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骨伤病的病机

一、损伤的病机

人体是由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无论在生理活动还是在病理变化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骨伤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外伤疾患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津液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明代薛己在《正体类要》序文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人体的皮肉筋骨在遭受到外力的损伤时,可进而影响到体内,引起气血、营卫、脏腑等一系列的功能紊乱,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外伤的辨证论治过程中,均应从整体观念加以分析,既要辨治局部皮肉筋骨的外伤,又要对外伤引起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加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这种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观,是中医骨伤科治疗损伤疾患的原则之一。

(一)皮肉筋骨病机

1.皮肉筋骨的生理功能 皮肉为人之外壁,内充卫气,人之卫外者全赖卫气。肺主气,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屋之有墙,故《灵枢·经脉》曰:“肉为墙。”

筋是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的总称。筋的主要功用是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言筋的功能坚劲刚强,能约束骨骼。《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骨皆属于节。”说明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上,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曰:“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所以屈伸行动,皆筋为之。”因此,筋病多影响肢体的活动。

骨属于奇恒之府,《灵枢·经脉》曰:“骨为干。”《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素问·脉要精微论》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指出骨的作用,不但为立身之主干,还内藏精髓,与肾气有密切关系,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合骨者肾也,故肾气的充盈与否能影响骨的成长、壮健与再生。反之,骨受损伤,可累及肾,二者互为影响。

肢体的运动,有赖于筋骨,而筋骨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气血化生,濡养充足,筋骨功能才可劲强;筋骨又是肝肾的外合,肝血充盈,肾精充足,则筋劲骨强。

2.损伤与皮肉筋骨的关系 皮肉筋骨的损伤,在骨伤科疾患中最为多见,一般分为“伤皮肉”“伤筋”“伤骨”,但又互有联系。

(1)伤皮肉 伤病的发生,或破其皮肉,犹壁之有穴,墙之有窦,无异门户洞开,易使外邪侵入;或气血瘀滞逆于肉理,则因营气不从,郁而化热,以致瘀热为毒;若肺气不固,脾虚不运,则卫外阳气不能熏泽皮毛,脾不能为胃运行津液,而致皮肉濡养缺乏,引起肢体痿弱或功能障碍。损伤引起血脉受压,营卫运行滞涩,则筋肉得不到气血濡养,导致肢体麻木不仁、挛缩畸形。局部皮肉组织受邪毒感染,营卫运行功能受阻,气血凝滞,继而郁热化火,酿而成脓,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若皮肉破损引起破伤风,可导致肝风内动,出现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和抽搐等症状。

(2)伤筋 一般来说,筋急则拘挛,筋弛则痿弱不用。凡跌打损伤,筋每首当其冲,受伤机会最多。在临床上,凡扭伤、挫伤后,可致筋肉损伤,局部肿痛、青紫,关节屈伸不利。即使在“伤骨”的病症中,如骨折时,由于筋附着于骨的表面,筋亦往往首先受伤;关节脱位时,关节四周筋膜多有破损。所以,在治疗骨折、脱位时都应考虑筋伤的因素。慢性的劳损,亦可导致筋的损伤,如“久行伤筋”,说明久行过度疲劳,可致筋的损伤。临床上筋伤机会甚多,其证候表现、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如筋急、筋缓、筋缩、筋挛、筋痿、筋结、筋惕等,宜细审察之。

(3)伤骨 在骨伤科疾患中所见的“伤骨”病证,包括骨折、脱位,多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引起。凡伤后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并可因骨折位置的改变而有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等为伤骨;如因关节脱位,骨的位置不正常,使附着之筋紧张而出现弹性固定等为伤筋。但伤骨不会是单纯性的孤立的损伤。如上所述,损骨能伤筋,伤筋亦能损骨,筋骨的损伤必然累及气血伤于内,因脉络受损,气滞血瘀,为肿为痛。《灵枢·本脏》指出:“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所以治疗伤骨时,必须行气消瘀以纠正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伤筋损骨还可危及肝肾精气,《备急千金要方》曰:“肾应骨,骨与肾合。”“肝应筋,筋与肝合。”肝肾精气充足,可促使肢体骨骼强壮有力。因此,伤后如能注意调补肝肾,充分发挥精生骨髓的作用,就能促进筋骨修复。《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脏所主除肝主筋外,还有“肾主骨”,五劳所伤除久行伤筋外,还有“久立伤骨”,说明了过度疲劳也能使人体筋骨受伤,如临床所见的跖骨疲劳骨折等。《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指出的“热伤气”“热则骨消筋缓”“寒伤形”“寒则筋挛骨痛”等,说明寒热对筋骨也有影响。

(二)气血津液病机

1.气血病机

(1)气血的生理功能 气血运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养皮肉筋骨,内则灌溉五脏六腑,维持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气”一方面来源于与生俱来的肾之精气,另一方面来源于从肺吸入的清新之气和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前者为先天之气,后者乃后天之气,这两种气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真气”,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可以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力量。气是一种流动的物质,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的推动作用,温养形体的温煦作用,对外邪侵入的防御作用,血和津液的化生、输布、转化的气化作用和防止血、津液流失的固摄作用。总之,气在全身流通,无处不到,上升下降,维持着人体动态平衡。

“血”由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变化而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前人称“血主濡之”,血形成之后,循行于脉中,依靠气的推动而周流于全身,对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营养作用。《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的皮肉、筋骨、脏腑,都需要得到血液的营养,才能行使各自的生理活动。

“气”和“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气推动血沿着经脉而循行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两者相互依附,周流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气血之间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血证论·吐血》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血的循行,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运行,气滞则血瘀。反之血能载气,大量出血,必然导致“气随血脱”,血溢于外,成为瘀血,气亦必随之而滞。这些阴阳、内外、守使等概念,不仅说明了气血本身的特点,而且也生动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损伤与气血的关系 损伤与气血的关系十分密切,当人体受到外力伤害后,常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人体一切伤病的发生、发展无不与气血有关。

①伤气:因用力过度、跌仆闪挫或击撞胸部等因素,导致人体气机运行失常,乃至脏腑发生病变,出现“气”的功能失常及相应的病理现象。一般表现为气滞与气虚,损伤严重者可出现气闭、气脱,内伤肝胃可见气逆等。

气滞:多见于胸部屏伤或挫伤。当人体某一部位、某一脏腑发生受伤或病变,都可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出现“气滞”的病理现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伤痛,形伤肿。”气本无形,郁滞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气机不通之处,即伤病之所在,常出现胀闷疼痛。如气滞发生于胸胁,则出现胸胁胀痛,呼吸、咳嗽时均可牵掣作痛等。损伤气滞的特点为外无肿形,痛无定处,自觉疼痛范围较广,体表无明确压痛点。

气虚:气虚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器官、组织出现功能不足和衰退的病理现象。在骨伤科疾病中某些慢性损伤、严重损伤后期、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等均可见到。其主要证候表现为伤痛绵绵不休、疲倦乏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脉细软无力等。

气闭:常为损伤严重而骤然导致气血错乱,气为血壅,气闭不宣。其主要证候为出现一时性的晕厥、不省人事、窒息、烦躁妄动、四肢抽搐或昏睡困顿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有“或昏迷目闭,身软而不能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等描述。常见于严重损伤的患者。

气脱:常发生于开放性损伤失血过多、头部外伤等严重伤患。严重损伤可造成本元不固而出现气脱,是气虚最严重的表现。如损伤引起大出血,可造成气随血脱。气脱者多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表现为呼吸浅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脉微弱等证候。

气逆:损伤而致内伤肝胃,可造成肝胃气机不降而反逆上,出现嗳气频频、作呕欲吐或呕吐等症。

②伤血:由于跌打、挤压、挫撞及各种机械冲击等伤及血脉,以致出血,或瘀血停积。损伤后血的功能失常可出现各种病理现象,主要有血瘀、血虚、血脱和血热。

血瘀:血瘀可由局部损伤出血及各种内脏和组织发生病变所形成。在伤科疾患中的血瘀多由于局部损伤出血所致。血有形,形伤肿,瘀血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血瘀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疼痛性质如针刺刀割,痛点固定不移,是血瘀最突出的一个症状。血瘀还可在伤处出现肿胀青紫,同时由于瘀血不去,可使血不循经,反复出血不止。全身症状表现为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脉细或涩等证候。在骨伤科疾患中,气滞血瘀常常同时并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临床上多见气血两伤,肿痛并见,唯有所偏重,或伤气偏重,或伤血偏重,以及先痛后肿,或先肿后痛等不同情况。

血虚:在骨伤科疾患中,由于失血过多,新血一时未及补充;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筋骨严重损伤,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不充,都能导致血虚。血虚证候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手足发麻、心烦失眠、爪甲色淡、唇舌淡白、脉细无力。在骨伤科疾患中还可表现为局部损伤之处久延不愈,甚至血虚筋挛、皮肤干燥、头发枯焦,或关节缺少血液滋养而僵硬、活动不利。血虚患者,往往由于全身功能衰退,同时可出现气虚证候。气血俱虚则在骨伤科疾患中表现为损伤局部愈合缓慢,功能长期不能恢复等。

血脱:在创伤严重失血时,往往会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晕厥等虚脱症状。血虽以气为帅,但气的宁谧温煦需血的濡养。失血过多时,气浮越于外而耗散、脱亡,出现气随血脱、血脱气散的虚脱证候。

血热:损伤后积瘀化热或肝火炽盛、血分有热均可引起血热。临床可见发热、口渴、心烦、舌红绛、脉数等证候,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昏迷。积瘀化热,邪毒感染,尚可致局部血肉腐败,酝酿液化成脓。《正体类要·正体主治大法》曰:“若患处或诸窍出血者,肝火炽盛,血热错经而妄行也。”若血热妄行,则可见出血不止等。

2.津液病机

(1)津液的生理功能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是指体液而言。清而稀薄者称为津,浊而浓稠者称为液。“津”多布散于肌表,以渗透润泽皮肉、筋骨之间,有温养充润的作用,所以《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汗液、尿液均为津所化生。津血互生,血液得津液的不断补充,才能在周身环流不息,故《灵枢·痈疽》曰:“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液”流注、浸润于关节、脑髓之间,以滑利关节,濡养脑髓和骨髓,同时也有润泽肌肤的功能。津和液都是体内正常水液,两者之间可互相转化,故并称津液,有充盈空窍,滑利关节,润泽皮肤、肌肉、筋膜、软骨,濡养脑髓和骨髓,即所谓填精补髓等生理功能。

(2)损伤与津液的关系 损伤而致血瘀时,由于积瘀生热,热邪灼伤津液,可使津液出现一时性消耗过多,而使滋润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出现口渴、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苔黄而干燥等症。由于重伤久病,常能严重耗伤阴液,除了可见较重的伤津证候外,还可见全身情况差、舌色红绛而干燥、舌体瘦瘪、舌苔光剥、口干而不欲饮等症。

津液与气有密切的关系,损伤而致津液亏损时,气亦随之受损。津液大量丢失,甚至可导致“气随液脱”。而气虚不能固摄,又可致津液损伤。

损伤后如果有关脏腑的气机失调,必然会影响“三焦气化”,妨碍津液的正常运行而导致病变。人体水液代谢调节,虽然是肺、脾、肾、三焦等脏器共同的职能,但起主要作用的是肾。这是因为三焦气化生于肾气,脾阳根源于肾阳,膀胱的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之故。肾气虚衰时可见小便清长,或水液潴聚的表现,如局部或下肢浮肿。关节滑液停积时,可积聚为肿胀。

《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精、气、神三者,前人称为三宝,气的化生源于精,精的化生赖于气,精气生而津液成则表现为神;若精气伤,津液损,则神失所载,出现危候。如机体因创伤、失血引起休克时,便会出现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或不省人事等神态异常,并有肢体出汗、皮肤湿润、尿量减少等征象。

(三)脏腑经络病机

1.脏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营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脏与腑的功能各有不同。《素问·五脏别论》中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脏的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的功能是腐熟水谷、传化糟粕、排泄水液。

2.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经别、经筋等。每一经脉都连接着内在的脏或腑,同时脏腑又存在相互表里的关系。所以在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上也可以由于经络的联系而相互影响。

3.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表与内脏、内部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体表组织由不同的内脏分别主宰。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会通过它的有关经络反映在体表;而位于体表的组织的病变,同样可以影响其所属的脏腑出现功能紊乱。如“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肝藏血主筋,肝血充盈,筋得所养,活动自如;肝血不足,筋的功能就会发生障碍。肾主骨,藏精气,精生骨髓,骨髓充实,则骨骼坚强;脾主肌肉,人体的肌肉依赖脾胃化生气血以资濡养。这都说明人体内脏与筋骨气血的相互联系。

4.损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血证论》强调“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失调的病理变化机制。外伤后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1)肝、肾 《素问·宣明五气》提出五脏随其不同功能而各有所主。“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亦广泛地运用在伤科辨证治疗上,损伤与肝、肾的关系十分密切。

①肝主筋:《素问·五脏生成》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这些条文都说明肝主筋,主关节运动。《素问·上古天真》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提出人到了五十多岁,则进入衰老状态,表现为筋的运动不灵活,是由于肝气衰、筋不能动的缘故。“肝主筋”也就是认为全身筋肉的运动与肝有密切关系。肝血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②肝藏血:《灵枢·本神》曰:“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凡跌打损伤之证,而有恶血留内时,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因肝主藏血,故败血凝滞体内,从其所属,必归于肝。如跌仆闪挫屏伤的疼痛多发生在胁肋少腹处,正是因为肝在胁下,肝经起于大趾,循少腹,布两胁的缘故。

③肾主骨,主生髓:《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素问·宣明五气》曰:“肾主骨。”《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其充在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在体为骨。”都是说明肾主骨生髓,骨是支持人体的支架。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脏精气所提供的营养和推动。肾的精气不足导致小儿的骨软无力、囟门迟闭,以及某些骨骼的发育畸形;肾精不足、骨髓空虚可致腿足痿弱而行动不便,或骨质脆弱,易于骨折。

《诸病源候论·腰痛不得挽仰候》曰:“肾主腰脚。”“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搏击,故腰痛也。”《医宗必读》认为腰痛的病因“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积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所以肾虚者易患腰部扭闪和劳损等症,而出现腰背酸痛、腰脊活动受限等症状。又如骨折损伤必内动于肾,因肾生精髓,故骨折后如肾生养精髓不足,则无以养骨,难以愈合。故在治疗时,必须用补肾续骨之法,常配合入肾经的药物。筋骨相连,发生骨折时常伤及筋,筋伤则内动于肝,肝血不充,无以荣筋,筋失滋养而影响修复。肝血肾精不足,还可以影响骨折的愈合,所以在治疗时要补肾,同时须养肝、壮筋,常配合入肝经的药物。

(2)脾、胃 脾为仓廪,主消化吸收。《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说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是指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它对于气血的生成和维持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营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脾还具有统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它对损伤后的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主肌肉、四肢。《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一般人如果营养好则肌肉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即使受伤也容易痊愈;反之,若肌肉瘦削,四肢疲惫,软弱无力,则伤后不易恢复。所以损伤以后要注意调理脾胃的功能。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消化吸收功能旺盛,水谷精微得以生气化血,气血充足,输布全身,损伤也容易恢复。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则化源不足,无以滋养脏腑筋骨。胃气弱则五脏俱衰,必然影响气血的生化和筋骨损伤的修复。所以有“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的说法。这正是脾主肌肉,主四肢,四肢皆禀气于胃的道理。

(3)心、肺 心主血,肺主气。气血的周流不息,输布全身,还有赖于心肺功能的健全。心肺调和,则气血得以正常循环输布,才能发挥温煦濡养的作用,而筋骨损伤才能得到痊愈。肺主一身之气,如果肺的功能受损,不但会影响呼吸功能,而且也会影响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气虚,出现体倦无力、气短、自汗等症状。《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主要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血液的正常运行,不仅需要心气的推动,而且赖于血液的充盈,气为血之帅,而又依附于血。因此损伤后出血过多,血液不足而心血虚损时,心气也会随之不足,出现心悸、胸闷、眩晕等症。

(4)经络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布满全身,是营卫气血循行的通路。《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出经络有运行气血、营运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所以经络一旦受伤就会使营卫气血的通路受到阻滞。经络的病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脏腑的损伤病变可以累及经络,经络损伤病变又可内传脏腑而出现症状;二是经络运行阻滞,会影响它循行所过组织器官的功能,出现相应部位的证候。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中曰:“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俱伤”,“亦必于脏腑经络间求之”。因此在医治骨伤科疾患时,应根据经络、脏腑学说灵活辨证,调整其内脏的活动和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

二、骨病的病机

(一)气血病机

1.气滞血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肿与痛是气血运行受阻后筋骨关节病变的临床表现。

2.气虚 气由先天之“肾中精气”、后天肺吸入的“清气”及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组成。因生成不足或过度消耗而致病,见于严重的或慢性的骨关节疾病。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少气懒言、胃纳不馨、自汗等。

3.血虚 多由于体内化生不足或失血过多引起,表现为面色苍白、爪甲失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白、脉细弱无力等,因血不养筋,常见关节僵硬痉挛、肢体麻木等症。

(二)脏腑病机

1.肾精不足 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依赖于肾精濡养。肾精不足,在小儿可发生五迟五软,在成人则可发生骨痿。肾虚骨枯,外邪侵犯则可发生骨痈疽、骨肿瘤。

2.肝失调畅 《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与骨关节功能关系密切。筋的功能依赖于肝血的濡养和气机调畅,如病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关节挛缩或痿废失用。

3.脾不健运 《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脾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源。脾病则运化失常,化生无源,肌肉筋骨失养。临床表现为肌肉瘦削,四肢疲惫,或萎缩不用,伤病亦难以恢复。 7DnP1oeZVtfPA/zx59EUM9h5slZ2VDPeHPITOOuzpQypZPnGKNyG6TeZ79qWvN6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