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眩晕

眩晕是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眩指目眩,即视物昏花,模糊不清,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不定,两者常同时出现,一般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甚则仆倒等症状。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可发于青年人。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而危及生命。

眩晕病证首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了眩晕的病因、病机、病位,还描述了眩晕的典型症状。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认为痰饮乃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主张以泽泻汤治疗。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火致眩学说。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运》中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的论点。此外,《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西医学中的梅尼埃病、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以眩晕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一、病因病机

眩晕的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相关。本病的发生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跌仆损伤等引起。风、火、痰、瘀是导致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虚者为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肾精亏虚;实证多为痰浊阻遏,或瘀血闭窍。临床以虚证居多,各个证候之间可相互兼夹或转化,形成虚实夹杂证。一般病情较轻者,预后良好;若病久不愈,发作频繁,则病情较重,应及时治疗,以防中风。

1.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发为眩晕;或饮食不足,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养发为眩晕。

2.情志不遂 长期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盛伤阴,肝阴暗耗,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或忧思太过,伤及脾胃,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养而致眩晕;或惊恐伤肾,肾精亏虚,髓海失养,亦可发为眩晕。

3.病后体虚 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或失血之后,耗伤气血,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而发为眩晕。

4.年高肾亏 肾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年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或房劳过度,阴精亏虚,均可致髓海空虚,发为眩晕。

5.跌仆损伤 跌仆坠损,头颅损伤,血溢成瘀,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或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脑失所养,以致眩晕时作。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3.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诱发。起病多缓慢,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颈椎X线片、颅脑CT或MRI、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测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病证鉴别

1.眩晕与中风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半身不遂,口眼 img 斜,言语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口眼 img 斜、半身不遂为特征,部分中风患者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眩晕严重时与中风昏仆之证相似,也可见仆倒在地,但无神昏、 img 僻之证。

2.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时,亦有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但无神昏表现。

3.眩晕与头痛 眩晕与头痛二者常相互兼见。在临床表现上,眩晕以头晕眼花为主,头痛则以头部疼痛为主;病因方面,眩晕以内伤为主,头痛分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在病理性质上,眩晕与头痛均有虚有实,眩晕以虚证为主,而头痛以实证为多。

三、辨证施护

【辨证要点】

1.辨脏腑病位 眩晕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阳上亢者,多兼见头胀头痛、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病位多涉及肝;痰湿中阻者,多兼见头重耳鸣、呕恶纳呆、苔腻等症,病位多涉及脾;气血不足者,多兼见面色㿠白、乏力、纳呆呕恶等症,病位亦多涉及脾;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者,多兼见腰膝酸软、耳鸣如蝉等症,病位多涉及肾。

2.辨标本虚实 眩晕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虚者多虚;病发时为实,缓解时为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实证者,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眩晕重,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痰涎壅盛,头痛,面赤等症。其中痰湿所致者,头重昏蒙,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瘀血所致者,头昏头痛,痛有定处,舌紫黯,有瘀斑、瘀点;肝阳风火所致者,可见面赤,烦躁,口苦,肢体麻木、震颤,甚至昏仆,脉弦有力。虚证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双目干涩,腰膝酸软,或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脉细或弱。

【证候分型】

眩晕的证候分型见表2-10-1。

表2-10-1 眩晕证候分型

img
知识拓展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

高血压病临床常见眩晕、头痛、心悸、乏力等症状,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在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其幼承家学,学术造诣深厚,医术精湛,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系统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认为高血压病临床辨治当以调理脾肾为法,脾肾亏虚是高血压病的核心病机,健脾益肾,土厚水润则虽有大风而根干不摇,组方用药多动静相合,升降相因,撷古方精华,取现代药理,针药并用,常选足三里、合谷、太冲等穴健脾益气,调和气血。

【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 居室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轻者可闭目养神,重者绝对卧床休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指导患者变换体位或蹲起、站立时应动作缓慢,避免头部动作幅度过大,下床活动时应有人陪护在旁,防止发生意外。肝阳上亢、肾阴虚者居处宜凉爽;肾精不足者,应节房事;气血亏虚、瘀血阻窍者居处室温稍偏高,应做好保暖工作,预防感冒;痰浊中阻居处宜干燥、温暖,加强通风。

2.病情观察 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规律、诱发因素和伴随症状;监测血压、脉象变化,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謇涩、肢体麻木、血压持续上升或胸闷、胸痛、冷汗等,应考虑中风、厥脱之危象,迅速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因外伤所致眩晕,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神志的变化。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热性动火之品,忌食生冷,戒烟酒。肝阳上亢者,宜多食平肝降火、清利头目之品,如菊花、芹菜、绿豆衣等,可食天麻鸡蛋汤、绿豆衣茶、凉拌芹菜;痰湿中阻者,饮食应限盐,多食健脾化痰之品,如薏苡仁、扁豆、白萝卜等;气血亏虚者,应多食补益气血之品,如鸡肉、猪血、大枣、龙眼等,宜食山药枸杞猪脑汤、归参炖母鸡;肾精不足者,应多食填精补髓、滋阴潜阳之品,如黑豆、黑芝麻、淡菜、龟肉等;瘀血阻窍者,可食山楂、三七、茄子、洋葱等。

4.情志护理 指导患者自我调控情志的方法,避开引发烦恼、易怒的环境。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鼓励其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快,缓解、改善不良情绪。肝阳上亢者,情绪易激动,应指导患者移情易性,减轻其精神压力;肝肾阴虚者,医护人员在宣教时尽量实事求是,以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惊恐。

5.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用药后反应。眩晕发作时暂停服用中药汤剂。肝阳上亢者汤药宜凉服;气血亏虚者宜温服;补益药宜早晚温服;痰湿眩晕伴呕吐者,可以姜汁数滴滴舌后,少量频服。

6.适宜技术 眩晕发作时,可按揉风池、风府、太阳、百会等穴。或取降压沟、额、枕、神门、皮质下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行耳穴贴压,肝阳上亢者,配肝、肾;痰浊中阻者,配脾。肾精不足者,亦可采用穴位贴敷法,吴茱萸研末后加醋调制成糊状,贴敷于涌泉、太溪、太冲等穴;痰浊中阻者,贴于内关、丰隆、解溪等穴。气血亏虚者,可用艾条灸百会穴;肝阳上亢者,可三棱针点刺头维、太阳、耳尖放血;若伴有头痛,可用皮肤针于太阳、印堂、阿是穴重叩出血,加拔罐,以缓解症状;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以梅花针叩打穴位,或指压内关穴。

【健康教育】

1.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促进血脉流畅,增强体质。避免从事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不宜从事高空作业。因颈椎病引起的眩晕,不宜伏案过久,不宜睡卧高枕。平素避免做头部旋转动作,外出时不宜乘坐高速车、船。

2.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切忌忧思恼怒,以免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甚至引发中风。重视原发病的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

3.饮食宜清淡,忌暴饮暴食或肥甘厚腻之品,戒烟酒。注意饮食调护,肝阳上亢者,可常食芹菜粥,或直接以芹菜凉拌佐食;气血亏虚者,可服食黄芪粥、莲子红枣粥等;痰浊中阻者,可用荷叶粥,以升清降浊。

4.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痛、肢体发麻、语言不利、胸闷、胸痛、心悸、全身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以防并发症或中风、厥脱等危重症发生。

复习思考题

1.眩晕的辨证要点。

2.眩晕频发时的护理要点。

3.眩晕患者的健康教育。 g5wO6/rXHUh1H13z1mmxqtnh+NyHLV+dPKw/wyQBUzNbutOjrC5XIFgwu0hrp3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