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节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因寒邪、饮食、情志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中青年居多,常反复发作,伴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腹胀等症。

“胃脘痛”之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认识到胃痛的发生与饮食、受寒、肝气郁滞等有关。唐宋以前的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金元·李东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心腹痛》指出:“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脉与证参,虚实自辨。”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一、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及劳倦过度有关,各种病因常相互影响。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兼见食积、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等。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但与肝、脾亦有密切关系。病变早期多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日久虚实夹杂。

1.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脘腹受凉,或嗜食生冷,寒邪内客于胃,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或服用伤胃之药,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致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

3.情志失调 忧思郁怒,致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痛乃作。若肝气久滞,血行瘀滞,或久痛入络,胃络受阻,可致瘀血内结,加重胃痛,缠绵难愈。

4.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而痛;或久病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致胃气不和引发胃痛。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压痛,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症状。

3.发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感受寒邪、情志不遂、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4.可行消化道X线钡餐、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若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则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病证鉴别

1.胃痛与腹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为主症。两者疼痛部位不同。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需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及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则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灵枢·厥论》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在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具体见表2-12-1。

表2-12-1 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

img

4.胃痛与肠痈 肠痈病变初起,多表现为突发性胃脘部疼痛,随着病情的变化,很快由胃脘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为主,且痛处拒按,腹皮拘紧,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多伴有恶寒、发热等症。胃痛则始终局限于胃脘部,一般无发热。

三、辨证施护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胃痛实者多暴痛,痛势剧烈,痛处固定,疼痛拒按,得食痛甚,脉盛,胃痛病初者多为实证;胃痛虚者多痛缓,痛势绵绵,痛处不定,痛处喜按,劳倦加重,得食则减,脉虚,胃痛病久者多为虚证,也可见虚实夹杂证。

2.辨寒热 若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而痛或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吐清水者,为寒证;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泛吐酸水者,为热证。

3.辨气血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若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者,为气滞;气虚者,指脾胃气虚,除胃脘疼痛外,兼有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等。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证候分型】

胃痛的常见证候分型见表2-12-2。

表2-12-2 胃痛证候分型

img

续表

img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居室环境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虚证患者应多休息,避免过劳;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病室温暖向阳,避风寒,防外感,多休息,不妄作劳,可温熨胃脘部;肝气犯胃者,病室宜凉爽通风;瘀血停滞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劳;胃阴不足者,居室宜湿润凉爽。胃痛甚时应卧床休息,痛减时可适当活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2.病情观察 观察胃痛的诱发和缓解因素、发作规律、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等。胃痛剧烈者,密切观察神志、血压、脉搏、面色、粪色等情况,若见大便色如柏油样,考虑有邪伤胃络的可能;若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血压下降、脉搏细数,为气随血脱;如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考虑为胃穿孔,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救治。未明确诊断前,勿随意使用止痛剂。

3.饮食护理 饮食以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量多餐为原则,忌食粗糙、辛辣、肥腻、过冷过热的食物;禁食不鲜、不洁食物。胃酸过多者,不宜食用醋、柠檬、山楂等;疼痛剧烈、有呕血或便血量多者应暂禁食。寒邪犯胃者,宜食用姜、葱、胡椒、芥末、大蒜等辛温食物,可选生姜红枣茶、丁香肉桂红糖煎、小茴香粥;宿食积滞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痛剧时应暂予禁食,饮食以宽中和胃、消食导滞之品为宜,如白萝卜、柑橘、山楂、麦芽等;肝胃郁热者,饮食应予疏肝泄热之品,如绿豆汤、金橘饮、荷叶粥、菊花饮等;肝气犯胃者,宜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如萝卜、柑橘、月季花、佛手、玫瑰茶、金橘饼等,忌食南瓜、豆类、红薯等壅阻气机的食物,悲伤郁怒时暂禁食;湿热中阻者,饮食以清热利湿食品为宜,如薏苡仁、苦瓜、冬瓜等;瘀血停滞者,饮食应予行气活血之品,如果茶、刀豆、薤白、山楂等;胃阴不足者,宜多食益胃养阴生津之品,如百合、银耳、甲鱼、莲藕、麦冬粥等;脾胃虚寒者,饮食宜温热,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桂圆、大枣、山药、羊肉、狗肉等,胃痛时可饮生姜红糖茶、姜枣茶,食疗方可选姜汁羊肉汤、高良姜粥。

4.情志护理 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者,病情常反复发作,患者易出现紧张、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起肝气郁滞,致胃痛发作或加重。应积极疏导患者情绪,指导其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听音乐等,以消除不良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增强信心,以利疾病康复。

5.用药护理 抑酸药宜饭前服用,消导药宜饭后服用,未明确胃痛原因者,慎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邪犯胃者中药宜热服,以驱寒止痛,服药后可添加衣被,或温熨胃脘部,助药力以驱散寒邪;肝胃郁热及湿热中阻者,中药宜凉服;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者中药宜久煎,热服或温服。服药后严密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

6.适宜技术 脾胃虚寒者胃痛发作时可在胃脘部热敷、中药热熨,或艾灸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神阙等穴,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胃痛实证者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行穴位按摩,饮食伤胃者加天枢、梁门,肝气犯胃者加肝俞、期门、太冲;虚证者可针刺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或取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行耳穴贴压。也可取足三里穴,遵医嘱行穴位注射。

【健康教育】

1.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寒温适宜,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以促进血脉流畅,增强体质。

2.指导患者善于调节情志,释放不良情绪,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避免过劳、过逸及过度紧张,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培养愉悦心情,使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改善体质。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饮食有节,进食规律,勿过饥过饱,勿过冷过热,少食油腻生冷之物,戒烟酒。根据不同证候的饮食特点,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搭配食物。

4.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胃痛反复发作者应及时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定期复诊,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

复习思考题

1.胃痛的病因病机。

2.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要点。

3.胃痛的辨证要点。

4.胃痛“通则不痛”护治大法的内涵。

5.胃痛各证型的饮食护理措施。 z9C+b29ks7IyXgmv2DoMwKdpa67pXxloAcyfUrVtIgidQD04Pd6ninjN+B3TLg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