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心悸多呈阵发性,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是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自觉心跳不安的病证,病情较轻;怔忡是无精神因素亦可自发的病证,病情较重,可呈持续性。心悸仅为偶发、短暂、阵发者,一般易治,或不药而解;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较为难治。
《内经》虽无心悸相关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与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因素有关。《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认为脉律失常严重程度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和《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首次将其命名为“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并指出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为其主要病因,在治疗上提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宋·严用和《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提出了怔忡的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在治疗和护理上主张“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节欲节劳,切戒酒色”。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神经官能症等,以心悸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相关。其病因既有体虚劳倦、饮食不当、七情内伤等因素,又可因感受外邪、药物损伤所致。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致心失所养;实证多由痰火、瘀血、水饮而致心神不宁,虚实之间可相互夹杂或转化。
1.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乏源,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或心阳虚衰,血行无力,血脉瘀滞,亦可致心悸;或虚及脾肾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于心,亦成心悸;或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则心脉运行不畅,均可引发心悸。
2.饮食不当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煿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蕴热化火,痰火扰心而致心悸;或因过食生冷,伤脾滋生痰浊,痰阻心脉,而致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或因忧思过度,劳伤心脾,阴血暗耗,心失所养而心悸;或因长期抑郁而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发为心悸;或因大怒伤肝,怒则气逆,大恐伤肾,恐则伤精,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亦可发为心悸。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瘀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可引起心悸。此外,如温邪、疫毒内侵,邪毒内扰心神,灼伤营阴,心失所养,均可出现心悸。
5.药物损伤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引起心悸,常见药物如中药附子、乌头、雄黄、蟾蜍、麻黄等,西药如奎尼丁、肾上腺素、洋地黄、锑剂等。另外静脉补液过多、过快时,也可发生心悸。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时作时止,不能自主,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能缓解。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或见结脉、代脉、促脉、涩脉等变化。
2.常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乏力,眩晕等。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以及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诱发。
4.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惊悸与怔忡 两者均属于心悸,有病因、发病特点、病理性质及病情轻重之不同。两者的鉴别见表2-7-1。
表2-7-1 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2.心悸与奔豚 奔豚又称为奔豚气,隶属肾积。豚,即小猪。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猪奔闯,故名。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且两者均可由惊恐而诱发。其区别在于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上下冲逆,心悸则发自于心,以心中悸动不安为特征,无上下冲逆感。
3.心悸与卑惵 卑惵是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证治要诀·怔忡》中描述卑惵的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与心悸相比,两者均会出现自觉心慌不安,但卑惵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而心悸无神志异常的表现。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故当首辨虚实,虚指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实指水饮、瘀血、痰火上扰。其次,当分清虚实之程度,在正虚方面,即一脏虚损者轻,多脏虚损者重;在邪实方面,一般来说,单见一种者轻,多种夹杂者重。临床以虚实夹杂者为多,但总属虚多实少。
2.辨脉象变化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异征象,故辨脉象可以帮助判定心悸的寒热虚实属性。一般认为,数脉主热,迟脉主寒,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数滑有力为痰火,涩脉多提示瘀血,迟而无力为虚寒,结脉多提示气血凝滞,代脉常见元气虚衰、脏气衰微。若脉虽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此外,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3.辨病情轻重 从引起心悸的病因、发作的频率、病程的长短及伴随症状可区分心悸病情的轻重。如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伴有痰热内扰,胆气不舒者较轻;心悸频发,病程已久,脏气虚损,痰瘀阻滞心脉者较重。即惊悸较轻,怔忡较重。若发作急骤,伴有亡阳者多危重。
【证候分型】
心悸的证候分型见表2-7-2。
表2-7-2 心悸证候分型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病室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医护人员做到说话轻、操作轻、走路轻、开关门轻,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以免外邪侵袭诱发或加重心悸。起居有节,劳逸适度。心悸发作时宜卧床休息,重症者应绝对卧床,待好转后,逐渐恢复体力活动。心慌气急者给予吸氧,氧流量为2~4L/min。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尽量放松身心,可以听轻松舒缓的音乐或用温水泡脚,不宜看刺激性书刊及影视。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可协助便秘患者进行腹部按摩,必要时遵医嘱予缓泻剂,切忌努责。心脾两虚者,病室宜阳光充足,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以防伤及心气;阴虚火旺者,室温宜偏低,通风,凉爽,睡眠时光线宜暗,薄衣薄被,慎房事,以防肾水亏耗,水不济火,加重心悸;心阳不振者,病室宜阳光充足,预防感冒;水饮凌心者,病室宜温暖,若患者心悸喘咳,胸闷,不得平卧,应采取半卧位。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心慌的程度,询问患者感受;了解心悸的诱因与情志、饮食、体力活动等关系;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象等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辨识常见异常心电图。若心率持续在每分钟120次以上或40次以下或频发期前收缩,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警惕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心阳暴脱的变证。水饮凌心者注意观察水肿、尿量的变化。
3.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盐、低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忌过饱,避免烈酒、浓茶、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品。心阳不振者,饮食应温热服,多食温补心阳之品,如羊肉、狗肉等,或加桂皮、葱、生姜、大蒜等调味,忌过食生冷;心脾两虚者宜补益气血,如鸡肉、鸽肉、莲子、红枣、山药等,以及含铁丰富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如梨、百合、小麦、鸭肉等,忌辛辣炙煿之品;心虚胆怯者,宜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可用酸枣仁5g,加白糖研末,于睡前调服,以镇静安眠,调养精神;心血瘀阻者,宜活血化瘀,如玫瑰花、山楂、红糖等;痰火扰心者,宜化痰泻火,如苦瓜、莲子心等泡茶,忌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煿之品;水饮凌心者,应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宜温阳化饮,如新鲜的胎盘或紫河车等,亦可配合利水消肿之品,如鲤鱼赤小豆汤。
4.情志护理 心悸常因情志刺激诱发,故尤应重视情志护理。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可采用移情法、音乐疗法,或通过谈心释放情绪。一方面,通过说理开导使患者认识到不良情志与疾病的相关性,使其自觉保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境。同时,可根据心悸的虚实辨证选乐。实证者可选用《塞上曲》《二泉映月》《秋思》《雁落平沙》等,虚证者,可选用《喜洋洋》《步步高》《金水河》《假日的海滩》等。对心虚胆怯及痰火扰心、阴虚火旺等引起的心悸,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
5.用药护理 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时间和方法给药,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心阳不振者,中药汤剂应趁热服,补益药宜早晚温服,利水药宜空腹或饭前服,安神药宜睡前服。阴虚火旺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睡前凉服,服药期间忌浓茶、咖啡。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滴速,观察输液反应。使用附子或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心率缓慢、胃纳减退、恶心、色觉异常、心慌不适等中毒症状,服用前测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时应停药;使用利尿剂时,要准确记录出入量。心悸频作者,指导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用。
6.适宜技术 可用王不留行籽行耳穴贴压,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心虚胆怯者加胰、胆,心脾两虚者加脾,阴虚火旺者加肾。心阳不足者,可灸心俞穴,或遵医嘱予针刺内关、神门等穴,以安神定悸。也可取心俞、内关、神门、胆俞等穴行穴位按摩,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健康教育】
1.起居有节,注意寒暑变化,避免久居阴寒之地,以防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预防感冒,防治心肌炎。适当运动,可选择散步、做操、打太极等,以不疲劳为度。病情较轻者,可适当从事体力活动,以不加重症状为度;心悸、气短频发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2.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恐怖刺激和不良情绪,以免情志过极而诱发心悸。教会患者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可采取听音乐、和亲友交流,做些自喜之事来放松。
3.饮食有节,营养丰富易消化,低盐低脂,忌饥饱无常,忌肥甘厚味,忌浓茶,戒烟限酒。可多食桂圆柏子仁粥、红枣黑木耳汤等补养心气的食疗方。同时,保持大便通畅,以免诱发和加重病情。
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心悸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教会患者自我监测心率的方法。如出现心悸发作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严重的胸中闷痛、喘促、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救治。
1.心悸的病因病机。
2.心悸的病理性质。
3.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4.试述1~2种适宜技术在心悸患者中的应用。