而是几种症状同时并见,有时还相互转化,形成错综复杂的现象。例如体表的外伤感染,可因邪传入里而转变为急性骨感染的里、实、热的阳证,随着病程的迁延,又可转变为慢性骨感染的里、虚、寒的阴证。

二、气血辨证

损伤可引起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伤及气血。清·沈金螯说:“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气血辨证是指导损伤诊治的关键。

(一)伤气

伤气是指气机因损伤而运行失常。可分为气滞、气闭、气脱、气虚、气逆等,其中气闭、气脱是危象,必须积极抢救,以免气绝而不复生。

1.气滞 伤后气机运行不畅,多表现为痛无定处,忽聚忽散,无明显的压痛点,可伴有咳嗽、气急、胸闷胀满等证。

2.气闭 气机运行阻滞,主要症状为晕厥,不省人事,烦躁妄动,四肢抽搐,脉细数,常见于严重损伤或由气滞逐渐发展而成。

3.气脱 为气机失调之脱证。多表现为伤后突然神色颓变,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目光无神,汗出肢冷,胸闷心憋,呼吸微弱,舌质淡,脉细数。

4.气虚 气虚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器官、组织出现功能不足和衰退的病理现象。临床表现为疼痛绵绵,漫肿不散,头昏目眩,少气懒言,心悸怔忡,耳鸣耳聋,多梦易惊,食少多汗,脉虚细无力。

5.气逆 气机运行失常,逆于肝胃,出现嗳气呃逆、呕吐、胀闷不思饮食等症。

(二)伤血

因损伤致血行之道不得宣通,血液不能循环流注的病证,可分为瘀血、出血、血虚、血脱等,这是损伤最常见且最重要的证候。

1.瘀血 多见于损伤者,离经之血停积于皮下、肌腠之间,或蓄积于脏腑、体腔之内,一时不能消散,即成瘀血。临床表现为体表肿胀青紫,局部刺痛或胀痛,咳呛及转侧时疼痛明显。瘀多聚久造成,瘀而生热,即瘀血热;瘀血注于四肢关节,称为瘀血泛注;瘀血宿积经久不愈,则变为宿伤。

2.出血 系离经之血溢出者。向体外溢出为外出血,如创口出血、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向胸腹腔等体腔大量溢出者为内出血。若出血多而未及时止血,即有气随血脱的危险,故出血者应注意甄别,防治血脱。

3.血虚 损伤出血或瘀血过多;或素体虚衰,久病不愈;或脾虚,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等均可引起血虚。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气短,手足麻木,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

4.血脱 因损伤失血过多而致的脱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头晕目眩,心悸,唇干淡白,脉细数无力或呈芤脉。

(三)气血两伤

气血两伤兼有伤气与伤血的症状。由于气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故损伤后伤气必及其血,伤血又常及其气,临床上多见气血两伤,但往往有所偏重,如偏于伤气则以气滞、气闭或气虚为主,兼见血证;偏于伤血,则以瘀血、出血或血虚为主,兼见气机阻滞之证;伤气伤血同时并见,不分主次,则为气血两伤。

三、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藏象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脏腑辨证多通过外在的临床表现判断内脏损伤,如《灵枢·本神》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血证论》强调“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说明了脏腑辨证的重要性。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皮、肉、筋、骨皆赖于气血温煦和脏腑濡养。因此,皮、肉、筋、骨的严重损伤,必然累及肺、脾、肝、肾,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一)肺与大肠辨证

肺居于胸中,其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主气,具有宣通、肃降气机的作用,故其病理表现多见肺失宣降,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损伤后常见肺与大肠的病证有以下4种。

1.肺气虚 临床表现为胸胁隐痛,咳嗽气短,痰白清稀,疲倦懒言,声音低弱,畏寒自汗,面色㿠白,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弱。多见于胸胁陈旧性损伤。

2.肺阴虚 表现为干咳或痰少而黏,痰中带血,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舌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脏腑内伤日久致肺阴耗损患者。

3.肺瘀热 出现发热,胸痛,咳喘,痰黄黏稠,舌红苔黄,脉滑数。多见于胸部损伤早期的患者。

4.大肠实热 发热口渴,烦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呕吐,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多见于脊柱骨折脱位或腹部损伤早期,因气血瘀滞,壅阻经络,积瘀生热所致。

(二)肾与膀胱辨证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其体在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藏精、主骨、生髓,为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肾与膀胱能调节人体水液的代谢与排泄,其病理表现为肾精不足、生殖功能减退与水液排泄功能障碍。损伤后常见肾与膀胱的病证有以下5种。

1.肾阴虚 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咽干舌燥,夜尿,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重者阴虚内热,表现为形体消瘦,盗汗,五心烦热,失眠。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每见腰部损伤与骨关节损伤后期,肾阴耗伤所致。

2.肾阳虚 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尿少浮肿。面白无华,食少便溏,五更泄泻,舌质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多见于年老体衰、久病卧床的损伤患者,因水湿潴留,伤及肾阳,或损伤后期肾阴耗伤,阴损及阳所致。

3.肾虚不固 小便频数清长,甚或失禁,遗精早泄,头晕,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多见于久病体虚,年老肾衰、神经衰弱或年幼肾气未充者。

4.肾精不足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早衰,精神呆钝,动作迟缓,步履蹒跚。见于劳累过度、慢性劳损患者,多由久病伤肾发展而来。

5.膀胱湿热 发热,口渴,尿频,尿急,尿痛,尿色混浊或血尿,舌苔黄腻,脉数。多见于脊柱或泌尿系损伤后,湿热蕴结膀胱所致。

(三)肝与胆辨证

肝者,其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腑互为表里。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泄胆汁,促进消化,还可调畅情志;肝亦主筋,司关节运动,如《素问·五脏生成》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损伤后常见肝与胆的病证有以下6种。

1.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或急躁,胸胁窜痛或胀痛,胸闷不舒,少腹胀痛;妇女乳房胀痛,痛经;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多由于胸胁内伤,恶血归肝,肝气郁结所致。

2.肝火上炎 情绪急躁,胸胁灼痛,耳鸣头痛,目赤肿痛,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间有鼻衄。多由胸胁损伤后并发感染,因气郁化火所致。

3.肝阳上亢 亢奋易怒,眩晕头痛,面红或颧红,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多见于伤后忧思恼怒,气郁化火,内耗肝阴,阴不敛阳者。

4.肝风内动 头目眩晕,手足痉挛,抽搐或麻木,颈项牵强,角弓反张,舌质红或苔黄,脉多弦或弦数。多见于颅脑损伤,或伤后并发感染,热极火盛,消耗肝阴,热动肝风者。

5.肝血虚 两目干涩,视物昏暗,耳鸣,眩晕欲仆,肌肉震颤,四肢麻木,爪甲不荣,妇女经少或经闭,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伤后慢性出血,或久病阴血耗竭者。

6.肝胆湿热 皮肤、巩膜黄染,发热身痒,右季肋区疼痛,胸脘痞闷,口苦口干,不思饮食,厌油腻,尿少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多见于右胁肋部损伤后恶血归肝,郁而化火;或伤后外感湿热之邪,致湿热内蕴,中焦气滞,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者。

(四)脾与胃辨证

脾居中焦,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脾胃的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水湿,故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消化吸收和水液输布障碍。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虚可导致气虚、血少及脾不统血等证。损伤后常见脾与胃的病证有以下4种。

1.脾气虚 食欲不振,胃脘满闷,胃痛喜按,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倦怠乏力,舌淡白,脉濡弱,多由慢性损伤或伤后饮食失调所致。

2.脾阳虚 腹部胀满,绵绵作痛,喜热喜按,饮食不化,泄泻清冷,小便不利,肢冷身重,甚或肢体浮肿,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多由慢性病损及脾阳,伤后饮食失调,或脾气虚弱发展而来。

3.脾虚湿困 食欲不振,胃脘满闷,恶心欲吐,头重如裹,腹满便溏,浮肿,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如兼有热邪,湿热交蒸,便会出现黄疸。此证多由于伤后受寒淋浸,过食生冷或住宿潮湿,而使寒湿之邪内渍于脾,脾阳受困所引起。

4.脾不统血 皮下出血,鼻衄,尿血,便血以及崩漏等病证,兼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无力,眩晕气短,舌质淡,脉细弱。多由损伤后出血不止,脾气虚弱,不能摄血所致。

(五)心与小肠辨证

心居于胸中,其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心主血脉与神志,故其病理表现主要是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异常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疡的痛痒与心关系密切。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化物而分清别浊,其主要病理变化反映为运化功能障碍。损伤后常见心与小肠的病证有以下4种。

1.心气虚 表现为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年老体衰的患者,因损伤后气血运行不利而发生。若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紫暗者称之为心阳虚,严重者可发生脱证。

2.心血虚 多表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常因伤后体质虚弱,精神受刺激或大量失血所引起。

3.心火上炎 患者心烦失眠,口渴尿黄,疮疡痒痛,舌红、糜烂,甚至发生口疮,脉数。多因瘀血郁而化热或创口受邪毒感染所致。

4.小肠实热 表现心烦,腹胀满,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因损伤瘀血停蓄,郁而化热,小肠运化失职所致。

四、皮肉筋骨辨证

皮肉筋骨辨证是指根据四诊所收集到的局部资料综合分析,初步判断损伤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辨证方法,是骨伤科的特色辨证方法。皮肉为人之外壁,人之卫外者全赖卫气,《灵枢·经脉》曰:“肉为墙。”筋是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的总称,其主要功能是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灵枢·经脉》曰:“筋为刚。”《素问·五脏生成》说:“诸筋骨皆属于节。”《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说“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所以屈伸行动,皆筋为之”;骨属于奇恒之腑,《灵枢·经脉》曰:“骨为干。”《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素问·脉要精微论》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指出骨的作用,不但为立身之主干,还内藏精髓,与肾气有密切关系,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合骨者肾也,故肾气的充盈与否能影响骨的成长、健壮与再生。

皮肉筋骨辨证,一般分为“伤皮肉”“伤筋”“伤骨”,但三者又互有联系,一般伤骨必有伤筋,而伤筋未必伤骨,若开放性骨折,则皮肉筋骨俱伤。

(一)皮肉伤辨证

1.皮破肉损 《灵枢·经脉》曰:“肉为墙。”损伤则破其皮肉,可出现皮破肉绽、出血,甚至昏厥等危症。

2.皮肉瘀阻 损伤后瘀血内停、经脉阻滞,表现为肿胀、疼痛、青紫瘀斑、发热、局部肉腐化脓等症。

3.腠理不固 损伤后六淫外邪趁虚而入,导致营气阻滞、营卫不和。表现为筋脉拘急、恶风、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常见于痹症、落枕、冻结肩等。

4.皮肉失荣 损伤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肺气不固、脾虚不运、营卫运行阻滞,卫外阳气不能濡养皮肉,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肌萎无力、挛缩等,常见于痿证、损伤后期。

(二)筋伤辨证

一般来说,筋急则拘挛,筋弛则痿弱不用。凡跌打损伤,筋每首当其冲,受伤机会最多。在临床上,凡扭伤、挫伤后,可致筋肉损伤,局部肿痛、青紫,关节屈伸不利。即使在“伤骨”的病证中,如骨折时,由于筋附着于骨的表面,往往筋亦首先受伤;关节脱位时,关节四周筋膜多有破损。所以,在治疗骨折、脱位时都应考虑筋伤的因素。慢性的劳损,亦可导致筋的损伤,如“久行伤筋”,说明久行过度疲劳,可致筋的损伤。临床上筋伤机会甚多,其证候表现、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如筋急、筋缓、筋缩、筋挛、筋痿、筋结、筋惕等,宜细审察之。

(三)骨伤辨证

在骨伤科疾患中所见的“伤骨”病证,包括骨折、脱位,多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

1.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2.脱位 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弹性固定和关节盂空虚。

伤骨不是单纯性的孤立的损伤。如上所述,损骨能伤筋,伤筋亦能损骨,筋骨的损伤必然累及气血伤于内,因脉络受损,气滞血瘀,为肿为痛。《灵枢·本脏》指出:“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所以治疗伤骨时,必须行气消瘀以纠正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伤筋损骨还可危及肝肾精气,《备急千金要方》说“肾应骨,骨与肾合”“肝应筋,筋与肝合”,肝肾精气充足,可促使肢体骨骼强壮有力。因此,伤后如能注意调补肝肾,充分发挥精生骨髓的作用,就能促进筋骨修复。《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脏所主除“肝主筋”外,还有“肾主骨”,五劳所伤除“久行伤筋”外,还有“久立伤骨”,说明过度疲劳也能使人体筋骨受伤,如临床所见的第二跖骨颈疲劳骨折等。《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指出的“热伤气”“热则骨消筋缓”“寒伤形”“寒则筋挛骨痛”等,说明寒热对筋骨也有影响。

五、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损伤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属何经、何脏、何腑,进而辨别出其病因病机、诊断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经络遍布全身,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关节,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上下内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骨伤病的发生、传变与经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经络辨证在骨伤病的诊断、预后以及治疗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当人体受到损伤时,经脉失常,气血运行受阻,机体抵抗力下降,外邪入侵,内传脏腑,影响脏腑功能以及全身状态。反之,脏腑功能不足时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外部,如肝肾亏虚的患者,常通过肾经、膀胱经传变而出现下肢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等。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中所说“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俱伤”“亦必于脏腑经络间求之”。骨伤科经络辨证主要包括十二经脉辨证和奇经八脉辨证。

(一)辨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都有固定循行部位及穴位。在临床上可依据患者症状、体征的部位、性质以及传变规律,初步判断与某一经络相关。《灵枢·经别》中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四肢关节的病理生理都与经络密切相关,如手阳明大肠经病变时,可出现肩前与臑内作痛,拇指、食指疼痛等,再如足阳明胃经病变时,可出现股、膝关节及胫前外侧以及足背等处疼痛、中趾麻木等不适症状。反之,如出现腰背部疼痛,足小趾麻木不适,则多考虑足太阳膀胱经病变。

(二)辨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蹻、阴蹻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功能。奇经八脉辨证中骨伤科病证在督脉最为多见,如胸背疼痛、下腰痛等。《难经·二十九难》说:“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又如《素问·骨空论》中描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当机体遭受损伤时,十二经脉就可以反映出各种病候(表3-1)。经络辨证不仅在诊断疾病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骨伤科内治法指导辨证,在针灸、按摩、推拿等治法中有着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

表3-1 《灵枢·经脉》中有关伤痛证候表

img

六、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是人体正常结构功能的一部分。“卫”代表人体防御病邪、捍卫肌肤的能力,“气”代表维护呼吸和血液循环以及各脏腑活动的功能,“营”代表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及体内的营养物质,“血”代表血液、体液及其生理功能。

卫、气、营、血是温热病划分病变发展过程和病势浅深的四个阶段。病在“卫分”比较轻浅,病在“气分”则稍重,病在“营分”为病重,病在“血分”为最重。卫气营血辨证就是把温热病所表现的错综复杂的证候归纳综合,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借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病位的深浅。伤病并发感染类似温热病的临床表现,因此也可以应用卫气营血辨证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七、其他

骨伤科辨证方法,除了上述八纲、脏腑、皮肉筋骨、经络及卫气营血辨证外,还有六因、六经、三焦辨证,以及现代的分期、分型辨证等。

六因辨证强调外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与伤患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治疗六因证候的根本措施是祛除外邪,如祛风、散寒、清暑、祛湿、润燥、降火等。六因辨证还适用于各种痹证。

六经辨证是古人结合经络学说,把疾病的整个过程,自表及里分为六经。每一经中,各有其不同的症状出现,治病就必须根据不同的症状,随经分治。六经自表及里的顺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主,三阴病证以五脏病变为主。凡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阳病证,治病当以祛邪为主;凡抗病力衰减,病势虚衰,表现为寒为虚的,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三焦辨证是引用《内经》中有关三焦的理论,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损内证》引元代王好古云:“登高坠下撞打等伤,心腹胸中停积瘀血不散者,则以上、中、下三焦分别部位,以施药饵。瘀在上部者,宜犀角地黄汤;瘀在中部者,宜桃仁承气汤;瘀在下部者,宜抵当汤之类。须于所用汤中加童便、好酒,同煎服之。”对内伤的三焦辨证提出了识别与治疗的方法。 Ji1egPtjiRKOrmtJg+gJ1rElKSI8xv3rhOchEVLI5WhUCa6xycpfHWceSX9dPF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