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四诊方法

四诊方法是骨伤科诊查、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步骤。将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和病史)通过综合判断,可以对疾病做出临床诊断,同时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诊断时,既要有整体观念,重视全面检查,又要结合骨伤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局部检查,才能做到全面了解病情,得出正确的诊断;既要以中医传统诊断学理论为指导,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既要充分利用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又不能完全盲目依赖,要将各种方法收集的信息综合处理,相互补充,才能臻于完善。

一、望诊

望诊在骨伤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难经·六十一难》中说:“望而知之谓之神。”而骨伤科的望诊,除了对全身情况诸如神色、形态、舌象等做全面的检查外,对损伤局部及其邻近部位也需特别认真察看。《伤科补要·跌打损伤内治证》明确指出:“凡视重伤,先解开衣服,遍观伤之轻重。”

望诊时患者体位要适宜,患部暴露要充分,进行静态和功能活动的动态观察。通过望全身、望损伤局部,以初步确定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一)望全身

1.望神色 通过察看神态色泽的变化来判断损伤轻重、病情缓急。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指“神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指“神志”,是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的高度概括。《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察神可判断精气的盛衰和损伤过程中的转化情况,一般来说,若精神爽朗、面色清润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若面容憔悴、神气委顿、色泽晦暗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对重伤患者要观察其神志是否清醒,若神志昏迷、神昏谵语、目暗睛迷、瞳孔缩小或散大、面色苍白、形羸色败、呼吸微弱或喘急异常,多属危候,多见于重度创伤、严重感染或大失血等。

《医门法律》说:“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望色也可以判断患者损伤的轻重缓急,邪正盛衰,《素问·五脏生成》中总结了生死五色,对临床中的危重病情仍有指导意义。

2.望形态 望形态可以了解损伤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形态发生改变多见于骨折、脱位以及严重筋伤。如肩、肘部损伤,患者多以健肢扶托患侧前臂;颞颌关节脱位时,多用手托下颌;急性腰扭伤,身体多向患侧倾斜,且扶腰缓行;踝关节扭伤呈疼痛性跛行;下肢骨干骨折,大多不能坚持行走。

3.望舌 亦称舌诊,观察舌质及苔色,虽然不能直接判断损伤的部位及性质,但心开窍于舌,又为脾胃之外候,它与各脏腑通过经络均有密切联系。《辨舌指南》曰:“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所以它能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邪的性质、病情的进退、病位的深浅以及伤后机体的变化。舌质和舌苔都可以诊察人体内部的寒热、虚实等变化,两者既有密切的关系,又各有侧重,舌质主要反映脏腑虚实、气血之盛衰,舌苔反映脾胃变化,邪气之浅深。观察舌苔的变化,还可鉴别疾病属表属里,属虚属实,所以察舌质和舌苔可以相互印证。

(1)望舌质 正常人舌色一般为淡红色。若舌色淡于正常称为“淡白舌”,为气血不足或者气血耗伤的表现。舌色深于正常为“红舌”,可见于实热或阴虚内热,亦可见于严重损伤早期血瘀化热。舌色深红为“绛舌”,主热证或阴虚火旺。舌色红中带青紫或蓝色,称为“青紫舌”,为伤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聚。局部紫斑表示瘀血程度较轻,或局部有瘀血。全舌青紫表示瘀血程度较重;青紫而滑润,表示阴寒血凝,为阳气不能温运血液所致;绛紫而干表示热邪深重,津伤血滞。

(2)望舌苔 苔厚为邪盛,苔薄为邪衰,由薄增厚为病情加重,由厚变薄为病情减轻,这在创伤感染患者常见。舌苔润泽者有津液,干燥者津液不足;苔腻者为体内有湿,痰邪滞留或为食积;苔剥而光为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或耗伤。

苔色有白、黄、灰、黑等四种。白苔主表证,主风寒湿证;薄白而润滑为正常舌苔,有时也可见于一般外伤复感风寒,初起在表,病邪未盛,正气未伤者;厚白而滑为损伤伴寒湿或寒痰等证的舌苔表现;厚白而腻为痰湿阻滞;薄白而干燥表示寒邪化热,津液不足;厚白而干燥表示湿邪化燥;白如积粉为创伤感染、热毒内蕴之证的舌苔表现。苔黄一般主热证,创伤感染、瘀血化热时多见。脏腑为邪热侵扰,皆能使白苔转黄。若由黄苔转为灰黑苔时,表示病邪较盛,多见于严重创伤感染伴高热或津涸等。

(二)望局部

1.望畸形 畸形往往标志有骨折或脱位存在,因此可通过观察肢体标志线或标志点的异常改变,判断有无畸形,如突起、凹陷、成角、倾斜、旋转、缩短或增长等。如凹陷畸形见于头部凹陷性骨折,鼻部凹陷性骨折等;突起畸形见于肩锁关节脱位、脊柱骨折等;成角畸形多见于四肢骨折时的断端移位,由于肌肉的拉力,断端可向内、向外、向前、向后等成角畸形;旋转畸形由于旋转暴力作用或筋肉牵拉,断端发生旋转畸形;短缩畸形是由于骨折后断端重叠或交叉位移,或关节脱位,致使肢体短缩。除此之外,某些特征性畸形可对诊断有决定意义,如髋关节后脱位的髋屈曲内收内旋畸形、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的下肢外旋缩短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的驼背强直畸形等。

2.望肿胀、瘀斑 人体损伤,多伤及气血,以致气滞血瘀,瘀积不散,瘀血滞于肌表,则为肿胀、瘀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云:“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滞,即作肿矣。”通过观察其肿胀的程度与色泽的变化,判断损伤性质。肿胀严重,瘀斑青紫明显者,可能有骨折或伤筋的情况存在;肿胀较轻,稍有青紫或无青紫者多属轻伤。早期损伤有明显的局限性肿胀,可能有骨裂或撕脱性骨折的存在;肿胀较重,肤色青紫者,为新鲜损伤;肿胀较轻,青紫带黄者,为陈旧损伤;大面积肿胀,青紫伴有黑色者,为严重的挤压伤;肿胀紫黑者应警惕组织坏死。

3.望创口 开放性损伤应注意创口情况,包括创口的形状、大小、深浅,出血量的多少及色泽鲜红还是紫暗,是否被污染及有无异物等。感染性创口,应注意流脓是否通畅,脓液的颜色及稀稠等情况。

望创口可辨虚实,腐肉不溃,新肉不生者为脾虚;脓稀薄而不收敛者,为虚寒;脓稀赤而不生者,为气血两虚;创口下陷者,为气虚;创口不愈,内部隐痛,应防有异物。

4.望肢体功能 肢体功能的活动,对了解骨关节损伤有重要意义。除观察上肢能否屈伸,下肢能否行走外,应进一步检查关节各方向的活动是否正常。例如,肩关节正常时有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内旋和外旋六种活动。凡上肢外展不足90°,且外展时肩胛骨一并向外移动,说明外展动作受限制;屈肘90°,正常肩关节内收时,肘尖可接近人体正中线,若肘尖不能接近中线,说明内收受限;若患者梳发动作受限,说明有外旋功能障碍;若患者手背不能置于背部,说明内旋功能障碍。肘关节虽仅有屈曲和伸直的功能,而上下尺桡关节的联合运动,可产生前臂旋前和旋后运动,如发现运动障碍,应进一步查明是何种运动障碍。为准确掌握损伤的情况,除嘱其主动活动外,往往与摸法、量法、运动检查结合进行,并通过与健肢对比观察以测定其主动与被动活动情况。

二、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通过鉴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以声音、语言、呼吸等来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正邪盛衰。可以借助听诊器、叩诊锤等工具,以提高骨伤科闻诊水平,骨伤科的闻诊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闻诊

从患者的说话状态、呻吟声音、呼吸、咳嗽、呕吐物及伤口、二便或其他排泄物的气味等方面获得临床资料,了解疾病的轻重、虚实,有无合并症等。

1.听声音 正常人的声音柔和而圆润,发音洪亮,说明气血充沛;如果发音低弱则为气血不足。在病中发音高亢洪亮为阳证、实证、热证;发音低弱为阴证、虚证、寒证。呻吟表示有不适、疼痛或精神烦躁;大声喊叫则表示疼痛剧烈,必须从局部或全身找原因。言语声音低微、时断时续,为元气亏损。呼吸微弱多属虚证,正气不足;呼吸气粗,多属实证。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咳声重浊、痰清白、鼻塞不通,多属外感风寒;咳嗽不畅、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咽喉疼痛多属肺热;喉有痰声,痰多易咯出为痰饮、湿痰;咳嗽无力,气短为肺虚;干咳无痰、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热。胸部损伤、肋骨骨折者声音低微、呼吸表浅、不敢咳嗽。严重创伤或手术患者失血过多,出现声低语少、言语无力而断续,呼吸微弱,此为虚脱或休克表现。头部损伤,烦躁惊叫者为颅内血肿,若言语不清、神昏谵语者,则属危证,应立即进行急救。

2.嗅气味 口气臭秽者多属胃热、消化不良或口腔疾患等。二便、痰液和脓液等气味恶臭、质地稠厚者,多属湿热或热毒。脓液稀薄、无臭,多为气血两亏或寒性脓肿。局部分泌物的气味,若可闻及血腥味多见于开放性出血;若创口散有腐肉气味,多见细菌感染和局部坏死;若创口周边发黑,有恶臭浆液或血性液体伴气体溢出者,多考虑气性坏疽。

(二)局部闻诊

1.听骨擦音 闻及骨擦音是骨折的确诊依据。注意触诊骨擦音,还可进一步分析骨折的类型。《伤科补要》说:“骨若全断,动则辘辘有声。如骨损未断,动则无声。或有零星败骨在内,动则淅淅之声。”骨折经治疗后骨擦音消失,表示骨折已接续,但应注意,检查者不宜主动去寻找骨擦音,只能在检查中偶然感觉到,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损伤的程度。

2.听骨传导音 骨传导音亦是判断是否骨折的特殊体征之一,主要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等。检查时将听诊器置于伤肢近端的适当部位,如放在伤肢近端的骨突起处,用手指或叩诊锤轻轻叩击远端骨突起部,可听到骨传导音。正常骨传导音清脆圆润,若骨传导音低钝、减弱、消失则说明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注意与健侧对比、伤肢应不附有外固定物、与健侧位置对称及叩诊时用力大小相等等方面内容。

3.听入臼声 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格得”关节入臼声,《伤科补要》说:“凡上骱时,骱内必有响声活动,其骱以上;若无响声活动者,其骱未上也。”当复位时听到此响声时,应立刻停止继续拔伸牵引,避免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被过度拔伸而造成损伤。

4.听筋的响声 部分伤筋或关节病在检查时可有特殊的摩擦音或弹响声,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关节摩擦音 医者一手放在关节上,另一手移动关节远端的肢体,可检查关节摩擦音或摩擦感。关节活动时,一些慢性或亚急性关节疾患可出现柔和的关节摩擦音,退行性骨关节病可出现粗糙的关节摩擦音。

(2)肌腱弹响声与捻发音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屈伸手指时可听到弹响声,多由于滑动的肌腱通过狭窄的腱鞘产生,所以又把这种狭窄性腱鞘炎称为弹响指或扳机指。过度活动后,肌腱和腱组织等增厚,形成皱褶,并有纤维性渗出,肌腱滑动时局部可听到类似捻干燥头发时发出的一种声音,即“捻发音”,好发于前臂的伸肌群、大腿的股四头肌和小腿的跟腱部。

(3)关节弹响声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有游离体时,在进行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时,可发生较清脆的弹响声。

5.听啼哭声 应用于幼儿,以辨别其是否受伤。幼儿不能准确诉说伤部病情,家属有时也不能提供可靠资料。检查患儿时,若摸到患肢某一部位,啼哭或哭声加剧,则提示该处可能有损伤。

6.听创伤皮下气肿音 当创伤后发现皮下组织有大片不相称的弥漫性肿胀时,应检查有无皮下气肿。检查时把手指分开呈扇形,轻轻揉按患部,当皮下组织中有气体存在时,就有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如肋骨骨折时,若断端刺破肺脏,空气渗入皮下组织可形成皮下气肿;开放性损伤合并气性坏疽感染时,可出现皮下气肿,伤口常有奇臭的脓液;在手术创口周围,缝合裂伤时,如有空气残留在切口中,亦可发生皮下气肿。

三、问诊

问诊是骨伤科辨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问诊,诚如《素问·征四失论》所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明·张景岳则认为问诊是“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陈修园归纳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迄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通过问诊可以更多更全面地把握患者的发病情况,更准确地辨证论治,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损伤后遗症。问诊时应首先抓住患者自诉的主要症状,然后围绕主要症状和体征,详细分析有关的病情资料,找出主要矛盾,为判定病位、掌握病性和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骨伤科问诊除按诊断学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外,还需结合骨伤科的特点,重点询问以下几方面。

(一)一般情况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详细询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就诊日期及病历陈述者(患者本人、家属或亲朋等),并建立完整的病案记录,以利于查阅、联系和随访。特别是对涉及交通意外、刑事纠纷等方面的伤者,这些记录更为重要。

(二)发病情况

1.主诉 即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生发展的时间。主诉是促使患者前来就医的主要原因,可以提示病变的部位、性质等。骨伤科患者的主诉有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及挛缩等,记录主诉应简明扼要。

2.发病过程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和变化的急缓,受伤的时间、地点,有无昏厥、呕吐、心慌胸闷等伴随症状,经过何种方法治疗,效果如何,目前症状情况怎样,是否减轻或加重等。生活损伤一般较轻,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事故或战伤往往比较严重,常为复合性创伤或严重的挤压伤等,应尽可能问清受伤的原因,如是跌仆、闪挫、扭捩、坠堕等,询问打击物的大小、重量和硬度,暴力的性质、方向和强度,以及损伤时患者所处的体位、姿势、情绪等。如伤者因高空作业坠落,足跟先着地,则损伤可能发生在足跟、脊柱或颅底;平地上摔倒者,则应问清着地姿势,如肢体处于屈曲位还是伸直位,何处先着地;若伤时正与人争论,情绪激昂或愤怒,则在遭受打击后不仅有外伤,还可兼有七情内伤。

3.伤情 问损伤的部位和各种症状,包括创口情况。

(1)疼痛 先详细询问疼痛的起始日期、部位、性质、程度。疼痛按程度及性质一般可分为剧痛、疼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游走性疼痛、酸痛等。剧痛者伤重,一般性疼痛则伤轻,隐痛多属慢性损伤或宿伤,胀痛者多为血瘀,跳痛者多为气滞,刺痛者常有异物,酸痛者多属慢性筋伤,游走性疼痛多属风邪。此外应问清患者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麻木的范围是扩大还是缩小;痛点固定不移还是游走,有无放射痛,放射到何处;服止痛药后能否减轻;各种不同的动作(负重、咳嗽、喷嚏等)对疼痛有无影响;与气候变化有无关系;劳累、休息及昼夜对疼痛程度有无影响等。

(2)肿胀 应询问肿胀出现的时间、部位、范围、程度。如系增生性肿物,应了解是先有肿物还是先有疼痛,以及肿物出现的时间和增长速度等。

(3)肢体功能障碍 如有功能障碍,应问明是受伤后立即发生的,还是受伤后一段时间才发生的。一般骨折或脱位后,功能大都立即发生障碍或丧失,软组织损伤等则往往在伤后经过一段时间血肿逐渐加重后才影响到肢体的功能。如果病情许可,应在询问的同时,由患者以动作显示其肢体的功能。

(4)畸形 应询问畸形发生的时间及演变过程。外伤引起的肢体畸形,可在伤后立即出现,亦可经过若干年后才出现。与生俱来或无外伤史者应考虑为先天性畸形或发育畸形。

(5)创口 应询问创口的形成时间、污染情况、处理经过、出血情况,以及是否使用过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三)全身情况

1.问寒热 恶寒与发热是骨伤科临床上的常见症状。除指体温的高低外,还有患者的主观感觉。要询问寒热的程度和时间的关系,恶寒与发热是单独出现抑或并见。疼痛得温而减轻者为寒,得寒而减轻者为热,恶寒者为气虚、气血不足、阳气不足。感染性疾病,恶寒与发热常并见;损伤初期发热多为血瘀化热,中后期发热可能为邪毒感染,或虚损发热;骨关节结核有午后潮热;恶性骨肿瘤晚期可有持续性发热;颅脑损伤可引起高热抽搐等。

2.问汗 问汗液的排泄情况,可了解脏腑气血津液的状况。严重损伤或严重感染,可出现四肢厥冷、汗出如油的险象;邪毒感染可出现大热大汗;自汗常见于损伤后期或手术后,主气虚;盗汗常见于慢性骨关节疾病、阴疽等病,主阴虚内热。

3.问饮食 应询问饮食时间、食欲、食量、味觉、饮水情况等。对腹部损伤应询问其发生于饱食后或空腹时,以估计胃肠破裂后腹腔污染程度。食欲不振,胃纳呆滞,多因伤后脾虚或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所致;食后饱胀,多因伤后血瘀化热导致脾虚胃热所致;口苦者为肝胆湿热;口淡者多为脾虚不运;口腻者属湿阻中焦;口中有酸腐味者为食滞不化。

4.问二便 伤后便秘或大便燥结,为瘀血内热。老年患者伤后可因阴液不足,失于濡润而致便秘。大便溏薄为阳气不足,或伤后机体失调。对脊柱、骨盆、腹部损伤者尤应注意询问二便的次数、量和颜色。

5.问睡眠 伤后久不能睡,或彻夜不寐,多见于严重创伤,心烦内热。昏沉而嗜睡,呼之即醒,闭眼又睡,多属气衰神疲,老年患者应更加重视;昏睡不醒或醒后再度昏睡,不省人事,为颅内损伤;若有严重骨折,应注意脂肪栓塞的可能。

(四)其他情况

1.既往史 应自出生起详细追询,按发病的年月顺序记录。对过去的疾病以及可能与目前的损伤有关的内容,应记录主要的病情经过,当时的诊断、治疗情况,以及有无合并症或后遗症。例如,对先天性斜颈、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要了解有无难产或产伤史,对骨关节结核要了解有无肺结核史。

2.个人史 应询问患者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询问患者从事的职业或工种的年限,劳动的性质、条件和常处体位,以及家务劳动、个人嗜好等;对妇女要询问月经、妊娠、哺乳史等。

3.家族史 应询问家族内成员的健康状况,如已死亡,则应追询其死亡原因、年龄,以及有无可能影响后代的疾病。这对骨肿瘤、先天性畸形的诊断尤有参考价值。

四、切诊

医生用手对患者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伤科的切诊包括切脉和摸诊两个方面。切脉主要是了解体内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摸诊主要是鉴别外伤轻重、深浅和性质。

(一)切脉

切脉即脉诊,是中医骨伤科辨证中一个重要环节。《正体类要·序》云:“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切脉不是可有可无的,依靠切脉可得知全身虚实、伤之深浅并可推断预后情况,损伤常见脉象有以下12种。

1.浮脉 轻按应指即得,重按反觉搏动力量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在新伤瘀肿疼痛剧烈及脑震伤眩晕的初期多见。大出血及慢性劳损患者,出现浮脉时说明正气不足,虚象严重。

2.沉脉 轻按不应,重按始得。一般沉脉主病在里,内伤气血、腰脊损伤疼痛时常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者,是为伏脉,多见于骨痹、厥病等。

3.迟脉 脉搏至数缓慢,每息脉来不足四至。一般迟脉主寒、主阳虚,伤筋挛缩和瘀血凝滞等证中多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复感寒邪,常为迟而无力。

4.数脉 每息脉来超过五至,一般损伤初发时多见。数而有力,多为实热;虚数无力者多属虚热。浮数热在表,沉数热在里,虚细而数为阴亏,浮大虚数为气虚。《景岳全书·脉神章》指出:“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损伤发热及邪毒感染脉数有力;损伤津涸,脉细数无力。

5.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充实有力,切脉时有“如盘走珠”之流利感,主痰饮、食滞,妇女妊娠期亦常现此脉。伤病中胸部挫伤,血实气壅时多见,显于关部,滑数有力,厥厥然动摇,是为动脉,常见于新伤剧痛、惊恐等。

6.涩脉 往来涩滞,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精血不足。涩而有力为实证,涩而无力为虚证。损伤血亏津少不能濡润经络之虚证和气滞血瘀的陈伤时多见。《四诊抉微》载:“滑伯仁曰,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夫所谓不出于六者,亦为其足统表里阴阳虚实,冷热风寒湿燥,脏腑血气之病也。”故有以上述六脉为纲的说法。

7.弦脉 脉形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诸痛、肝胆疾病和阴虚阳亢。在胸部损伤以及各种损伤剧烈疼痛时多见,还常见于伴有肝胆疾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证的损伤患者。弦而有力者称为紧脉,多见于外感寒胜之腰痛。

8.濡脉 浮而细软,脉气无力以动,与弦脉相对,虚损劳伤、气血两虚、久病虚弱时多见。

9.洪脉 脉形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浮大有力。其特点是应指脉形宽,大起大落。主热证,损伤邪热内壅,热邪炽盛;或血瘀化热之证亦多见。

10.细脉 脉细如线,应指显然。多见于虚损患者,以阴血虚为主,亦见于气虚。损伤久病卧床体虚者多见,亦可见于虚脱或休克患者。

11.芤脉 浮大中空,为失血之脉。在损伤出血过多时多见。

12.结、代脉 间歇脉之统称。脉来至数缓慢,时一止,止无定数为结脉;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为代脉。在损伤疼痛剧烈,脉气不衔接时多见。

清·钱秀昌《伤科补要·脉诀》中的伤科脉诀具有临床参考价值:伤科之脉,须知确凿。蓄血之症,脉宜洪大。失血之脉,洪大难握。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失血诸症,脉必现芤。缓小可喜,数大甚忧。浮芤缓涩,失血者宜。若数且大,邪胜难医。蓄血脉微,元气必虚。脉症相反,峻猛难施。左手三部,浮紧而弦,外感风寒。右手三部,洪大而实,内伤蓄血。或沉或伏,寒凝气束。乍疏乍数,传变莫度。沉滑而紧,痰瘀之作。浮滑且数,风痰之恶。六脉模糊,吉凶难摸。和缓有神,虽危不哭。重伤痛极,何妨代脉,可以医疗,不必惊愕。欲知其要,细心习学。

以上脉诀可归纳为以下6条:①闭合性损伤,瘀血停积或阻滞,脉宜洪大,坚强而实者为顺证。开放性损伤,失血之证,难以摸到洪大脉象,或呈芤脉,或为缓小,亦属脉证相符的顺脉。反之,如蓄血之证脉见缓小,失血之证脉见洪大,是脉证不相符的逆脉,往往病情复杂比较难治。②脉大而数或浮紧而弦者,往往伴有外邪。③沉脉、伏脉为气滞或寒邪凝滞。沉滑而紧者,为痰瘀凝滞。④乍疏乍数,时快时缓,脉律不齐者,重伤时应注意避免发生其他传变。⑤六脉(左右手的寸、关、尺脉)模糊不清者,预后难测,即使伤病较轻,亦应严密观察其变化;和缓有神者,伤症虽危重,但一般预后较佳。⑥严重损伤,疼痛剧烈,偶尔出现结脉与代脉,系痛甚或情绪紧张所致,并非恶候,但如频繁出现,则应注意。

(二)摸诊

摸诊是伤科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关于摸法的重要性及其使用方法,历代医学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通过医者的手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帮助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与脱位的移位方向等。在没有X线设备的情况下,依靠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运用触摸推按,亦能对许多损伤性疾病进行比较正确的诊断。摸诊的用途非常广泛,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1.意义

(1)摸压痛 患者主诉某一部位疼痛,但很难反映出其病变部位性质,必须依靠摸诊,并要反复触摸才能清楚。压痛的范围、部位、程度如何,可以用来鉴别是伤筋还是伤骨。压痛明显而尖锐者,多为骨折;压痛较轻,范围广泛者,多为伤筋。直接压痛局部可能有骨折或伤筋,间接压痛(如纵轴叩击痛、胸廓挤压痛、骨盆挤压痛等)常提示有骨折。骨干完全骨折时,骨折部多有环状压痛。斜形骨折压痛范围较横断骨折广泛。在初诊时要分清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在治疗中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相互转化,故需反复定期复查,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2)摸畸形 当望诊发现畸形时,结合触摸体表骨突变化,可以判断骨折和脱位的性质、类型和移位方向或其他疾病等。如横行折断而有位移时,凹凸明显;若凸出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多为斜形骨折。

(3)摸肤温 从局部皮肤冷热的程度,可以辨识热证或寒证,了解患肢血运情况。热肿一般表示新伤或局部瘀热和感染;冷肿表示寒性疾患;伤肢远端冰凉、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表示血运障碍。摸肤温时一般用手背测试,一定要与健侧对比。

(4)摸异常活动 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了类似关节的活动,或关节原来不能活动的方向上出现了活动,多见于骨折和韧带断裂。检查患者时,不宜主动寻找异常活动,防止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5)摸弹性固定 脱位后,关节保持在特殊的畸形位置,在摸诊活动远端肢体时有弹性阻力。去除外力后,关节又回到原来的特殊位置,弹性固定是关节脱位的特征。

(6)摸肿块 要区别肿块的解剖层次,在皮肤、肌肉、筋膜、骨骼何种组织中,是骨性还是囊性;其次是区别其大小、形态、硬度、边界是否清楚,推之是否可移动以及表面光滑度等。

2.常用手法

(1)触摸法 以拇、食两指或拇、食、中、无名四指置于伤处,稍加按压之力,细细触摸。范围由远及近,逐渐移向伤处,用力大小视部位而定。触摸时仔细体验指下感觉,古人有“手摸心会”的要领。通过触摸可了解损伤和病变的确切部位,病损处有无畸形、摩擦感,皮肤温度、软硬度有无改变、有无波动感等。触摸法往往在检查时最先使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情况选用其他手法。

(2)挤压法 用手掌或手指挤压患处上下、左右、前后,根据力的传导作用来检查骨骼是否断裂。如检查肋骨骨折时,常用两手掌前后挤压胸骨及相应的脊柱骨;检查骨盆骨折时,常用两手挤压两侧髂骨翼;检查四肢骨折,常用手指挤捏骨干。此法有助于鉴别骨折与挫伤,检查骨肿瘤或骨感染患者时,不能在局部用力挤压。

(3)叩击法 以掌根或拳头对肢体远端的纵向叩击所产生的冲击力,来检查有无骨折的一种方法。检查股骨、胫腓骨骨折,可采用叩击足跟的方法;检查脊椎骨折时可采用叩击头顶的方法;检查四肢骨折是否愈合,亦常采用纵向叩击法。

(4)旋转法 用手握住伤肢下端轻轻旋转,以观察伤处有无疼痛、活动障碍及特殊的响声,旋转法常与屈伸关节法配合应用。

(5)屈伸法 本法一手握关节部,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缓慢的屈伸活动。若关节部出现疼痛,说明有关节或邻近部位的损伤。关节内骨折,可触及骨擦音。此外,要进行患肢主动与被动的屈伸、旋转活动度的对比,以此作为测量关节活动度的依据。

(6)摇晃法 本法一手握伤处,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轻轻地摇摆晃动。结合问诊与望诊,根据患部疼痛的性质、异常活动与摩擦音,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

临床运用摸诊时非常重视对比,并注意“望、比、摸”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摸诊所获资料的临床意义。 u5OneGuQNvNuaW/5cxRz1EL4Zitn8pgnO0rWgzp3a5puMmn30+ZquRzic3tiBY6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