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五节
痢疾

痢疾是因邪蕴肠腑,气血壅滞,大肠传导失司,脂络受损所致,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夏秋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根据发病缓急、病因差异、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之不同,又有湿热痢、疫毒痢、虚寒痢、休息痢、噤口痢之分。痢疾病情严重者,儿童及老年体弱者易感,多因邪盛内闭,正气大伤,而形成内闭外脱的危重证候,常见急骤发病,高热惊厥,甚则昏迷而导致死亡。

《内经》将本病称为“赤沃”“肠澼”,认为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和湿热下注有关。《难经·五十七难》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汉·张仲景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不但创制了治疗热痢的白头翁汤,还提出了“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的虚寒久痢主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记载有赤白痢、脓血痢、休息痢、蛊注痢等不同名称。晋、南北朝称本病为“滞下”“重下”。宋·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首创“痢疾”病名。《丹溪心法·痢篇》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已知本病能相互传染,并认为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某些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等,若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似者,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之气经口而入,壅滞肠间,阻遏气机,损伤肠络,大肠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初在肠,以实证、热证为多,多与胃、肠有关;病之后期,属于虚证、寒证,多与脾、肾有关。主要病机为邪阻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肠络受损,滞下脓血。因病因不同,临床有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和休息痢之分。

1.外感时邪疫毒 一是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内侵人体,蕴于肠腑,影响大肠传导功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素体阳虚者,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再加之饮食不洁,邪气食积于肠中,遂为寒湿之痢。素体阳盛者,湿热内蕴,食用不洁之物,从热而化,乃成湿热之痢。二是感受疫毒之邪。疫毒者,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这种邪气之产生及其致病流行,往往与反常气候有关。

2.饮食不节 一是指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寒湿内困,损伤肠胃,正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二是因食用不洁食物,疫邪病毒或虫毒从口而入,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下痢脓血黏液,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

2.急性痢疾起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3.本病常见于夏秋之季,多有饮食不洁史,或有与痢疾患者接触史。

4.大便常规检查可确立诊断,血常规检查对急性期有诊断意义,电子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病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主症皆为腹泻。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脓血便,里急后重,排便不爽,甚则滞涩难下。而泄泻大便溏薄,或水样便,或完谷不化,泻而不爽,甚则滑脱失禁,无脓血便,亦无里急后重感。在一定条件下,两病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后转泻。

三、辨证施护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痢疾者,最当察虚实。一般来说,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实;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反复发作之休息痢,常为本虚标实。

2.辨寒热 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至紫黑,浓厚黏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3.辨伤气、伤血 下痢白多赤少,邪伤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邪伤血分。

【证候分型】

痢疾的证候分型见表2-15-1。

表2-15-1 痢疾证候分型

img

续表

img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顺应季节气候变化保养身体,纳凉取暖适度,居室整洁安静。急性期和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慢性期、恢复期适当活动,以增强体质;具有传染性的疫毒痢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制度,对患者排泄物、便器、餐具要消毒处理,专人使用,防止交叉感染。待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加强肛周护理,痢下频多,肛周红肿糜烂者,予氧化锌软膏涂敷。

2.病情观察 观察大便次数、量、便质、气味、颜色及有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密切观察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防止发生厥脱。若见患者烦躁不安,高热不退,汗出热而黏,脉细数,或精神不振,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实施救治,必要时留大便送检。

3.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在夏秋季节,禁食不洁及变质食物。痢疾患者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油腻、辛辣及生冷硬固之品,可多饮水或米汤,以养阴生津,或遵医嘱静脉补液。可用荸荠粉或藕粉做羹食,或用鲜马齿苋洗烫后做菜食,有止痢作用。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湿热痢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可食用小麦麸饼、马齿苋粥等;疫毒痢者暂禁食,多饮水,必要时补充液体,病情好转后给予高热量、清淡的流质和无渣半流质食物,逐渐恢复饮食;寒湿痢者饮食宜散寒化湿、易消化,如生姜、大蒜、干姜粥、生姜胡椒红糖水等;阴虚痢者可食用莲藕、乌梅粥等;虚寒痢者饮食宜温热,忌寒凉、生冷及硬固食物,可食用乌梅红糖姜茶。

4.情志护理 向患者讲解腹痛、里急后重及脓血便的原因和诱发因素,缓解患者及家属的担忧、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保持精神愉悦,避免恼怒、抑郁情绪,保持情志条达,以利气机通畅。

5.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湿热痢者宜凉服;虚寒痢和寒湿痢者宜热服,观察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和时间;噤口痢伴呕吐者中药宜浓煎,少量频服、热服,不能口服者,可鼻饲给药;脱肛者可用中药坐浴后中药膏外敷。

6.适宜技术 虚寒痢、寒湿痢可艾灸天枢、神阙、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以温中散寒;或用盐炒小茴香热敷腹部。湿热痢、疫毒痢用白头翁、黄连、黄柏、马齿苋等煎水,行保留灌肠。慢性痢疾患者可取直肠下段、大肠、胃、脾、肾、腹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行耳穴贴压,用轻刺激。

【健康教育】

1.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预防疾病发生和传播。消灭苍蝇,管好患者粪便,防止疾病传播。劳逸结合,适度锻炼,增强体质;节制房事,保护正气,防止受邪。

2.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适量食用生蒜瓣,或用马齿苋、绿豆煎汤饮用以预防感染,加强水源、饮食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

3.饮食上根据不同证候的饮食特点,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搭配,禁止食用不洁及变质食物。

4.休息痢在缓解期应注意调理脾胃功能,预防复发。如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复习思考题

1.痢疾的证候特征。

2.痢疾的临床分型。

3.痢疾的病情观察要点。 Qh7JNFVRy8rWamdB8/fD5nmIElWwPfRku4EZOd/EjTs6Eu0N3Vu51aLJTK+4DR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