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

一、远古时期(远古—1.8万年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创造性的民族之一。早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和发展着。60多万年前,“北京猿人”已能制造粗糙的石器和原始骨器工具,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很厚的灰烬与用火烧过的兽骨,证明“北京猿人”已学会用火。20万年前的“河套人”时期,石器有了很大进步,并已发明了人工取火。在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从而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原始人在对付大自然灾害及抗击猛兽侵袭时经常导致创伤,人们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手法;对伤口则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在远古时期,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人们常患筋骨痹痿之疾,《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反映古代人已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便逐渐产生了导引法。

二、原始氏族社会时期(1.8万年前—前21世纪)

在旧石器晚期(约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中,人们发现石斧、石锤及骨针、骨锥等器具。《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后世郭璞注解时认为,箴石“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山顶洞人”过群居生活,逐渐产生原始氏族社会,生活以渔猎为主,能用砭针治疗外伤疾患。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约前5000—前3000年)已有石镰。这种石镰,外形似近代的镰刀,可以砭刺、切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这说明新石器时代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并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

三、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

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代,较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中医骨伤科开始萌芽,出现了“疡医”。

(一)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

夏代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用以治病的针是石针、骨针。考古工作者在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很多陶制的酒器,《战国策·魏二》曰:“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可见在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酒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伤疾病很有意义。

(二)商代(前16世纪—前1066年)

商代冶炼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从殷墟出土文物来看,不仅有刀、针、斧、锛、矢等青铜器,而且还发现了炼铜遗址和铜范,说明商代已达到青铜器的全盛时期。由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医疗工具也有了改进和提高,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据《韩非子》记载,古人“以刀刺骨”,说明“刀”已经作为骨伤疾患的手术工具了。

商代后期,我国汉字发展已基本成熟,从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发现记载的疾病有几十种,其中骨伤科的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等。甲骨文还有按摩、外敷药物及药熨治病的记录。

相传商初伊尹发明“汤液”,《甲乙经·序》曰:“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这是中药内治法的重大进步,标志着复合方剂的诞生。考古发现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有30多种药用种仁,其中有活血化瘀的桃仁,说明商代已应用活血化瘀药内服治疗跌打损伤。

(三)西周、春秋时期(前1066—前476年)

奴隶社会晚期,我国农业社会已较繁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有了医政的设置和医疗的分科。《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疡医就是外伤科医师,周代疡医已能运用“祝”“劀”“杀”等疗法治疗外伤疾病。

《礼记·月令》载:“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蔡邕注:“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说明当时已把损伤分成四种不同类型,同时采用“瞻”“察”“视”“审”四种诊断方法,这既是法医学起源的记述,又是古代中医骨伤科诊断水平的标志。 4x7Y7Kg6HOMMK4HQIa2o0AQ6H/jilwD39PlYuGI6Wa8bzp0EoQXQOceIfpRRpQ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