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四诊

骨伤科辨证是在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在收集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损伤的病因、部位、程度、病性,进行分类,联系脏腑、气血、经络、皮肉筋骨等理论,探求其内在规律,加以综合分析,概括为某种病证。在临床上,应将这几种辨证方法互相补充,诊断才能臻于完善。在辨证时,既要求有整体观念,重视全面检查,又要结合骨伤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局部检查,才能做到全面了解病情,做出正确诊断。

一、望诊

对骨伤科患者进行诊治时,应该首先通过望诊来进行全面观察。骨伤科的望诊,除了对全身的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等做全面的观察检查外,对损伤局部及其邻近部位必须特别认真察看。要求暴露足够的范围,一般采用与健肢对比,进行功能活动的动态观察。通过望全身、望损伤局部、望舌质舌苔等方面,以初步确定损伤的部位、性质和轻重。

(一)望全身

1.望神色 首先通过察看神态色泽的变化来判断损伤轻重、病情缓急。如精神爽朗、面色清润者,正气未伤;若面容憔悴、神气委顿、色泽晦暗者,正气已伤,病情较重。对重伤患者要观察其神志是否清醒。若神志昏迷、神昏谵语、目暗睛迷、瞳孔缩小或散大、面色苍白、形羸色败、呼吸微弱或喘急异常,多属危候。

2.望形态 望形态可了解损伤部位和病情轻重。形态发生改变多见于骨折、关节脱位及严重筋伤。如下肢骨折时,患者多不能直立行走;肩、肘关节脱位时,多用健侧手扶持患侧前臂;颞下颌关节脱位时,多用手托住下颌;腰部急性扭伤,身体多向患侧倾斜,且用手支撑腰部慢行。双肩高低不平,可能存在脊柱侧弯。

(二)望局部

1.望畸形 畸形往往标志有骨折或脱位存在,因此可通过观察肢体标志线或标志点的异常改变,进行判断。关节脱位后,原关节处出现凹陷,而在其附近出现隆起,同时患肢可有长短粗细等变化。如肩关节前脱位有方肩畸形。四肢完全性骨折因重叠移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和缩短,在骨折处出现高突或凹陷等。股骨颈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多有典型的患肢缩短与外旋畸形。桡骨远端骨折可出现“餐叉”样畸形等。

2.望肿胀、瘀斑 损伤后因气滞血凝,多伴有肿胀、瘀斑,故需要观察其肿胀、瘀斑的程度及色泽的变化。肿胀较重而肤色青紫者,为新伤;肿胀较轻而青紫带黄者多为陈伤。

3.望创口 对开放性损伤,须注意创口的大小、深浅,创口边缘是否整齐,是否被污染及有异物,色泽鲜红还是紫暗,以及出血情况等。如已感染,应注意流脓是否畅通,脓液的颜色及稀稠等情况。

4.望肢体功能 肢体功能活动,对了解骨关节损伤有重要意义。除观察上肢能否上举、下肢能否行走外,还应进一步检查关节能否进行屈伸旋转等活动。例如,肩关节的正常活动有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内旋和外旋六种活动。上肢外展不足90°,而外展时肩胛骨一并移动者,提示外展动作受限制。当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时,肘尖不能接近中线,说明内收动作受限制。若患者梳发的动作受限制,提示外旋功能障碍。若患者手背不能置于背部,提示内旋功能障碍。肘关节虽仅有屈曲和伸直的功能,但上下尺桡关节的联合活动可产生前臂旋前和旋后活动。如有活动障碍,应进一步查明是何种原因。为了明确障碍出现的情况,除嘱其主动活动外,往往与摸法、量法、运动检查结合进行,并通过与健肢对比观察以测定其主动与被动活动情况。

(三)望舌

望舌亦称舌诊。观察舌质及苔色,虽然不能直接判断损伤部位及性质,但心开窍于舌,又为脾胃之外候,它与各脏腑均有密切联系。《辨舌指南·辨舌总论》曰:“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所以它能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邪的性质,病情的进退,病位的深浅,以及伤后机体的变化。因此望舌是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

舌质和舌苔都可以诊察人体内部的寒热、虚实等变化,两者既有密切的关系,又各有侧重。在舌质上以气血的变化为重点,在舌苔上以脾胃的变化为重点。观察舌苔的变化,还可鉴别疾病属表属里,属虚属实,所以察舌质和舌苔可以相互印证。

1.察舌质

(1)正常舌质 为淡红色。舌色淡白为气血虚弱,或阳气不足而伴有寒象。

(2)舌色红绛 为热证,或为阴虚。舌色鲜红,深于正常,称为舌红,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深红者称为绛。两者均表现热证,但绛者热势更甚,多见于里热实证、感染发热和较大创伤后。

(3)舌色青紫 为伤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聚。局部紫斑表示血瘀程度较轻,或局部有瘀血。全舌青紫表示全身血行不畅或血瘀程度较重。青紫而滑润,表示阴寒血凝,为阳气不能温运血液所致。舌绛紫而干表示热邪深重,津伤血滞。

2.望舌苔

(1)薄白而润滑 为正常舌苔,或为一般外伤复感风寒,初起在表,病邪未盛,正气未伤;舌苔过少或无苔表示脾胃虚弱;厚白而滑为损伤伴有寒湿或寒痰等兼证;厚白而腻为湿浊,薄白而干燥为寒邪化热,津液不足;厚白而干燥表示湿邪化燥;白如积粉见于创伤感染、热毒内蕴之证。

(2)黄苔 一般主热证。在创伤感染、瘀血化热时多见。脏腑为邪热侵扰,皆能使白苔转黄,尤其是脾胃有热。薄黄而干为热邪伤津,黄腻为湿热,老黄为实热积聚,淡黄薄润表示湿重热轻,黄白相兼表示由寒化热,由表入里。白、黄、灰黑色泽变化标志着人体内部寒热及病邪发生变化。若由黄色而转为灰黑苔时表示病邪较盛,多见于严重创伤感染伴有高热或失水津涸。

(3)舌苔的厚薄 与邪气的盛衰成正比。舌苔厚腻为湿浊内盛,舌苔愈厚则邪愈重。根据舌苔的消长和转化,可监测病情的发展趋势。由薄增厚为病进,由厚减薄为病退。但舌红光剥无苔则属胃气虚或阴液伤,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多见此舌象。

二、闻诊

闻诊是从听患者的语言、呻吟、呼吸、咳嗽的声音,以及嗅呕吐物、伤口、二便或其他排泄物的气味等方面获得临床资料,骨伤科的闻诊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听骨擦音 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注意听骨擦音,不仅可以帮助辨明是否存在骨折,而且还可进一步分析骨折属于何种性质。如《伤科补要》曰:“骨若全断,动则辘辘有声。如骨损未断,动则无声。或有零星败骨在内,动则淅淅之声。”骨骺分离的骨擦音与骨折的性质相同,但较柔和。骨擦音出现处即为骨折处。骨擦音经治疗后消失,表示骨折已接续。但应注意,骨擦音多数是触诊检查时偶然感觉到的,不宜主动去寻找骨擦音,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2.听骨传导音 主要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等。检查时将听诊器置于伤肢近端的适当部位,或置于耻骨联合,或放在伤肢近端的骨突起处,用手指或叩诊锤轻轻叩击远端骨突起部,可听到骨传导音。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说明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但应注意与健侧对比,检查时伤肢不附有外固定物,并与健侧位置对称,叩诊时用力大小相同等。

3.听入臼声 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咯嗒”关节入臼声,《伤科补要》曰:“凡上骱时,骱内必有响声活动,其骱已上;若无响声活动者,其骱未上也。”当复位时听到此响声时,应立刻停止增加拔伸牵引力,避免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被过度拔伸而增加损伤。

4.听筋的响声 部分筋伤或关节病在检查时可有特殊的摩擦音或弹响声,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关节摩擦音 术者一手放在关节上,另一手移动关节远端的肢体,可检查出关节摩擦音,或有摩擦感。关节活动时,一些慢性或亚急性关节疾患可出现柔和的关节摩擦音;骨关节炎可出现粗糙的关节摩擦音。

(2)肌腱弹响声与捻发音 屈拇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做伸屈手指的检查时可听到弹响声,多由于肌腱通过肥厚之腱鞘产生,所以又把这种狭窄性腱鞘炎称为弹响指或扳机指。肌腱周围炎在检查时常听到好似捻干燥头发时发出的一种声音,即“捻发音”。有炎性渗出液的腱鞘周围可以听到,好发于前臂的伸肌群、大腿的股四头肌和小腿的跟腱部。

(3)关节弹响声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有游离体时,在进行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时,可发生较清脆的弹响声。

5.听啼哭声 用于辨别少儿患者的受伤部位。少儿不能够准确表达病情,家属有时也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资料。检查患儿时,当检查到某一部位时,少儿啼哭或哭声加剧,则往往提示该处可能是损伤的部位。

6.听皮下气肿音 创伤后发现皮下组织有大片不相称的弥漫性肿起时,应检查有无皮下气肿。检查时手指分开,轻轻揉按患部,当皮下组织中有气体存在时,可感到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肋骨骨折后,若断端刺破肺脏,皮下组织可能形成皮下气肿;开放骨折合并气性坏疽时也可能出现皮下气肿。

7.闻气味 除闻二便气味外,主要是闻局部分泌物的气味。如局部伤处分泌物有恶臭,多为湿热或热毒;带有腥味,多属虚寒。

三、问诊

问诊是骨伤科辨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四诊抉微》所曰:“问为审察病机之关键。”通过问诊可以更多更全面地把握患者的发病情况,更准确地辨证论治,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损伤后遗症。同时通过问诊,医生可以直接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况,通过医患间的交流和沟通,疏导心理,可减轻患者思想负担和稳定患者情绪。

(一)一般情况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详细询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就诊日期、病历陈述者(患者本人、家属或亲朋等),并建立完整的病案记录,以利于查阅、联系和随访。特别是对涉及交通意外、刑事纠纷等方面的伤者,这些记录更为重要。

(二)发病情况

1.主诉 即患者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发生时间。主诉是促使患者前来就医的主要原因,可以提示病变的性质。骨伤科患者的主诉有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及挛缩等。记录主诉应简明扼要。

2.发病过程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和变化的急缓,受伤的过程,有无昏厥,昏厥持续的时间,醒后有无再昏迷,经过何种方法治疗,效果如何,目前症状情况怎样,是否减轻或加重等。生活损伤一般较轻,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事故或战伤往往比较严重,常为复合性创伤或严重的挤压伤等。应尽可能问清受伤的原因,如跌仆、闪挫、扭捩、坠堕等,询问打击物的大小、重量和硬度,暴力的性质、方向和强度,以及损伤时患者所处的体位、情绪等。如伤者因高空作业坠落,足跟先着地,则损伤可能发生在足跟、脊柱或颅底;平地摔倒者,则应问清着地的姿势,如肢体处于屈曲位还是伸直位,何处先着地;若伤时正与人争论,情绪激昂或愤怒,则在遭受打击后不仅有外伤,还可兼有七情内伤。

3.伤情 问损伤的部位和各种症状,包括创口情况。

(1)疼痛 详细询问疼痛的起始日期、部位、性质、程度。应问清患者是剧痛、酸痛还是麻木;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麻木的范围是在扩大还是缩小;痛点固定不移或游走,有无放射痛,放射到何处;服止痛药后能否减轻;各种不同的动作(负重、咳嗽、打喷嚏等)对疼痛有无影响;与气候变化有无关系;劳累、休息及昼夜对疼痛程度有无影响等。

(2)肿胀 应询问肿胀出现的时间、部位、范围、程度。如系增生性肿物,应了解是先有肿物还是先有疼痛,以及肿物出现的时间和增长速度等。

(3)功能障碍 如有功能障碍,应问明是受伤后立即发生的,还是受伤后一段时间才发生的。一般骨折或脱位后,功能大都立即发生障碍或丧失,骨病则往往是得病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影响到肢体的功能。如果病情许可,应在询问的同时,由患者以动作显示其肢体的功能。

(4)畸形 应询问畸形发生的时间及演变过程。外伤引起的肢体畸形,可在伤后立即出现,亦可经过若干年后才出现。与生俱来或无外伤史者应考虑为先天性畸形或发育畸形。

(5)创口 应询问创口形成的时间、污染情况、处理经过、出血情况,以及是否使用过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三)全身情况

1.问寒热 恶寒与发热是骨伤科临床上的常见症状。除指体温的高低外,还有患者的主观感觉。要询问寒热的程度和时间的关系,恶寒与发热是单独出现抑或并见。感染性疾病,恶寒与发热常并见;损伤初期发热多为血瘀化热,中后期发热可能为邪毒感染,或虚损发热;骨关节结核有午后潮热;恶性骨肿瘤晚期可有持续性发热;颅脑损伤可引起高热抽搐等。

2.问汗 问汗液的排泄情况,可了解脏腑气血津液的状况。严重损伤或严重感染,可出现四肢厥冷、汗出如油的险象;邪毒感染可出现大热大汗;自汗常见于损伤初期或手术后;盗汗常见于慢性骨关节疾病、阴疽等。

3.问饮食 应询问饮食时间、食欲、食量、味觉、饮水情况等。对腹部损伤应询问其发生于饱食后还是空腹时,估计胃肠破裂后腹腔污染程度。食欲不振或食后饱胀,是胃纳呆滞的表现,多因伤后血瘀化热导致脾虚胃热,或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所致。口苦者为肝胆湿热,口淡者多为脾虚不运,口腻者属湿阻中焦,口中有酸腐味者为食滞不化。

4.问二便 伤后便秘或大便燥结,为瘀血内热。老年患者伤后可因阴液不足,失于濡润而致便秘。大便溏薄为阳气不足,或伤后机体失调。对脊柱、骨盆、腹部损伤者尤应注意询问二便的次数、量和颜色。

5.问睡眠 伤后久不能睡,或彻夜不寐,多见于严重创伤,心烦内热。昏沉而嗜睡,呼之即醒,闭眼又睡,多属气衰神疲;昏睡不醒或醒后再度昏睡,不省人事,为颅内损伤。

(四)其他情况

1.过去史 应自出生起详细追询,按发病的年月顺序记录。对过去的疾病可能与目前的损伤有关的内容,应记录主要的病情经过,当时的诊断、治疗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或后遗症。例如,对先天性斜颈、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要了解有无难产或产伤史;对骨关节结核要了解有无肺结核史。

2.个人史 应询问患者从事的职业或工种的年限,劳动的性质、条件和常处体位,以及个人嗜好,所处地域环境等。对妇女要询问月经、妊娠、哺乳史等。

3.家族史 询问家族内成员的健康状况。如已死亡,则应追询其死亡原因、年龄,以及有无可能影响后代的疾病。这对骨肿瘤、先天性畸形的诊断尤有参考价值。

四、切诊

切诊又称脉诊,通过切脉可掌握机体内部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

(一)脉象

损伤常见的脉象有如下几种。

1.浮脉 轻按应指即得,重按之后反觉脉搏的搏动力量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在新伤瘀肿、疼痛剧烈或兼有表证时多见之。大出血及长期慢性劳损患者,出现浮脉时说明正气不足,虚象严重。

2.沉脉 轻按不应,重按始得,一般沉脉主病在里,内伤气血、腰脊损伤疼痛时多见。

3.迟脉 脉搏至数缓慢,每息脉来不足四至,一般迟脉主寒、主阳虚,在筋伤挛缩、瘀血凝滞等证常见。迟而无力者,多见于损伤后期气血不足,复感寒邪。

4.数脉 每息脉来超过五至。数而有力,多为实热;虚数无力者多属虚热。在损伤发热时多见之。浮数热在表,沉数热在里。

5.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充实而有力,主痰饮、食滞。在胸部挫伤血实气壅时及妊娠期多见。

6.涩脉 指脉形不流利,细而迟,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精血不足。损伤血亏津少不能濡润经络的虚证、气滞血瘀的实证多见之。

7.弦脉 脉来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诸痛,主肝胆疾病,阴虚阳亢。在胸胁部损伤及各种损伤剧烈疼痛时多见之,还常见于伴有肝胆疾患、动脉硬化、高血压等证的损伤患者。弦而有力者称为紧脉,多见于外感寒盛之腰痛。

8.濡脉 浮而细软,脉气无力以动,气血两虚时多见。

9.洪脉 脉形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浮大有力,应指脉形宽,大起大落。主热证,伤后邪毒内蕴,热邪炽盛,或伤后血瘀化热时多见。

10.细脉 脉细如线,多见于虚损患者,以阴血虚为主,亦见于气虚或久病体弱患者。

11.芤脉 浮大中空,为失血之脉,多见于损伤出血过多时。

12.结、代脉 间歇脉的统称。脉来缓慢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为结脉;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为代脉。在损伤疼痛剧烈,脉气不衔接时多见。

(二)伤科脉诊纲要

清·钱秀昌《伤科补要·脉诀》阐述了损伤脉诊要领,现归纳如下。

1.闭合性损伤瘀血停积或阻滞,脉宜洪大,坚强而实者为顺证。开放性损伤失血之证,难以摸到洪大脉象,或呈芤脉,或为缓小,亦属脉证相符的顺脉。反之,如蓄血之证脉见缓小,失血之证脉见洪大,是脉证不相符的逆脉,往往病情复杂比较难治。

2.脉大而数或浮紧而弦者,往往伴有外邪。

3.沉脉、伏脉为气滞或寒邪凝滞。沉滑而紧者,为痰瘀凝滞。

4.乍疏乍数,时快时缓,脉律不齐者,重伤时应注意发生其他传变。

5.六脉(左右手寸、关、尺)模糊不清者,预后难测,即使伤病较轻,亦应严密观察其变化;和缓有神者,损伤虽危重,但一般预后较佳。

6.严重损伤,疼痛剧烈,偶尔出现结、代脉,往往是痛甚或情绪紧张所致,并非恶候。但如频繁出现,则应注意鉴别是否有其他疾病。 vNw8xyTJpFvYkuKteHQ19ZYBRBolV8+IejVEBOnZhZCxIpSxX1JgEIOB8mYV+F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