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骨与关节检查法

骨伤科检查是为了发现客观体征,用以诊断有无骨折、脱位、筋伤等病变,以及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缓急和有无并发症的一种诊断方法。只有认真、细致地进行骨与关节检查,才能避免误诊、漏诊。检查时要与正常解剖和运动功能相对比,通常使用与健侧对比法。局部检查要从病变以外的区域开始,先检查健肢或症状较轻的肢体,对小儿患者更应如此,以免小儿因疼痛拒绝检查。对于症状复杂而诊断困难者,不仅需要全面系统的检查,而且需定期、多次、反复的检查。特别是神经功能的检查,更应如此,以求得出正确的诊断,避免延误治疗。骨伤科检查要有整体观念,不可只注意局部或一个肢体,除了病情简单的病例外,都应在全身检查的基础上,根据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情况,结合诊断和治疗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方法和顺序

首先要熟悉被检查部位的解剖关系和生理功能,明确每项检查的目的。骨与关节是运动系统,在不同的体位其表现不一,同时因肌张力的改变,使邻近关节产生代偿性体位的变化。因此,在检查某关节时,要注意身体的姿势、关节的体位,并常需在关节的不同运动体位下进行检查。检查时应遵循“对比”原则,即患侧与健侧对比;如果两侧都有伤病时可与健康人对比;对不能肯定的体征须进行反复检查;对急性疾患、损伤和肿瘤的患者,手法要轻巧,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病变扩散的机会。

骨与关节局部检查一般可按下列顺序进行: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关节活动→测定肌力→测量→特殊试验(特殊检查)→神经功能→血管检查等。结合病情每项检查都各有重点,如一些骨与关节畸形的检查,望诊、关节活动、测量、特殊试验等比较重要;对肿块的检查,则以触诊为主;对神经麻痹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检查,以步态、关节活动、肌力检查更为重要。

二、测量检查

对伤肢诊查时,可用带尺测量其长短、粗细,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角度大小等,并与健侧做比较。通过量法进行对比分析,能使辨证既准确又具体。

(一)肢体长度测量法

测量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志,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标志点间的距离。如有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时,可分段测量。测量中发现肢体长于或短于健侧,均为异常。四肢长度测量方法如下(图3-1)。

img

图3-1 肢体长度测量

1.上肢长度 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3.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

5.大腿长度 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6.小腿长度 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腓骨头至外踝下缘。

(二)肢体周径测量法

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肢体周径变化可见如下几种情况。

1.粗于健侧 较健侧显著增粗并有畸形者,多属骨折、关节脱位。如无畸形而量之较健侧粗者,多系筋伤肿胀等。

2.细于健侧 多由于陈伤误治或有神经疾患而致筋肉萎缩。

(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

主要测量各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的角度。可用特制的量角器来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并以角度记录其屈伸旋转的度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如小于健侧,多属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测量关节活动度时应将量角器的轴心对准关节的中心,量角器的两臂对准肢体的轴线,然后记载量角器所示的角度(没有量角器时,也可用目测并用等分的方法估计近似值),与健肢的相应关节比较(表3-1)。目前临床应用的记录方法多为中立位0°法。对难以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关节活动功能可用测量长度的方法以记录关节的相对移动范围。例如,颈椎前屈活动可测量下颏至胸骨柄的距离,腰椎前屈测量下垂的中指尖与地面的距离等。

1.中立位0°法 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为0°,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可成140°。

2.邻肢夹角法 以两个相邻肢体所构成的夹角计算。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完全屈曲时可成40°,那么关节活动范围是140°(180°~40°)。

img
(四)常见畸形的测量

1.肘内翻或肘外翻 上肢伸直前臂旋后位,测量上臂与前臂所形成的角度。

2.膝内翻 两内踝并拢,测两膝间距离。

3.膝外翻 两侧股骨内髁并拢,测两个内踝间的距离。

(五)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注意有无先天、后天畸形,防止混淆。

2.患肢与健肢须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上,如患肢在外展位,健肢必须放在同样角度的外展位。

3.定点要准确,可在起点及止点做好标记,带尺要拉紧。

三、肌力检查

(一)肌力检查内容

1.肌容量 观察肢体外形有无肌肉萎缩、挛缩、畸形。测量肢围(周径)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规定测量的部位。如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2.肌张力 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检查时,嘱患者肢体放松做被动运动以测其阻力,亦可用手轻捏患者的肌肉,以体验其软硬度。如肌肉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松弛而活动范围扩大,称为肌张力减低;反之,肌肉紧张,被动运动时阻力较大,称为肌张力增高。

3.肌力 是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肌力检查可以测定肌肉的发育情况和用于神经损伤的定位,对神经、肌肉疾患的预后和治疗也有一定价值。肌力降低时,需要对肌力进行测定。

(二)肌力测定方法与测定标准

1.肌力测定方法 是通过嘱患者主动运动关节或施加以阻力的方法,来了解肌肉(或肌群)收缩和关节运动情况,从而判断肌力是否正常、稍弱、弱、甚弱或完全丧失。在做肌力检查时,要耐心指导患者,分别做各种能表达被检查肌肉(或肌群)作用的动作,必要时检查者可先做示范动作。对于小儿及不能合作的患者尤应耐心反复地进行检查。对于尚不能理解术者吩咐的幼儿,可用针尖轻轻地给以刺激,以观察患儿逃避痛刺激的动作,可判断其肌肉有无麻痹。检查时应两侧对比,观察和触摸肌肉、肌腱,了解收缩情况。

2.肌力测定标准 可分为以下6级。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

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四、临床检查法

(一)摸法

摸法又称摸诊。通过术者的手对损伤局部进行认真触摸,以了解损伤的性质、程度,判断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摸法的用途极为广泛,在骨伤科临床上的作用十分重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在缺少影像设备的情况下,依靠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运用摸法,亦能对许多骨伤科疾患做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1.主要用途

(1)摸压痛 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来鉴别损伤的性质种类,直接压痛可能是局部有骨折或筋伤,而间接压痛(如纵轴叩击痛)常提示骨折的存在。长骨干完全骨折时,在骨折部出现环状压痛。斜形骨折时,压痛范围较横断骨折大。压痛面积较大,程度相仿,表示是筋伤的可能。

(2)摸畸形 当发现有畸形时,结合触摸体表骨突变化,可以了解骨折或脱位的性质、移位方向,以及呈现重叠、成角或旋转畸形等情况。

(3)摸肤温 根据局部皮肤冷热的程度,可以辨别是热证或是寒证,并可了解患肢血运情况。热肿一般表示新伤或局部积瘀化热、感染;冷肿表示寒性疾患;伤肢远端冰凉、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表示血运障碍。摸肤温时一般用手背测试并与对侧比较。

(4)摸异常活动 在肢体没有关节处出现了类似关节的活动,或关节原来不能活动的方向出现了活动即为异常活动,多见于骨折和韧带断裂。检查骨折患者时,不要主动寻找异常活动,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

(5)摸弹性固定 脱位的关节常保持在特殊的畸形位置,在摸诊时手中有弹力感。这是关节脱位特征之一。

(6)摸肿块 首先应区别肿块的解剖层次,是在骨骼还是在肌腱、肌肉等组织中。其次是区别肿块是骨性的或囊性的。其他还须触摸其大小、形状、硬度,边界是否清楚,推之是否可以移动及表面光滑度等。

2.常用手法

(1)触摸法 以拇指或拇、食、中三指置于伤处,稍加按压之力,细细触摸。范围先由远端开始,逐渐移向伤处,用力大小视部位而定。触摸时仔细体验指下感觉,古人有“手摸心会”的要领。通过触摸可了解损伤和病变的确切部位,病损处有无畸形、摩擦感,皮肤温度、软硬度有无改变,有无波动征等。触摸法往往在检查时最先使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情况选用其他手法。

(2)挤压法 用手掌或手指挤压患处上下、左右、前后,根据力的传导作用来诊断骨骼是否折断。如检查肋骨骨折时,常用手掌挤按胸骨及相应的脊骨,进行前后挤压;检查骨盆骨折时,常用两手挤压两侧髂骨翼;检查四肢骨折,常用手指挤捏骨干。此法有助于鉴别是骨折还是挫伤。但检查骨肿瘤或感染患者,不宜在局部过多或过于用力挤压。

(3)叩击法 以掌根或拳头对肢体远端的纵向叩击所产生的冲击力,来检查有无骨折的一种方法。检查股骨、胫腓骨骨折,有时采用叩击足跟的方法。检查脊椎损伤时可采用叩击头顶的方法。检查四肢骨折是否愈合,亦常采用纵向叩击法。

(4)旋转法 用手握住伤肢下端,做轻轻的旋转动作,以观察伤处有无疼痛、活动障碍及特殊的响声。旋转法常与屈伸关节的手法配合应用。

(5)屈伸法 用一手握关节部,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缓慢的屈伸活动。若关节部出现剧痛,说明有骨与关节损伤。关节内骨折者,可出现骨摩擦音。此外,患者主动的屈伸与旋转活动常与被动活动进行对比,以此作为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的依据。

(6)摇晃法 用一手握于伤处,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轻轻的摇摆晃动,结合问诊与望诊,根据患部疼痛的性质、异常活动、摩擦音的有无,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

临床运用摸法时应该重视对比,并注意“望、比、摸”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分析通过摸诊所获得的资料。应用四诊辨证时也常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帮助诊断。如望诊与量法主要是进行患侧与健侧形态、长短、粗细、活动功能等比较。此外,治疗前后的对比,如对骨折、脱位复位前后的对比,功能恢复过程的对比,对全面了解患者情况有帮助。

(二)特殊检查法

1.颈部

(1)分离试验 检查者一手托住患者颏下部,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如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的疼痛减轻,即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该试验可以牵拉开狭窄的椎间孔,缓解肌肉痉挛,减少对神经根的挤压和刺激,从而减轻疼痛。

(2)颈椎间孔挤压试验 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手指相扣,以手掌面压于患者头顶部,同时向左右或前后屈伸颈椎,若出现颈部或上肢放射痛加重,即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该试验是使椎间孔变窄,从而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出现疼痛或放射痛。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者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则为阳性(图3-2)。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img

图3-2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4)深呼吸试验 患者端坐凳上,两手置于膝部,先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然后让患者尽力抬头做深吸气,并将头转向患侧,同时下压患侧肩部,再比较两侧脉搏或血压,若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血压降低,即为阳性。说明锁骨下动脉受到挤压,同时往往疼痛加重。相反,抬高肩部,头面转向前方,则脉搏恢复,疼痛缓解。主要用于检查有无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

(5)超外展试验 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将患侧上肢被动地从侧方外展高举过肩过头,若桡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用于检查锁骨下动脉是否被喙突及胸小肌压迫,即超外展综合征。

2.胸腰背部

(1)压胸试验 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检查者站于侧方,一手抵住其脊柱,另一手压迫胸骨,轻轻地相对挤压。若在胸侧壁上某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是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重要体征。

(2)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以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感觉;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该下肢有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图3-3)。若将患者下肢直腿抬高到开始产生疼痛的高度,检查者用一手固定此下肢保持膝伸直,另一手背伸患者踝关节,放射痛加重者为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亦称“加强试验”)阳性。该试验用以鉴别是神经受压还是下肢肌肉等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

img

图3-3 直腿抬高试验

(3)拾物试验 让小儿站立,嘱其拾起地上物品。正常小儿可以两膝微屈,弯腰拾物;若腰部有病变,可见腰部挺直、双髋和膝关节尽量屈曲的姿势去拾地上的物品,此为该试验阳性。常用于检查儿童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图3-4),用于诊断腰椎结核等疾病。

img

图3-4 拾物试验

(4)仰卧挺腹试验 通过增加椎管内压力,刺激神经根产生疼痛,以诊断椎间盘突出症,具体操作分4个步骤。

第1步:患者仰卧,双手放在腹部或身体两侧,以头枕部和双足跟为着力点,将腹部及骨盆用力向上挺起,若患者感觉腰痛及患侧放射性腿痛即为阳性。若放射性腿痛不明显,则进行下一步检查。

第2步:患者保持挺腹姿势,先深吸气后停止呼吸,用力鼓气,直至脸面潮红约30秒钟左右,若有放射性腿痛即为阳性。

第3步:在仰卧挺腹姿势下,用力咳嗽,若有放射性腿痛即为阳性。

第4步:在仰卧挺腹姿势下,检查者用手轻压双侧颈内静脉,若出现患侧放射性腿痛即为阳性。

(5)背伸试验 患者站立位,让患者腰部尽量背伸,如有后背疼痛为阳性,说明患者腰肌、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棘突、棘上或棘间韧带有病变,或有腰椎椎管狭窄症。

3.骨盆

(1)骨盆挤压试验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检查者挤压其上方的髂嵴。如果患处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2)骨盆分离试验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两侧髂前上棘前面,两手同时向外下方推压,若出现疼痛,即为骨盆分离试验阳性。表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3)骨盆纵向挤压试验 患者仰卧位,检查侧的髋关节、膝关节半屈曲位,检查者将两手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大腿根部,双手用力挤压,若出现疼痛,即为骨盆纵向挤压试验阳性,提示单侧骨盆骨折。

(4)屈膝屈髋试验 患者仰卧位,双腿靠拢,嘱其尽量屈曲髋、膝关节,检查者也可两手推膝使髋、膝关节尽量屈曲,使臀部离开床面,腰部被动前屈,若腰骶部发生疼痛,即为阳性。若行单侧髋、膝屈曲试验,患者一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同样方法,使对侧髋、膝关节尽量屈曲,则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可随之运动,若有疼痛即为阳性。提示有闪筋扭腰、劳损,或者有腰椎椎间关节、腰骶关节或者骶髂关节等病变。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该试验为阴性。

(5)梨状肌紧张试验 患者仰卧位,伸直患肢,做内收内旋动作,若有坐骨神经放射痛,再迅速外展、外旋患肢,若疼痛立刻缓解即为阳性。说明有梨状肌综合征。

(6)床边试验 患者靠床边仰卧位,臀部稍突出床沿,大腿下垂。健侧下肢屈膝屈髋,贴近腹壁,患者双手抱膝以固定腰椎。医生一手扶住髂前上棘以固定骨盆,另一手用力下压于床边的大腿,使髋关节尽量后伸。若骶髂关节发生疼痛则为阳性,说明骶髂关节病变。

(7)髋外展外旋试验(“4”字试验) 患者仰卧位,被检查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将足架在另一侧膝关节上,使双下肢呈“4”字形。检查者一手放在屈曲的膝关节内侧,另一手放在对侧髂前上棘前面,然后两手向下按压,如被检查侧骶髂关节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说明有骶髂关节病变。

(8)斜扳试验 患者侧卧位,下面腿伸直,上面腿屈髋、屈膝各90°,检查者一手将肩部推向背侧,另一手推上面膝部向腹侧,内收并内旋该侧髋关节,使骨盆内旋,若发生骶髂关节疼痛即为阳性,表示该侧骶髂关节有病变。

4.肩部

(1)搭肩试验(肩关节内收试验) 嘱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手能够搭于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即为正常。如果手能够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者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够搭于对侧肩部,均为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有肩关节脱位。

(2)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 患者屈肘90°,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嘱患者用力屈肘,前臂旋后,检查者拉前臂抗屈肘,如果结节间沟处疼痛为试验阳性。表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或肱二头肌腱滑脱。

(3)直尺试验 以直尺贴上臂外侧,正常时不能触及肩峰,若直尺能触及肩峰则为阳性。说明有肩关节脱位,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方肩畸形,如三角肌萎缩等。

(4)疼痛弧试验 嘱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图3-5)。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于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多见于冈上肌腱炎。

img

图3-5 疼痛弧试验

(5)冈上肌腱断裂试验 嘱患者肩外展,当外展30°~60°时,可以看到患侧三角肌明显收缩,但不能外展上举上肢,越用力越耸肩。若被动外展患肢超过60°,则患者又能主动上举上肢,这一特定区的外展障碍即为试验阳性,提示有冈上肌腱的断裂或撕裂。

5.肘部

(1)腕伸肌紧张试验 嘱患者屈腕屈指,检查者将手压于各指的背侧做对抗,再嘱患者抗阻力伸指及背伸腕关节,如出现肱骨外上髁部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肱骨外上髁炎。

(2)密耳征(Mill征) 患者坐位,检查者一手握住肘部,嘱患者肘关节伸直位握拳,然后另一手使患者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若患者肱骨外上髁部疼痛,则为阳性,提示肱骨外上髁炎。

(3)屈肌紧张试验 让患者握住检查者的手,强力伸腕握拳,检查者手与患者握力做对抗,如出现肱骨内上髁部疼痛则为阳性,多见于肱骨内上髁炎。

(4)叩诊试验 用手指或叩诊锤自远端向病变区轻叩神经干,可在该神经分布区的肢体远端产生如蚁走或刺痛等异样感觉,这是神经再生或功能恢复的症状,用以再生的感觉纤维的检查。另外,本试验也用来检查神经内有无神经瘤。如尺神经有神经瘤时,轻叩神经结节处,会产生向远端放射痛,甚至由前臂达手的尺神经分布区。

(5)肘三角与肘直线试验 正常人肘关节屈曲90°时,肱骨内上髁、外上髁与尺骨鹰嘴突三点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称为肘三角;肘关节伸直时,三点在一条直线上,称为肘直线。当肘关节脱位或有关节内骨折时,三角形状改变,伸直时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

6.腕和手部

(1)握拳试验 又称为尺偏试验。嘱患者拇指内收,然后屈曲其余各指,在紧握拳后向尺侧倾斜屈曲,若桡骨茎突部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有些患者在拇指内收时,即可产生疼痛,尺偏时疼痛加重,表示患有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2)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 嘱患者端坐,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手部,用力将手腕极度掌屈、旋后并向尺侧偏斜,并施加压力旋转,若在尺侧远端侧方出现疼痛,即为阳性体征。说明有三角软骨损伤。

(3)舟状骨叩击试验 使患手偏向桡侧,叩击第3掌骨头部,若舟状骨骨折时,可产生剧烈的叩击痛,有时叩击第2掌骨头时也可出现剧烈疼痛,即为阳性征。在叩击第4~5掌骨头时则无疼痛出现。

(4)腕管叩击试验 轻叩或压迫腕部掌侧的腕横韧带近侧缘中点,若出现和加剧患侧手指刺痛及麻木等异常感觉时,即为阳性。提示有腕管综合征。

(5)指浅屈肌试验 将患者的手指固定于伸直位,然后嘱患者屈曲需检查的手指的近端指间关节,这样可以使指浅屈肌单独运动。如果关节屈曲正常,则表明指浅屈肌是完整的;若不能屈曲,则该肌有断裂或缺如。

(6)指深屈肌试验 将患者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固定在伸直位,然后让患者屈曲远端指间关节。若能正常屈曲,则表明该肌腱有功能;若不能屈曲,则该肌可能有断裂或该肌肉的神经支配发生障碍。

7.髋部

(1)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 患者取仰卧位,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使腰部代偿性前凸消失,嘱患者分别将两腿伸直,注意腿伸直过程中,腰部是否离开床面,向上挺起。如某一侧腿伸直时,腰部挺起,本试验为阳性。本试验常用于检查髋关节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所引起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2)托马斯征(Thomas征) 患者仰卧,尽量屈曲健侧大腿贴近腹壁,使腰部紧贴于床面,克服腰前凸增加的代偿作用。再让患者伸直患肢,如患肢不能伸直平放于床面,即为阳性。患肢大腿与床面所形成的角度即髋屈曲畸形的角度。

(3)髋关节过伸试验 患者俯卧位,屈膝90°,检查者一手握踝部,将下肢提起,使髋关节过伸,若骨盆亦随之抬起,即为阳性,说明有腰大肌脓肿、髋关节早期结核或髋关节强直。

(4)“望远镜”试验 患儿仰卧位,髋、膝关节伸直,一助手固定骨盆,检查者一手置于大转子部,另一手持小腿或膝部将大腿抬高约30°,并上推下拉股骨干,若股骨头有上下活动或打气筒的抽筒样感,即为阳性。用于检查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往往进行双侧对照检查。

(5)蛙式试验 患儿仰卧位,使双膝双髋屈曲90°,并使患儿双髋做外展、外旋至蛙式位,双下肢外侧接触到检查床面为正常。若一侧或两侧下肢的外侧不能接触到床面,即为阳性,提示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6)下肢短缩试验 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髋屈膝并拢,两足并齐,放于床面,观察两膝的高度,如两膝等高为正常。若一侧膝部比另一侧低,即为阳性。表明有髋关节后脱位,股骨、胫骨短缩、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8.膝部

(1)回旋挤压试验 仰卧位,使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充分屈曲,尽量使足跟碰触臀部。检查内侧半月板时,检查者一手握膝部以稳定大腿及注意膝关节内的感觉,另一手握足部使小腿在充分内收、外旋位伸直膝关节,在伸直过程中,股骨髁经过半月板损伤部位时,因产生摩擦可感触到或听到弹响声,同时患者感觉膝关节内侧有弹响和疼痛。检查外侧半月板时,在使小腿充分外展、内旋位伸直膝关节时,出现膝关节外侧有弹响和疼痛。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损伤(图3-6)。

(2)挤压研磨试验 又称膝关节旋转提拉或旋转挤压试验。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90°,检查者用小腿压在患者大腿下端后侧做固定,在双手握住足跟沿小腿纵轴方向施加压力的同时做小腿的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若有疼痛或有弹响,即为阳性,表明外侧或内侧的半月板损伤;提起小腿做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而引起疼痛,表示外侧副韧带或内侧副韧带损伤(图3-7)。

img

图3-6 回旋挤压试验

img

图3-7 挤压研磨试验

(3)抽屉试验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膝部屈曲90°,检查者一肘压住患者足踝部,双手握住小腿上段推拉,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1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有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推向后约1cm,即后抽屉试验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1cm,即为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有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图3-8)。

(4)侧方挤压试验 又称为膝关节分离试验、侧位运动试验、波勒征。患者伸膝,并固定大腿,检查者用一只手握踝部,另一手扶膝部,做侧位运动检查内侧或外侧副韧带,若有损伤,检查牵扯韧带时,可以引起疼痛或异常活动。

(5)浮髌试验 嘱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股四头肌处于松弛状态。检查者一手虎口压在髌上囊部,向下挤压使积液局限于关节腔。然后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髌骨内、外缘,食指按压髌骨,即感髌骨有漂浮感,重压时下沉,松指时浮起,为浮髌试验阳性,说明关节腔内有积液(图3-9)。

img

图3-8 抽屉试验

img

图3-9 浮髌试验

9.踝部

(1)踝关节背伸试验 患者屈曲膝关节,由于腓肠肌起点在膝关节线上,此时腓肠肌松弛,踝关节能背伸;当膝关节伸直时,踝关节不能背伸,说明腓肠肌挛缩。若伸膝或屈膝时,踝关节均不能背伸,说明比目鱼肌挛缩。比目鱼肌起点在膝关节线以下,所以伸膝或屈膝时做此试验结果相同。该试验是鉴别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挛缩的方法。

(2)伸踝试验 检查时让患者伸直小腿,然后用力背伸踝关节,如小腿肌肉发生疼痛,则为阳性。在小腿肌肉深部触诊时出现疼痛,更证实小腿有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3)足内、外翻试验 将踝关节内翻引起外侧疼痛,表示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外翻引起内侧疼痛,表示内侧副韧带损伤。

(4)提踵试验 患足不能提踵30°站立,仅能提踵60°站立,为试验阳性,说明跟腱断裂。因为30°提踵是跟腱的作用,而60°提踵站立是胫后肌、腓骨肌的协同作用。

(5)跖骨头挤压试验 检查者一手握患足跟部,另一手横行挤压5个跖骨头,若出现前足放射样疼痛者为阳性。可能为跖痛症、扁平足、莫顿病等。

(6)跟轴线测量 正常站立时,跟腱长轴应与下肢长轴相平行。足外翻时,跟腱长轴向外偏斜,偏斜程度和外翻程度成正比。 txLpO2v27rlkF6nn3i0XpzAzff/uZzuxBQTOfaqVzgEAaxv3ZPgcYQ15neHIXo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